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商业界的翘楚---“桐油大王”沈瑞洲

V政

<h1>民族工商业家的轨迹可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h1><h1> (代序)陶文沂 </h1><h1> 本书是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钱小政为纪念沈瑞洲诞辰120周年而撰写的。虽然我认识她时间不长,但是她对于公益事业的积极投入和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事,我已经耳闻目睹了很多。“桐油大王”沈瑞洲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家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创业记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者与“桐油大王”沈瑞洲的感情是很深的,对于沈瑞洲的创业到发达的过程描写具体、形象。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创业者创业的艰辛不易和成功后不是坐享清福,而是全力创办公益事业,是当之无愧的楷模!从沈瑞洲的父亲如何去上海,以及12岁的沈瑞洲到上海学徒开始,描写了沈瑞洲青少年时期的认真刻苦、办事踏实,23岁继承父业后,大展鸿图,另辟蹊径,深谋远虑,不仅收购桐油,进而买地种树、榨油精炼,做好广告宣传,注重产品质量,扩展国际贸易,诚信为本,团结同业,综合经营,抵制日商,与员工同甘苦,为社会谋福利,捐资办学,开设良心药店,修桥积德,实乃爱民之举。整书一气呵成,将沈瑞洲的一辈子,描绘得惟妙惟肖。诸多的生动事例给不同年龄的读者,传递了深刻的教益。 沈瑞洲成功之因,首先需要归功于其父亲的教育得法。沈瑞洲14岁随父赴沪学生意。“在别人眼里沈瑞洲是小开,但其父沈和生很严格,把自己的孩子视作学徒,跟店里的学徒一起学习,一起吃苦。年幼的沈瑞州心地纯真,办事踏实,也深得父亲赏识。”不像有些财主溺爱子女、姑息迁就,造成富不过三代。“沈瑞洲的珠算,既准又快,无人能及,其父功不可没。”就是说明父亲教育从小养成的基础。“养不教,父之过”,正是沈瑞洲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才愿意在教育上投资。 沈瑞洲所在的历史时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救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开始盛行,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兴办实业,并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促进实业,凭实业而救国。他们父子和无锡的部分知识分子一样,开始觉醒,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走“实业救国”之路。以实业所得之财用来资助教育,用教育继而促进实业。他们清楚认识到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无锡旧称“小上海”,与上海在工业发展、社会关系和人才培养</h1><h3></h3> <h1>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之后到无锡沦陷这20多年中,无锡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当时无锡的工商业总产值在国内已处于第三的位置,仅次于上海和广州。无锡人的聪明和勤奋,突出体现在若干自然科学家和若干产业大王身上。沈瑞洲就是产业大王中之一。当年陶达三创办无锡初等工业学堂(现无锡市一中)、圣约翰大学无锡同学会筹资创办无锡辅仁中学、高阳继承其父实业家高秋荃遗志毁家创办私立无锡中学(后无锡市三中)、至光复后荣德生父子兴办江南大学等。沈瑞洲与他们一样也十分重视兴办教育,锡南中学就是他一手创办的。现在我们纪念这一辈民族工商业家,实际上就是既肯定了他们爱国、为民的精神,也肯定了他们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管理企业的先进理念,以及回馈社会的慈善行为等等。尽管,他们的做法多少还受到当时社会的限制,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精神产生的积极力量已经造就一大批社会精英,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的高瞻远瞩,令我们震惊。我们可以预见,回忆和肯定这种精神,必将对社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产生强有力的推进作用!</h1><h1> 2017年9月</h1> <h1> </h1><h1> </h1><h1> “桐油大王”沈瑞洲创业记实</h1><h1> </h1><h1> </h1><h1> (纪念沈瑞洲先生诞辰120周年)</h1> <h1> 沈和生铸鼎 赢得闯上海机会 </h1><h1> 19世纪末,上海某寺庙要铸生铁大鼎,无奈体型过大又超重,业内虽有几家冶坊竞标,终不尽人意。最后,由冶坊行家,无锡雪浪乡方桥人沈和生(映泉),一举中标,铸就大鼎。以此为楔机,1890年沈和生携270银元闯进十里洋场的上海,开设沈元来钉铁油麻行(上海老白渡桥处)。所谓钉铁就打铁和做生铁锅子之类,无锡人俗称:冶坊。俗话说:“撑船、打铁、磨豆腐”,得起早贪黑,是世上最辛苦的行业。桐油也是向大同行赊购,再由门市销售,是无本经营。可见当初的“沈元来”范围很小,伙计也不滿十个。</h1><h3></h3> <h1><br></h1><h1>沈瑞洲23岁独掌店务 另辟蹊径占领市场 </h1><h1> </h1><h1>沈瑞洲,沈和生次子,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1909年沈瑞洲随父赴沪学生意。据尚健在的沈元来学徒陈菊康回忆:在别人眼里沈瑞洲是小开,但其父沈和生很严格,把自己的孩子视作学徒,跟店里的学徒一起学习,一起吃苦。年幼的沈瑞洲心地纯真、办事踏实,也深得父亲赏识。我母亲也常说起,沈瑞洲的珠算,既准又快,无人能及,其父功不可没。1915年沈和生皈依佛教,不再过问店务。至民国九年(1920年)沈和生,因体力不支,告退回乡。至此,经父子先后打拼三十年,节衣缩食,已积攒了10万银两。因长子沈瑞清英年早逝,1920年23岁的沈瑞洲继承父业,独掌沈元来店务。沈瑞洲接班后,深谋远虑,感到桐油行业前景远大。当时还是木船时代,造船和保养都离不开桐油。桐油具有防腐蚀、防渗漏、还具装饰性。木结构房屋、家俱、雨伞都离不开桐油。但大同行操纵川、湘桐油,难有沈元来的施展空间。他另辟蹊径,亲赴浙江兰溪、金华等地,大量收购浙江桐油,集中于杭州,再转运至上海,通过洋行再押运出口。后觉得收购桐油、桐油籽不合算,就直接买地种植桐油树,并就地设庄,加工榨油,自行提煉。为确保沈元来桐油行的信誉,1924年沈元来注册“顺风牌”商标。商标图案采用袁大头银元背面的帆船样式,注明包退包换。还将“沈元来桐油行”字样与“顺风牌”商标图案印在碗具上,作为赠品。既使客户受益,还能收到广告宣传的效果。为占领</h1><h3></h3> <h1>江浙两省市场,沈瑞洲跑遍苏北扬州、兴化、启东等地,一面推销桐油和一面种植桐油树。这种自产自销与收购一体化的模式,使沈元来桐油行规模越做越大。当时浙江最旺时期,年产20万担桐油,沈元来占其40%。又得悉浙江宁波、舟山等地的造船行业,江阴、杨舍(今张家港市)一帶造船厂,急需用桐油,就把这里的桐油业务全部包揽下来。这样,江浙两省桐油市场全部被沈元来占领。不久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客商也认准“顺风牌”商标,竞相争购。沈元来桐油行几乎占领了大半个国内市场。仅1924年一年销售额达300万元,在当时相当于三万五千两黃金的价值,并持续十多年,购销两旺,企业日益壮大。</h1><h1><br></h1><h1>自行研制净油技术 直接外销海外欧美各国</h1><h1><br></h1><h1>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洋行林立,常有外国洋行来沈元来桐油行求购,然后转销国外。当时出口桐油必须符合进口国质量要求,折光度要达到1000度。国内原油均未达标,必须请洋行代加工,从粗油加工成凈油,洋行从中收取高额加工费。沈瑞洲心有不甘,决心自行研制净油技术。1934年,沈瑞洲创办大生机器榨油厂。建成容量50吨的圆形铁柜,进口了最新炼油设备、内层盘香式铜管、蒸气加热等设施。还聘请了高级工程师,增加了技术检验人员。桐油经溶化、水分蒸发、凝结沉淀杂质等工序, 炼出的桐油,油质净纯,油色金黄透明。同年,沈元来首次不经洋行加工转手,而直接办理出口业务,将桐油推销出口至英国。由于质量好、价格低,欧美及南洋各国外商竞相争</h1> <h1>购。 “顺风牌”桐油声誉大振,沈元来桐油行外销业务也年年购销两旺,直至抗战爆发。 历经风险 沈瑞洲以诚信和实力赢得“桐油大王”美誉 抗战胜利后,沈瑞洲把“沈元来”经营方向由内外兼营,转为以外销为主。大量桐油出口至欧美、南洋各国。在其儿子祖蔭、祖棫的协助下,1946年春,沈元来与美国纽约世界公司签订寄售合约。起初“”顺风牌”桐油在美国十分暢销,达到每月200吨左右,“沈元来”赚得大量利调。不料,好景不长。二战结束不久,1947年美国陷入生产过剩危机,桐油价暴跌。沈元来以寄销形式(仅存货并未出货)出口的3000吨桐油,搁置倉库,估计亏損50万美元,几乎陷于破产境地。合作公司也纷纷玩起了失踪。只剩下沈元来桐油行独自面对。沈瑞洲坚持以诚信为本,劝说常驻美国的祖荫和上海的祖棫,把银行债务全部还清。1948年美国油价逐步回弹趋稳。祖蔭在美接洽了几家可靠客户,推销库存桐油。随之外商也络绎不绝前来订购。经一年余经营,不仅转危为安,还赚得不少盈余。沈瑞洲以诚信化解了危机,沈元来以实力和信誉赢得了商界一致褒奖。在美国商界也传为佳话。那年代,经营桐油的企业,并不止他一家,最早就有几十家,到三十、四十年代已有几百家。经市场多年竞争,三十年代初,沈瑞洲已成为行业的领軍人物,并担任上海桐油自贸工会理事长。经此跌宕起伏,惊涛骇浪后,沈瑞洲被同行赞誉为当之无愧的“桐油大王”。 </h1><h1> 沈瑞洲主持同业公会 </h1><h1>二十年代未,“沈元来”就跻身于大同行。</h1><h1>三十年代始,沈瑞洲一直担任上海桐油苎麻业同业公会主席。沈瑞洲主持同行公会,有个特点,就是必须解决问题。例如1936年11月1日,在南市区老太平弄181号分公会会所,有十位会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是响应一日捐贡献国家运动。商店捐一日营业额,职员捐一日薪。公会很快就完成了上海商会下达的任务,筹足千元,悉数捐献。认款名单中,“沈元来”认购国币100元。捐50元的有“恒祥”、“潘成元”、“亦来仁”等。捐30元的有“恒美”等。捐10元的有“谦盛”等</h1><h1>。</h1><h1>1943年2月12日讨论公会旧址和看管人员工资。当时公会旧址及内部所有器具,一直口上沈元来商行垫付,已累计至一千六百十三元九角之多。看管人盛根培也已作文,由其婿应翊刚代管,月薪60元。拟将此项管理交本会接办。沈瑞洲主持会议,主动担当。会议决定:仍请沈元来商行负责,对於所垫款项由本公会偿还。雇用的应翔刚月薪,每月加20元,共80元,由本会按月支出。</h1><h1>这两例足见沈瑞洲以身作则,和对公的尽心尽责。</h1><h1>抗战爆发后,上海桐油苎麻业同业公会会业,先在汉口路503号,后在河南路61号。当时上海营业额排15位的行商,经营地点都在这区域。东至中山东一路,西至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沈元来”在广东路243号,近河南中路,即现在上海外滩附近,威斯汀大酒店外围花坛的位置。抗战前,公会会员才30余家,后发展至70余家。抗战后,1946年达到187家。上海解放后,市工商朕筹备会改组旧同业公会。将上海市桐油苎麻业同业公会,经营出口的会员归并到国际贸易业。经营内销的会员仍然保留。至此,上海市桐油苎麻业同业公会尚有会员73家</h1><h1> </h1><h1> 兼营多种业务 </h1><h1><br></h1><h1> 沈元来有两大主营业务,一是桐油,二是收购棉花。桐油卖出去<br></h1> <h1>后,不让运输船空着回来。就地收购棉花,主要在棉花高产区东台、大丰一带。1917年初涉棉花行业,仅是代客垫款和代为销售。即借款给启东、海门等收棉花的商人,收得棉花后运往上海。再由沈元来委托掮客,向本市纱厂兜售,销后货款归还沈元来。销售佣金每包2钱,掮客与沈元来对半拆分。如日售1000包,则每日可获佣金100银两。后发展为自行销售,内地设庄,合股收购且经营外棉,生意也日趋做大。此外,还将随船带来的大豆、蚕豆、花生、菜籽等物资,推销给购买桐油的外地客户,其中大豆和蚕豆还出口欧洲。沈瑞洲还创建大生榨油厂、薄荷工厂、沈元吉冶坊等企业。至抗战前夕,他不仅经营桐油、棉花、杂粮三大类物资。还在上海南市购置地产,兴建住房等。到抗战前,已积累资本一百万多元,并拥有大量房地产。椐学徒陈菊康说:沈元来后来叫“上海沈元来有限公司”,共有三个部门,粮食部、花纱部(棉花和棉纱)、桐油部,把自己的产业做成一条产业链。至1955年沈元来转为棉纺业时,经清产核资,沈元来的资本已高达450万元。 </h1><h1> </h1><h1> 将企业管理进行革新 </h1><h1><br></h1><h1> 年青时的沈瑞洲,受新思想影响,破除陈规陋俗,将企业管理进行革新。上海厂商都流行农历正月初四,祭拜“路头生日”,由老板率领全体职工,向挂在墙上的“五路财神”磕头跪拜。沈瑞洲破旧俗、立新风,带领职工向孙中山遗象三鞠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晚上,组织店员、学徒学珠算、练书法。并聘请教师讲授国文、英文。沈元来桐油行的大部分员工来自家乡方桥,大多是锡南中学选抜来的学生,自身素质都很优秀。他常说:“大企业没有大排场,小人要派大用场”。一般较成功的</h1> <h1>企业,必须聘请外国洋行的工程师,他却用自己培养的人。经营业绩好的,他成倍地发奖金、红利。所以他们上下齐心,同心同德,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员工离职现象。沈瑞洲虽已成为上海赫赫有名的“桐油大王”,仍然秉持勤俭经商理念,从来不摆排场。当时的上海滩,做成一件买卖,要大办筵席,而沈瑞洲不按常理出牌,认为上海是十里洋场,请客户吃一顿西歺,效果更好。逢年过节的年夜饭也不去饭店,都是把职工请到家中聚歺。</h1><h1><br></h1><h1> 抵制日商,不与日商贸易</h1><h1><br></h1><h1> 由于沈瑞洲常年在外工作,上海的店务,原有挚友盛锡琪主管经營,后因盛年老体衰,请辞引退,由夫人钱清华(素娥)主管经營, 钱清华口齿灵利,体态端庄,外形酷似宋庆龄。上海洋行大班、买办,常来沈元来桐油行,找钱清华接洽订合同、代办运输出口等业务。她的诚信和热情,受到洋行老板的欢迎和赞誉。1937年秋, 日寇攻占上海, 沈元来桐油行、仓库、房地产等在日本飞机和炮火中,几乎全部毁尽。上海沦陷后,凭钱清华在商界的信誉, 由洋行老板介绍到法租界五马路(广东路),买三大间门面房,继续开张经營。为抵制日商,她不接待日商,只与欧美商界贸易。沈瑞洲曾多次回无锡家乡,因不愿向站岗日军鞠躬,从不进出无锡城门。抗日战争时期,沈瑞洲还捐巨资支持抗日前线军民,救济难民。太平洋战争后,日军进驻租界。所有物资被日伪统制,沈元来完全停止了经營。直至1945年勝利后,沈瑞洲的工商企业,逐步得到恢复发展。桐油继续出口欧美及南洋各国。(可惜夫人钱清华因误诊,于1949年4月21日离世)。</h1> <h1>  </h1><h1> 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h1><h1> </h1><h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1950年国家发行公债,沈瑞洲率先购买公债30万,1954年又续购建设公债104万。抗美援朝时期,沈瑞洲还捐献飞机一架。由于美国对华实施贸易封锁,沈瑞洲的桐油行不得不转行。“沈元来”与棉纱行业,久有渊源,沈瑞洲和祖棫(毕业于南通纺织学院)商议决定投资纺织业,1955年沈元来桐油行的全部资金,转入公私合营的统益棉纺织厂。1953年2月,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期间,毛主席约见了荣毅仁和郭棣活两位纺织巨头,毛主席笑着说:“你们俩位能否在内地生个儿子?”。荣毅仁和郭棣活俩人自然心领神会,当时安徽省拥有三千多万人口,盛产棉花,却没有一家纺织厂,每年只能把大批棉花运往上海、青岛等地的纺织厂家。因此,安徽省规划要兴建一家拥有50000纱锭和1700台布机的纺织厂,预计投资3300亿元(旧人民币)。当时,国家投资25%。中新纺织公司的荣毅仁投资30%,永安公司郭棣活投资20%,余下的,荣毅仁和郭棣活商量,商邀”桐油大王”沈瑞洲及祖棫共同投资。经商议,欣然同意投资安徽纺织一厂。1956年在上海国际饭店,沈瑞洲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经多方努力,1957年6月合肥安纺一厂建成投产。沈瑞洲历任上海市第一至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上海市工商联执委,上海市棉纺织公司联合董事会常务董事等职,是上海市著名的爱国民族资本家。</h1><h1> </h1><h1> 沈瑞洲回馈乡梓,热心慈善事业</h1> <h1>一,捐资办学</h1><h1>从1935年起,沈瑞洲陆续不断地捐资办学。先在家乡方桥镇创办沈氏小学,1937年夏,第一届高小学生毕业,为方便学生就近读初中,又出资在沈氏小学旁建造中学校舍,创办锡南中学。聘请钱济华(原省督察署署员,锡光中学校长)为校长、聘请钱穆(国学大师,燕大、清大教授)、施霖(复旦大学教授)、钱孙卿(学界名流)、虞典书(国民革命軍中将参谋)等十三人为校董。并设立奖学金,资助清寒学子。锡南中学毕业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录用四个到上海“沈元来”当练习生,练习生中工作表现好的,沈瑞洲还能给予继续深造的机会,把他送到上海总商会商业学校进修。学杂费、生活费等费用全部由“沈元来”支付。学成归来后,这些年轻人都分配到重要岗位,让他们挑起企业的重担。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能捧到“饭碗”是件很不容易的亊,何况还有更好的前景。所以学生们学习都非常勤奋刻苦。为便于路途较远的农家子弟摇船上学,还特地建一座桥和码头。在上海,他还捐款兴办上海光华补习学校和虹桥中学。 </h1><h1>二,开设“良心堂”药店及诊所</h1> <h1>沈和生告老回乡不久,一直想为乡里做点好事,就在方桥镇开设一家诊所,约有三间门面,请当地名医坐诊看病。穷苦百姓来看病,只要说:家境贫困,没有钱。便由账房记账后,免费看病、免费抓药带回家。大家称这个诊所为“施诊局”。起初,这个诊所,只能看病,没有药房。抓药要到方桥镇唯一的“益生堂”药房,凭坐堂医生签字的处方抓药。穷苦人家药费仍有”施诊局”承担。父子俩约定,每年给父亲三千银两,用于施诊局,如不夠,到年底再补上。当时每天总有100多人挂号就诊,有5个医生坐诊,由于民风淳朴,很少有冒充穷人的,每天只有10多人是免费的。为穷苦大众看病赠药的善举,很快传遍周围乡里,远之南泉、漆塘、华庄、九里基等人远道而来求医。可是,不久百姓纷纷反应益生堂有掺卖假药之嫌,沈和生闻之大惊,随即去责问益生堂,不料益生堂不仅矢口扺赖,还反将一军:有本事你自已开药店。沈和生决意争口气,自已开药店。从城里请来了有名的“李同丰”老师傅,从苏州订制了橱柜。仅两个月,药店就开张了。店堂里还挂了一块牌子,上写:“知我者天”。沈和生说:开药店,不为赚钱,是为解除乡亲病痛,故取名“良心堂” ,乡亲们也称“沈良心堂”。并以此教训“益生堂”,做事要凭良心。“良心堂”从此声名远扬。即使在抗战时期,“施诊局”被迫停办,“良心堂”抓药不要钱之举,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良心堂”的金字招牌成为“医者仁心”的代名词。据原坐堂医生的后辈,沈仲良医生说:方桥街上有位后生,远赴英国学医后,在英国开设一家诊所,取名为“沈良心堂”,以传承沈氏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h1> <h1>三,造桥</h1><h1> 沈和生和沈瑞洲造福乡里的声誉远播,二十里外的梅村乡,因筹款造桥,引发一桩为后人传为美谈的真实故事。梅村金良挢村村民来信,信中以朴实的文字,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梅村村民造桥的过程。内容如下:“我是新吴区梅村街道金良桥村民。从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沈瑞州这个名字。只知道他是有钱人,乐善好施。我们和泰伯庙之间有一座古桥,当时叫敬娘桥(孝敬老娘的意思)。以前是木桥,后来是石桥,但桥板是平的。到了20世纪初,由于村民越来越多,种的土地也很多。用人力灌溉已经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必须用洋龙船来灌溉。到了民国21年,村民自发进行改造,将桥板升高,以便洋龙船通过。筹款是采用“写捐”形式进行。(写捐,就是村民口头承诺一定数量的金钱,到完工后,自行拿出来)。造这座桥需要费用400银元左右,但当时村民很穷,等到完工时,村民仅仅筹集到200两银子。还有200两没有着落,可把村民急坏了。于是大家决定去祠堂(和生和瑞洲的家就在祠堂旁)求助。三位村民赤着脚,半夜开始走,一直到中午,才到祠堂。受到了和生和瑞洲父子的欢迎。瑞洲的父亲便问:你们吃饭了没有,你们是如何来的。村民说:我们半夜出发还没吃饭,一路走到这里,为村里造桥募捐来了。和生说:今年我已经64岁了,从60岁开始,在江南一带开展百桥助捐会,就是要在江南捐助100座桥,你们来得正好。随即给了200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村民临行前,瑞洲还说了一句:今天你们步行而来,很好,说明你们是勤俭的人。要是你们坐船来,就不一定给你们了。三位村民大为感叹。从此,“勤俭”两字就成为我们村发展的传家宝。文中照片中的石板桥,就是当时的“敬娘桥”。</h1> <h1>1966年文革时期,沈瑞洲遭受红卫兵批斗,抄家,身心倍受摧残,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下,于1968年10月24日,沈瑞洲含冤逝世。终年71岁。1979年12月11日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为沈瑞洲举行追悼大会,对其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h1> <h1> 后 记 </h1><h1> 今年是著名的爱国民族工商业家,“桐油大王”沈瑞洲诞辰120周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矚目的成就,我们也时常怀念先辈的创业精神。在我幼年6岁时,记得大姑夫从上海一到无锡,就到我家(新生路39号),洪亮的大嗓门:“济华兄、嫂嫂,我们来了”。我一家人争相开门迎接,大姑夫高高大大,走路稳稳当当,面容慈祥且特别有精神,提了个大蛋糕。吃飯时,大姑夫特別喜欢吃咸菜,还没开桌,他就用手去抓咸菜吃,真象个大小孩。1966年文革时期,多数工商界人士都受到冲击,至1968年武斗趋缓,工宣队进驻,我母亲终于可以从“牛棚”(对看管批斗人员场所的谑称)回家了。身心培受折磨的她,也一直惦记着上海的大姑夫沈瑞洲,特地叫我带了四个大的水密桃,代她赴沪探望大姑夫。此时大姑夫已被迫移居他处,脸色似乎蒼老了许多。在此危难时期,幸有胡凤昇夫人寸步不离,悉心照顾,身体尚健。玻璃窗外有防盗铁丝网,不时有砖头石块砸过来,发出当当的声响。大姑夫看见我高兴极了,连声说:想不到还能吃到无锡水密桃。并说:想換个环境,去无锡住几天。我说:“无锡也一样,我妈妈也赶至留芳声巷内,别人家的柴间居住,我也要作为知青,上山下乡了”。他马上请人买了两双尼龙袜子送给我,又惭愧地说:经济实在不行,只能这样了。大姑夫沈瑞洲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也使我心里感到十分心酸。不料,这次探望竟成最后一面,他於当年十月,即永远离开了我们。文革结束,1979年,我们收到上海市工商联通知,我母亲和我及我儿子赴沪参加沈瑞洲追悼大会,人民政府对沈瑞洲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足以告慰先人,也激励后辈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钱小政文,王维新整理2017年8月</h1> <h1>公元二十世纪30年代末,我国工商界各行各业,著称“大王” 者甚多,全国性著名“大王” 仅有四家,面粉,棉纱“大王” 荣德生,“桐油大王”沈瑞洲,“纸业大詹沛霖,房地产,蛋业大王郑源兴,这四位闻名遐迩的大佬,无锡籍佔了二位.<br><br>沈瑞洲,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br>年青时的沈瑞洲,受新思想影响,破除陈规陋俗,将企业管理进行革新,上海厂商都流行农业正月初四祭拜“路头生日“,由老板率领全体职工向挂在墙上的“五路财神”磕头跪拜,沈瑞洲破旧俗立新风,带领职工向孙中山遗象三鞠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平时晚上,他组织店员、学徒学珠算,练书法,并聘请教师讲授国文,英文。<br>占领江浙两省桐油市場<br>沈瑞洲主持店务不久, 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把经营桐油、苎麻等业务委托他人管理,就亲自去浙江,湖南,湖北,苏北等地祖织货源, 并在浙江种植油桐,加工提炼,由于货源供不应求,一再扩大種植面积,桐油,麻丝是造船业必用材料, 沈瑞洲跑遍苏北扬州,兴化,启东,大豐及浙江宁波,舟山等地造船行业.又得悉江阴,阳沙(今张家港市)一帶造船厂急需用桐油,就把这里的桐油业务全部包揽下耒,由于沈瑞洲不辞辛劳奔波江浙两地,江浙两省桐油市場全部被沈元来桐油号占领。<br>出口欧美南洋各国, 驰誉海内外。<br>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上海洋行林立, 沈元来桐油号常有洋行买办(经浬)来批量购买桐油, 为扩大出口, 扩建容量50吨的圆形铁柜, 进口了最新炼油设备,内层盘香式铜管,蒸气加热等设施,还聘请了高级工程师,增加了技术检验人员,使桐油溶化,水分蒸发,凝结沉淀杂质, 使炼出的桐油,油质净纯,油色金黄透明, 为确保沈元来桐油号的信誉,注册了“顺风牌”商标,注明包退包换。从此“顺风牌” 桐油, 畅销长江两岸及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全国各地, 出口欧美南洋各国,驰誉海内外。<br>1934年起,沈元来桐油号不再经洋行而直接办理出口业务,首次将梓油出口英国推销成功,而后欧美外商竞相争购,商誉大振。同时扩建大生榨油二厂,开设沈元来薄荷工厂,沈源吉冶坊等企业,业务迅速发展,成为桐油、榨油、薄荷行业巨子。至抗战前夕,他不仅经营桐油、棉花、杂粮三大类物资,还在上海南市购置地产,兴建住房,成为拥资百万元的巨富,因桐油是我国出口的重要物资,沈瑞洲被誉为“中国桐油大王”。<br>桐油的购销两旺,也带耒了其它的经营项目, 当时到上海购买桐油苎麻的外地客户大多随船将当地棉花、大豆、蚕豆、菜籽、花生等农产品运来出售,为了方便顾客,他即代客销售,如把苏北大丰,启东等地的棉花销售给上海纱廠,1935年还在苏北设立收购处,转运上海销售。其中大豆、蚕豆还出口欧洲。<br>抵制日商,不与日商贸易<br>由于沈瑞洲常年在外工作,上海企业原有至友盛锡琪主管经營,后因盛年老体弱,请辞引退,,由夫人钱清华(素娥)主管经營, 夫人钱清华口齿灵俐,体态端庄,外形酷似宋庆龄,上海洋行大班买办,常来沈元来桐油号专找钱清华订合同,还代办运输出口,她的诚信和热情,受到洋行老板的欢迎和赞誉。<br>1937年秋, 日寇攻占上海, 沈元来桐油号、仓库、房地产等在日本飞机和炮火中毁尽。上海沦陷后,凭钱清华在商界的信誉, 由洋行老板介绍到法租界五马路(广东路),买三大间门面房继续开张经營,为抵制日商,不与日商贸易,只与欧美商界贸易。沈瑞洲曾多次回无锡家乡,因不愿向站岗日军鞠躬,从不进出无锡城门,抗日战争时期,沈瑞洲捐巨资支持抗日前线军民,救济难民。太平洋战争后日军进驻租界。因物资被日伪统制,完全停止了经營。<br>直至1945年勝利后,沈瑞洲的工商企业,逐步得到恢复发展。桐油继续出口欧美,南洋各国。<br>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br>1949年5月上海解放,桐油出口仍然红火,沈瑞洲经营的出口业务。积聚了大量外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因建设需要外汇,1950年-1951年,周恩耒总理知悉上海”桐油大王”沈瑞洲外汇最多,即委托陈毅市长会同工商联主席向沈瑞洲商借外汇.并在1950年购买公债30万,1954年又购建设公债104万,抗美援朝时期,个人捐献飞机一架, 1955年,带头将沈元来桐油号的全部资金转入公私合营的统益棉纺织厂,并同申新、水安等企业一起积极投资于公私合营安徽第一棉纺织厂。1956年在上海国际钣店,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沈瑞洲历任上海市第一至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工商联执委等职,上海市棉纺织公司联合董事会常务董事等职。<br>沈瑞洲热心慈善、文化教育事业。<br>从1935年起捐资在家乡方桥镇创办沈氏小学,1937年夏,第一届高小学生毕业,为方便学生就近读初中,沈瑞洲先生又出资在沈氏小学旁建造中学校舍,始创锡南中学。沈氏小学为附设小学,聘请钱济华为校长,聘请了燕京、清华大学教授钱穆、复旦大学教授施霖及著名学者钱孙卿等十三人为校董,并设立清华瑞洲奖学金,成为锡南地区一所著名的学校。还在家乡坊桥镇开设良心堂药店,贫苦百姓抓药不要钱。在上海,他还捐款兴办上海光华补习学校和虹桥中学。<br>1966年文革时期遭受红卫兵抄家,身心受到冲击,1968年10月24日因病去世,终年71岁。<br>1979年12月11日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为他举行追悼大会,对其一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br>后 记<br>民族工商业界的翘楚“桐油大王”沈瑞洲,已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矚目的成就,人们也日益怀念先辈创业的艰辛。我母亲俞觉先生前常提及沈和生,沈瑞洲创业的艰辛和对我家的帮助,现由王槐声,王维新整理成文,让我们后人缅怀先辈,传承和宏扬他们的创业精神。<br>在我幼年6岁时,记得每回大姑夫从上海一到无锡,就到我家(新生路39号),洪亮的大嗓门:济华兄嫂嫂,我们来了。喚醒我一家人开门迎接,大姑夫高高大大,走路稳稳当当,面容慈祥且特别有精神,提了个大蛋糕。吃飯时,大姑夫特別喜欢吃咸菜,还没开桌他就用手去抓咸菜咸菜吃,真象个大小孩。<br>文革时期,我带了四个大的水密桃,代妈妈去上海探望他,大姑夫被屈居在约15平方的小间里,玻璃窗外有防盗铁丝网,不时有砖头石块砸过来,发出当当的声响,大姑夫看见我高兴极了,连声说想不到还能吃到无锡水密桃。知道我要上山下乡了,马上请人买了两双尼龙袜子送给我,又惭愧地说:经济实在不行,只能这样了。我心头也一阵酸楚。带着苦涩回来了。<br>文革结束后,1979年,我母亲和我及我儿子赴沪参加追悼大会,人民政府对沈瑞洲一生作出了很高兴评价,足以告慰先人,并激励后辈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br> 钱小政</h1><h1></h1><h1><br></h1><h1> ( 沈瑞洲内侄女)</h1> 2017.9 <br> <h1> </h1><h1><br></h1><h1></h1><h1><br></h1><h1><br></h1><h1><br></h1> <br>附:<h1></h1> <h1>沈瑞洲(左)与钱济华合影</h1> <h1>桐油大王沈瑞洲在上海的旧居 地 址:岳阳路113号<br>建造时间: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br><br><br></h1> <h1>无锡锡南中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