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还始祖这片天

徐青

<h3>  8月9日,我采写的散文《这片山水这片天》,经大河网转发后,没想到只三天时间,点击阅读的朋友就达到一万多人。我发在朋友圈的这篇文章,显示的阅读人数也达到二千多人。就这篇小文,与我直接通话间接通话的人,点评点赞和转发的朋友也不少。</h3><h3> 《这片山水这片天》一文,主要是写了奥伦达居易集团正在开发创建的郑州黄帝康养小镇,与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密切关系。没有轩辕黄帝,这片山水这片天,是否有这么多故事,是否有这么生动传奇就不一定了。说起轩辕黄帝就不能不说始祖山。关于始祖山的山名,是该叫始祖山,还是该叫具茨山?在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和始祖山的所在地新郑及周边一带,听说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h3><h3> 1984年冬天,在部队服役的我奉调来到了新郑某部。我到新郑后虽然没去过始祖山,但一来到这里就听说了始祖山风后岭,自然也听到很多很多轩辕黄帝的故事。我那时听到的名字就是始祖山,从那时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听说的名字一直是始祖山或风后岭。</h3><h3> 今年七月初的一天早上,薄雾飘忽,我要到奥伦达在始祖山区刚开始创建的郑州黄帝康养特色小镇去上班,项目所在地在新郑与新密交界处的关口。由于修路直线的323省道被封,去关口必须要绕行到始祖山的山脚下转过去。始祖山我虽没去过,但大致方向我是知道的。为了保险,我在打开手机导航的同时,又咨询了多位路边的山民,老乡们的介绍和手机导航是一致的。可走近始祖山以后,公路上的标牌却赫然写着的是具茨山。炮兵侦察兵出身的我,对自己当年的侦察兵技术虽不敢夸口,但识个图辩别个方位还是很自信的。</h3> <h3>  经向老乡们进一步打听,我的行走路线是正确的,但始祖山已更名为具茨山了。看得出,不论是公路边的标牌,还是景区的标牌,标牌上的字都是鲜亮的,这些标牌都是新立的。始祖山为什么要更名呢?始祖山到底是叫始祖山好呢?还是叫具茨山好呢?在我看来,这个地名该怎么取该怎么叫,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也要看哪个通俗有意义,能代表老百姓的心愿,老百姓喜欢认可的是哪个。</h3><h3> 始祖山这一带,就是当年轩辕黄帝南征北战打天下,呕心沥心统一中华,创建华夏民族,根植华夏文明的根据地。</h3><h3> 毛主席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手下有10个元帅10个大将57个上将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从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起兵,打败王莽和更始政权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手下有28宿和刘氏、阴氏两个家族的众多贤达乡勇等。轩辕黄帝能打败以蚩尤为最暴的十个恶神后,又打败了暴虐百姓,互相侵犯的各地诸侯。手下有风后、大隗、大鸿、石牛、大陉和太山等一班子文臣武将。封后曾被他拜相封王,为他统一天下,建立中华,播撒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和肯定风后等众人的功绩,他就把始祖山最高的山岭命名为风后岭。然后,按山的大小分别命名为大隗、大鸿、石牛等。把远一些小一些的但也很有名气的山,命名为陉山,太山等。</h3><h3> 这些,在始祖山一带、在轩辕黄帝的故里新郑和周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始祖山最早叫具茨山,也有根有据清楚明了。</h3><h3> 历史就是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篡改。民意就是民心,也不能不给予充分尊重。看一个事情有没有价值,就是要看老百姓的态度,看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尊重历史和尊重民意同等重要,但当历史和民意产生抵触的时候,在我看来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尊重民意,将二者兼顾起来才好。</h3> <h1></h1><h3>  在百度的条目里,有一个板块是这样介绍的。始祖山,也叫具茨山,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处。 具茨山主峰风后岭, 始祖山主峰风后岭,海拔高度793米,相对高度540米。也有这样介绍的,“始祖山原名具茨山……”还有这样介绍的,“具茨山古称具茨山,现在名为始祖山……”</h3>  看过这些介绍,叫人或多或少产生一些混淆。始祖山到底是叫始祖山,还是叫具茨山?是原名叫具茨山,后改为始祖山,还是一直有两个名?不论是从始祖山,也叫具茨山来说,还是始祖山原名具茨山来说,都说明始祖山和具茨山是同一座山。从两个山的主峰,都叫风后岭来说,也说明始祖山和具茨山是同一座山。一山有两名,或先有一个名后又有一个名,原名被后名取代,这都不鲜见,类似的事例在各地都有。<br>  问题是,始祖山的山门,始祖山的主峰,景区的各个景点,包括山下的公路标牌,由过去的始祖山改成具茨山以后,老百姓并不认可,老百姓认可的还是始祖山。山区村民男女老少,不论是回答问路,还是介绍风景名胜,都依然还是称呼始祖山。<br>  官方设置的标牌、制定的名字形同虚设。这个在当地,不是始祖山山脚下的这一小片方圆12公里的地方,还是包括大隗山、大鸿山整个始祖山山脉的四周方圆80多公里的地方,甚至是这片山区四周,包括新郑、新密和禹州、长葛,甚至邻近的郑州、登封等更广阔的方圆数百公里的区域产生混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旅游业带来混乱。也可能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混乱,才带来百度条目的混乱。 <h1><h3>  一个地方的地名,特别是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地方,也是中原一个有影响的著名景点,它的名字是官方公布的重要,还是老百姓认可的重要。一个地方的名字,就是一个地方的称呼,关键是要得到当地百姓广大民众的认可,老百姓不认可,你立的牌子再大也形同虚设。</h3><h3>  经走访新郑、新密和禹州,三地县志、文联和旅游部门的学者,三地学者的回答是一致的,和周边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是一致的,和《山海经》、《淮南子》中的记载也是一致的。不错,始祖山原名是叫具茨山,具茨山的名字早于始祖山。始祖山开始称为始祖山的时间虽晚于具茨山,但历史也应该很悠久了。在周边几县的县志中也很早就就开始出现过,逐渐的始祖山的名称最终取代了具茨山。</h3><h3>  始祖山原名叫具茨山,后来变成了始祖山,始祖山的名字虽不是原名,也晚于具茨山,但始祖山后来居上,这一名字不仅越叫越亮,而且完全取代了具茨山。</h3></h1><h3> 具茨山后来为什么变成了始祖山,并逐渐被始祖山取代了呢?也有人说,是因为具茨山读起来拗口,始祖山读起来顺口。这一说法,显然牵强。如果不是杜撰,很可能是道听途说,也可能是想当然。周边各地县志和其他史书里,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但为什么具茨山逐渐地被始祖山取代了呢,我认为完全是民意所致,是广大老百姓喜欢称这一山或这一山区为始祖山,把这一山或这一山区与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联系在一起。</h3> <h3>  前面说过,始祖山这一带,是轩辕黄帝开国辟疆,发展农耕的主要地方,是轩辕黄帝当年主要活动区域,是轩辕黄帝成就伟业的根据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真正能代表这一片天地的也应该是轩辕黄帝,这一片天地理应打上轩辕黄帝的印记。只有这样,才合乎情理,才合乎民愿。</h3><h3> 综上所述,这才是具茨山,逐渐演变为始祖山的主要原因。既然古代先民把这片天地的伟大与神奇,都放到了轩辕黄帝的身上,我们现在在开发、宣传这片天地的时候,在弘扬传承黄帝文化的时侯,就应该承认人民的这种附加。其实,要把二者统一起来,也是很筒单很自然的事。在介绍始祖山时,加上一句原名具茨山即可。这样,既尊重了民愿,也尊重了历史。</h3><h3> 奥伦达居易国际集团,报经国家有关部门和河南省政府批准,决定要在这一带建立一个特色文化小镇时。关于小镇的名字,策划部门和决策部门,开始提出了多个方案。</h3><h3> 生于斯长于斯的奥伦达部落创始人、居易国际董事局主席刘向阳先生,也是多年致力于黄帝文化研究的文化学者,并一直担任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他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这个文化小镇必须与轩辕黄帝联系起来,尊重并满足轩辕故里及周边的广大人民,尊从先贤、宣传轩辕、弘扬黄帝文化的心愿,将这一片本属于轩辕黄帝的天地归还给轩辕黄帝。</h3><h3> 于是,他果断地把特色小镇的名字命名为奥伦达黄帝康养小镇。并把这个小镇的文化特色,定位在以《黄帝内经》为大纲,以防病治病健身养身为主要目的。最终确定的这个名字,得到了各方、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h3><h5> </h5><h5> (此文2017年8月14日在大河网发表)</h5> <h3> 徐青</h3><h3> 2017年8月14日于黄帝康养小镇项目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