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街的记忆

王家振

<h3>  寻找洛阳老街的美食,是许多行走在中原大地上游客们的共同愿望。</h3><h3> 因为,旅行不但是记录着旅行者,去寻找美丽风景的一个过程,它还是旅行者认知那里,历史文化传承和了解那里风土人情演义的一个过程,它还包括了旅行者猎取和享受那里美食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叠加在一起的过程,才是真正丰富你人生阅历的完美过程。</h3> <h3>  在中国不论是东西南北,还是边塞海角,不论是古镇乡村,还是市井街巷,都有着各色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而每一种食物在当地人民的手里都被注满了智慧和心血,赋予了令人惊叹的美味,所以人们通常把这些食物和美味称之为"美食"。而一旦这些食物被冠以"美"字之后,也就把这种食物添加了新的灵魂,因此,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演绎着一段美丽的传说和让人经久不忘的故事。人们出于对美食的诱惑和眷恋,在每一次踏上一块新奇的土地时,或者每一次回归故里时,想到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这里的美食。</h3> <h3> 洛阳老城的丽景门城楼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约有2公里左右的街巷,正是这样集各种小吃、美食于一起,市井味道非常浓烈的地方。由青石板辅成的街道两侧,老屋栉比,啇贾云集,店铺林立,牌扁高悬,号旗招展,沿街小吃的叫卖声不绝于耳。</h3> <h3>  凡来洛阳旅游者,无不兴至勃勃的留恋于此,看一看有着千年人文历史的街巷,踏一踏有着厚重历史的青石板路,感悟一番已风化斑驳的古屋下面,那淳朴的风土人情和沉淀太久的苍桑往事。</h3> <h3>  中原名城洛阳,历经十三个朝代更迭,人们都说:这里每一寸土地下都埋藏着掩不尽的历史,道不完的故事。如果你有时间和洛阳人坐下来唠一唠,他就会如数家珍的和你说上好久,这洛阳的陈年旧事和历史沟沉。</h3><h3> 但当你来到这老街时,你就会感到无需别人介绍,这里就是洛阳三千年多年历史的缩写。在这条长长的街道上,丽景门,八角楼,文筆峰,鼓楼等古老的建筑上,都篆刻满了老街的沧桑历史。</h3> <h3>  我虽然已年过花甲,味蕾已经退变,但寻找美食是我和大多数游客所共同的爱好。每当你爱上一个地方,不但要爱上这里的每一处山水风光,你还应爱上这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演义,更应珍惜那令人感动和无法忘怀的美食。怀揣着早已期待品尝这里美食的愿望,我走进了老街,独自缓慢地行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夜幕下的灯光映照在青石板上,已磨砺不知道多少年的石头,发出熠熠的光彩,每一块都在向你讲诉着老街的故事,并㚒杂着小饭的叫卖声萦绕在耳边;每一块都浸润着美食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伴着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h3> <h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老话,但这老话里却孕含着朴素的道理。 洛阳老街的美食正是这样演义而来的。在当地,婚丧嫁娶,添人进口,生辰寿诞值办酒席,宴请宾客时,人们都喜欢把宴席办得红火丰盛。因此,根据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和食材特点,在厨师们的精心庖制下,一种水席应运而生,后又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形成了今天洛阳一带独有的传统大席一一水席。</h3><h3> </h3> <h3>  正式的洛阳水席,共设二十四道菜,以汤菜为主,宴席时如行云流水,因此而得名。</h3><h3> 水席,有荦有素,选料广泛,可简可繁,全部热菜皆有汤,热菜吃完一道,撤了再上一道,酸、甜、辣、咸,味道多样,舒适可口,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历经岁月磨砺,沿习至今,昌盛不衰。</h3> <h3>  这水席在洛阳,犹以真不同、管家、狮子楼、杏花村、司马水席楼等老街上的几家最著名。</h3> <h3>  在洛阳,由于太忠爱水席的原因,人们在水席的基础上,又演变出八大汤的美食。如: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不翻汤等。</h3><h3> 这些汤犹以不翻汤而最驰名。相传:清康熙皇帝独自暗访民情,途经孟津县小浪底村时,饥肠辘辘,忽然闻到一阵香味,原来一户人家的老太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太说:"饼还没翻,不熟",康熙皇帝饥不择食,说:"不翻、不翻,救命要紧",抓起烙饼就吃,顿觉美味异常。高兴之余,便给此饼赐名为:不翻。</h3> <h3>  这"不翻"实际上并不是象康熙皇帝那样的吃法,而是人们为了让一碗汤菜不凉而盖在上面的一张绿豆饼。这做法是:在一只碗里面人们在碗底放入白胡椒粉,盐,醋、等调料,再放上煮熟的海带丝、泡涨的粉条、干豆腐丝、小块的鸡血、撒上虾皮和一大把葱花、香菜末,再把一小张极薄的绿豆饼放在上面,然后再浇上一大勺熬好的骨头汤,或鸡汤即可。吃时再佐以一张烙饼,用筷子先把绿豆饼下面的菜吃光,再把一张烙饼掰碎放入碗中连同汤汁一起食用,因为一张绿豆饼在上面盖着,这样先吃菜而汤不凉,所以叫做:不翻汤。</h3> <h3>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店一会儿可就要人声鼎沸,食客盈门了。</h3> <h3>  虽然老街上到处都有不翻汤的店家,但这家不翻汤是老街最有影响力的店铺。因为,他有幸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所拍摄宣传,那些吃货们就为了这个而纷至沓来,而一饱口福。你看他店面外面的门上方整天循环播放着央视拍摄的视频画面。</h3> <h3>  由于白天丛白马寺、到龙门石窟一天紧张的旅程,连累带饿我早已在街头就 已经吃掉一碗手擀凉拌面了。这不,出于猎奇,我也在长长的队伍中排了下来,经过十几分钟的努力,一张烙饼和一碗𣎴翻汤已摆在面前。</h3><h3> 我仔细端详,慢慢的品尝着。也许是不饿的关系,这碗汤,虽然没有电视里面介绍的那么好喝,但也不失为一碗让人感到非常不错的好汤。白胡椒粉浓浓的辣味溶合着香醋的酸味,和恰到好处的骨汤的香味叠加在一起,把一碗很普通的食材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h3> <h3>  我这个人容易较真,曾经在桂林为了一碗米粉,尝遍了网上推荐的所有店铺。这不,咋天的一碗不翻汤吃过之后,我心有不甘又来到老街寻找真正的不翻汤。</h3><h3> 看到这家门前挂了三块金牌的门面,我情不自禁地让老板娘给我上了一碗不翻汤,又另外要了一张肉夹馍饼,吃了起来。</h3> <h3>  我一边吃一边向老板娘讨教着,她告诉我为什么在洛阳吃汤不用汤匙而要用筷子,为什么汤里要放绿豆小饼,老潼关肉夹馍的来历等等,真正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美食课。</h3> <h3>  这家店铺门口的一口大铜汤㶽下面的招牌是不是很有特点。</h3> <h3>  一碗不翻汤给老街带来了很好的生意,也带来了令人挥之不去的思考一一到底那家是正宗的一碗传承着历史文化和勾兑着美好传说的靓汤呢?</h3> <h3>  老街的美食真的数不胜数。</h3> <h3>  在每一面斑驳暗淡的招牌下,淳朴的洛阳人都在往最普通的食材里面倾注着心血和智慧;在每一扇油漆退色的大门里都飘出那阵阵美味。</h3><h3> 就是一个最普通的馒头也给你做的极有韧劲儿,咬一口下去,麦香扑鼻。</h3> <h3>  老洛阳的浆面条,与普通的面条味道截然不同,你看小哥做时要加韭菜花、辣椒油等,做出来酸辣适中,香味浓郁。到现在提起浆面条还会觉得口齿留香,回味无穷。</h3> <h3>  洛阳的牡丹银絲酥,是洛阳人在面粉里,采用上好的蜂蜜做拌料,和好后只用一小团用蜂蜜做成的面团,就能拉扯出上万根细絲,然后做成小饼,现做现卖,游客可以随便品尝。</h3> <h3>  师傅正在给我表演制作。</h3> <h3>  老街上的商铺,不仅仅有各种美味佳肴,还有各种杂货铺子。什么理发,修理、文玩、笔、墨、手工字画、杂货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最市井的老街,一个虽铅华退尽却古韵盎然的街巷。</h3> <h3>  夕阳的余晖下,行走在青石板上,你可以在古老的店铺前,寻找老街辉煌的过往;也可以贪婪地享受老街现代的丰韵。</h3> <h3>  这是老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人制做继承人,李师付正在现场制做面人。</h3> <h3>  这是个用核桃能做出各种工艺品摆件和饰品的店铺。</h3> <h3>  这里经营着中原地区最有品味的文房四宝。</h3> <h3>  这家店里专卖莲湖毛笔兼营安徽宣纸。</h3> <h3>  用黄河边上的核桃木加工后用烙铁做画的工艺品店。</h3> <h3>  这是一家专业经营旧版书籍,散发着古典风格的老店,许多人在这里来淘宝。</h3> <h3>  美术师付兼店老板在构思画面。</h3> <h3>  几家非常有特色的小店,正在现场绘画艺术扇面。</h3> <h3>  绘制扇面的师傅,据说都是改革开放前的国营工艺品企业的老师付,他们如今在单独经营着自己的店铺。</h3> <h3>  老街绘制扇面有多少年的历史已经无人考正了。但他们大部分在扇面上都以洛阳牡丹做为题材来绘画,你看绘画师傅已经把一朵朵美丽的牡丹花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绽放在扇面上。</h3> <h3>  书法、 绘画,在洛阳已渊源流长,这里曾经在历史上诞生过许多有名的大家,如今这些店铺依然生意兴隆。</h3> <h3>  你看店里文房四宝,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令人惊叹不已。</h3> <h3>  华灯初上,夜晚的老街处处充满着喜庆气氛,红红的灯笼,映衬着门眉上方高悬着的红色旗帆,在晚风中猎猎招展。</h3> <h3>  在丽景门内城一侧九龙殿的两边门廊柱上有一付对联,上联写道:不到丽景门,下联是:枉来洛阳城。</h3> <h3>  夜空下,老街尽头那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城门,就像时空穿越的隧道,一头是三千多年前的古老街巷,一头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化都市。此刻,时光与建筑的交融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示,你要做的就是享受这里的美好时光!或者干脆就坐老街的青石橙上,任晚风轻拂着面颊,任思绪在这夜空里自由飞翔。</h3> <h3>  就要离开了。此时,我无意去听身边护城河水,那哗哗作响的流水声,我也不想去仰望天空,看那满天星斗闪烁着的灿烂光芒,我早已沉醉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巷里,徘徊踯躅,久久不愿离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