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谍战大戏的女性主义解读——抗战双城记之《红色》

戏如人生_麓

<h3>不像之前介绍的《战长沙》那般家常亲近,《红色》的戏剧化和各种矛盾冲突更加剧烈。前者好似长久铺垫之后的蓄势爆发,而后者则是从始至终悬念迭起,叫人应接不暇。也不像《战长沙》由爷爷,父亲,两位姐夫和连襟,兄弟等几个家族里的男性角色撑起一出戏,《红色》的剧情虽然由男一男二男三串起,但是里面几位女性角色却同样个个出彩,可谓光彩照人。</h3> <h3>说它是谍战,推理剧,是因为非偶像的北京籍演员张鲁一,挑大梁饰演了这枚天赋秉异善于推理的上海暖男帅哥徐天。除去串起整场戏的"运药"事件注水太多说服力不足以外,其他几场破案、暗杀和谍战和爆破戏都设计得逻辑缜密相对合理(主角光环当然也是相当耀眼滴),每一场几集的节奏也把握得十分舒服。</h3> <h3>而警匪片的部分,由法租界铁巡铺和金爷一警一匪这哥儿俩成就。男二是现如今大屏幕上炙手可热的周一围饰演的萌帅的巡捕铁林,不分好赖人地和黑道金哥拜了把子,又因为真心佩服徐天的本事和操守而视其为知己,生死与共。</h3> <h3>"苏培盛"空降上海滩,台湾资深老演员李天柱扮演的,老家苏北出身低微的混混金哥,在全剧里经历了被踩,投靠,出卖,犯险,翻身成黑道老大,苦心经营警匪一家,和仅存良知的挣扎,屈服于人性之恶,投靠更大靠山日寇等种种,最后终于走向毁灭的过程,多层次的演技令人折服。</h3><h3><br /></h3><h3>三男鼎足撑起一部戏,另加总华捕等其他几位也个个都是演技在线。可是此剧里让我最想说说的却是几位耀眼的女性角色。深感编导应当是带着充足的女性主义视角,才塑造了这些令人喜爱和尊敬的女性。</h3> <h3>女主田丹,绝不是一般剧里的花瓶女主。甚至不似任何其他谍战剧里女人的出现是为了"协助"男主实施计划达成使命。作为良好家境出身的职业女性,她本身智商超高,有知识,有胆识,有计划,有目标。她每一次的行动,不需要他人帮助,也不是为了协助他人,也不受命于任何组织和任务,只是完全出于自愿地尽力在不牵连到任何无辜的情况下独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可她并不是咄咄逼人霸气外露的女汉子,她把自己的全部锋芒藏在一个上海小女人的外衣之下。这不是"装",只是一个外柔内刚智慧干练的独立女性。她和徐天的相互吸引,不光是荷尔蒙的喜悦,更是心灵相通和高度契合的共同体。认识小陶虹还是多年前的电影版《红楼梦》,这部戏让我看到一个迥然不同的有趣的陶虹,和八零后男主的对手戏完全看不出年龄差,娇羞沪上女子的讲究,精致和沉稳,内敛,完全统一在角色的需要里。</h3> <h3>也有人把这部剧归为非典型言情剧。相对于徐天的犹豫,退避,田丹则是更加大胆地出击。最佳的三次谍战设计,医院爆炸,刺杀日将和舞场之乱,田丹都是一己之力。在徐天发现这些事情出自这个他所珍爱的女子手笔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惊叹于她的智慧和勇气。出了致命的纰漏之后,有徐天的默默守护,抗雷埋单,但田丹的行动主义也极大地激励了徐天的斗志,才有男女主雌雄双剑合璧,横行天下的后戏。言情的部分除了用谍战撑起,还有小上海人家的软语温存做背景和铺垫,徐先生,姆妈和田丹三个人的日常互动有爱又暖萌。</h3> <h3>女二是比较俗套的上海滩金牌歌女洗尽铅华重塑自我的桥段。可贵的是即使"低"如歌女,编导并没有把柳如丝放到男人玩物失身失心,丢失自我然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弱势女子去看待。柳如丝从北方逃难而来,虽然沉浮在上海滩的风浪中无法掌控自己,但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她始终和命运抗争。她周旋于几个大佬中间,为的作为"摇钱树"能拿到仙乐斯的股份。她虽看中铁林为终生依靠,却不攀附,不委身,也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而是勇敢地作为"平常人家媳妇"一点一滴争取铁家父子的接纳。她支持铁林坚持正义,哪怕丢了差事,愿意拿出攒下的私房钱和铁林开店度余生。她的坚持和她的炙烈,给了心智不够成熟的铁公子成长的机会和勇气。她是被救赎者,却更是救赎者。柳爷威武!</h3> <h3>徐家姆妈也是荧幕上的非典型婆婆。作为弄堂里的包租婆,她对租客们既有手段,也顾情谊。几位邻居和徐田二人各自对她的称呼都萌化了,十足的又敬又怕又亲的弄堂老邻居。他们偶尔带些腔调的沪上口语让我对上海话生出很强烈的亲近感。守寡多年的徐家妈妈作为当仁不让的催婚一族,对独生子徐天的终身大事是操碎了心。可是她绝非指望媳妇作为附庸伺候儿子的狗血婆婆,而是默默观察小两口的互动,适当的时候给以鼓励。直到田丹的前未婚夫跑来大闹,日本人为了控制徐天而把田丹扣走,并逼她登报发订婚通告之后,徐妈妈仍然能不出恶语,反而善意地安慰田丹。这是对儿子多么大的信任,也是多大的担当!剧中暗示徐父当年参加二七大罢工遇难,徐天在徐父&quot;朋友&quot;的帮助下多年赴日学习特务,徐家姆妈在上海滩独善其身,也是要有大智慧才行的啊!</h3> <h3>小翠是同福里温暖的存在。她在弄堂里开一家小书铺,租借些杂志旧书。弄堂里猥琐的剃头匠老马,市井的陆裁缝都对小翠颇有意思。小翠身世也颇为凄苦,在乡下幼时就嫁人后守寡,一个人到大上海讨生活,供养残疾的公公和乡下的两个孩子。就是这样的小翠,在编导的笔下也绝非自暴自弃地随意对待自己。她虽然只不过安身在陋巷一隅,却认真地打理头发衣衫;她仍然敢于向心仪的徐先生表白追求幸福,敢于拒绝老马的纠缠,敢于说出自己还老马的"交往费"买得清爽的快人快语,敢于接受陆裁缝的好意照顾并且和他共同还债面对未来;从外表到内心,她都尽全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真是要感谢编导给予这些不同地位女性如此的理解和厚爱。</h3> <h3>方长青夫妇作为失败的特工,常被戏称为"黑军统"的存在。即使在这样蜜汁尴尬的情节和人设之下,却能看到方嫂作为妻子和搭档双重身份的人性之光。方长青基本上有勇无谋,有热血有情怀,却缺乏天赋和头脑。可惜方嫂在这方面并不能和丈夫互补。每每看到他们"接任务",我都在担心他们这领盒饭的节奏到底有多快。作为受过"训练"的基层特工,方嫂接到"任务"时无疑是矛盾的。她知道丈夫的英雄主义和冒进风格,她知道他的革命理想使得他对任务充满期待,可是她也不得不面对每一次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的恐惧。为了对方的生存她甚至打昏病中的丈夫自己上场。当不得不去的时候,她还要兢兢业业地包好不知能不能吃上的饺子,再带着回来平平安安生活的奢望上阵。必须同编导一起给这位天资一般却勇敢真诚的方嫂点赞!为了剧情方家夫妇是牺牲了,但是真的战争年代,绝非人人都有主角光环开外挂随时可以化险为夷,为了各种"任务"在前方后方失去生命的特工反而是大多数。我家的长辈也有几位曾经做过"地下工作",深知这种生活的艰辛危险。为男女主人公我们歌颂,赞叹,为那些千千万万义无反顾的方哥,和有情有义的方嫂,我们不更当鼓盆而歌吗。</h3> <h3>片中配角也十分到位,比如两位日本军官的扮演者都很敬业,长谷的角色让我一度怀疑他本人就是日本人,查了一下才得知这是个土生土长的辽宁帅哥赵健,一开始稍稍感觉用力过猛,慢慢发展下去又感觉他把军国主义和儒家忠义的结合完完全全体现出来。</h3> <h3>影佐的扮演者是一位日本演员,从良善师长到势不两立的对手,战争对人性恶的激发,也是表达得非常到位。</h3> <h3>细节控:看一看剧中的老爷车。好剧胜在细节,珍贵的不是大上海舞厅交际场的光怪陆离,而是弄堂里的一门一户一石一瓦,菜场里的新鲜鱼和水灵小菜。</h3><h3><br /></h3><h3>综合看来,《战长沙》和《红色》两部剧,应该可以算是抗日剧中的良心担当。他们都不是典型的战争剧,而是在抗战的大时代大背景之下,对人性的剖析,解说,描画和赞美。一悲一喜,《战长沙》写到战争胜利,却是山河破碎;《红色》结局是恶有恶报,企盼光明的大团圆;一实一虚,《战长沙》揭示了战争给人,给家,给国留下的创伤,《红色》更是着重设计缜密激烈冲突的斗争过程,把反战抗日的主题用戏剧语言和意向来表达。</h3><h3><br /></h3><h3>为了不忘却战争,全德国的每一位中学生都要在九年级组织一次参观集中营。七十年,两代人,战争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中国作为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不更应当告诉后代,铭记战争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