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倾街河市之——同学插队到新星

太空微尘(刘军)

<h3>  </h3><h3> 一九七六年九月一日我上高中了,那天早晨我随着走读的同学走在上学的路上,走进左右各一堵三面红旗造型的墙壁,那只能说是象征性的校门,校门右边几间平房就是校医“刘医官”的卫生室,道路两边是对称的卵型荷塘。</h3><h3> 荷塘里一只蜻蜓扇动着翅膀,正寻找那才露出尖尖的荷角准备悬停,一只青蛙跃起向蜻蜓发起攻击,只是高度还差那么一点,落下时溅起的水珠像晶莹的珍珠在荷叶上晃动,一只水蜘蛛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红色的、白色的、还有粉色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荷叶上银色的水珠和鼓动着腮“呱——呱——”鸣叫的青蛙,以及水蜘蛛形成的波纹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h3> <h3>  走过荷塘,道路两边女贞子茂密的枝叶篷在一起,形成一条绿色的走廊,穿过这些女贞子树,一面高大的毛主席语录碑立在正中,上面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另一面也是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紧挨着的是笔直的木质旗杆。校园里紫薇花、鸡冠花、太阳花,还有些不知名的花开得正艳,这哪是秋天的校园啊?分明是春意泱然的大花园嘛。</h3><div> 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建筑很有些古老的文化气息。你看那几栋青砖黛瓦的老教室,把古色古香的圆门小舍教研室围在中间,呈一个回字型。然而这是一个讲“又红又专”的年代,我们的学习兴致并没有多么高,最高兴的是到各个班级找我们原来的初中同学玩。</div><h3> 课间休息我就感觉有一些异常,直到下午才恍然发现我们的漂亮校花李艳,性格爽朗的曾凡群,阳光活泼的赵永武,还有张红梅等同学没来上高中。</h3> <h3>  九月六日星期一是个晴天,在二中的运动场举行了盛大的知青欢送仪式,上学时我就感受到了热烈与隆重,沿街的墙上到处张贴着“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上山下乡光荣,送子女务农光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等标语。</h3><div> “七得!七得!呛另——得得!……”我们街道的锣鼓家业也来为知青壮行,那些马锣子、得锣子、钩锣子、小锣、大锣、小钹、大钹随着节奏使劲的敲打,付义叔舞动着大钹最带劲。</div><div> 运动场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一角整齐的停放着好多二九0拖拉机,机头上扎着大红花,拖箱二侧都是“欢送知青插队”、“大有作为”之类的标语,亲友正对知青们千叮咛万嘱咐。</div> <h3>  欢送会开始了,公社领导致欢送辞。 李艳的爸爸是公社党委书记,赵永武的爸爸也是党委委员,那时的干部不是怎样算计着谋私利,而是一点都不特殊的和普通民众一样,把子女送到最艰苦的地方。</h3><div> 接下来就是给知青戴上了大红花,知青代表表决心,知青家属代表以及所属各战线的领导纷纷发言表示支持。</div><div> 大会进入到尾声的时候,公社的知青干部李成云同志大踏步的走上主席台,俨然一个出征的将军,手一挥发出命令“出发!”。各带队干部纷纷带领自己的队伍,举着红旗登上了拖拉机。</div><div> 路上锣鼓喧天,机声隆隆,知青们挥动着手臂,带着对前途的未知和不安渐渐走远,亲人们一路小跑的追着,直到快看不到时,脸上的表情才从欢笑变为了担忧,忍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div> <h3>知青李艳  绘 画/刘 军</h3><h3> 我的初中同学李艳、曾凡群、赵永武就插队到了新星药材场。同时插队到新星的还有本镇上的邓恢雄、李成钢、谢代珍、邹应翠、邹秋蓉、夏娣平、李业兰、邹时玉。</h3><h3> 新星药材场是一九七零年县药材公司扶持新星大队的一个多种经营试点,从七四年起开始成为接纳上山下乡的一个知青点。七四年至七七年四届共接纳了五十三名知青,其中就有我小学的同学和初中的同学十八名。招工、参军走的和当年插队来的相冲,最多时有三十几名知青,是个比较大的点。</h3> <h3>新星药材场  绘 画/刘 军</h3><h3> 这些知青大多十六、七岁,突然从父母的羽翼下脱离,成为正式的劳力来养活自己,首先从生活上就不习惯,衣服要自己洗了,有点小痛小病也得自己抗了。最不习惯的就是上厕所。</h3><div> 药材厂只有两个粪缸上搭着木板的厕所,清早起床后还得排队。早晨过后,人少不用排队好了吧?也不!这厕所没分男女,女知青上个厕所还得拉个伴来门口“站岗”,有时没有伴就得用“厕所文化”了,听到厕所门外有脚步声,厕所里的人就故意咳嗽一声打点动静,外面的人就心领神会厕所里有人了。</div><div> 这儿大部分是从荒山开垦出来的一片贫瘠的土地,这些山地缺水又少肥,也只能栽种菊花、穿心莲、金银花、这些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其它一些田地就种殖水稻、油菜、花生等用来做口粮。</div> <h3>  他们平时要烧火粪改良土壤,还要根据季节栽种各种药材,挑定根水、泼粪施肥和田间管理。最苦最累是在最炎热的季节“双抢”,这又正是栽穿心莲的时候,就成为“三抢”了。</h3><div> 割谷挑草头和车水插秧这“双抢”的辛劳和艰苦人们都比较熟知,我就不叙述了。栽穿心莲的辛劳比双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盛夏的高温下,不干活都张口喘气,可他们也得一颗一颗的把苗子栽下去,淋水要从山脚下一担一担的挑上来,有些只有十五六岁的女知青,挑着百把斤一担的水爬上山顶,早已双腿发软眼冒金星……。</div><div> 而穿心莲的成活率又不高,费了这么大力气的药苗,过上几天又发现死了好多好多,这些栽苗挑水的情景又得继续。</div><h3>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这点微薄的收成完全是这些还是大孩子的知青,用稚嫩的肩头和双手抗争来的,用苦涩的汗水换来的。</h3> <h3>  他们还经历了很多危险的时刻,赶牛车买米的途中翻车,车水时车梁断裂而跌落受伤,还参与抢险救火。有一年大雪封山,而且还断了口粮,饥寒交迫的他们手拉手硬是用竹杆探出一条路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落山下或陷入雪坑,他们用了半天的时间连滚带爬的来到镇上,回到了自己的家避过了那段饥荒。在这些危急的关头他们没有退缩,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很多知青都入了党,担任了药材场的干部。</h3><div> 出工最喜欢的就是每年十一月份烤菊花,上夜班的时候,有些男知青动起了“小心思”,就在心仪的女知青身边故意的讲一些鬼呀、怪的恐怖故事,就是想吓得她往自己的怀里钻,那些女知青偏不上他的当,随着情节惊恐万状的时候,两个女知青抱着互相往怀里钻。其实那些男知青是否得逞,我也不得而知。</div><div> 这种情景男知青很享受,这些惊险刺激又恐怖的故事女知青也欲罢不能,夜班虽然很辛苦,大家还是很乐意,而且上夜班还可偷萝卜、红薯烤来吃,这些都是集体财产,白天被领导看见是要批评或罚款的。</div> <h3>菊花蒸后再烘烤</h3> <h3>  七七届知青插队的那天晚上,支部书记吴泽贤招集大家开欢迎会。“大家好!我代表场支部热烈欢迎各位新知青,欢迎你们到药场和我一同学习、一同劳动。你们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h3><div> 吴支书正在投入的发言,大家也认真的听讲,这时候下面不知是谁放了一个屁。听得出这是忍着忍着,实在忍不住放出来的,屁的拖音长而婉转,有几个知青忍不住压低了嗓音“叽叽……”的笑了起来,谁知这种笑声更有感染力,顿时引起了满会议室的哄堂大笑。</div><div> 那个时代学习开会是比较严肃的,这一阵笑让气氛突然活跃起来,会议室久久不能平静。吴支书也只得理解的说“今天的欢迎会到此结束,散会!”</div> <h3>  你也真不要怪那个知青不注意场合,知青第一年是吃供应粮每月四十五斤,以后得按工分派粮也不会多,重体力劳动加上正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水煮盐拌的伙食,如果敞开肚皮每餐吃个一斤不在话下。要填饱肚子还得搭配一些土豆、苕、南瓜、豆类才够吃。没有知青经历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明白,.他们的饭量怎么这样大,四十五斤粮还不够吃的。</h3><div> 这些产气量大的食物下肚,气体的排放还真不好控制,如果他们毫无节制的随意排放,让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炮火连天”。这次屁声搅散了欢迎会也就成了知青们难忘的趣事。 </div> <h3>  知青中还有一个 “波澜壮阔”的故事,一次劳动的时候突遇暴雨,男主人公“波”和女人主公“兰”,从不同的方向跑到一个地方去避雨,由于跑得太急刹不住脚,两人抱了个满怀,脑壳撞到了一起。而这一幕又被其它知青看到了,就笑话他俩“波澜壮阔”(波兰撞壳)。</h3><h3> 谁知这个笑话激发了他俩在劳动中、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愫,最后演绎成一段浪漫爱情故事,促成了一门幸福美满的婚姻,成为了知青中的一段佳话。</h3><h3> 那个时期最喜欢、最盼望的是邮递员来,有些在外面谈了对象的,要把他们对心上人的思念和问候传递出去,也害怕心上人的来信被别人看到取笑,要第一时间把信件拿到手,其它人也盼望亲友的来信。知青们还想把邮递员的自行车拿来遛上一圈。</h3> <h3>  收工了吃过晚饭,如果不开会学习,文艺演出就“嘎试” 啦,唱歌跳舞好热闹。邓恢雄拉得一手好二胡,当他的代表作《赛马》的琴声一响起,李成刚就“咪啦哆、索咪——索啦哆、啦……”的跟着唱起来,谁要他嗓音这么好呢?一开口歌声就嘹亮、就悠扬。</h3><div> 其实有“文艺细胞”的人多啦,李艳、邹秋蓉、雷红等不仅歌唱得好,舞也跳得不错。谢代珍、曾凡群、王传珍等的口琴也很动听,如果来一段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选段《痛说革命家史》,或是沙家浜选段《智斗》也是很容易的。文艺队长喻景莲和杜春艳的才艺当然也非常厉害</div> <h3>  我的印像中,春艳姐在学校时就是文艺风云人物。 读小学时高年级(是六年级还是初一记不清了,那时小学有初中部 )的她扮演李奶奶,二年级的欧阳雪扮演铁梅,演了一个《红灯记》选段的节目。春艳姐一开腔“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就惊艳了我,天啦!她小小的年纪,竞唱出了那种沧桑感,她的唱腔低沉时千回百转、高亢时荡气回肠,真的是字正腔圆。</h3><div> 欧阳雪稚嫩的声音又尖又细,她的唱腔也清亮委婉,表演得唯妙唯肖。节目在铁梅的“爹爹挑担有千斤重,铁梅也挑担有八百斤”结束,只见李奶奶紧握拳头、杏眼圆睁,铁梅手拽辫子、银牙紧咬,一个亮像光彩照人。她们把对日寇的国仇家恨演绎得淋漓尽致。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她们的表演征服了全校的师生。</div><div> 不知是她们的表演太深入人心,还是我的记性太好,或者说兼而有之。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日子是一九七二年六月一日。</div><div> 新星的知青中有这么多文艺人才,他们夺得公社文艺汇演比赛的第一名,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div> <h3>  有一次回镇上休假,知青们到照像馆照合影,照像机还是老式的木三角架坐机,摄影师先用照像机上的遮光布把头蒙上,再来取景调焦,然后把木匣式片状胶片装在像机上,盖上遮光布抽开木匣,胶片才能感光,这时取景器就被胶片挡着看不见影像了。</h3><div> 火箭的爸爸是摄影师,总要操着一口外地口音来一句“么东么东,肖肖练。”(莫动莫动,笑笑脸)然后捏动橡皮管牵出的快门,嘭的一声,老式的镁条闪光灯一闪,一阵白烟一冒,像就照好了。胶片还要经显影、定影、凉干后才能冲洗照片,三、五天后才能拿得到照片。</div><h3><br></h3> <h3>  一九七八年冬,知青政策发生了变化,我们这届高中毕业生都领了下乡动员物质,三十元钱、四十五斤粮票、一丈二尺布票。在临下乡的时候突然被叫停,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结束了。</h3><div> 一九七九年知青有的参军走了,有的招工离开了,失去了廉价劳动力和政策扶持的新星药材场到八零年也就彻底关闭了。但知青在劳动中与新星人民所结下的友谊将永存。</div> <h3>  新星下乡插队知青名单统计</h3><div>七四届:</div><div>汪长娥、曾凡香、喻景莲、雷瑛、张家平、彭明兰、郑松梅、梅运喜、姚俊雄、雷体玲、曾凡新、裴光荣。</div><div>七五届:</div><div>杜春艳、姚永珍、姚明英、王传珍、吴炳芬、张家英、彭明娥、王昌华、张成平、喻景海、梅祖海、李成兰、雷建国。</div><div>七六届:</div><div>邓恢雄、李成钢、赵永武、曾凡群、李艳、谢代珍、邹应翠、邹秋蓉、夏娣平、李业兰、邹时玉。</div><div>七七届:</div><div>江谋华、曾凡云、黄卫京、汤克俭、黎勇、陈俊、李守平、郑松菊、赵庆莉、吴彩为、夏继兰、雷红、杨兵、雷元蓉、马德春、吴林波、赵爱玲。</div><div> 这些知青中夏娣平、彭明娥、张成平因病离世,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怀念。</div>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一部分知青到新星药材场故地重游,然而这里早已物事全非,场房和知青宿舍也不见了踪影,只剩下那一口曾经洗过衣裳,游过泳的吃水堰。望着这口堰塘 ,这些知青不禁浮想联翩,此情此景还是用一首江城子来表达。</p><p class="ql-block">江城子.重回新星知青点</p><p class="ql-block">葵巳年春故地游,</p><p class="ql-block">喜悲悠,</p><p class="ql-block">泪难收。</p><p class="ql-block">当年旱情,</p><p class="ql-block">曾为车水忧。</p><p class="ql-block">挑水泼粪栽药苗,</p><p class="ql-block">拚命干,</p><p class="ql-block">浑汗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场房不见堰塘留,</p><p class="ql-block">乐与愁,</p><p class="ql-block">幕幕浮。</p><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怎能再感受?</p><p class="ql-block">多少往事化着泪,</p><p class="ql-block">流不尽,</p><p class="ql-block">离情柔。</p><p class="ql-block">——词作者刘军</p><p class="ql-block">(此文纳入了《新星村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