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军师心里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小公举

晓墨

<h3>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h3><h3>也是一个让有抱负的男人心迷神醉的时代。</h3><h3>乱世、英雄、枭雄、奸雄……</h3><h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逐鹿中原。</h3><h3>兽性、野性、血性。</h3><h3>忠义、仁义、情义。</h3><h3>利欲、情欲、权欲。</h3><h3>有人横刀立马,有人横矛丈八,有人剑指天下,有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h3><h3>每段传奇皆曲折离奇,扣人心弦。</h3><h3>三国群雄的故事,让中国无数史官、文学家、小说家、编剧和导演心醉神迷,是他们一再深究,一再玩味的题材。</h3><h3><br></h3> <h3>我独爱军师(谋臣)的故事——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就是这样一个故事。</h3><h3>有人笑我,女子读三国,能理解多少?</h3><h3>女子自有女子的角度</h3><h3>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谋臣和女子是相似的。</h3><h3><br></h3> <h3><b>人生若只如初见</b></h3><h3></h3><h3>军师(谋臣)与女子,大抵都是势单力薄,依靠的只是一颗七窍玲珑心。如卧龙先生困于山间,像郭嘉出身寒门。想要建功立业,不能凭刀剑闯出一片天下,也不能靠富贵赢得声名。只能借各种各样的机会,结交各路有识之士,靠口口相传,一直传到他(她)“良人”的耳边去。</h3><h3>不容易,这中间隐藏着许多变数、许多心力的铺排。</h3><h3>就像剧中司马懿的出场,剧中只交待了月旦评中他的锋芒初露。表面上看,他似被迫出头维护弟弟。剧情总是巧合的,巧在曹操那天刚好在场,巧在那天杨修状态大勇,巧在他爸和几个大臣在那天密谋刺杀,曹家父子虽心有旁婺,也为他的辩才和学识折服。</h3><h3>除去戏剧因素,他选在弟弟被驳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出场,未尝不是心机。司马懿在历史中以“善藏”出名,即不爱吭声,看起来也挺怕事。然而,真正怕事的人不会选在风口浪尖出现,除非他认定这是一个契机。</h3><h3>就像女子为得良人赏识,知书识礼、熏香沐浴、梳洗打扮,就只待那一刻精心安排的相遇。</h3><h3><br></h3> <h3></h3><h3><b>何事秋风悲画扇</b></h3>军师(谋臣)与女子,大抵都有点矫情,与须眉男子不一样,他们聪慧,所以更敏感。更怕所托非人,于是也更需要尊重、呵护和关爱。如女子,没确定关系前要对情郎试探再三。天天盼着他来,但他真来了又不想让他太轻易得到,躲着、避着,让他一次次地落空,为难了多次以后又怕他走,但真走了又怕他不回来。<h3>这种纠结矛盾的心情是关羽和张飞都不能理解的,对他们来说,打就打、结拜就结拜。实在看不得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男人在那里惺惺作态、扭扭捏捏,把不得把他扯出来海扁一顿。这三个男人在三顾草庐时结下的仇恨,闹了一辈子,直到死也没有和解。</h3><h3>武将们不明白,谋臣的半推半就需要耐性,他们的欲拒还迎需要眼光和勇气。</h3><h3>卧龙韬光养晦十年,司马懿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脚压断,忍气吞声地在马厩看马,几番推托,也不愿意即刻随曹丕入仕。是矫情、也是硬气。</h3><h3>刀剑夺江山,谋略定江山。心力的交托,谁说不比性命重要。历史上许多武将改弦更张,却鲜有谋臣背叛主公,只是谋臣的这份用心,又有多少主公懂得珍惜。</h3><h3><br></h3> <h3><b>等闲变却故人心</b></h3><h3>每一个谋臣和他的主公都有段刻骨铭心、肝胆相照的日子。</h3><h3>就像每段恋爱都有过如胶似漆、难舍难离的蜜月期。</h3><h3>那个时候,大家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四面楚歌、只有朝不保夕,你对着江山讲宏大抱负,我看着河水谈时势变幻,彼此都觉得惺惺相惜,志同道合。</h3><h3>那个时候,你再艰难也保我身家周全,我再困苦也助你定夺江山。周围的人再说三道四,也影响不了两个人的感情。</h3><h3>武将与谋臣大多不和,觉得谋臣不用风吹日晒、不用冲锋陷阵。摇摇扇子、写写字、对着地图指手画脚便能争得主公最多的宠信。</h3><h3>他们不明白,真正能帮主公分担压力的,只能是军师。江山并不是能靠强力就能攻下,当中太多微妙、太多凶险、有些要坚持,有些要放弃,有的要轻、有的要重。主公很多为难,该信任谁,该怀疑谁,要向谁借力,又要向谁妥协。这些武将们都不懂。</h3><h3>曹丕在落难之际,宁肯带刚入帘幕的军师司马懿在身边,也不挑选从小交好的曹真。那一刻,他们两人是愿意一同赴难的,人到了山穷水尽处,自然想找人说说话,而这个人,是全然了解自己内心,不点自通的谋臣。</h3><h3>在三国的故事里,有许多单枪匹马,勇闯千军的故事。但说故事的人,却不约而同都将扭转乾坤的角色交给谋臣。</h3><h3>谋臣大多短寿,出色如庞统,聪明如郭嘉,生猛如周瑜,都只是昙花一现,出师未捷身先死。大家只看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却看不到无数不眠之夜、挑灯夜读、许多心力交瘁,头痛欲裂。将军可以猛冲,成功了是英名万世,输了大不了搭上一支军队。谋臣却不可以鲁莽,稍有不慎,赔上就可能是所有人的身家性命,几代人的心血建树。</h3><h3>谋臣的身体虚耗,大多人是看不见的。你看见的所谓聪明天赋,何尝不是心血所致,你看见的谈定深沉,何尝不是步步为营。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妙计,背后的付出,是不舍昼夜的殚精竭虑。</h3><h3>谋臣早逝,让无数君王扼腕痛惜,但换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幸运。</h3><h3>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唐伯虎与祝英台。死别让他们们的爱情定格在最甜蜜、最幸福的一刻。死别,让主公定格在那个胸襟广阔,惜才爱才的主公,谋臣定格在那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谋臣。</h3><h3><br></h3> <h3><b>却道故人心易变</b></h3><h3>熬过艰难困苦,最终修成正果的情侣会有多幸福?</h3><h3>走过生死关头,成功定国安邦的主公和谋臣会有多合拍?</h3><h3>我特别喜欢曹丕与司马懿剧中在变法前的那一来一往的小眼神,非常默契。曹丕上位之初,被本族内的功臣胁迫,他们表面上劝曹丕上位当皇帝,实质拥兵自重,趁机当上藩王,割地立邦,在原本就过得艰难的老百姓身上,再剥一层皮。曹丕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明知道这不是称帝的时候,但身为后辈的他自知无能力与同族的长辈抗衡,只能把这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司马懿身上。</h3><h3>司马懿临危受命,本来很怕事的他却愿意站起来与这些姓曹的亲贵唱对台戏。最好笑的一段,曹丕被亲贵们挟持到许都即位,临走前千般不情愿,左等右盼司马懿来扭转乾坤。偏偏司马懿前天晚上写表文写晚了,早上也起晚了,夫人张春华一不小心,递了个空白竹简过来,他就带着个空白的竹简狼狈地上奏。还很不幸地,被曹真将军发现了,在群臣面前狠狠地挖苦了一番,全场大笑。</h3><h3>曹丕看见他来,本来是相当惊喜。没想到在当场吃个“炸糊”,好不郁闷。姓曹的一帮亲贵趁机进言,又是戏弄君王,又是斩首示众,都恨不得除司马懿而后快。曹丕拉不下面子,问尚书台,有相关法条吗?没有!有先例吗?没有。好吧,那就交由尚书台处理吧。曹氏亲贵不服。曹丕又问,大臣犯法是不是该交尚书台处理?是!那不就了了。</h3><h3>曹丕临走前暗地里向司马懿吐了吐舌头,司马懿表示摊摊双手表示无奈。两人“恩爱”之情不言而喻,是要经过多少患难才能培养成这样的感情啊。曹丕被嫁祸下狱,是司马懿陪着睡,睡出了感情后,为了保司马懿大哥性命,曹丕连唾手可得的太子之位都放弃了。司马懿暗地里发誓,拼了命都要把他捧上位。</h3><h3>佛祖捻花,迦叶微笑,我不说,你也知道我在想什么。就是这样铁的感情,就是这样默契的关系。是不是应该就这样过一辈子?</h3><h3>事实证明,再恩爱情侣,熬不过长年累月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闲言碎语、历史证明,再合拍的主公与谋臣,也会被猜疑拆散。</h3><h3><br></h3> <h3>军师(谋臣)处在最敏感最危险的位置,注定了他们只能活在惶恐和猜忌之中。</h3><h3>论与主公关系,军师最亲密,主公的细微心绪,军师都必须了如指掌,如果我不知道你要什么,我又如何帮你去争取。于是旁边就聚集一大堆眼红的人,时刻想把他拉下马。就如关羽、张飞,总想杀掉诸葛亮。</h3><h3>论地位,军师最不稳。军师的策略都是关系全局的,进与退、攻与守,妥协或交战,在主公拿捏不稳时,军师的一个决定,往往会影响历史。历史上多的是做错决定被砍头的军师。</h3><h3>所以军师不敢乱猜测,怕猜错;军师不敢乱说话,怕说错;军师不敢乱下定论,怕定错。但是越怕,越避不过,在乱世,军师职责不仅要指挥大局,还要迅速决定,否则延误军机,必是死路一条。</h3><h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论信任,军师能倚靠的,只能是主公一个人。军师(谋臣)大都绝顶聪明,这偏偏又是让主公们最担心的一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旦江山稳定,主公就会想:这个人这么聪明,会不会有一天,他就甩了我,自己夺去了大权。</h3><h3>患难时累积的再深的情谊和信任,在这样的猜忌下,逐渐崩坍。</h3><h3>主公的猜忌,何尝不是负心。刘备暗示孔明,你要在我死前发毒誓,不能抢我儿子的帝位,于是才有了《出师表》;曹操暗示荀彧,你要坚持原则,我这碗饭你就别吃了,于是荀彧服毒,誓死不从;朱元彰暗示刘基,原来已辞官回乡的刘基稍有不满,于是全家被杀;道济帮朱棣夺江山,皇帝登基后,他立即隐退,除了偶尔穿官服上朝,开完会立即换上僧袍回寺庙敲木鱼,这才得以善终。</h3><h3><br></h3> <h3>军师的心是苦的,聪明不是罪,聪明人也可以有赤子之心;有能力不是罪,有能力也可以对一个人生死追随。有抱负更不是罪,因为不是每个人的抱负都是称王称霸,助你济世天下,也可以是我的抱负。</h3><h3>可惜每个军师心里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小公举,聪明如他们,怎会不知道应适时进退,偏偏在“良人”面前不愿让步,宁可用鲜血来证明自己的初心。</h3><h3>我以为你是最懂我的那个人,怎么在功成名就以后,你就忘记了我们最初的誓言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