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生活,这样虚度

蒲公英

<h3><b>半山日记(三): 小镇生活,这样虚度</b></h3><h3><font color="#b04fbb">人生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岁月罢了。--------三毛《万水千山走遍》</font></h3> <h3>某日,歪躺床上,读三毛的书。看到这几句话,莞尔一笑。哈,谁说不是!</h3><h3>手机里存着些小镇的照片,山居日子也流走一半,该写写小镇的平凡日子了。写这篇日记时,租住的屋门开着,对着邻居。邻居家也大敞其门。屋里妇女们的咋咋呼呼的说话声,自家洗衣机的轰轰声,楼外的蝉声、偶尔的车声,远处不知什么地方的施工声,搅拌在一起,构成欣欣向荣的热闹人间。镇外半山各处的别墅里,当是安静、少烟火气的吧。那是我发痴的地方。</h3><h3>小屋里,两人:我和小儿,各占一隅,埋头码字。</h3> <h3>住在七里坪的镇上,一家叫“幸福里”的公寓里。公寓统一装修,一间间被人买下,房主冬夏来此,或自住,以赏雪或避暑。或出租。我家的女房东是眉山人,自己住一间,外租一间。当问及年龄时,我惊骇了:快奔60当婆婆的女人,怎么可以看上去好像刚刚步入中年的门槛,40来岁的模样?!</h3><h3>当初选择这里,最大的好处是生活的方便。出了楼,必经菜市场。若有闲,也可去镇外靠山的一处开阔地带逛露天菜场。新鲜、便宜,还有山珍野味,触手可及:土鸡、土蛋、土蜂蜜。每每散步回来,就顺便提一两样菜,回家就炒,那种随意和便利,是我喜欢的。</h3><h3>若不想生火,索性抬脚去镇上的餐馆吃。喜欢的有“领家菜园子”,成了那儿的常客。早餐的玉米馒头、手工包子,都来自菜园子。天天吃都不厌。菜园子的抄手、面条、汤锅,喜欢。大大的一盆汤锅里,清清淡淡,用棒骨熬的汤,要喝几碗的。 汤里的蘑菇、豆腐、肉丸子、酥肉片、豆芽和青菜,都好吃。</h3> <h3>对于我这样饮食偏素的人,菜园子的汤锅,再合适不过了。来菜园子的,本地人不少。</h3><h3>菜园子斜对面,是“杨二娘饭店”,游客多,人气旺,开饭时间,店里密密麻麻塞满了人。杨家的笋炒渣渣肉,用的是当地的笋,十分脆嫩,下饭。</h3><h3>第一次进这栋叫幸福里的公寓时,见家家敞着门,做饭啦,大声说话啦,就有些纳闷:莫非大家彼此相识?继而恍惚,拥挤嘈杂而有人气的眼前一幕,让人不禁想起过去的大杂院或筒子楼。这是我喜欢的!住在这里,至少不会害怕----我历来胆小如鼠,纵然给我别墅,我是断断不敢居住的!!</h3> <h3>后来住下后,才体会到全是租客的筒子楼的好。楼里每天上演各种声音,家家大敞其门,又颇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只停电了,我会探头问邻居,“停电了吗?”----唯一的交集。平时,我们不寒暄不搭话。听到邻居锅铲翻动嚓嚓之声,我也起身做饭。门,照例大大地开着,边炒菜,边用手机放些或清淡或飘逸的音乐。炒着的菜,就被掺和了些平和之气。我和陌生邻居们相依又分离着,这是我喜欢的。独立、自由,各过各的生活。</h3><h3>小镇生活,总在散步。</h3> <h3>去森林禅道,那里有高大笔直的冷杉,笔直得可以做小朋友的直尺。</h3> <h3>去景观大道,一路野花迤逦。</h3> <h3>汽车营地内,帐篷稀落散布着。某日小雨霏霏,路过汽车营地,就想,此时钻进帐篷里,冷清又寂静,偶尔望望篷外一片烟雨迷蒙……那该是晴天里没有的味道吧。倒是愿意雨天去露营一次。</h3> <h3>散步处,还有临河的曹溪栈道,一片荫凉,适合太阳天去。</h3> <h3>半山的每天,就交给了散步、做饭、吃饭,或外出觅食。喂饱自己后,舒舒服服地做“卧龙小姐”----把自己胡乱扔到床上,多半抱一本书,闲闲地看。晚十点关灯,准时如集体宿舍。这便又过了一天。</h3><h3>“城里失去的,半山都给你。”喜欢这句平淡又颇有深意的广告词。过目不忘。城里的火柴盒日子,失去了什么?半山还给我了什么?</h3> <h3>峨眉远山、冷杉林、随处的野花,抬脚就能吸氧、做长长的散步,暴雨过后如洗的晴天,扑面的清新……还有啊,可以把盘着的发放下来,编成辫子。在我,就是自由。</h3> <h3>就像每次把自己放逐到川西的草原一般,朋友说,“你是草原的女儿!”嗯嗯,前生该是那样吧。每每从草原回到成都的家,总有一段恍惚之感,哪里是我的家,城市里,还是苍茫的草原呢?总感觉:是暂时回来了,回来忙碌一段时间,把自己交付给工作吧。然后,再~出~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