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七夕 鲎道永续

LiY

<p class="ql-block">在原美篇基础上做了些补充(主要从泉州市湿地学会角度记录群众守鲎道路,2024年10月补充部分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是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祥和气氛的节日。对于海峡两岸湿地保护、海洋生物保护的专家们而言,每年的这个节日却不仅仅是谈情说爱那么简单,因为这一天也是"海峡两岸鲎保育日",保护鲎,依然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认识中国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 鲎的种类及其在中国海域的分布</u></b></p><p class="ql-block"> 鲎(hòu)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属,存在地球上已有4.85亿年之久,早于恐龙和原始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物种之一,是极为珍贵的生物活化石。现在世界上的鲎仅有4种:中国鲎(<i>Tachpleus tridentatus</i>)、马来鲎(<i>Tachypleus gigas</i>)、圆尾鲎(<i>Carcinoscorpias rotundicauda</i>)、美洲鲎(<i>Limulus polyphemus</i>)</p><p class="ql-block"> 中国海域主要分布有两种鲎:中国鲎和圆尾鲎。中国鲎,又名"三棘鲎、东方鲎、马蹄蟹、夫妻鱼、鸳鸯鱼、海怪"。根据1994年-1998年对中国所有鲎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鲎分布于长江以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海南岛以及台湾西部、澎湖、金门)的海域,而圆尾鲎只分布于广东湛江东海岛以南的海域。</p> <h3><b>鲎化石</b></h3><h3><br></h3> <h3><font color="#39b54a"><b>  </b></font></h3><h3> 鲎是肢口纲现仅存的动物,它的近亲是已灭绝的三叶虫,远亲可以说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的蜘蛛与蝎子,而不是螃蟹也不是鱼。(左边一对为中国鲎,右边一对为圆尾鲎)</h3> <h3><b><u><font color="#167efb">中国鲎的形态结构</font></u></b></h3><h3><font color="#010101"> 现代鲎与古代鲎,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都非常相似。也就是说,从远古到今天,鲎,一直存活下来,差不多是亘古不变地代代相传。因此有"海底活化石"之称。中国鲎的外形很独特,它身体分为三部分:青灰色或暗褐色呈钢盔状的头胸部、长有锐刺的腹部以及剑尾。钢盔状的头胸部象个拱门,也像隧道,具有很强的抗压性能。头胸部的前部较圆鼓,后部较扁平。三棱状的剑尾很长很锋利坚硬无比,通过剑尾可使身体翻转或支起。鲎的主要器官都在腹面,如口、步足以及书鳃。鲎雌雄异体,长大之后雄鲎跟雌鲎的体型有些不同,雌大雄小,雄鲎的头胸甲前缘是凹陷状,雌鲎则是圆弧状;鲎的第二及第三对步足,雄性为钩子状以便结尾时抱住雌体,雌鲎都是钳状。在腹节方面,雄鲎腹节背甲的缘棘为六对,雌鲎的腹节背甲缘棘为三对长的及三对短的。</font></h3> <h3><b><font color="#b04fbb">母鲎</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个体较大,雌体头胸部前缘完整。</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公鲎</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个体较小,雄体头胸部前缘两边则呈现凹陷状。具两对钩子状步足。</font></b></h3> <h3><b>  头前一对单眼(感光用)、两侧方为一对复眼(寻找异性用)、</b><b>偏位后则是长有一对硬刺(防卫用)</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中国鲎的生活习性及繁殖</u></b></p><p class="ql-block"> 中国鲎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幼体多数生息在退潮时形成沙滩的基质为沙泥、风浪比较平静的海湾内。幼鲎的活动是昼夜节律,一般来讲,较活跃的时期是在落潮时,即最低潮前的2~3 h。中国鲎幼体随着个体的长大,不断向浅海移行。幼鲎的生长周期长, 在我国沿海这样的温度和盐度生态条件下,幼鲎发育生长到成年鲎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成年中国鲎喜欢在没有海浪的小海湾活动,平时蛰居海底,常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与幼鲎相比,成体鲎比较安静,不爱活动,且活动缓慢。</p><p class="ql-block"> 鲎是杂食性动物。幼鲎喜欢以小型多毛类为食,大的未成年鲎及成年个体多以双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等蠕虫及海豆芽、海草等为食。</p> <p class="ql-block">  中国鲎在中国福建沿海从4月至9月均可自然繁殖。自立夏至处暑进入产卵盛期。在交尾繁殖季节,发育成熟的中国鲎总是成双结对出现,体型肥大的母鲎驮着瘦小的公鲎跟随着大潮时海浪的涌动,来到海滩高潮区产卵,因此有"铁甲鸳鸯、两公婆"等美称。每个雌鲎由一个或多个雄鲎伴随,在沙上挖一系列浅坑,每个坑中产卵200∼300粒,然後雄鲎用精液将卵覆盖。一般产卵地点正好在高潮线下。数周后幼体从卵中孵出,以贮存的卵黄为营养来源。分坑产卵、胚胎发育期长、个体差异大、滞育现象明显、性腺周期性变化、卵壳对胚体具有特殊保护功能,如耐旱、耐温、耐盐等繁殖特点是中国鲎所具有的特殊繁殖策略,也是中国鲎成功地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几亿年,成为当今活化石的重要原因之一。 鲎卵约为绿豆大呈鹅黄色,刚孵化的一龄幼鲎为约小指甲大小呈鹅黄色半透明,随着年龄的成长会慢慢转变为咖啡色或深褐色。鲎的年龄是以它脱壳次数来计算的,每脱一次壳就会增加一龄,个体也随之长大,通常每一龄个体比前一龄增大1.3到1.4倍。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新的身体由其间隙跑出来,但是如果在脱壳过程中被卡住的话,鲎就会死亡。因此,鲎在脱壳时最脆弱,是需要重点保护的时期。</p> <h3>如绿豆大小的鲎卵</h3> <h3>  靠脱壳方式让个体成长,每回脱壳一次(称做一龄),可让体长增长1.3~1.4倍。一龄鲎(不脱壳),二龄鲎(3次脱壳/年),三龄鲎(2次脱壳/年),尔后每年脱壳一次,直至达第13年(或脱壳15~16次)左右,雄体达到性成熟。雌体则得延至第14年(或脱壳16~17次)左右达到性成熟。</h3>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笔者在海滩发现的中国鲎的蜕壳(非常精致,虽然小,也有10龄以上哦)</p> <h3>圆尾鲎</h3> <h3><b><font color="#ed2308">我们每个人都是鲎的受益者</font></b></h3><h3> 鲎的身上流淌着一种十分珍奇的含铜量很高的淡蓝色血液。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每1ml血蓝蛋白含重金属有机铜(Cu2+)在0.28~0.31mg(鲎脱离水面时间长短差异)。鲎血液里含有50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癌细胞分化的生物活性物质。鲎血浆中有一种非常原始而特别的变形细胞,一旦细菌入侵身体,这种变形细胞就会变形,在其形态改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凝固蛋白原包围入侵细胞,并使附近的其他细胞产生粘连作用,进而使血液凝集成为胶状物来减低细菌的入侵威胁。科学家早在1968年就利用鲎血液的这种特殊反应,研制出一种特殊的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LAL,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是由美洲鲎血液提取的称美洲鲎试剂,由美国生产;另一种是由东方鲎即中国鲎血液提取的称东方鲎鲎试剂(Tachypleus Amebocyte Lysate),缩写为TAL。TAL与LAL有相同的功效。将鲎试剂滴入注射液,若试剂立即凝固或变色,就说明注射液内含有细菌内毒素。鲎试剂是一种最灵敏和专一的内毒素检查方法,它被广泛用来筛检侵入式的医疗器械是否被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鲎被抽取25%的血液然后再被安全放回栖息地,死亡率大概3%",也有学者估计认为"鲎的死亡率在10%-30%之间"。鲎被抽血若超过30%血量必定不能存活。目前国际上有制药公司在研制合成内毒素检测剂,但还没有有效的鲎试剂替代品,对于现代医学来说,鲎是意义重大的一类生物,每个曾经注射过针剂的人都得感谢这种在地球生存了四亿多年的海洋天使,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鲎的受益者。</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鲎资源濒临枯竭</b></p><p class="ql-block"> 近半个世纪过度的捕食、不可持续的鲎血资源利用、栖息地被破坏甚至丧失,以及海洋污染是造成中国鲎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四十年前能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随处可见的中国鲎,现在已从大部分海域消失。因中国鲎的产卵地点必须在高潮带,许多中国鲎没能上岸就被捕捞走,极少数中国鲎有幸能到高潮带产卵,但脆弱的受精卵在发育成幼鲎之前往往因高潮带环境受到较强人为干扰而夭折。由于幼鲎发育生长到成年鲎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成年鲎被大量捕杀后,中国鲎资源已面临枯竭。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护中国鲎的栖息地——潮间带湿地</b></p><p class="ql-block"> 潮间带栖息地的破坏是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台湾海峡沿海是中国鲎主要的繁殖和栖息地之一。鲎一生的生存环境是从潮间带到外海,然后再上岸产卵再回到海里。鲎生活史中需要三种类型栖息地产卵的高滩地沙滩泥、幼鲎生活于潮间带泥滩地、生长到10cm左右就离开潮间带到较深海域生活。 幼鲎随着成长逐渐向浅海移行,亚成鲎和成鲎蛰居于风浪比较平静的海湾的浅海海底。鲎卵大约经过五十天孵化成一龄幼鲎,幼鲎躲在高潮线沙里,等待涨潮海水将它们带到潮间带泥滩地。然而, 一旦幼鲎们赖以维生的潮间带遭到破坏,那么它们的生存将会面临致命的威胁。</p> <h3>  潮间带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缓冲区,能有效地降低风暴潮的破坏, 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为了不让海浪侵蚀沿岸的土地,人类常常建造很硬的堤防将沿岸团团围住。其实,建造堤防并不是唯一的办法,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就是保留潮间带滩涂的宽度,如果拥有长滩,海浪进来的能量会逐渐被长滩消耗掉,到达近岸陆地时,能量已经很小,侵蚀力也就很小。因为害怕侵蚀就赶紧建造许多堤坝保护,然而这些堤坝会产生不良的"突堤效应" ,所谓突堤效应是由于人工建造的海堤或其它建构物突出于海岸阻挡了原先洋流漂沙的路径,导致洋流所带来的沙会在上游侧堆积,而下游的海滩则因为得不到漂沙的补给,导致海岸逐渐被侵蚀。所以,突堤效应将会造成堤前堆积,堤后侵蚀的状况.淤沙会导致港口水深变浅,船只无法停泊,被侵蚀的面则会让海岸线退缩, 沙滩消失。</h3><h3>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各地通过在河口海岸地区实施围填海工程获得大量土地,得到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围填海工程严重损失的是无价的生态效益。河口海岸地区分布的潮间带潮滩、岩滩和沙滩等是生物的珍贵栖息地。看似一片烂泥的潮间带其实孕育的生物种类相当丰富,据估计至少有几千种以上的生物生活在这个区域。像在潮间带有藻类和海草,也能发现鱼类和鸟类在这边觅食,另外还有海葵、贝类、螺类、螃蟹和章鱼等。由于政府和民众对于潮间带湿地丰富的生态服务价值不了解,几十年来许多潮间带被围填变成工业区。一旦潮间带不复存在,在其上生活的物种则会因为栖地消失而无法继续生存。鲎这个古老的种群在地球已经存活四亿多年了,鲎逃过了四次造成许多物种灭亡的大灭绝,历经了地球气候及环境的剧变,它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应该是极强的,但如果它生命过程中赖以栖息的潮间带湿地消失不见或被严重污染,则鲎种群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h3><h3> </h3> <h3>美丽七夕 守"鲎"两岸</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2年以来海峡两岸保护中国鲎公众宣传活动见证了我们在每个七夕赋予这美丽节日的美好</b></p> <p class="ql-block">最执着的守“鲎”学者陈章波老师2012年多次莅临泉州指导湿地学会筹集工作包括保护中国鲎的科普宣传和放流工作。</p> <p class="ql-block">2012年七夕节在泉州惠安青山湾举行鲎放流行动</p> <p class="ql-block">猜猜鲎谜语</p> <p class="ql-block">大型海报 有奖猜谜等</p> <p class="ql-block">看看鲎的模样 捏捏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看看鲎的模样 画画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拒食中国鲎签名倡议</p> <p class="ql-block">七夕在泉州东湖公园看看中国鲎的真实模样</p> <p class="ql-block">老龄朋友们为保护中国鲎献上精彩表演</p> <p class="ql-block">少年儿童在东湖公园为保护鲎表演节目</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7-8日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学者、管理者以及NGO等热心力量共同在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进行热烈研讨,并在北部湾鲎繁育地观摩交流,两岸三地鲎保育联盟初步形成。泉州市湿地学会会长和宣传部长陪同台湾陈章波老师一行赴北海参加了此次交流,湿地学会是联盟成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学会终身顾问陈章波老师一直在保护中国鲎的道路上指导和鼓励着我们前进💪💪</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湿地学会自学会2012年筹建以来,每年七夕在福建东南沿海通过多样化的公众科普宣传活动,凝聚青少年学生群体、政府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各界热心民众共同为保护中国鲎做出了具有纪念意义的作用力。</p> <p class="ql-block">在七夕节表演科普节目的小朋友们正在认真观察鲎模样</p> <p class="ql-block">七夕在泉州西湖公园举行保护中国鲎公众科普宣传活动</p> <p class="ql-block">儿童们在西湖公园为保护中国鲎表演节目</p> <p class="ql-block">七夕拒食中国鲎签名活动</p> <p class="ql-block">七夕古色古香的保护中国鲎科普活动</p> <p class="ql-block">七夕佳节举办保护中国鲎青少年演讲活动</p> <p class="ql-block">七夕在泉州洛阳古桥文化旅游地举办保护中国鲎公众宣传活动</p> <p class="ql-block">2017年七夕前夕,泉州市湿地学会联合海峡两岸众多集体和个人力量,凝聚200多位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为保护中国鲎发声,在福建日报宣传保护濒危活化石中国鲎。</p> <h3>点击欣赏"鲎"视频</h3> <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12日,由华侨大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种群存续委员会、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台湾湿地学会和泉州市湿地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鲎科学放流与保育海峡两岸研讨会”在华侨大学举行。该研讨会以“救中国鲎 我是行动者”为会议口号,联合产、学、研多行业负责人,一起研讨海洋活化石中国鲎的科学放流与保育。会后发布中国鲎资源保护与保育厦门宣言,宣言全文发表在2018年10月《湿地科学》。</p> 围绕中国鲎增殖放流与保育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鲎放流跟踪监测、中国鲎胚胎发育、鲎试剂对人类的贡献与鲎资源保护、中国鲎试剂产业发展状况及保育鲎资源的环境保护需求、鳄鱼屿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梦想、福建省保护中国鲎公众宣传活动及中国鲎增殖放流进展、大学生守“鲎”志愿服务活动方案等主题,特邀报告人作了学术报告。 <p class="ql-block">  “中国鲎科学放流与保育海峡两岸研讨会”目的在于整合保育濒危海洋生物活化石中国鲎相关的科研、教育、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有效推动海峡两岸对保护滨海湿地生态家园、保育海洋活化石中国鲎的力度。主要与会代表共同商议拟定了“中国鲎资源保护与保育厦门宣言”(2018年)。</p><p class="ql-block"> 中国鲎资源保护与保育厦门宣言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现代医学和仿生学等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鲎的受益者。</p><p class="ql-block"> 30多年前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随处可见的中国鲎,现在其已经从大部分海域消失,鲎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成为濒危物种。“救中国鲎 我是行动者”,在泉州市湿地学会和台湾湿地学会的提议下,来自中国南部沿海鲎分布地的高校、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们,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中国南部沿海鲎资源的保护、科学放流与保育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认识到,鲎在现代医学、古生物学、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仿生学、民俗文化等学科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我们认识到,中国鲎对人类福祉的重要作用,“鲎试剂”是《中国药典》中300多种规定检测药品的不可缺少的检测试剂,我国有2 000多家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产品必须用鲎试剂进行检测,中国鲎种群的可持续存在使我们在医药行业不受制于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认识到,鲎这个古老的种群在地球上已逃过了4个造成许多物种灭亡的大灭绝时代,历经了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剧变。但是,目前我国鲎资源面临枯竭,主要原因为鲎栖息地遭破坏、鲎被过度捕食和海洋污染、某些不良鲎试剂企业对鲎血资源的垄断和不规范、不可持续的采血方式。</p><p class="ql-block"> 我们认识到,虽然中国鲎自1993年被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浙江省等沿海省市也都属于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如今,在沿海地区广布的海鲜酒楼、海鲜大排挡的水族箱里依然能见到它的身影。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腹之欲,一只又一只鲎正被残忍杀害。保护野生濒危生物的执法力度急需提高,国家立法保护鲎资源的力度需要提高。</p><p class="ql-block"> 我们认识到,选择合适的栖地环境进行科学放流是恢复鲎野外种群数量的有效方式。但是,不科学的放流方式以及不合适的放流栖息地的选择,同样会导致鲎苗大量死亡。</p><p class="ql-block"> 我们呼吁,加强鲎种群资源的观测和监测,加强种群繁殖和科学放流技术的研究,为国家的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认识中国鲎资源的战略地位,对鲎种群繁育必要的潮间带栖息地环境给予保护,在广泛调查鲎栖息地的基础上,保护和修复中国鲎栖息地环境,禁止在中国鲎繁育栖息地填海造地;建立中国鲎保护区及其保护网络和自然教育基地,增强中国鲎资源恢复力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弹性;紧急规范鲎试剂采血方式,规范获取鲎血资源的渠道,保护国内规范生产鲎试剂的民族企业;提倡和鼓励海洋渔业部门对中国鲎幼苗的放流,鼓励和指导民间对中国鲎的科学放生;通过公众宣传教育让更多民众认识鲎、了解鲎,多行爱护鲎的善念和善举;把鲎作为文化象征的一种吉祥物种,发挥鲎文化影响,预先引导和解决拟建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替代生计,推进社区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共管,建立鲎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编制与实施基于鲎资源保护的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污染控制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不仅有利于鲎资源保护,而且也会带动沿海地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中国鲎资源及其栖地环境的保护与国民生计和谐共生,促进生态文明进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强烈地呼吁,全社会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保护中国鲎的战略重要性,国家政府各部门和沿海地区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各阶层力量应该联合起来,积极行动起来,拒食、拒售中国鲎,保护中国鲎的栖息地环境,共同推进中国鲎的科学增殖放流,保护和扩大中国鲎种群的数量。愿在地球上生存了5亿多年的珍贵活化石中国鲎不在我们这一代枯竭!&lt;sub&gt;&lt;sup&gt;</p> <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第四届国际鲎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中国广西召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此间正式宣布,将每年6月20日定为“世界鲎日”,加强全球范围对鲎的保护力度。来自全球鲎分布地的与会代表们共同通过并发布《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呼吁世界各地区加强立法和加大打击非法捕杀、买卖鲎的执法力度,推动各地区鲎保育政策法规的修订,提升鲎的法律保护地位,规范鲎试剂产业对野生鲎资源的利用,减少采血过程中鲎的损伤与死亡,做到科学放归,保障鲎资源可持续利用。全球各单位和组织要加强鲎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亚洲地区的相关机构要推动鲎的增殖放流,促进鲎栖息地的保护,推动鲎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p> <p class="ql-block">会长在第四届鲎大会做关于海峡两岸利用学会等团体平台凝聚社会力量保护中国鲎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学生鲎作品</p> <p class="ql-block">学生鲎作品</p> <p class="ql-block">学生鲎作品</p> <p class="ql-block">学生鲎作品</p> <p class="ql-block">学生鲎作品</p> <p class="ql-block">鲎文创作品在国际会议参展</p> <p class="ql-block">参加第四届鲎科学与保护大会交流</p> <p class="ql-block">2020年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保护鲎系列活动:鲎保护科学论坛和福建沿海所有鲎分布地公众科普联合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鲎保护科学专家论坛报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鲎保护科学专家论坛报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鲎保护科学专家论坛报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鲎保护科学专家论坛报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鲎保护科学专家论坛报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鲎保护科学专家论坛报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鲎保护科学专家论坛报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省厦门主场鲎保护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福州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泉州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泉州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莆田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宁德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厦门岛内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厦门环东海域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厦门鼓浪屿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鲎保育日福建沿海鲎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福州场-省政协组队参加活动</p> <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25日,由泉州市湿地学会与泉州市林业局、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管理处主办,泉州市湿地学会、福建清源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厦门大学厦门校友会环境与生态学院分会、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厦门通识教育研究院、泉州第十七中学(湿地学校)、泉州市学生记者团联合承办的2020年七夕海峡两岸“鲎保育日”保护中国鲎科普宣传活动在泉州清源山下开展。活动内容包括保护中国鲎大型系列科普海报展以及保护湿地海报展和中国鲎实物标本展、“同心守鲎 共护湿地家园”专家论坛视频科学传播、“保护湿地、保护中国鲎、保护野生生物”民俗和科学知识猜谜、美丽七夕“拳谱不一定管用、酒量不一定够用、爱鲎却一定有用”泉州爱鲎巨型海报免费拍照冲洗活动、分发保护中国鲎宣传书签、宣传单和宣传文创纪念品,生物食材剩余物琥珀标本制作实践学习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来自活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活动志愿者们积极服务宣传现场各环节,如向参加活动的泉州市学生记者团的小学生们以及清源山游客和美食节消费游客们介绍系列保护中国鲎和保护湿地的知识以及分发湿地保护宣传品;琥珀标本制作坊的一组朋友聚精会神跟着指导老师将一个个生物食材剩余物制作成精美小琥珀标本,美丽的资源化措施吸引了过往游客。在聚巢清源广场瞻“拳”顾“鲎” 巨型海报前拍照纪念的市民朋友和游客朋友越来越多,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们学习了鲎和湿地知识后,也纷纷拿起鲎书签和宣传单向清源山和美食节游客进行保护中国鲎宣传。活动结束时,泉州市湿地学会会长向参加公益宣传活动的各位志愿者签发了由三个主办单位和社团制作的活动志愿者证书留作美好服务纪念。</p><p class="ql-block"> 本次保护中国鲎公众宣传和科学放流活动希望以美好的七夕节日为中国鲎祈福,结合泉州非遗项目“猜拳”美食文化提出 “拳谱不一定管用、酒量不一定够用、爱鲎却一定有用”,倡导口下留情,拒售拒食中国鲎,保护栖地环境,让更多民众了解保护中国鲎、保护湿地生态家园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https://m.youku.com/video/id_XNDcyNjI5ODM4OA==.html?firsttime=267&amp;source_from=pcfx_1</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20日福建沿海保护中国鲎科普宣传活动联合行动视频剪辑</p> <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_IfNcdOwSQPFrsX8CDc8hA </p><p class="ql-block">2021年七夕鲎祝福语征集</p> <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vNwByo6HWsDHHaoDDCse-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鲎科学与保护亚太会议🎉🎉</p> <p class="ql-block">学会协办2021鲎科学与保护亚太会议</p><p class="ql-block">学会会长担任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学会理事和会员积极参加会议交流🤝</p> <p class="ql-block">2021鲎科学与保护亚太会议</p> <p class="ql-block">2021鲎科学与保护亚太会议</p> <p class="ql-block">华裔杰出青年关杰耀博士自2016年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后人才引进北部湾大学,作为IUCN鲎种群存续专家组委员,对中国沿海鲎分布地的鲎资源保护研究与学术交流联合方面做了重要贡献。是陈章波老师鼓励和推荐到大陆发挥重要作用的青年才俊👍🌹</p> <p class="ql-block">会长在大会上做关于中国鲎和圆尾鲎食性及其栖息环境的研究报告。</p> <p class="ql-block">科普鲎知识</p> <p class="ql-block">亚太鲎会议后期传播视频制作</p> <b><font color="#ed2308">与您守“鲎” 为爱同行——我们的经典宣传海报,欢迎分享</font></b> 认识中国鲎( 来自“台湾之鲎”视频片段) <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5日对中国的濒危野生动物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今天正式公布。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和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和7类。通过这次调整,中国鲎和圆尾鲎均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福建沿海自2012年以来海峡两岸同心守“鲎”的科普宣传工作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和新高度。因为鲎进入国家二级保护名录,国家各级执法力量势必增强鲎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滥捕乱杀和一次性消费中国鲎的情况必定会得到有效控制。爱鲎及栖,中国鲎的滨海湿地栖息家园的保护和恢复依然任重道远!对鲎血资源的可持续医药使用亟待智慧解决,继续加油!💪💪💪🌹🌹🌹</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以来在GEI“为海行动”支持下,在鲎关键栖息地探索创建“鲎保护社区”(Horseshoe crab protecting community) 及其发展路径,依托渔村资源,凝聚社会多方力量,促进鲎社区的生态、生产、生活多元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泉州晋江的塘东鲎保护社区</p> <p class="ql-block">台湾中研院退休研究员、资深鲎研究专家陈章波老师到塘东指导鲎保护社区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渔村小朋友用南音表达对家乡海洋环境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结合闽南文化的鲎保护宣传活动</p> <p class="ql-block">放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放流活动以扩大栖息地鲎种群数量</p> <p class="ql-block">鲎社区的鲎资源调查</p> <p class="ql-block">大学生在塘东鲎社区开展保护中国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大学生在厦门鳌园滩涂开展守鲎志愿巡护活动</p> <p class="ql-block">湿地学校华侨大学集美附属学校的同学们集体绘鲎的布画卷在新加坡鲎大会展示</p> <p class="ql-block">学会支持和指导的大学生守鲎志愿活动获得奖励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第五届鲎科学大会在新加坡举行</p> <p class="ql-block">会长在第五届鲎科学大会上做关于在福建东南沿海创建鲎保护社区合力保护鲎资源的报告。</p> <h3>   <br></h3> <h3 align="center">(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泉州市湿地学会宣传)🌹<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