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母亲赵雅青,农历1923年6月18日出生于咸阳市辘轳把巷,一生先后在咸阳、大荔、上海、西安等地生活,晚年因年老多病,身体渐显虚弱,经长期多方治疗无效,不幸于农历2017年润6月18日(公历8月9日)9时45分不幸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她一直操心、挂念的儿女,离开了与她朝夕相处的亲人,享年95岁。</h3><h3>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含辛茹苦的把儿女养大成人,儿女们的每一步成长,身后都有母亲辛劳的身影,为了这个幸福之家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母亲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辛勤的为全家操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把子女个个养大成人。在长期患病期间,母亲乐观面对人生,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积极配合治疗,还时时挂念着儿孙们的成长。母亲啊,你对儿女的养育之恩恩重如山,在我们的心目中,你不仅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母亲,更是一个崇高伟大的母亲!儿女们也兑现了他们的诺言: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h3><div>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亲就这样丢下我们走了,并且走得很远很远……有言道:“父母在,还有去处;父母去,只有归途。”从今往后,儿女们再也得不到您那无私的母爱,再也看不到您那慈善的笑容,再也牵不到您那温暖的双手。母亲啊!我们想念您!</div><div> </div> <h3>安息吧母亲,我们永远想念您!</h3> <h3>母亲的出生地咸阳辘轳把巷</h3> <h3> 7月8日刚刚给母亲过了95岁生日,才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母亲就离我们而去,太突然了,太意外了,叫人难以接受。今年母亲生日亲友共来了40余人给母亲祝寿,气氛很热闹,大家轮流给母亲敬酒祝寿,母亲当天虽然感觉有点疲倦,但仍然很高兴。</h3> <h3>大家和寿星合影</h3> <h3>母亲当天虽然有点疲倦,但仍然很高兴</h3> <h3> 以前我每次从外面回家,首先要到母亲的屋里给母亲报到、问安,现在看到母亲屋里空空荡荡,心里不禁一阵阵楚酸。看着母亲留下的遗物,脑海里又浮现出母亲慈祥的容貌。眼前的一件件遗物勾起了我对母亲往事的回忆,这些遗物是母亲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一定要妥善的保管好这些遗物,作为对母亲永远的怀念。</h3> <h1><b><br></b></h1><h1><b>1. 随葬的三件饰品</b></h1><h3> </h3><h3> 母亲随葬的三件饰品是金戒指,玉手镯,翡翠平安扣。这三件饰品是母亲晚年时一直佩戴的饰品,一直到殡仪馆才取下来,最后放入骨灰盒,让它们继续陪伴着母亲。</h3><h3> 金戒指是我大哥当年随中国文物巡回展去日本时购买的,式样非常漂亮,母亲很喜欢,常给邻居夸耀说这是大儿子给她在日本买的,令邻居们很是羡慕。</h3> <h3> 玉手镯是2006年3月底我带母亲去三亚、北海、桂林等地旅游时在导游指定的购物店买的,说起买手镯还真是有个小故事。当导游带我们进入购物店后,满面笑容的导购小姐立即热情的把我们带进一个接待室,大家落座后,导购小姐请来了商店经理,经理听说是西安来的客人很高兴,说自己老家也是西安的,并且有鼻子有眼的说自己是西安广济街的人,大家知道是在演戏,也没有人说穿它。过一会经理问这个团谁的年龄最大,我妈当时已经83岁了,是团里当仁不让的最年长着,经理说要送我妈一个翡翠平安扣,祝老人家平安长寿,导购小姐立即拿了一个碧绿的平安扣送给了我妈,妈妈当时很开心很高兴,我也替妈妈高兴。接下来经理给大家介绍了玉石质量的鉴定方法,随后由导购小姐带入了购物大厅。<br></h3><h3> 我对玉器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打算购买玉器。这时经理走过来向我推荐一款标价16800元的玉手镯,我马上表示我不打算买手镯,经理不断向我介绍老年人佩戴玉器的好处,并且自己一轮一轮的降价,我也没有动心,始终没有说话,经理最后无奈的走了,我也松了口气。过了一会儿,经理又向我走过来,说咱们是老乡,我就是赔本也要你今天给你妈把手镯带上,我仍表示不想买,他最后把手一挥说给我一个最低价,看到经理这么执着,我终于扛不住了,说那就买吧,我当时想,就凭经理送我妈一枚平安扣,讨得老太太开心,我花钱给妈妈买个手镯也值。</h3><h3> 人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说白了,就是玉的报价可以信口开河随便要,通过这件事,让我感觉到,不管花多少钱买的玉器,最终可能都是买贵了,不过不要太在意,否则会纠结一阵子的,这就划不来了。</h3> <h3>在桂林旅游时母亲和导游在象鼻山合影,就是这个小姑娘带我们去购物店买的手镯,小姑娘活泼热情,对我妈也很好,一路上奶奶长奶奶短的对我妈照顾得很周到。</h3> <h3>这是在花桥景区拍的一张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见妈妈脖子上带着玉器店老板送的平安扣,左手腕上带着买的手镯</h3> <h3>我和母亲在桂林骆驼山留影</h3> <h3>这是在阳朔</h3> <h1><b><br></b></h1><h1><b> 2.</b><b> 金耳环</b></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这对金耳环是我女儿给她奶奶买的,耳环的加工工艺很先进,表面处理得很漂亮,打磨得金光闪闪,妈妈很喜欢,出门时带过几次,后来我们家所在的东关地区,发生了几起大白天抢老太太耳环的事件,我妈就不敢带了,从此这对耳环就再也没戴过,有时妈妈会拿出来看一看。</span><br></h1> <h3>女儿李琬给她奶奶买的耳环。</h3> <h1><b><br></b></h1><h1><b>3. 床头三件宝</b></h1><h3> </h3><h3> 母亲的床头三件宝是指老花镜、电子表、小手电。母亲平时戴400度的老花镜,精神好时非常爱看报纸,家里订的《华商报》她每天都要从头到尾看一遍,所以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了解得清清楚楚,不清楚的地方还常常问我。</h3><div> 母亲原来一直戴机械手表,后来改戴石英手表,再后来眼睛不好了,手表的指针看不清楚了,就开始戴那种有液晶显示屏的电子表,电子表的优点是可以报时,字也很大,最适合老年人使用。母亲每次出门都不会忘记戴手表。</div><div> 小手电是夜间行动的好帮手,起夜小便,晚上看时间都离不开它,小手电小巧玲珑,光线很亮,使用很方便。</div><div> 母亲的床头三件宝连同母亲的假牙和一条珍珠项链也作为随葬品放入墓穴内。</div> <h3>曾经戴过的石英手表和能报时的电子表</h3> <h3>老花眼镜、电子表、小手电,项链及假牙作为随葬品已经放入墓穴内</h3> <h1><b><br></b></h1><h1><b>4. 按摩器</b></h1><h3><br></h3><h3> 大约是在2010年的一天晚上,我和母亲去她大孙女李聪家,李聪在网上刚买了一台按摩器,高兴的让她奶奶试一试,母亲坐在沙发上,李聪拿起遥控器,把按摩器的各种功能都给母亲试了一下,按摩器可以按摩颈椎、背部和腰部,确实很舒服,母亲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按摩器很新奇,很高兴,李聪当时就说要把按摩器送给她奶奶,母亲急忙说不要,坐了一会就和我回家了。</h3><h3> 第二天晚上我和母亲刚吃完晚饭,就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是李聪和宝民开车把按摩器送过来了,母亲当时很高兴。</h3> <h3> 母亲为了这个家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常常会感觉腰、背不舒服,有了按摩器后,母亲便抽空坐在沙发上按摩按摩腰,敲打敲打背,感觉舒服了许多。母亲还给我说,李聪总是能惦记着她,从小在家长大就是不一样。</h3> <h1><b><br></b></h1><h1><b>5. 保温杯</b></h1><h1><br></h1><h3> 这只保温杯算起来是有年头了。保温杯是父亲上班时单位发给职工的,具体是哪一年发的我记不清了,但是我知道父亲是1965年退休的,保温杯肯定是1965年以前发的,就从1965年算起,也有52年了。</h3><h3> 这只保温杯在当时可能还算是比较稀罕的用品,父亲是从西安保温瓶厂退休的,这只保温杯是不是西安保温瓶厂生产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因为表面没有任何标识,但我感觉应该是父亲所在厂生产的。保温杯内胆是传统工艺玻璃真空内胆,保温效果很好,式样在当时应该也是很新颖的。父亲健在时,保温杯是父亲的专用品。</h3> <h3> 父亲于1993年不幸去世后,这只保温杯便成了母亲的专用品,不管母亲这段时间住在哪里,保温杯始终放在母亲的床头柜上,我想母亲之所以对这只保温杯如此关爱,一方面是因为这只保温杯的确很好用,尤其是冬天,上午倒一杯开水,下午还是热的;另一方面保温杯也是父亲的一个遗物,看见保温杯就感觉父亲还在身边一样,这可能是母亲对这个看起来已经非常破旧的保温杯不愿丢弃的主要原因。</h3><h3> 现在母亲也离我们而去,我也要把这只保温杯好好的保存下来,看见保温杯,就会想到父亲那慈祥的面孔,母亲那善良的笑容。 </h3> <h1><b><br></b></h1><h1><b>6. 床头药盒和药柜</b></h1><h3><br></h3><h3> 母亲的床头有一个装药的敞口塑料饭盒,里面放着各种药,这些药虽然不是每天需要服用的药,但也经常服用,例如:颠茄片,硝酸甘油片,吡罗昔康片,奥美拉唑肠溶片,安定片等等,需要时找起来很方便。平时母亲有点小毛病或哪里不舒服,都会自己取药服用,不用别人帮忙。 </h3> <h3>床头药盒</h3> <h3> 除过用床头药盒放药外,还有一个专门存放药品的药品柜,药品柜实际上是用书架改造的,药品柜里存放的是每天要服用的药,存放量比较大,一般是3~6个月的服用量,这些药包括有降压药,降脂药,扩张血管药,利尿药,强心药,抗凝药等。我经常查看药品柜的药,如果发现哪种药快完了,就立即去购买,做到有备无患。</h3> <h3>平时放药的药品柜。</h3> <h1><b><br></b></h1><h1><b>7. 小号暖水瓶</b></h1><h3><br></h3><h3> 这个小号暖水瓶看似普普通通,还真是来自不易。母亲的床头柜上原来放着一个五磅的暖水瓶,以方便母亲喝水,后来母亲慢慢感觉到五磅的暖水瓶有点重,倒水不方便,就希望有一个小点的。妹妹到处找小号的暖水瓶,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也曾经买过两种型号的保温瓶,但母亲都不满意,一种是保温效果不好,一种是不锈钢外壳太重,最后终于找到了这种老式保温瓶的缩小版,塑料外壳,又轻又保温。晚上想喝水自己也可以倒水,不用别人帮忙。这种小号暖水瓶估计可以盛水两磅左右。</h3> <h3>床头放的小号暖水瓶。</h3> <h1><b><br></b></h1><h1><b>8. 血压计</b><br></h1><h3><br></h3><h3> 母亲75岁以后血压有点偏高,开始服用降压药,为了便于检测和控制血压,我妹妹在2000年给我妈买了一台上海生产的“玉兔”牌台式血压计,这也是当时上海的名牌产品,为了经常能给妈妈测量血压,我也学会了用台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在当时,家庭有血压计的还不多,所以在我妈住的院子里这台血压计还算是个稀罕货,经常有邻居前来测血压或借用血压计。</h3><h3><br></h3> <h3> 后来市场上出现了臂式电子血压计,既方便又准确,我就给妈妈买了一台当时比较好的“OMRON”牌的电子血压计,妈妈很快就学会了使用方法,平时就可以自己测血压了。这台血压计平时就放在母亲床头,一直陪着母亲。母亲到晚年时,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给母亲量血压,然后服早上的药,最后帮母亲吸上氧气,这程序跟住院也差不多。做完这三件事,我才去干别的事。</h3> <h1><b><br></b></h1><h1><b>9. 马叉子</b></h1><h1><b><br></b></h1><h3> 母亲把这种简易的小凳子叫马叉子。马叉子便于携带,坐着也还舒服,母亲在东关居住时就买了一个没有靠背的马叉子,有时在外面打牌或者出去转转就提上马叉子很方便。2010年和我一起住后,把马叉子也带过来了,我这里距环城公园很近,母亲经常提着马叉子去公园和一帮老太太打牌九,或者坐在一旁看别人打牌。</h3> <h3> 这种马叉子虽然携带方便,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靠背,坐的时间长了背部会不舒服。有一次我在市场上看见一种带靠背的马叉子,是用钢管制作的,带有很高的靠背,我试了一下,确实很舒服,坐上也很稳,并且不重,我就立即买了一个,拿回家让母亲试了一下,母亲感觉也不错。带靠背的马叉子看似挺大,但是合起来也不大,和原来的差不多。</h3> <h3>带靠背的马叉子合起来也不大</h3> <h1><b><br></b></h1><h1><b>10. “百宝盒”</b></h1><h3> 所谓的“百宝盒”其实是一个装有针头线脑杂什的小盒子,这是妈妈从上海带回来的一个老古董,盒子外面的油漆和绘制的花纹也脱落了不少,看起来破烂不堪,但它可能陪伴母亲最少70年以上。</h3><h3> 母亲从小心灵手巧,缝纫裁剪一学就会,在困难时期还曾给人做衣服,换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母亲为了方便就把平时缝纫裁剪常用的东西都放到了百宝盒里,以便用时好找。盒子里装的小零碎应有尽有,针、线、顶针、锥子、纽扣,按扣、指甲刀、掏耳勺、钥匙链等等,反正你想找什么小东西,就在里面翻腾吧。</h3><div><b> </b></div> <h3>外表破烂不堪的“百宝盒”</h3> <h3>“百宝盒”里面是双层的</h3> <h1><b><br></b></h1><h1><b>11. 竹尺子</b></h1><div><b><br></b></div><h3> 这把竹尺子现在已经非常罕见,它跟随母亲大半辈子,表面油光发亮,尺子上的刻度依稀可见,由于常年使用,边沿也有缺损,但肯定是足足的一尺,绝不会短尺少寸。</h3><h3> 母亲解放后在龙渠堡居住时,由于家里孩子多,全家就靠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为了补贴家用,妈妈糊过药盒,火柴盒,后来参加了缝纫短训班,学会了缝纫,能做单衣、棉衣、皮衣,一年断断续续的帮人做衣服,挣点小钱,因此尺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时还没有皮尺卷尺,裁剪量衣全靠这种尺子。后来生活慢慢好一些,不给别人做衣服了,但母亲闲不住,父亲的和儿孙们的衣服大部分还是母亲做,所以这把尺子一直没有离开过母亲。</h3><h3> 母亲晚年后,身体不如以前了,眼睛也看不清了,不再做衣服了,但这把尺子母亲还保存着,现在看到这把尺子,就想起了母亲当年晚上熬夜做衣服的辛苦,它是母亲勤劳一生的见证。</h3> <h1><b><br></b></h1><h1><b>12. “太师椅”</b><br></h1><h3><br></h3><h3> “太师椅”是指母亲晚年时每天坐的一个藤椅,是我四哥从咸阳专门给母亲买的。2015年母亲去咸阳时,看见一个木器店有一款藤椅,试坐了一下,感觉很舒服,高度也合适,坐下、起来都很方便,我四哥当时就要买,母亲执意不要,主要怕家里没地方放。过了几天,我四哥从咸阳买了藤椅让董瑞专门开车送过来,藤椅放到客厅的茶几旁边,母亲坐到藤椅上感觉很好,既可以和家里人说话,也可以近距离地看电视,从此,母亲每天都要在藤椅上坐几个小时,我便戏称这是母亲的“太师椅”。</h3> <h3> 母亲在晚年时,经常有晚辈前来看望母亲,母亲都是坐在“太师椅”上和他们拉家常,与他们合影留念。</h3> <h3>2016年5月8日是“母亲节”,母亲坐着“太师椅”在阳台上的留影</h3> <h3>两个表妹来看她姑妈(2017.5.7)</h3> <h3>母亲和侄女及侄女的外孙(2017.5.20)</h3> <h3>表弟和表妹来看望他姑妈(2017.5.20)</h3> <h3>母亲和表弟一家人(2017.2.1)</h3> <h3>弟媳带着孙女来看望母亲(2017.2.3)</h3> <h3>我和孙女与母亲合影(2017.1.26)</h3> <h1><b><br></b></h1><h1><b>13. 制氧机</b></h1><h3><br></h3><h3> 母亲晚年时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房颤,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感觉心慌气短,头晕头痛,浑身无力,为了控制缓解病情,每天从早到晚要吃大约十种药。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建议我给母亲买一台制氧机,对心脑血管病人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于是我在2012年3月买了一台沈阳生产的“海龟”牌制氧机。买了制氧机后,母亲每天都能坚持早、中、晚吸氧三次,每次约一小时。吸氧后对缓解母亲的心慌气短、头晕头痛还是有一定疗效的。到母亲去世前,制氧机使用了5年零5个月,根据制氧机上的计时表,制氧机已经工作了5730小时,母亲平均每天吸氧2.9小时。</h3><h3><br></h3> <h3>“海龟”牌制氧机</h3> <h3>制氧机已经工作5730小时</h3> <h1><b><br></b></h1><h1><b>14. 小竹椅</b></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这个小竹椅真是有年头了,它是我在南郑县下乡插队时给家里买的,当时买了一对,托人从南郑带到西安,算起来都快50年了。竹椅送到家,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因为它有靠背,坐着很舒服,尤其是在夏天的晚上,小竹椅往院子一放,手里拿把蒲扇,全身透凉,十分惬意。由于西安气候比较干燥,不利于竹制品的养护,所以其中的一把椅子十几年前就报废了,剩下的这把椅子母亲格外爱惜,发现那里有点松动,就赶快用绳子捆绑一下,所以这把椅子现在还基本完好。这把椅子陪伴母亲近50年,我一定要像母亲一样爱惜它,任何时候都不会遗弃它。</span></h1> <h1><b><br></b></h1><h1><b>15. “孝顺”和小木槌</b></h1><h1><b><br></b></h1><h3> “孝顺”和小木槌也是母亲晚年时床头的两件简易健身器材。母亲晚年时,经常浑身发痒,尤其冬季更为严重,擦药也不能缓解。有了“孝顺”在手边,身上那里痒痒了,不麻烦别人,用“孝顺”就能解决,母亲曾戏言“孝顺”能顶半个儿。</h3><h3> 小木锤是用来敲打身体的。中医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说法,母亲根据中医的这句至理名言,那里不舒服了,就用小木槌敲一敲还真管点用。</h3><h1><b><br></b></h1> <h1><b><br></b></h1><h1><b>16. 扇 </b><b>子</b></h1><h1><b><br></b></h1><h3> 这把竹扇子是妈妈夏天不离手的东西,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总是离不开它,夏天开着空调,她躺在床上也要搖着扇子。她曾给我说过小时侯的顺口溜:“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挺有意思的。我有时说她,开着空调不用扇扇子了,她不听我的。我也在想,她经常搖搖扇子也好,权当是活动胳膊,锻炼身体。</h3> <h1><b><br></b></h1><h1><b>17. 坐便椅</b></h1><h1><b><br></b></h1><div>2014年12月,母亲因冠心病在323医院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根据检查结果,主治医生认为母亲心衰比较严重,心衰的治疗原则是扩管、利尿、强心,医生给母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调整了用药的品种和剂量,母亲病情稳定后就出院了,出院后,考虑到母亲身体比较虚弱,夜间去卫生间怕出意外,就打算给母亲买一把合适的坐便椅,我妻子跑了好几个药店经过比较选了这款坐便椅。坐便椅放置在床旁边,晚上起夜只要下床站起来,转身就能坐上坐便椅,非常方便。</div> <h1><b><br></b></h1><h1><b>18. 手 杖</b></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母亲2014年因心脏病在323医院住院后,走路就有点不稳,颤颤巍巍的碎步子叫人看着不放心,我和妹妹一直劝母亲走路时使用手杖,母亲开始还不太习惯,走路时常常记不住用手杖,后来才慢慢习惯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原来家里有一个木手杖,后来妹妹又买了一个可以调节高度的金属手杖,下面着地处装了一个耐磨塑料头,可以防滑。有了新手杖后,母亲白天去卫生间时会带上手杖,走路比原来稳了许多。</span><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有好几个同事的老母亲都是因为在家里摔跤造成骨折,在床上一趟就是一两年,老人受尽了痛苦,所以我时时刻刻都担心母亲摔跤。母亲眼睛不好,平时卫生间的灯一天24小时长明不关,我如果出去有事,就一再叮咛她不要去卫生间解手,就在房间的坐便椅上解手,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往往不听我的劝说。万幸的是这几年来,母亲没有发生摔跤骨折的事情,我也感到很欣慰。</span></h1><h1><b><br></b></h1> <h1><b><br></b></h1><h1><b>19. 轮 椅</b></h1><h1><b><br></b></h1><h3> 母亲从2015年以后腿脚就有点不方便,在家里还能走一走,出门就不行了,走几步路就感觉心慌气短,所以出门就要坐轮椅。家里原来有一辆旧轮椅,还是1990年左右我们兄妹几个人给父亲买的,我记得当时轮椅还不好买,是我妻子托人在假肢厂买的,价格400多元。轮椅在当时还算是个奢侈品,需要轮椅的家庭很多,但拥有轮椅的家庭很少。</h3><h3> 这辆轮椅闲置了20多年后,再拿出来使用时感觉又笨又重,轮胎是充气的,每次出门都要先充气,很麻烦。我妹妹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在去年给母亲重新买了一辆轮椅,现在的轮椅做得真好,漂亮,轻便,功能也多,轮胎不用充气,一个人提起来就能下楼,过去的老轮椅要两个人抬着才能下楼。有了新轮椅,带母亲出门方便多了,天气好时,我和妹妹经常带着妈妈去环城公园转转。</h3><h3> 今年2月6日晚,我和我妻子推上轮椅带着母亲观看了《大唐芙蓉园2017迎春灯会》,母亲特别喜欢看灯会,2015年以前,每年都看,2016年由于腿脚不方便没看,今年满足的母亲的心愿,看了一次非常精彩的灯会。</h3> <h3>2016年12月24日第一次用新轮椅推着母亲去环城公园。</h3> <h3>2017年2月6日晚,我和妻子用轮椅推着母亲观看了《大唐芙蓉园2017迎春灯会》</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 记</b></h1><h1><b><br></b></h1><h3> 母亲的追悼会于2017年8月11日在咸阳市殡仪馆北悼念厅举行,8时20分追悼会正式开始,追悼会由贺辉主持,由我代表我们兄妹致悼词,悼词简单的介绍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并表示要铭记母亲的生前教诲,本本分分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我在致悼词的过程中,曾几度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我实在不敢相信母亲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我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悼念厅布置完毕</h3> <h3>撕心裂肺的最后告别</h3> <h3><br></h3><h3>致悼词后,参加追悼会的全体亲友向母亲的遗体三鞠躬,然后亲友按顺序向母亲作最后告别,顿时悼念厅内一片哭泣声,亲友们再也控制不住憋在内心的悲痛,泪水如雨,放声大哭……母亲啊,您一路走好!您慈祥的笑容将永远留在亲友们的心目中!</h3><h3> </h3><h3> 安息吧,亲爱的母亲!我们永远想念您!</h3><h3> 安息吧,亲爱的母亲!亲友们永远怀念您!</h3><div><br></div><div><br></div><h1><b><br></b></h1><h1><b>附录一:参加追悼会的亲友名单:</b></h1><h3><br></h3><h3> 李秀兰、李域铮、李聪、张宝民、张思瑶、李颖、韩宗旺、李慧、武学辉、李建华、高青梅、李曼、吴亚周、李建功、丁英兰、李琬、陈一、李有安、董斌丰、潘海琪、董哲、董亚素、董旭科、董静、谢岁红、董瑞、董琛彤、李华实、曹家骥、曹晔、郝伟伟、王玲芳、孙益江、魏进芳、赵丽霞、郎振民、赵玉霞、陈咸民、赵建军、高亚萍、赵小杰、李勇、李赵翔、赵玲霞、赵小玲、赵新平、赵建雄、赵新莉、刘伯雄、张竹梅、刘仲雄、刘季雄、刘幼平。</h3> <h1><b><br></b></h1><h1><b><br></b></h1><h1><b>附录二:我代表我们兄弟姊妹宣读悼词</b></h1><h3><br></h3><h3>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友:</h3><h3><br></h3><h3>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沉痛悼念我们的母亲赵雅青老人。</h3><h3><br></h3><h3>母亲赵雅青1923年6月23日出生于咸阳辘轳把巷,一生先后在咸阳、大荔、上海、西安等地生活,晚年因年老多病,身体渐显虚弱,经长期多方治疗无效,不幸于2017年8月9日9时45分在西安家中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她一直操心、挂念的儿女,离开了与她朝夕相处的亲人,享年95岁。</h3><h3><br></h3><h3>在母亲长期患病期间曾多次住院治疗,儿女们轮流守护床前,悉心照料,亲朋好友曾一次又一次前来探望,给了母亲莫大的安慰,使得母亲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我们作为儿女再一次由衷的表示感谢!</h3><h3><br></h3><h3>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含辛茹苦的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儿女们的每一步成长,身后都有母亲的辛劳身影,为了这个幸福之家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您吃尽了千辛万苦,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辛勤的为全家操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把子女个个养大成人。</h3><h3><br></h3><h3>母亲对待乡里乡亲,左邻右舍,总是和睦相处,宽宏大量,无论年长年幼都平易相待。对待子女,总是严格要求,惟愿个个都有出息。在长期患病期间,您乐观面对人生,顽强与病魔斗争,积极配合治疗,时时挂念着子女儿孙的成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针一线慈母泪,一枝一叶总关情”。母亲啊,您对儿女的养育之恩,恩重如山,在我们的心目中,您不仅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母亲,更是一个崇高伟大的母亲!儿女们也兑现了他们的诺言:“您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h3><h3><br></h3><h3>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亲啊,您就这样丢下我们走了,走的很远很远……,有言道:“父母在,还有去处;父母去,只有归途。”从今往后,儿女们再也得不到您那无私的母爱,再也看不到您那慈善的笑容,再也牵不到您那温暖的双手!母亲啊,儿女们想念您!</h3><h3><br></h3><h3>我们一定要铭记您生前的教诲,本本分分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兄弟姊妹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子女,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h3><h3><br></h3><h3>安息吧母亲,愿您的天堂之路平坦而宽阔,好人一路平安!您的亲人永远想念您,您的朋友永远怀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h3><h3><br></h3><h3>安息吧,母亲!</h3><h3> </h3><h3> 2017.8.11</h3> <h3>母亲的骨灰与父亲合葬于咸阳郊区。</h3> <h1><b style="line-height: 1.8;">安息吧,母亲!我们永远想念您!</b><br></h1><h1><b>安息吧,母亲!亲友们永远怀念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