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三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小村刻骨铭心209年,直到今天

毕玉才

<h3>一个古村落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不仅能唤起人记忆中的乡愁,更能凝聚亿万中国人的人心。</h3> <h3>从沈阳出发,上京(北京)四(四平)高速,行196公里至阜新市,再向西行25公里,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村子不大,只有170多户480多口人,却声名远播,闻名遐迩。</h3><h3><br /></h3><h3>小村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8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甚至连闹上法庭的民事案件都很少。却先后走出193名大学生,是远近闻名的&quot;状元村&quot;。</h3><h3><br /></h3><h3>7月21日,记者走进查干哈达村第209届睦邻节,亲身感受到小村睦邻友善、敬老爱幼、亲近自然、敬畏传统的敦厚民风。村民们聚集在村头广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同食一锅粥。</h3><h3><br /></h3><h3>村民阚福平种地时不小心占了邻居一条垄,邻居提出异议,老阚还有点不愿意,话赶话就绊了几句嘴。睦邻节上,老阚真诚地向邻居道歉,二人相拥一笑,前嫌尽释。</h3><h3><br /></h3><h3>蒙古贞文化学者暴风雨告诉记者,查干哈达村的睦邻节已传承200多年,早已超越了当初单纯祈愿村屯邻里和睦、子孙兴旺的含义,融入了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全新理念,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文化品牌。</h3> <h3>查干哈达村建村于1705年,最初只有14户人家,包、王、赵三个姓氏。他们都是建瑞应寺时的工匠。寺院建成后,落户在此养马放牧,村名叫阿都沁皋,蒙语意思是放牧者居住的地方。后来农业发展,村民不再以放牧为主,于是依据村口有一块白色岩石,将村子更名为查干哈达。1808年,村里忽然传染病流行,许多新生儿染上麻疹、天花夭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村民们同仇敌忾,守望相助,在共同应对疾病的战斗中体验到了团结的力量。</h3> <h3>以后每年开春,村民们都相互提醒,打扫庭院,栽花种树,预防疾病;每年农历十月十五,都举行睦邻节,蒙古语为&quot;惠因巴雅尔&quot;,意为&quot;相聚的节日&quot;,既为纪念这次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壮举,也为提醒后人珍惜邻里之情。这一天,村民们聚在一起,回顾一年来村里大事小情,表彰勤劳持家、孝老敬亲、邻里和谐典型。曾经闹过矛盾的人坐在一张桌上,促膝交谈,保证矛盾不过夜。</h3><h3><br /></h3><h3>文革期间,虽然公开的仪式不能搞了,但&quot;惠因巴雅尔&quot;倡导的理念,仍被村民顽强地坚守着,直到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这一传统。&quot;惠因巴雅尔&quot;第八代传人官其格是睦邻节从高潮到低谷再到高潮的见证人。如今,这位老人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女儿、佛寺中学教师赵秀华又接过了父亲的&quot;捧力棒&quot;,除了收集、整理有关&quot;惠因巴雅尔&quot;的资料,还在着手写一部查干哈达村村史,&quot;一个古村落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库,&quot;她说,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不仅能唤起人记忆中的乡愁,更能凝聚亿万中国人的人心,激发全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h3> <h3>一个边远山村,邻里和睦20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quot;村民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对信念的共同坚守、村里有矛盾协调机制以及对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是查干哈达村邻里和睦200年的关键。&quot;曾在查干哈达村搞过多年调研的暴风雨告诉记者。</h3><h3><br /></h3><h3>村民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对信念的共同坚守。&quot;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quot;。 &quot;200多年的和合文化精髓早已渗透到村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查干哈达村的村魂。&quot; 村党支部书记吴秀英向记者介绍,查干哈达村共有170户人家,其中50多户儿女与老人同住,家家其乐融融。村民韩凤英,哥哥车祸身亡,嫂子智障,留下一个5岁女儿,一直由韩凤英抚养,如今孩子已十六七岁了,&quot;吃的穿得比哪个有爸有妈的孩子都好&quot;。</h3> <h3>在查干哈达村,村民们不比谁家房子大,谁家挣钱多,而是比谁家儿女对老人好,谁家孩子考的大学好。村民邢海民家出了三个大学生,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邢海民在村民面前&quot;脸上有光&quot;。45岁的白杰,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公婆都已80多岁,两个孩子均在上学,她一个人伺候老人、教育孩子、操持家务,这次被评为好媳妇。她说:&quot;得了这个奖,我多年的付出都值了。&quot;</h3><h3><br /></h3><h3>村里有矛盾协调机制以及对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村子是人的集合,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矛盾协调机制。在查干哈达村,人与人发生矛盾了,不用吵、不用闹,自然有人居中调停。调停人中,既有以吴秀英为首的村&quot;两委&quot;班子,也有以白宝山为首的村老年人协会。&quot;村老年人协会既是村民尊老敬老的体现,也是协助村两委民主治理村务的好方法。&quot;暴风雨告诉记者,因为老年人协会在村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因而说话很有份量,很多矛盾都在激化之前迎刃而解。</h3> <h3>村西头老韩家前一阵儿经常吵架,丈夫埋怨妻子打麻将,妻子责怪丈夫喝大酒。原查干哈达村书记、现老年协会会长白宝山闻讯来到老韩家,见韩家两个大学生获得的证书摆了一炕,&quot;俩孩子这么争气,你们这么不争气,将来怎么面对俩个孩子?&quot;白宝山一句话说得俩口子哑口无言,当即低头认错,从此,韩家小院再没传出吵闹声。</h3><h3><br /></h3><h3>&quot;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是查干哈达村和谐发展的基础&quot;,吴秀英告诉记者,1808年那次传染病爆发,说白了就是村民不注重环境卫生所致。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村多年来一直注重生态保护,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种树,现在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0%。记者站在胡热图山上向下瞭望,见查干哈达村青山依偎,绿树环绕,宛若人间仙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