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犹太小提琴家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1880年1月14日 - 1952年7月19日) 出生在当时属于德国的布雷斯劳(Breslau)(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十岁时,在一次音乐会上,他既拉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又弹了肖邦的钢琴协奏曲,把两种不同乐器的高难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1895年至1899年在柏林皇家音乐学院师从 海因里希 雅各布森(</b><span style="font-size:20px;">Heinrich Jacobsen)</span><b style="font-size:20px;">和约瑟夫 约阿希姆( Joseph Joachim)</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1年他获得了门德尔松提琴比赛首奖。后在国家歌剧院担任第一提琴手,又与钢琴家阿图·施纳贝尔(Artur·Schnabel)和安东·赫金(Anton Hekking)组建的三重奏组(Schnabel Trio),举行室内乐音乐会,在柏林音乐生活中他的声望日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因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卫登堡携全家流亡上海。在上海的十余年中,他培养了一大批上海的音乐人才。他身体力行地把欧洲音乐艺术的深邃广博文化内涵传授给中国同行,使上海直接与欧洲的音乐传统联系起来,挂上了钩。卫登堡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对上海小提琴演奏及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卫登堡是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him )的关门弟子。 二人年龄相差近五十岁。约瑟夫·约阿希姆(1831-1907)是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约阿希姆在演奏,教学、作曲等多方面有很大成就,他写的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等协奏曲的华彩乐段都是我们至今经常采用的经典。约阿希姆培养了一大批小提琴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大弟子就是创立俄罗斯乐派的奥尔(Leopold Auer)。奥尔培养了海菲茨,艾尔曼等等一批世界著名的提琴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约瑟夫·约阿希姆的演奏技术精湛,宏伟,富有高贵的气度,他反对为炫技而炫技,主张演奏要表达音乐。这些都和德国音乐大师的艺术理想投缘契合,使他成为19世纪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作品的最高权威。他是十九世纪最早演奏巴赫无伴奏奏鸣曲的提琴家。约阿希姆在晚年灌录了几张唱片,演奏中体现出的音乐与活力仍栩栩如生。</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约瑟夫 约阿希姆于1903年录制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约瑟夫 约阿希姆1904年演奏Bach Sonata in g I. Adagio</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约阿希姆的学生,卫登堡也继承了老师的传统,在曲目上强调古典传统,教学很注重音乐性和风格,他音乐知识渊博,经常为学生讲解约阿希姆以及以后克莱斯勒,埃尔曼,西盖蒂,海菲茨等的演奏风格及古典浪漫派作曲家的特点。他音乐修养极高,虽是小提琴家,但钢琴也弹得好,所以上课时,学生不论拉门德尔松或贝多芬,他都不用谱子,就可以在钢琴上为其伴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约在1910年代,卫登堡为Homokord唱片公司录制了一系列唱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 )演奏Beethoven Romanze in F</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卫登堡四重奏组 Wittenberg Quartett -Mozart String Quartet K 387 in G Major IV (recorded1913)</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 演奏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I. Andante</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 演奏 Mozart Menuett</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02年-1907年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与钢琴家 阿图·施纳贝尔(Artur·Schnabel)和大提琴家 安东·赫金(Anton Hekking)组建的三重奏组(Schnabel Trio)</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重奏组的演出广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节目单中有德国犹太小提琴家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1913年12月(33岁)在柏林演奏理查 施特劳斯小提琴协奏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卫登堡在乐谱上为学生演奏修订的指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卫登堡的教学极其认真,他教的学生中有不少已经是有相当水平的音乐家。卫登堡教授的中国学生:陈宗辉、谭抒真、窦立勋、郑金銮、杨一鸣、司徒华城、司徒海城、司徒兴城、司徒志文、马思宏、杨秉荪、毛楚恩、章国灵、梁友文、李文华、林宜弩、袁培文等。工部局乐队的一些已有相当水平的外国提琴家,如继富华之后相继担任工部局乐队首席小提琴的奥地利犹太人费迪南德·阿德勒和俄罗斯犹太人米沙·里斯金也甘愿拜他为师,还包括钢琴家范继森、杨体烈、周广仁、傅聪、李名强、盛茵等。傅聪跟卫登堡学了两三个月钢琴,而老师就溘然长逝了。卫登堡教他弹的却又是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令他感伤不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很多提琴家跟随卫登堡学习,他们接触到的不是简单的乐器演奏技术。他并不拘泥一些弓法指法,而是更注重音乐的内涵和修养。使学习的过程同样得到的是欧洲学派的传承。这点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上海的音乐表演艺术有着相当的影响。这也是过去那个年代上海音乐家演奏巴赫贝多芬音乐比较接近传统音乐风格的原因之一吧。小提琴家郑石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参加艾奈斯库国际比赛,评委称他为“掌握巴赫风格最好的人”,这应该与上海这方面的传承也有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卫登堡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他曾被日本人圈在虹口的隔离区,家居住条件很差,先是他岳母去世,后来妻子去世,最后他就是孤寡一人。所以他教学采用的方法只能是一家一家到学生家里去,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在那家就在那里吃个饭,然后到下一家去。当时比较多的如司徒家,毛楚恩,林宜弩,谭抒真等都是他经常停留吃饭的地方。学生们对他都很好。他过去在德国时的三重奏组合的钢琴家施纳贝尔已经在美国是很有名气的演奏家,曾写信邀请卫登堡去美国,也帮他找了不错的教学职位。但那时他还有家眷,又觉得中国学生都对他很好,师生情深,结果不考虑离开上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解放后,谭抒真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他邀请卫登堡担任学校的教授。但那时音乐学院地址在江湾,交通很不方便,从公交车站到学校还有相当一段路没有交通工具,那时有农民用自行车后面书包架上绑一块木板,让人坐在那里,在车站到学校之间收费接送。卫登堡那时已近70岁,但他还是一直去上课,直到1952年去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 在上海与学生合影: 左起 郑金銮,谭抒真,窦立勋,杨一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1951年的一场音乐会,司徒华城与卫登堡合作演奏格林卡的中提琴奏鸣曲,以及由卫登堡钢琴、谭抒真小提琴、黄贻钧圆号的勃拉姆斯的圆号三重奏。</b></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与学生司徒海城,司徒华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与学生 左一盛茵,左三李蓉蓉,后左一李文华,左二杨一鸣,左三梁友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左右在谭抒真家</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 Alfred Wittenberg 去世时72岁,被人发现时是人倒在地上,提琴摔在一边,可见仍在拉琴。他日常的练习就是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这是他老师约阿希姆当初教给他的,也是他传递给中国学生的重要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卫登堡在上海十三年,教过的学生无数,这些提琴家钢琴家大多是后来在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对小提琴的教学和演奏在传承传统起到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卫登堡去世后安葬在惠民路的犹太公墓,后公墓搬迁过,但文革中被彻底捣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卫登堡落葬后他的学生们在墓碑前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左开始 傅聪,韦贤章,方日良(后), 司徒华城,王人艺,司徒海城(后排),谭抒真,李文华(前者), 毛楚恩(后),杨一鸣,柳和埙,窦立勋,梁友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5年在上海福寿园重建了一个集体的犹太墓碑,其中就有卫登堡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让我们记住这位为上海的音乐事业做出贡献的德国犹太小提琴家卫登堡。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福寿园的犹太人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021年12月修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