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当年“看电影”

杨梅良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看电影的经历,对于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来说,对电影的最初印象似乎仍然停留在小时候。在这里,我还是结合着的漫画说几段留存在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电影记忆吧。</p> <h3><b>战斗片:少年时代的电影记忆</b></h3><h3><b><br></b></h3><div> 小时候看电影,印象最深的是《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这些战斗片。</div><div> 当看到王成高呼着“向我开炮!”手持爆破筒纵身跃向敌群时;当看到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高呼 “为了新中国,前进! ”时;刚看到邓世昌高喊着“撞沉吉野”并驾驶战舰撞向“吉野”时……虽为少年,我们仍然激情澎湃,热泪盈眶。英雄的壮举令人热血沸腾。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对这些电影的故事梗概和演员的经典台词,我们仍记忆犹新。 </div><div> 在闲暇时间里,同学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总是电影。那些淘气的同学喜欢模仿电影中反派的台词,一字不差地表演出来。诸如《地道战》里汤司令说的:“高,实在是高!”《闪闪的红星》中地主恶霸、返乡团头子胡汉三的那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平原游击队》松井中队长的“你的,真正的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还有《南征北战》中吕军长的那句:“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div><div> 颇为有趣的是,这些反派的台词似乎比正面人物的台词更具有传播力。在研究电影的观赏性时,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老电影里的这些“坏蛋”形象令人难忘呢?</div> <h3>老电影里的“坏蛋”形象 杨梅良 作</h3> <p class="ql-block">  电影是当时的一项很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坏蛋”形象属于电影中的丑角,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反派人物的电影台词,尽可能地为人们提供一种戏谑、游戏和诙谐的表达方式,使得反面角色身上的喜剧性和娱乐性得以发挥,因而在儿童的游戏时,那些经典台词更容易传播。</p><p class="ql-block"> 当然为了演好这些“反派人物”,演员们可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扮演反派人物可塑造和发挥的空间也相对大一些,使得老戏骨们的精湛技艺有了较多创作和发挥的余地。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把银幕上的“坏蛋形象”演的那么生动,演得深入人心,同时也演得让人深恶痛绝。这可能就是我们更对老电影中的某些反派人物念念不忘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中国银幕中的五大反派人物:陈述、陈强、葛存壮、刘江、方化。这张珍贵合影照片是当年中央电视台拍一个节目时,由中国照相馆拍摄的。</p> <h3><b>东北农村的电影往事</b></h3><h3><b><br></b></h3><div> 初中毕业后,我下乡插队到吉林省农安县永安公社当知青。因此,有了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经历。</div><div> 那时候,每当听到公社放映露天电影的消息,我们知青都要拿着手电筒和小板凳走十里八里到电影放映点去观看。</div><div> 有一次,生产大队也包了一场电影。电影的放映点就设在生产大队队部旁边的场院里。</div><div> 当放映人员准备架设银幕时,大队书记找来几个社员帮忙。书记说:“挖坑的活儿,咱们几个老社员干吧!在我们农安(当地口音:能安)架设几根电影杆子,还不是“老太太擤鼻涕-----手拿把掐的吗!”</div><div> 我一听,“农安”这个县名经他这么一说,还挺“贴铺衬”的,想到公社的名字,我也来了一句:我们不仅“能安”,还得把这电影杆子安牢固了,我们是“永安”的嘛,希望能经常看电影。</div><div> 一句话把大家伙儿都逗乐了。</div><div> 我们挖完坑将电影杆子竖了起来,然后,将银幕四角用绳子撑开,上面两角系在高杆子上,下面的两个角系上绳子固定在两侧。就这样,雪白的电影幕布,早早就挂上了。</div> <h3>  看到已经架设好的银幕,村里的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在银幕下面站着,有的仰头向上看着,有的抬起脚、伸手去触摸幕布。</h3><div> 这时,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从家里搬来长凳、椅子摆在银幕前面,占领最佳位置。那些离家较远的人,也就地取材,用砖头瓦片抢占地方。还有人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圈,写上自己的名字。</div><div> 当夜幕降临,放映场上已经是人声鼎沸,在大队书记讲完话后,放映员把电影机打开,把光影投射在银幕上,露天电影就开始了。</div><div> 大家都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看着挂在半空中的大银幕。那时候在农村放映的电影,自然是《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这些受欢迎的农村题材的电影。</div><div> 当年,露天电影成为农村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div> <h3><b>难忘当年的译制片</b></h3><h3><b><br></b></h3><div> 提到当年的译制片,很多人还是有着特殊感情的,大家非常热衷于回忆八十年代最早看到的外国电影。</div><div>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院开始恢复放映。最早上映的译制片是前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随后,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开始放映,《琛姑娘的森林》《勇敢的人们》《地下游击队》《战斗的早晨》《第八个是铜像》等,这些阿尔巴尼亚电影在当时很受欢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后来罗马尼亚、朝鲜、南斯拉夫的电影也开始陆续上映。</div><div> 虽然影院放映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友好国家的电影,故事片中也是清一色的革命主题,但还是看到了一些当时银幕上鲜见的异国风情。民间有几句顺口溜描述了看这些外国电影的感受:“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语虽调侃,倒也是实情。</div> <h3>  译制片中的台词</h3><div> 由于这个这几个国家的电影被我们反复观看,一些有趣的台词,至今记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譬如:《列宁在十月》中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列宁在1918》里“他已经不咳嗽了”,“让列宁同志先走”。这些台词曾经像流行语一样在国内传播。</div><div>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是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里游击队员的接头暗号,有一段时间也是我们朋友之间见面时的问候语。这个电影中另一句经典台词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div><div> 在朝鲜影片《鲜花盛开的村庄》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好看的脸蛋能出大米吗?”其中的剧情是:父亲硬是托人给儿子介绍邻村的一个大脸盘姑娘,还把照片拿来了。她长得是这个样子的,这可是一年挣“六百工分”的姑娘啊!</div> <h3>  译制片中的配音与歌曲</h3><h3> 我曾经对译制片中的配音很感兴趣,主要是觉得译制片的配音很难,需要“对口型”。这里面不仅需要配音演员的努力,还需要电影翻译工作者的努力。</h3><h3> 电影配音,是电影后期制作流程中的一项工艺,人物语言的配音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当年,只有长影、上影等少数电影制片厂有译制片人才,孙道临、向隽舒、从连文、童自荣、刘广宁、乔臻,都是重量级的配音演员。这些配音演员的语调和充满异国风味的嗓音,让人神往。</h3><h3> 此外,译制片中的一些歌曲也很受观众欢迎。《啊 朋友再见》是意大利游击队歌曲,流传甚广,后被引用为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h3><h3><br></h3> <h3><b>电影院,看爱情片的约会地点</b></h3><h3><b><br></b></h3><div> 随着思想的解放,国内表现青春与爱情的影片逐渐多了起来。《庐山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电影给人印象较深。</div><div> 在早期的国产爱情片中,一些表现谈情说爱的镜头中,大都是有些腼腆的姑娘,低着头摆弄那条长辫子,也不说话。有时在男方的强烈追求下,会来一句:“你真坏。”这说明她心里已经默默同意了。</div><div> 电影《甜蜜的事业》中还出现男追女的慢镜头,这在当时还是一种比较新潮的拍摄方式呢。</div><div> 国外拍摄的爱情影片很多,《魂断蓝桥》《罗马假日》《简爱》《茶花女》《乱世佳人》《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等,都是爱情片中的经典作品。</div><div> 电影院是当年青年们谈恋爱的约会地点之一。有时,恋人的一句“老地方见”,对方便能心领神会,且一定准时到达------这是一种默契。</div><div><br></div><div><br></div> <h3><b>跑片员,赶场忙</b></h3><h3><b><br></b></h3><div>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每逢新片上映,一部片子往往要两地或三地同时放映。当时电影拷贝很少,这时就需要有人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传送电影胶片,电影行业中把干这项工作的人叫“跑片员”。</div><div> 有时由于交通受阻等原因,跑片的没到,电影不得不中断放映等待胶片。这时影院的放映员会打出一条电影院的广告:“跑片未到,尽请稍候”。这算是当年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看到的特殊广告吧。</div><div> 每当电影院出现断片儿的情况,观众们只有默默等待。等了一会儿还不来,有些焦急的人就会站起来,还有一些孩子会跑到放映机前,借着放映机射出的白光,在银幕上打出各种“手影”,有狗,有兔,乐此不疲。</div><div> 为了安顿大家的情绪,有时电影院会放映一个短片。</div><div> 这时候,最焦急的应该是“跑片员”。心急火燎的,等他气喘吁吁地把电影胶片送到后,电影院又继续播放片子了。这时,观众们会用稀里哗啦的鼓掌来表示一下心情,但很快又静下心来看电影了。</div><div><br></div><div><br></div> <h3>群星璀璨 杨梅良 作</h3> <p class="ql-block"><b>长春举办电影节,我创作了电影漫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除了喜欢看电影,还对画电影演员的漫画肖像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创作电影演员漫画肖像,需要收集大量资料,对每一位电影演员的形象以及性格特征、所饰演的角色都进行详细了解。为了搜集电影演员的形象资料,当我看到《大众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等杂志,也会买几本。一段时间中,曾经积攒了数百册电影杂志。此外,我还收藏了一些电影连环画和电影海报。</p><p class="ql-block"> 《群星璀璨》是我在1994年用了近半年时间创作的一幅多人物组合肖像漫画。画面上有80多位电影明星,把如此众多的人物组合在一起,这在漫画创作中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时,我首先将每一个人物进行单独的漫画构思和绘制。在人物的肖形绘制上,尝试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精心刻画。单人的漫像完成后。我又画草图,将80多个单幅人物肖像组合到一个大的场景当中。在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还要添加一些背景,以揭示主题。</p><p class="ql-block"> 作品完成后,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布置生动。稍有遗憾的是,原作的尺幅略小,没有达到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1994年9月,《群星璀璨》参加全国电影漫画大赛并获奖。作为获奖的优秀作品,刊登在当时《吉林日报》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为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里几位电影演员画的漫画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我在写这篇《画说当年看电影》的怀旧文章时,费了不少脑筋构思这题图。想到用“画说”电影的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于是就这么做了。</h3><h3> 这期间,杂事很多,同学聚会不少,耽搁了几天。题图还是用过去的老办法进行绘制,多少年不写这美术字了,手都生了。画得很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好在一个梦中灵感让我创意出两本“书”来,最后硬逼着自己写完了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