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古砚.青铜古香炉

子涓

<h3>  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希望能拥有一只古香古色的青铜古香炉。想象中的它:体积不是太大,小巧玲珑,铜色青暗古典,且炉身花鸟文字须是雅致的。燃上檀香,盖上那褛空的盖子,炉子飘出香雾,在空中荡漾着荡漾着,顿时,一种余音袅袅的思绪在漫延、在飘荡,我想起了另两样相映的实物:古筝和古砚。这三样品都是我上下求索的,青铜古炉是净化的、纯粹的理想实体.......</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多少年都过去了,这样的"宝物"(青铜古香炉)一直未能到手,但感觉依稀是清新的,追求还是执着的,抽象思维的空间仍然是广阔的。去年携儿子约同事一道上庐山游玩时,在南昌"滕王阁"发现了几分类似梦中的"宝物",真让我欣喜无比。仔细瞧瞧,只是铜色太新,是黄铜,样子虽是古朴的,内涵上的古质却少了几许。但我还是决定买下,一小同事却说:"携带不方便,我在厦门某店有见过此物,回去一定买一个送你。"我不舍此次机会,不放心地说:"当 真,没看走眼?"确认无 误 后,我只买下一盒专用的檀香,决定等待铜炉出手。</h3> <h3>  能在故郡南昌一边欣赏一介书生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书法《晚香堂帖》,还有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草书"落霞与孤骛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迹,一边领略高阁的瑰伟绝特,同时,还得到心爱的铜炉的引子,真是人生一大美事。</h3> <h3>  后来,从南昌回来过了一些时候,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如滕王阁所见一般的新铜炉,那位小同事果真没有食言,一种友谊的份量也依稀可见</h3> <h3>  在"白鹿洞"书院游玩的时候,大家了解了唐代学者李渤与其仲兄在此隐居读书。称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在如此儒雅之地,许多同游的朋友大都购买了样式不错的大、小砚台,我却没买,不是我不喜欢砚石,是因为我已拥有了一块紫端石的砚石,我心已足矣。</h3> <h3>  我家书房确实有一块古砚,是紫端石的,长方体的形状,很厚重,朝上的一面刻有花草图,砚色黑中带紫,虽算不上极品,但却也古致。它是我父亲留给我的,曾听父亲说过此砚石是家传之物。这块古砚常常使我想起已故的父亲,想起他的为人和教诲,想起儿时的欢笑和入耳的《三字经》,砚石已是家教、家事、家史、亲情的证物。</h3> <h3> 应该感激父亲给我的一份质地和喜好,爱书也成为我从小致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爱好。我时常怀念已故的父亲,回想起儿时的欢笑和往事。我 更愿通过努力能把父亲的品质延续下去。这已是我做人的思想、精神、寄托之所在。也是我人生的恋歌,一份永远不能割舍的心灵之曲。</h3> <h3>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乐器中,我唯独喜欢古筝,喜欢古筝所弹奏的那种 声音,那是一种余音绕梁的声韵,若能把点上檀香的铜炉搁在古筝边上,弹一曲《渔舟唱晚》或《云水禅心》,古乐声余音,香雾袅袅 ,似乎也无须洞箫的和声了 茶余饭后,偶尔能与古筝相伴为友,那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因为它可以荡去凡尘,净化心灵,是精神寄托和心灵感悟的空间所在。</h3> <h3>  不想感叹世间的俗人俗事太多,在这红尘中你我何不是凡人凡心一个。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喜好、志向和理想。就象我不知如何一直喜欢古韵的东西,可能是我身上流淌是我父亲的血液,也可能是我人生感悟后沉淀的寄托和向往,或是我彷徨于现实和理想中永恒的目标的寄寓和牵挂。我想青铜古香炉也好,新铜香炉也罢,还有那古筝、古砚,它们已是我心灵中的一块净土。荡去凡尘,洗去铅华,我愿心依旧如青铜古香炉般质朴。</h3> <h3>我喜欢古筝、古砚,如青铜古香炉一般。青铜古香炉那是我理想中的东西,是千锤百炼才可得手的精灵,是一种品质、意念、境界和信仰的升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