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中华传统文化之鄱阳文化

九江职业大学 唐小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当我们要到鄱阳湖旅游,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鄱阳文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番县,先有鄱阳县而后才有鄱阳湖。时间长达2229年,湖因县而闻名,县因湖而生辉。所以,鄱阳的文化是厚重的。</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font color="#010101">鄱阳文化 - 文化遗产</font></i></b></h1> <h3><b><font color="#808080">鄱阳脱胎漆器技艺 </font></b></h3> <h3>鄱阳脱胎漆器起步于先秦,至晚清时代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独创的“凝固成形脱胎制模工艺”技法,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中国脱胎漆器制作开辟了先河。<br></h3> <h3>鄱阳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要经过造胎、上漆、加金属金口、彩绘、打磨,退光检验等数道工序。漆器的胎质主要有木胎、夹绽胎、皮胎、籘胎等多种。一件脱胎漆器的完成,须经过模胎,割胎粘胎等工序,对于大型器具来说,尤为复杂。鄱阳脱胎漆器手工业匠人,在实践中大胆革新,对脱胎法采用了一全新的凝固成 型的工艺,捎去了割胎、粘胎等流程,只需一次成形。这种工艺不但增强了脱胎漆器的牢固度,而且内壁光洁无痕,造型随心所欲,成形简单快捷,工艺至瑧至美。</h3> <h3>鄱阳脱胎漆艺以工艺精巧、造型新颖、色泽光亮润泽、内壁平滑细腻而扬名海内外,曾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美国、西欧、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走进北京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髹漆。1915年鄱阳县漆艺师张席珍制作的“黑退光刻漆贴金帽筒”荣获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获轻工部优秀产品奖,第六届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奖,1980年在重庆工艺品评比会上,脱胎漆“奔马瓶”荣获优秀制作、设计奖。2004年鄱阳脱胎漆器作品获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项,有多件作品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图书馆,2011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font color="#808080"><b>张王庙</b></font></h3> <h3>鄱阳县城张王庙坐落于饶州古城永平关外,又称上正街或说是上节街。今解放街最东头。鄱阳张王庙庙会又称"张王庙庙市",是鄱阳民间宗教及地方风俗,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举行。</h3> <h3>鄱阳张王庙庙会历史传承悠久,古代由官方组织,今时大多是鄱阳民间自发组织,从古至今都深受鄱阳人重视,影响力十分大,为鄱阳人的狂欢节。</h3> <h3>如今的鄱阳张王庙地方民俗庙会,已经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鄱阳老街张王庙地带,都会举行民俗庙会。庙会活动包括:“张巡游行、万人长街宴、张王庙会祈福、饶河戏、张王庙地方美食小吃“等。张王庙庙会已经成为鄱阳城市文化记忆,成为鄱阳商旅文化一张最闪亮的名片。</h3> <h3><font color="#808080"><b>鄱阳渔鼓</b></font></h3> <h3>“鄱阳渔鼓”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是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是灿烂的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它发源于唐朝,成型于宋朝,流行于明朝,其腔调与我国古代唐诗的音律有关,并汲取民间小曲、方言鼓书等元素,形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间击乐曲艺。它流传广泛,是一个既受群众喜爱又风格完整的大型地方曲种。其主要代表作有《谋兰记》、《二观音》等。 </h3> <h3><b><font color="#808080">鄱阳渔歌</font></b></h3> <h3>鄱阳渔歌是鄱阳渔民们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艺术结晶。具有语言通俗,比喻形象;词曲吻合,节奏自由;旋律优美,乐句流畅等民歌艺术特征,音乐中各种元素(调式、旋律、演唱风格、真假声的运用等)极具湖乡特色。“鄱阳湖里水飘飘,日起东山风光好。渔民生来真强干,每日打鱼乐陶陶。”体现了鄱阳渔歌的本质特征</h3> <h3>有男女声对唱《害我撑船都落了篙》;女声独唱《问声我郎几时归》,旋律起伏大,唱句中有“嘿嘿嘿嘿”衬字的连用,有行船呼风之感;《我想情歌日落山》虽多在行船走风时唱,但使用假声腔法演唱,又别具韵味;男声独唱的有《翘起船头好跑》、《我靠打渔去营生》,是行船走风时必唱的,音节明快有力,兼具雄性气势。还有一种男女老少都可唱的,如《水中捞月一场空》,节奏舒缓、随意,多用于晒网、织网、修船或从事渔事时所唱。渔歌形式短小精悍,节奏自由明快;内容健康、乐观,具有进取精神。</h3> <h3>现经挖掘整理的民歌达140余首,并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馆赵南元老师搜集、发掘近百首渔歌,为鄱阳渔歌的传承打下了基础。</h3> <h3>上世纪50年代未,季梦华以《鄱湖四季渔歌》为内容,编排成舞《鄱湖渔歌》,荣获省民间文化会演一等奖。80年代中期,我县民歌手张光明,傅金花二人对唱《半斤个鳑鮍不上钩》,荣获省民歌演唱二等奖,2008年季梦华演唱的原声态渔歌《鄱阳湖上好风光》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爱在湖城》选为电影主题歌,2009年9月鄱阳县文化馆整理出版了《鄱阳民歌集成》,对鄱阳渔歌的传承保护与促进环鄱阳湖经济区的文化建设内涵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6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h3> <h3><b><font color="#808080">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font></b></h3> <h3>鄱阳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湖岸线长达100多公里,有16个乡镇地处鄱阳湖滨,湖区人口约80万。境内有大小河流、湖泊1087个、水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丰富的水资源有可渔水面140多万亩,水产品栖息种类繁多,天然鱼类有118种,有中华鲟、银鱼等名优产品,贝类50多种,还有丰富的甲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水生动物。</h3><div><br></div> <h3>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有数百种之多,可分网、钩、箔筌、杂特四大类,此外,还有开、禁港、造船、下水、渔讯、节日活动等习俗以及渔钩制作技艺,全鱼宴特色烹饪技艺,多是家族式传承和地区性沿袭传承,尤以地区沿袭传承突出。在鄱阳县的管驿前渔村、文龙湾邓家、乐亭王家等都有代代相传并载入族谱的渔具和渔俗。</h3> <h3>生活在湖边的鄱阳渔民,在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不仅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文明,还在渔俗文化方面匠心独具,感悟并传承着千年的渔俗文化魂脉。虽然拥有悠久历史的开港活动逐渐消失,但作为鄱阳湖文化的组成部分,仍是鄱湖民众的心结,在其历史文化演变进程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融合性所带来的民族认同感以及人文价值,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会时期后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2006年6月被公布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b><font color="#808080">饶河戏</font></b></h3> <h3>鄱阳饶河戏,又称饶河调,是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综合江西各大戏剧种的各种声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命名。</h3> <h3>  早在南宋末年,赣东北城区就流传了南戏。1975年,鄱阳县磨刀石乡殷家村出土的南宋洪迈后裔墓葬发现数十枚形态各异的陶瓷戏俑,反映了饶河人早在南宋时就爱戏。元明之际,饶河人又参接纳南戏、弋阳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及皮黄融汇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调。</h3> <h3>饶河调以其激越高亢的唱腔,粗犷豪迈的舞蹈,刚柔并济的表演,醉倒了饶河两岸的世代百姓。至今,民间仍流传“一天不看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身上来力气”的俗谚。清代,鄱阳县看戏学戏蔚然成风,农村里做屋架梁、婚庆祝寿、兴建学校、修路筑桥、参军升学以及扫除瘟疫、祈祷太平等都要请戏,可以说戏剧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h3> <h3>建国后,饶河调得到空前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鄱阳县饶河调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全县有150多个业余剧团,1300多个串堂班子、太子班等季节性团体常年活跃庆饶河两岸的山乡湖区。2003年鄱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戏剧)之乡”,2010年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入选江西省文化艺术之乡。</h3> <h3><b><font color="#808080">鄱阳管驿前晏公庙会</font></b></h3> <h3>  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始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 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h3><div><br></div> <h3>  管驿前旧名柳林津,为渔业、渔具制造、船运为业聚居村落。关于晏公的来由,清代《王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说:“晏公神者,名戌仔,江西临江府甭江镇人。“大元初以人材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党长。因病归,登舟即盍然而逝。从人敛具一如礼,未抵家,里人先见其扬驺导于旷野之间,衣冠如故,咸重称之。月余以死至,且骇且愕,语见之日,即其死之日起,启棺视之,一元、所有,盖尸解云。父老知其为神,立庙祀之。有灵显于河河湖海,凡遇风波汹涛,商贾叩投即见,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风性浪静,斦谋顺遂也。皇明洪武初话封平浪侯”。</h3> <h3><b><font color="#808080">鄱阳“春不老”菜腌制技艺</font></b></h3> <h3>鄱阳“春不老”菜腌制技艺,主要集中在鄱阳县城及城郊民间,有千年的技艺传承历史,是中国蔬菜加工“咸菹”(腌菜)技艺中的一支流派,分为腌菜和盐菜、亦名霉干菜腌制技艺。2012年8月,上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b><font color="#808080">鄱阳草本灌心糖制作技艺</font></b></h3> <h3>鄱阳草本灌心糖制作技艺由麦芽糖(古名饴糖)皮料,黑芝麻及本草植物香料为芯料精制而成。《齐民要术》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古“番”地域就有用谷物、红薯等制作饴糖的传统。制作技艺在鄱阳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我国最早产生的糖点之一,经世代相传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可持续实践,2010年6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原材料主要选用地方特色农产品:糯米、小麦、黑芝麻、植物油以及姜、陈皮、桂花、茴香等多种本草植物香料。</h3> <h3><b><font color="#808080">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font></b></h3> <h3>鄱阳莲湖乡瓦屑坝村有着古代制陶和移民圣地双重历史,源于历史渊源的“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历经沧桑、源远流长。明·洪武三年(1370年)实行“计口授田”和移民垦荒措施,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从瓦屑坝迁徙鄂豫皖,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与山西“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br></h3> <h3>据《明史·食货志》及《中国移民史》载,明洪武年间,仅是江西一省,移民总数就达234.3万人。迁居的移民后裔怀着思乡之情、“寻根”之意,从全国各地来鄱阳瓦屑坝寻根问亲,形成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主要包括:瓦屑坝民众祭祀习俗,移民祭祀先祖活动、寻宗问亲习俗、拜竭家谱、祭祖大典活动等内容。2013年5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