<h1><br></h1> <h1>雾灵山本名伏凌山,为燕山山脉主峰,坐落在河北省兴隆县的北部。在巍峨高耸的雾灵山脚下一条叫大灰窑的山沟沟里,有一块被称为马蹄窝的地方。在这里,曾经坐落着一家原隶属铁道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四四四工厂。</h1><h1>这家工厂始建于“备战备荒”年代的1969年。由于位置偏僻并对外保密,工厂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职工的衣食住行、业余生活等都要靠工厂自行来解决,来安排。<br>因此,组织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自排自演一些节目就成为一种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好方式。当时的厂领导对此非常重视。<br>建厂当年的秋天,工厂从北京、承德两地招工了150名应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不乏有喜爱创作和能歌善舞之人。随着他们的进厂,宣传队的活动开始有了活力。<br>特别是到了1971年9月份,工厂又从隆化县和围场县招收了两批天津和当地的知青进厂。特别是天津知青学员中吹拉弹唱的人才应有尽有,能写会编搞创作的也不乏其人。这些知青的到来,使宣传队规模迅速扩大,实力显著增强。<br>不过,此时的工厂宣传队虽然人员增多,实力增强,逢年过节能给职工演出一些节目,但业余味道还是很浓,演出水平一般。</h1><h3><br></h3> <h1>1972年9月,工厂的政治处调来一位穿军装的宣传干事,名叫黄荣森。黄干事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文革前在铁道兵文工团任创作员。后来,黄荣森到了铁道兵“五七”干校,从五七干校调入六四四四工厂。</h1><h1>著名的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是铁道兵战士的心灵之歌,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军旅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黄荣森创作的。歌曲于1962年4月21日在《铁道兵报》932期文艺版发表。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黄金时间的"每周一歌"栏目中,持续播放了一个星期。1963年11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参加铁道兵党代会的领导同志,曾带头唱起这首歌。《铁道兵志在四方》于1964年荣获全军优秀歌曲创作奖。这首歌,充分表达了铁道兵"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h1><h3><br></h3><h1>刚当兵时的英俊小伙黄荣森。</h1> <h1>1951--1953年抗美援朝时的黄荣森。</h1> <h1>在朝鲜战场坑道外与战友合影,右一为黄荣森。</h1> <h1>1950年代末的黄荣森。</h1> <h1>1960年代末在铁道兵湖北“五七干校”时期留影。</h1> <h1>1970年代的黄荣森。</h1> <h1>1980年代担任厂工会主席期间的工作照。</h1> <h1>2000年代的黄荣森在家中。</h1> <h1>《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词曲。</h1><h3></h3> <h1>《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视频。</h1> <h1>黄干事上任后对厂宣传队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不断调整充实队员,使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把原来队员自己写的剧本、乐曲等亲自修改,使节目面貌一新;派专人去北京采购乐器和服装,完善硬件装备;送写作骨干去专业团体进修,提高创作水平;组织各车间汇演,既发现文艺人才又推动了基层的文化活动;逢年过节都要亲力亲为组织节目为职工演出等等,从而使厂文艺宣传队的节目质量和演出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体宣传队员都十分钦佩黄干事的工作能力,也从黄干事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受益匪浅。黄干事也特别平易近人,与大家关系融洽。不少职工羡慕这个特殊团队团结欢乐的氛围,调侃笑称厂宣传队是“黄家协会”。</h1><h1></h1><h1><br></h1><h1>1972年至1973年期间厂宣传队全体女队员合影。</h1> <h1>1972年至1973年期间厂宣传队全体男乐手合影。</h1> <h1>1972年至1973年期间厂宣传队全体男演员合影。</h1> <h1>队员演出前化妆。</h1><h3></h3> <h1>几位女演员正在排练舞蹈。</h1><h3></h3> <h1>排练表演唱《天安门前留个影》。表演者胡韵倩、李兰、刘云环、魏兰英、周洁、杜惠智、兰庆云等。</h1><h3></h3> <h1>小话剧,由孟建国、李世兰、胡韵倩演出。</h1><h3></h3> <h1>小歌剧《送存折》。由李秀宁、李兰、韩益群、赵万波演出。</h1><h3></h3> <h1>当年宣传队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三个之一的新疆舞,由刘宝成、胡韵倩、周洁三人表演。</h1><h3></h3> <h1>当年宣传队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三个之一的朝鲜舞,由魏兰英、兰庆云两个大高个表演。</h1><h3></h3> <h1>当年宣传队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三个之一的藏族舞,由刘宝成、李兰、赵万波等人表演。</h1><h3></h3> <h1>男声独唱,演唱者王明达,手风琴伴奏段长甫。</h1><h3></h3> <h1>此节目反映的是当年天津三线厂的配套单位红卫医院热情为当地工农兵服务,包括六四四四工厂的职工都去那看病,各方代表给红卫医院送来感谢信。此节目由刘宝成、周洁、李兰表演。但节目是什么形式?叫什么名字?都回忆不起来了。</h1><h3></h3> <h1>这个节目是表演唱,什么名字回忆不起来了。</h1><h3></h3> <h1>话剧《山村新貌》由刘宝成、郭庆生、孙英、李秀宁、李世兰等演出。</h1><h3></h3> <h1>这个节目看伴奏的乐器应该是天津快板,表演者魏兰英、蒋清良、赵万波,伴奏李志吉、李世兰、李兰等。</h1> <h1>坐唱二人转《祖国处处有亲人》表演者李世兰、韩益群、李兰、李志吉等。</h1><h3></h3> <h1>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演奏者李春喜、刘子江、韩学铭、韩益群、周志明等。</h1><h3></h3> <h1>那时,宣传队还隔三差五的到附近的单位演出,包括部队、工厂和农村。图为大家正在整装待发。</h1><h3></h3> <h1>六四四四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鼎盛时期是1975年3月参加铁道兵后勤部北方片区文艺调演。<br>调演大会在北京丰台仓库举办。铁道兵后勤部所属北方的六个工厂和两个部队仓库参加了调演。<br>铁道兵后勤部政委岳心广、副部长谢华、副政委康慨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h1> <h1>六四四四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的胡韵倩代表所有参加调演的队员表决心。</h1> <h1>六四四四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带着自己精心创作、认真排练的十三个节目参加了调演。</h1> <h1>第一个节目:歌表演《工农兵上讲台》 作词韩益群,作曲段长甫,演员赵万波、魏兰英等十三人。</h1> <h1>第二个节目:对口剧《绝不让林彪复辟》 编剧、配曲黄荣森,演员刘宝成、李秀宁、李兰。</h1> <h1>第三个节目:板胡独奏《支农抗旱下乡来》 作曲周志明,演奏刘子江,乐队伴奏。</h1> <h1>第四个节目:群口快板《参观沙石峪》 作者孟建国,演员张丹妹、杜惠智等四人。</h1> <h1>第五个节目:男声小组唱《军工战士学雷锋》、《革命热情红似火》 作词作曲黄荣森,《锻工之歌》作词徐虎,作曲刘铁立、郭庆生、陈佑仁,演唱者赵万波等八人,手风琴伴奏段长甫。</h1> <h1>第六个节目:女声表演唱《半边天作业班》 作词作曲黄荣森,演唱者李秀宁等六人,伴奏、搭话刘铁立等。</h1> <h1>第七个节目:天津快板剧《家庭炊事班》 编剧李志吉 黄荣森,演员郭庆生、李世兰、韩益群、王秀芳。</h1> <h1>第八个节目:学唱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选段“抗日的堡垒村稳如山”,学唱者李秀宁;“好妈妈疼爱咱像亲娘一样”,学唱者孟建国,乐队伴奏。</h1> <h1>第九个节目:独幕话剧《课堂外面》 编剧黄荣森,演员刘萍、周洁、刘宝成、郭庆生、王春荣。</h1> <h1>第十个节目:山东琴书《一代新风》作词、配曲韩益群,演员孟建国、李世兰等六人,伴奏李春喜等。</h1> <h1>第十一个节目:歌舞《洗棉纱》 作词作曲李志吉、黄荣森,编舞胡韵倩、周洁等,演员张丹妹等六人。</h1> <h1>第十二个节目:相声《改名》 原作张赫、改编黄荣森,演员赵万波、孟建国。</h1> <h1>第十三个节目:舞蹈《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根据同名歌曲编舞),编舞胡韵倩、周洁、魏兰英、兰庆云,演员赵万波、兰庆云等十四人。</h1> <h1>这是当年参加汇演的部分节目的剧本和乐谱,包括:小话剧《课堂外面》、对口剧《绝不让林贼复辟》、天津快板剧《家庭炊事班》、相声《改名》、群口快板《参观沙石峪》、歌表演《工农兵上讲台》、女声表演唱《半边天作业班》、歌舞《洗棉纱》、山东琴书《一代新风》、歌曲《军工战士学雷锋》等3首、板胡独奏《支农抗旱下乡来》等。</h1><h1></h1><h1><br></h1><h1>天津快板剧《家庭炊事班》剧本。</h1><h3></h3> <h1>群口快板《参观沙石峪》剧本。</h1> <h1>歌舞《洗棉纱》乐谱。</h1> <h1>板胡独奏《支农抗旱下乡来》乐谱。</h1> <h1>为了纪念参加此次调演,全体人员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h1> <h1>由于六四四四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在铁后调演中表现出色,被铁后政治部指定到铁道兵大院演出,并到天津、河北、山西等地为兄弟工厂、铁道兵部队及北京部队医院巡回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铁道兵大院演出时,由于大院里的人看腻了铁道兵文工团的专业演出,冷丁看到一帮工厂的业余宣传队的表演,感到很新鲜,剧场效果很热烈,欢笑声不断。</h1><h3><br></h3><h1>巡回演出前厂领导在给队员讲话送行。</h1> <h1>黄干事手绘的巡回演出路线图。</h1> <h1>巡回演出的大轿车行驶在兴隆到天津蓟县的途中。</h1><h3></h3> <h1>男演员在颐和园留影。</h1><h3></h3> <h1>男演员和男乐手在颐和园留影。</h1><h3></h3> <h1>女演员在颐和园留影。</h1><h3></h3> <h1>全体队员在颐和园留影。</h1><h3></h3> <h1>从北京前往紫荆关途中。</h1><h3></h3> <h1>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合影留念。</h1><h3></h3> <h1>参观白求恩纪念馆。</h1><h3></h3> <h1>从石家庄前往太原途中。</h1><h3></h3> <h1>在晋祠入口处合影留念。</h1><h3></h3> <h1>在晋祠景区内留影。</h1><h3></h3> <h1>在晋祠景区内留影。</h1><h3></h3> <h1>在刘胡兰纪念馆合影留念。</h1><h3></h3> <h1>自从1975年3-5月工厂宣传队参加完调演并巡回演出后,铁道兵后勤部于当年和第二年两次从所属各厂抽调人员组成了铁道兵后勤部文艺宣传队,除了巡回演出外,还参加了铁道兵的文艺汇演大会。由于黄干事被抽调参与铁后宣传队的组织领导工作,加上厂里有几名骨干同时被抽调,致使工厂的文艺宣传队活动受到很大影响。接着,每年都不断有宣传队队员因各种原因调离六四四四工厂,致使这一届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逐渐消散。<br></h1><h1>但自那以后,每逢老厂有重大聚会活动,原厂宣传队的队友们都会尽可能参加,并在一起合影留念。</h1><h1></h1><h1><br></h1><h1>1995年10月六四四四工厂老同事在兴隆聚会时宣传队队友两次合影留念。</h1><h1></h1><h1><br></h1> <h1>2007年2月六四四四工厂老同事在天津聚会时宣传队队友合影留念。</h1> <h1>2009年5月六四四四工厂老同事在秦皇岛聚会时宣传队队友合影留念。</h1> <h1>2015年8月六四四四工厂老同事在天津聚会时宣传队队友合影留念。</h1> <h1>2015年9月天津的宣传队队友专程前往秦皇岛看望黄干事合影留念。</h1> <h1>2016年10月六四四四工厂老同事在兴隆聚会时宣传队队友合影留念。</h1> <h1>光阴荏苒,如今距厂宣传队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当年的帅哥靓妹现已是奔七的人了。自大家分别后,一部分人一直不断地从事着文艺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演出继续给老百姓送去欢声笑语;一部分人虽然放下了手中的乐器,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在其他方面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帮精神矍铄的老人用自己丰富的生活诠释着自己多彩的人生。<br></h1><h3><br></h3><h1>于建辉,现居住在烟台。1975年进6444厂,在供销科供职。同年加入宣传队,专司二胡演奏。于建辉酷爱二胡演奏,几十年苦练琴艺,并以琴会友,结识了全国各地诸多琴友,其中不乏大师级演奏家。于建辉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参加了省市各级组织的多个大型演出,是烟台业余民乐团的知名台柱。</h1><h1></h1><h1><br></h1><h1>酷爱琴声五十年,奔驰赛马上高原。</h1><h1>如今再把青春唱,唱罢夕阳唱蓝天。</h1><h1></h1><h1><br></h1> <h1>周洁,现居住在承德。1969年进厂分配到磨工班。周洁是厂宣传队最早的队员之一,从宣传队组建开始,就始终活跃在宣传队的舞台上,参加了舞蹈、表演唱、小话剧等几乎所有有女生的节目编演,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巡演。退休后仍然热心参加社区歌舞演出,开朗、活泼、率真是她一生的名片。</h1><h1></h1><h1><br></h1><h1>欢歌曼舞笑一生,飒爽英姿老中青。</h1><h1>莫讲人生无再少,精神且看一身红。</h1><h3></h3> <h1>刘宝成,现居住在北京。1970年进厂,曾在厂里车工班和供销科工作。刘宝成少年聪慧,能歌善舞,且能表演多种节目,舞蹈、表演唱、小歌剧等无一不能,是宣传队出演节目最多的演员之一。刘宝成退休后仍没放弃他的歌舞爱好,多次参加北京的大型合唱、重唱演出,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夕阳红!</h1><h1></h1><h1><br></h1><h1>能歌唱给青山听,善舞跳出大漠情。</h1><h1>吟诵诗歌真情在,全能王子重晚晴。</h1><h3></h3> <h1>李志吉,承德人,现居住在天津。1969年进厂,在多个班组里当钳工。李志吉是厂宣传队最早的队员之一,但既不擅长节目表演,也不擅长乐器演奏,仅凭一股热心“混进”宣传队。曾参加过铁后调演和此后的巡演,后来还参加了两届铁后宣传队的集训和演出,在乐队任小号手。</h1><h1></h1><h1><br></h1><h1>歌不能唱舞不功,小号吹奏也疏松。</h1><h1>唯有一片痴情在,无论东西南北中。</h1><h3></h3> <h1>胡韵倩,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知青选调进6444厂,是厂里唯一一个八级车工吴师傅的女弟子。胡韵倩是知青进厂后宣传队重组时的舞蹈演员和编舞之一,人美,编的舞也美,为宣传队的舞蹈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退休后,胡韵倩仍活跃于舞台,与年轻人共舞时,你仿佛能看到时光对她的偏爱。</h1><h1></h1><h1><br></h1><h1>天生丽质貌如花,年近七旬谁不夸?</h1><h1>气韵全凭心不老,笑声传递你我他。</h1><h3></h3> <h1>李秀宁,现居住在北京。1971年进厂,在先进班组–磨工班当磨工。李秀宁在进厂宣传队前曾在专业京剧团工作,专攻老旦,是厂宣传队为数不多的专业演员出身的队员。她演唱的样板戏李奶奶、沙奶奶的经典唱段,是宣传队的保留节目,在历次演出和铁后调演及巡演中,深受观众的喜爱与欢迎。</h1><h1></h1><h1><br></h1><h1>青年老旦唱京歌,百转千回韵几多?</h1><h1>今舞翩翩太极扇,光阴似箭日如梭。</h1><h3></h3> <h1>周志明,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在一车间做锻工。周志明酷爱读书且擅绘画,更是厂宣传队乐队主力兼作曲,参加了铁后调演和巡演,并两届被选入铁后宣传队。周志明后调入襄樊厂做财务9年,退休后回到天津,尽享天伦之乐,闲暇与老妻相伴环球旅游,羡煞诸多吃瓜群众。</h1><h3><br></h3><h1></h1><h1>小提“国队”数风流,肖像画得绕指柔。</h1><h1>卸甲归来平安乐, 老妻作伴四海游。<br></h1><h3></h3> <h1>魏兰英,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进厂,曾当过铸工、厂部广播员和电影放映员。魏兰英是厂宣传队舞蹈演员兼报幕员,朝鲜族传统长裙舞是宣传队经典之作,参加了铁后调演和此后的巡演。魏兰英回到天津后最幸福的是伉俪情深,且培育出品学兼优智商超群的小“白眼”,堪为晚年最称心得意之事。</h1><h1></h1><h1><br></h1><h1>亭亭玉立舞蹁跹,好似时光溯当年。</h1><h1>妙曲高歌人不老,依稀看见播音员。</h1><h3></h3> <h1>王春荣,现居住在承德。1969年进厂,一直当铇工。王春荣是厂宣传队最早的队员之一,表演过对口词、表演唱、快板、相声、小话剧等节目。在小话剧《课堂内外》里饰演卖糖葫芦的小贩儿,因造型独特,表演生动而一剧成名。晚年在女儿的公司做顾问,日子过得潇洒悠哉,有滋有味。</h1><h1></h1><h1><br></h1><h1>冰糖葫芦最成功,亮相登台笑不停。</h1><h1>若问春荣今何在?风光潇洒做外公。</h1><h3></h3> <h1>蒋清良,天津人,现居住在秦皇岛。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当了铣工。蒋清良进厂后加入了厂宣传队,在乐队里吹笛子,拉小提琴,拉二胡,是乐队里的多面手,参加了铁后调演和巡演。蒋清良除了喜爱器乐、唱歌,还爱好体育,尤其擅打乒乓球,退休后常与球友打上几局,其乐陶陶。</h1><h1><br></h1><h1>笛声优雅伴佳音,二胡提琴俱传神。</h1><h1>有空乒乓拉几板,文娱体育两精神。</h1><h3></h3> <h1>刘铁立,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分配在铸工班,后调到厂工会。刘铁立音乐底蕴深厚,是厂宣传队的指导员,乐队的顶梁柱,擅长笙管笛箫兼做作曲配器,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巡演。回到天津后,刘铁立组建了天津独一无二的丝竹乐团,排练演出了许多江南丝竹名曲,在津门乐坛颇有影响。</h1><h1></h1><h1><br></h1><h1>宣传队里指导员,幕后忙完看台前。</h1><h1>而今指挥丝竹乐,木兰秋韵美名传。</h1><h3></h3> <h1>刘子江,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分配在热处理班。刘子江堪称是宣传队乐队的天才乐手,二胡、高胡、板胡、京胡、坠胡、三弦、琵琶等乐器样样拿得起来,尤其擅长弦乐器,参加了铁后调演和巡演。刘子江文艺才华出众,体育也十分了得,曾作为体操选手选调加入铁后体操队。</h1><h1></h1><h1><br></h1><h1>京胡一曲夜深沉,公社春来板胡吟。</h1><h1>坠胡高胡琵琶起,天才乐手第一人!</h1><h3></h3> <h1>郭庆生,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当锻工。郭庆生出演的经典节目是天津快板剧《家庭炊事班》,参加了厂宣传队铁后调演和巡演,还被选入了两届铁后宣传队,主演《家庭炊事班》。郭庆生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摄影、录像,老朋友聚会时,他通过镜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画面,广受赞誉。</h1><h1><br>天津快板炊事班,调演巡回好评传。<br>馅饼天宫从不掉,成功哪里是偶然。</h1><h3></h3><h1></h1><h1></h1><h3></h3> <h1>杜惠智,现居住在襄樊。作为军工二代,杜惠智少年时随父母从大城市走进深山小城兴隆,1970年进厂,被分配到28号车间,后转到磨工班。杜惠智在厂宣传队担任舞蹈演员,参演了创作舞蹈《洗棉纱》,同时还参加表演唱、二人转坐唱等节目的演出,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此后的巡演。</h1><h1><br>离别闹市进深山,两代军工下车间。<br>洗尽棉纱编作舞,回眸美丽看昨天。</h1><h3></h3><h1></h1><h1></h1><h3></h3> <h1>侯淀生,现居住在北京。1972年进厂当钳工。在宣传队乐队吹黑管和次中音号,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巡演。侯淀生智商高,心灵手巧,不管是当钳工还是做计量,即使打扑克,下象棋,都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只要他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好的。更难得他从小到老心地简洁,涛声依旧,童心依旧。</h1><h1></h1><h1><br></h1><h1>天资聪颖化简繁,手巧心灵慧根全。</h1><h1>不染人间混账事,归来依旧是少年。</h1><h3></h3> <h1>王秀云,现居住在保定。1972年进厂,分配在先进班组–磨工班。王秀云是厂宣传队的歌唱演员,天生一副好嗓子,与王明达搭档男女生二重唱,是宣传队的重头节目,在参加铁后调演和巡演及其他演出中,都广受观众的欢迎。王秀云一辈子好脾气,喜笑,弯弯的月亮恰似她的笑眼。</h1><h1></h1><h1><br></h1><h1>山歌唤起百鸟鸣,三日绕梁唱不停。</h1><h1>梦里几回青春忆,再从保定到兴隆。</h1><h3></h3> <h1>赵万波,天津人,现居住在北京。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当维修钳工。赵万波才华横溢,文体全能,既是宣传队的台柱子,也是篮球队的主力,还雅好绘画,能唱昆曲,对国学还颇有研究,实属全面开花的奇才。在宣传队,他与孟建国的对口相声是必演节目,参加了铁后调演和巡演,留下满堂的笑声和回味。</h1><h1></h1><h1><br></h1><h1>文娱体育两边香,话剧相声篮球筐。</h1><h1>昆曲国学丹青乐,平生未负好时光。</h1><h3></h3> <h1>江玉田,承德人,现居住在漯河。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被分配到搬运班,后被调到财务科。江玉田是老高中生,有才,被黄干事选中为宣传队选节目,搞创作。创作之余也表演节目,曾在独幕话剧《水桶的故事》里饰演班长。后因财务科工作忙而不能分身,惜别宣传队,挥挥手,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h1><h1></h1><h1><br></h1><h1>相声创作苦乐多,话剧演出费消磨。</h1><h1>自打转身当会计,水桶故事变传说。 </h1><h3></h3> <h1>王玉昌,承德人,现居住在石家庄。1969年进厂分配在铸工班,后调到供销科。王玉昌是厂宣传队的创始人之一,乐队主力,擅长吹奏梆笛,二胡演奏也很出色,在厂宣传队早期的演出中,他是不可或缺的演奏员。王玉昌性格豪爽,喜朋好友,还是厂篮球队的裁判,常年活跃在篮球场上,乐此不疲。</h1><h1><br></h1><h1>梆笛《我是一个兵》,《赛马》二胡最动听。</h1><h1>当初组建宣传队,曾经元老第一名。</h1><h3></h3> <h1>张丹妹,现居住在承德。1972年进厂分配到车工班。张丹妹是宣传队进厂晚年龄小属于小师妹级的队员,为人低调有内涵,处事平和而温润,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张丹妹在队里虽多出演舞蹈、表演唱等群体节目,但其清新内敛的台风使她成为难得的演员,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后来的巡演。</h1><h1></h1><h1><br></h1><h1>工装简朴画芙蓉,淡雅清新是天成。</h1><h1>纵使光阴能忘却,当年剧照可证明。</h1><h3></h3> <h1>王明达,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分配在搬运班。王明达天生一副好嗓子,在厂宣传队是独唱、重唱的当然台柱,他和队友王秀云搭档演唱了《祖国一片新面貌》等很多当时的热门二重唱,成为宣传队每台节目的必演节目,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后来的北片区巡演,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h1><h1></h1><h1><br></h1><h1>天生就是好声音,大吕黄钟满堂春。</h1><h1>此景纵然成追忆,雾灵回响也穿云。</h1><h3></h3> <h1>李世兰,现居住在天津。1971年知青选调进厂分配到铸工班,为人豪爽且擅饮,很有女中豪杰的风范。李世兰有小品和曲艺演员的天赋,坐唱二人转的赵大娘和天津快板剧的妈妈都是她成功饰演的角色,演唱天津时调也是她的拿手好戏。李世兰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巡演,同时也是铁后宣传队的队员。<br></h1><h1><br></h1><h3></h3><h1>大娘走出火车站,食堂赶做加班饭。</h1><h1>侠骨柔肠女汉子,酒逢知己一斤半。</h1> <h1>李春喜,现居住在承德。1969年进厂分配到钳工班。李春喜是厂宣传队最早的队员之一,从进宣传队开始演奏扬琴,近五十年挚爱不变,一往情深,参加了宣传队几乎所有的演出,参加了铁后的调演和巡演。李春喜除乐器演奏外,还擅长球类运动,喜爱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打乒乓球的水平尤高。</h1><h3><br></h3><h1>扬琴挚爱许多年,天籁之音妙不言。</h1><h1>纵喜乒乓添快乐,丝竹还是更陶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为迎接六四四四工厂文艺宣传队</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承德聚会制作</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鸣谢黄霄川提供了厂宣传队的老照片</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撰稿 郭庆生<br></font><font color="#ed2308"> 李志吉<br></font><font color="#ed2308">制作 郭庆生</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017年9月</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br></h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