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后记 (可爱的故乡 亲爱的同学)

贺庆明

<h3>  2017年7月15日,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经过40多年的离别和等待,这一天,我的小学同学们相约在医巫闾山脚下的美丽古城北镇,实现了分别近半个世纪后的再聚首。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会场面气氛热烈,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h3><h3> 聚会结束后的时日里,那情、那景、那人时刻萦绕在脑海,不断出现在眼前,久久不能忘怀。同学们制作的聚会相册在微信群中争奇斗艳,背景音乐催人泪下。受其感染,也经不住诱惑,我利用出差途中的闲暇,断断续续地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以第一人称完成了这篇文字,作为聚会后记呈献给大家。</h3><h3> 聚会后记除记录了聚会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外,还记下了故乡、母校、同学给我留下的零散记忆和聚会前后发生的一些小事和趣闻,故增加一副标题——可爱的故乡,亲爱的同学。</h3><h3> 今次聚会的情景难再重现,有理由相信,她定将永远定格在同学们的人生记忆当中。有朝一日,有哪位同学提笔撰写回忆录时,相信这次同学聚会一定会是其中浓重的一笔,因此,也希望把她献给未来的回忆。</h3> <h3></h3> <h1>  <b>一、故乡</b></h1><h1><b><br></b></h1><h3> 在广袤的辽西走廊,有一座不算高耸的小山峰,概因有山的缘故,这里的地名叫高山子,之所以“高山”后面加一个“子”,应该是当地居民的口语化所致,如果去口语化,可能该称“高山”了。</h3><h3> 在山的西侧,沈山铁路纵贯南北。听老人讲,伪满之前,这条铁路就有了,并在此设有火车站,站名与地名一致。</h3><h3> 这是一个乡村小镇,当地所有居民都围绕火车站而居,居民结构相对复杂,来自八队、教养院、沈阳农学院、火车站和磷肥厂。</h3><h3> 当地习惯以铁道线为界分为“铁西”和“铁东”(也有人称“铁南”和“铁北”),铁东又以中心地域“三不管”为界分为“南头”和“北头”。由于山在东侧,习惯称它为“东山”,以区别于西、北方向的两座小山峰。沿着铁路向北约1公里,一条小河奔流而过,它的名字叫“羊肠河”。</h3><h3> 这里是我的故乡,我来自八队,是当地的土著。</h3> <h3><b>火车站站牌</b></h3> <h3><b>今天的“三不管”</b></h3> <h3>  西去25公里,是县城所在地北镇,她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医巫闾山脚下。北镇所在地为广宁镇,所以这里一度取北镇和广宁的首尾两字而称为北宁。</h3><h3> 北镇是一座古城,历史久远,古迹遍布,端庄厚重。医巫闾山高大雄伟,景色怡人。</h3> <h3><b>北镇、闾山风光</b></h3> <h1><b>二、母校与同学</b></h1><h3></h3> <h3> 当地有一所小学,由于时间久远,已记不清她的准确名字,或许她根本就没有名字。我曾提出“劳改队子弟小学”、“沈阳农学院子弟小学”和“高山子教养院子弟小学”等名字向同学们求证,答案不一。幸得一张旧时的老师合影照片,上面记载有校名,随将她的名字认定为“辽宁省高山子教养院一大队小学”。</h3><h3> 学校早已停办,校园现已荒芜,教室已经破败,校园已成养牛场。六月里的一天,赵春奎同学回到故地拍些照片发到了群里,看到后一阵心酸。即叹:残教室,养牛场;老地方,多悲凉。</h3> <h3><b>校门旁边的黑板尚有曾经的印记</b></h3> <h3><b>老师当年的合影</b></h3><h3></h3> <h3>  1970年9月开学季, 居住在这里的适龄儿童都成为了这个小学的新生,从此,这群孩子成为了同学,我有幸是这群孩子其中的一员。</h3><h3> 据同学们回忆,当时分成了三个班级,我在一班。</h3><h3> 三年级(也或许是四年级)期末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农学院的同学随父母迁走,学生减少,三个班要合并成两个班,并且原来的班主任不随班升入四年级等原因,两位老师召集大家拍了张合影照,也就是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照,让大家找回了曾经。</h3><h3> 听同学们说,合班时把我在的一班给拆了,是这样吗?我已不记得。</h3><h3> 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三班的合影,三班去哪了?</h3> <h3></h3> <h3><b>一班</b></h3> <h3><b>二班</b></h3><h3>(韩宝良说这个二班叫错了,应该是三班。既然树柏最初给她起名叫二班,就别改了,二就二吧。其实我连有几个班都忘了,更搞不清一、二、三了。)</h3><h3></h3> <h3>  一班合影照片中后排左四是我,后数第二排左二是我的同桌,叫刘爱军,后来改名叫刘媚媚,听说长大后又改了名,好像叫刘(?)娟,没有去考证。</h3><h3> 今天,同学们大多都散居各地,难有机会经常见面,我与其中的绝大多数同学更是40多年从未谋面。</h3><h3> 不幸的是,听同学们说,照片上的同学已有三人离世,分别是陈大飞(一班二排左一)、王莹(一班三排右二)和姜润国(二班后排左三),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知道同学们都在想念他们。</h3> <h3></h3> <h1>  <b>三、往事如烟,微信续情缘</b></h1><h1><b><br></b></h1><h3> 2017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出差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途中,收到一条号码陌生的短信,信中告诉我她是邵苏宁,说建立了小学同学微信群邀请我加入。她可能是担心出现意外,还特意打了赵春奎和马贵忠的旗号,其时还把“赵春奎”误成了“赵忠奎”。我在回复的短信中申请入群,并提到了一些同学的名字,同时也纠正了春奎名字的错误。</h3><h3> 由于父辈是老乡的缘故,苏宁同学和我二嫂互动密切,4年前父亲离世时她曾前来吊唁,那时见过一面,因此算有联系。</h3><h3> 入群之后按照顺序一数,我是第30个入群的成员,以这个顺序,我起码应该属于半失联之列了。</h3><h3> 每每有新人入群,大家都会亲切的前去打招呼,问候之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还记得我吗?”,这样的提问,经常会给对方以尴尬,记得还好,若是不记得呢?客观地想想,儿时的记忆在40多年后还能剩下几多,不记得正常,记得则是非常了。</h3><h3> 其实,你记不记得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记得你!</h3><h3><br></h3> <h3><b>这是拉我入群的苏宁同学</b></h3> <h3>  许多年来,我始终记着小学时的同桌是刘媚媚。查看了我之前入群的同学名单,发现她不在其中,旋即在群里发出询问:我的同桌怎么不在这里?群里同学没人回答,但过了不长时间,就看到刘媚媚入群了,因此,群成员名单我和媚同学相邻。</h3><h3> 后来听说,是张学芳同学把媚同学拉入的。我不敢怠慢,立马感谢了学芳,祈祷了万能的群。</h3><h3> 我找到了同桌!</h3> <h3><b>这是学芳帮我找到的同桌</b></h3> <h3><b>聚会期间苏宁、媚媚和我</b></h3> <h3>  记得好像是1985年回家过春节时,我患感冒去劳改队医院看病,那时的学芳和从前比变化不大,容易认出,清晰记得学芳就在那个医病的房间。由于当时年轻羞涩,我没敢相认,她或许真没认出,也或许羞于相认。</h3><h3> &nbsp;今天的学芳,开朗大方,朴实无华,可亲可敬。</h3><h3> 学芳小时候长着一张甜甜的娃娃脸,如今长胖了。学芳,可得问你一句,你都吃啥了?</h3> <h3><b>矮个子是张学芳,高个子叫甄玉萍。</b></h3><h3></h3> <h3>  我和甄玉萍不在一个班,虽记得名字,但没有交往,缺少互动。看了老照片才发现,她应该是年级最漂亮的女同学,用现在的话说,她就是我们那届同学的“届花”。</h3> <h3><b>部分女同学学生时代的合影</b></h3><h3>[男同学看过来,后排左一是甄玉萍(没错吧?),赞同我意见的请举手。]</h3><h3></h3> <h3>  从微信群中听说徐宝苏在京,我从鄂尔多斯返回后第一时间前去探望,这是40多年未曾谋面后见的第一面,也是聚会前见到的第一个同学。些许时日后,袁秀娟来京游玩,我、宝苏与秀娟在天坛南门短暂相聚。</h3><h3> 细细端详,虽过了40多年,她们都还有从前的影子,宝苏的嘴角依然俏皮,秀娟的模样变化不大。</h3><h3> 她们俩的个子都很高,还好,没有高过我,我踏实了。</h3> <h3><b>秀娟、宝苏和我在北京天坛南门</b></h3> <h3>  群里排名第一的是邵苏宁,按理她应是群主,但是听说被盛静霞篡位了。</h3><h3> 进群后,听大家在谈聚会一事,我即问:是已经聚会完了还是正在酝酿,回说正在探讨,群主并邀我回来参加,我说定个较为方便的六、日即可。群主说我的路程远,以我的时日为准,我推脱不掉,随去寻找良辰吉日。</h3><h3> 一班的合影照上标注有日期“1974年7月15日”,查日历后,今年的7月15日恰是周六,且还能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故建议聚会日期为7月15、16两天,该日期得到了群主的批准。</h3><h3> 群主盛静霞风风火火的谈话和行事风格与其小时候多有相似。</h3> <h3><b>站在中间位置的黑衣女郎就是群主</b></h3> <h3>  入群后最先取得联系的男同学是赵春奎,随后是马贵忠。</h3><h3> 赵春奎和我同班,虽然他4年级时就随家搬迁转学了,但由于他是“孩子王”,他和赵洪国、李英龙的淘气在班里是出名的,因此记忆深刻。</h3><h3> 赵春奎长得帅气、洒脱,语速较快,40多年后依旧如此,女同学现在都是他的粉丝。</h3> <h3><b>看,如今已是刑警的赵春奎是不是霸气十足?</b></h3> <h3>  马贵忠家住铁西,离我家较近,在一起玩耍的机会相对较多,也经常到他家房后的炮楼去玩,偶尔会把石块扔到他家房上,他爸有时会出来把我们赶走。</h3><h3> 他爸是火车站的站长,若干年后,马贵忠子承父业,在同一个火车站当了站长。</h3><h3> 贵忠现在是车站党组织的书记,加之群里聊天时男少女多,他被女同学称为“党代表”,贵忠也欣然接受。</h3><h3> 为了让久别的同学们感受到家乡的味道,聚会时,贵忠同学特意带来了家乡特产“沟帮子烧鸡”,让大家品尝到了那饱蘸同学情谊的浓香。</h3><h3> 和春奎一样,贵忠也是女同学的心中偶像,粉丝多多。</h3> <h3><b>着工装的贵忠同学</b></h3> <h3>  赵洪国因故没来。这些年来,我和洪国联系和见面较多,一起读初中和高中,工作后一直有联系,去年在北镇还见了一面。这次没见到不要紧,洪国的女儿在北京,等你来北京再见也不迟。</h3> <h3><b>2000年4月22日,洪国和我在沈阳市府广场。</b></h3><h3><b>(</b>那天温度较低,天在下雨。背景中的太阳鸟今已拆除。)</h3> <h3></h3> <h3>  这次聚会李英龙没来,李英勤到会了。英勤是英龙的姐姐。英龙和我同班,英勤比我高一年级,后来姐妹俩双双休学后来到了下一年级,因此,英勤也成为了我的同学。</h3><h3> 英龙小时候有男孩子的性格,上学时像男孩子一样淘气,好多男生都怕她。</h3><h3> 敢问英龙同学,现在的男同事是否依然怕你?</h3><h3><br></h3> <h3><b>英勤和几位不漏眉眼儿的女同学在一起</b></h3> <h3>  五月的一天,闲来无事,想到今年很火的一首《成都》已被改编成多种版本,一时心血来潮,试着改成了小学同学版,意在为本次聚会预热。宝苏和赵燕进行了试唱,宝苏先行演绎完成,随后我将其发到群里让大家品评。</h3><h3> 由于有行政机关的工作经历,公文写作我还能应付,但从未写过华丽、煽情的文字。这个几经修改的东西,可能有点煽情的味道。</h3><h3> 文字功底有限,只能让大家笑纳了。</h3><h3> </h3><h3> 《同学》歌词</h3><h3><br></h3><h3>词:改编自赵雷《成都》</h3><h3>曲:赵雷《成都》曲</h3><h3><br></h3><h3>让我缘起此处的 不止九月的书</h3><h3>让我一见倾心的 不止你的萌容</h3><h3>与你经年又几度 从不有过孤独</h3><h3>让我感到遗憾的 四十年未曾相睹</h3><h3><br></h3><h3>分别总是在七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h3><h3>初夏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h3><h3>众里寻你千百度 从未有过停留</h3><h3>同学 忘不掉的 只有你</h3><h3><br></h3><h3>和我在高山子小路走一走</h3><h3>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h3><h3>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放你肩头</h3><h3>从“铁西”走到“铁东” 从“南头”走到“北头”</h3><h3><br></h3><h3>分别总是在七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h3><h3>初夏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h3><h3>在那“东山”旁的校园里 我初次遇见你</h3><h3>同学 想念你的 还有我</h3><h3><br></h3><h3>和我在高山子小路走一走 </h3><h3>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h3><h3>我曾说过初心不忘 不论你我天各一方</h3><h3>“羊肠河”畔水波荡漾 折射出童真、理想</h3><h3><br></h3><h3>和我在高山子小路走一走</h3><h3>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h3><h3>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放你肩头</h3><h3>走到“三不管”岔路口 才肯依依不舍分手</h3><h3><br></h3><h3> 我记得是1970年9月入学,所以才写缘起九月,但一些同学说是3月入学,如果是真,则第一句应改成“让我缘起此处的,不止三月的书”。</h3><h3> 如果学中文的晓辉看到我写的东西,一定会百般耻笑:就这烂东西,还敢拿出来卖弄!唉,原谅我,既想成事,还只有这个水平,无奈!</h3> <h3><b>聚会期间的宝苏、贵忠和我</b></h3> <h3>  赵燕与我不同班,她是王光老师的女儿。</h3><h3> 微信聊天中,赵燕的语调柔和,轻声慢语,很是好听。一次聊天中,很多女同学对此予以调侃,以此来挤兑她,害得她好长时间不敢语音聊天。</h3> <h3><b>飞来的燕子——赵燕</b></h3> <h3>  小学毕业后,我和刘晓辉联系较多,初中、高中在一起,每个假期都相互走动,高中时经常一起去他舅家(初中的李老师),他的舅母是教我初中数学的张老师,对我始终关爱有加,就像长辈一样,说是恩师一点也不为过,我的大学志愿就是李老师给填报的。</h3><h3> 工作后,每每我到北京、或他到沈阳都要见上一面,我们还曾一起去盘锦看望初中的李志玲老师。1985年暑期,他开学去长春(读研)的途中来沈阳时,我俩还结伴去农学院找过赵启俊,可惜没有找到。</h3><h3> 由于各自忙工作,我到北京后,我俩的见面次数反而减少了,只能在有交集同学到京的饭局上偶尔见到,真应验了那篇产生争议的《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开篇的调侃:在北京,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至于那些天天见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只能是同事。</h3><h3> 按此,我俩算是“至交”。</h3><h3> 晓辉因官袍加身不便参加同学聚会,因此,我不忍心给他添乱,没把聚会信息透露给他。</h3> <h3><b>90年11月23日,晓辉和我在天安门广场。</b></h3><h3></h3> <h3>  忘记了是哪一年,赵启俊随家迁走,之后失联。聚会前关爱东发到群里一张照片,并说上面有他,我即根据记忆中他的样子在照片里寻找,并指认一人求证是否正确,结果是我指认错了。</h3><h3> 几天后,类似的事情更发生在马贵忠和邵苏宁之间,他们两人事先约好同赴友人孩子的婚礼,到场后贵忠前去相认,苏宁竟然说:我不认识你,属实闹出一场笑话。</h3><h3> 正是:岁月流走童颜逝,相约相见不相识。</h3> <h3><b>启俊同学的身材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变得臃肿,显得干练。</b></h3> <h3>  关爱东在微信群里表现活跃,每天都为大家吹响起床号,被大家封为“守群者”,农学院参加聚会的赵明霞、赵启俊、胡永刚、张强和王天强同学都是经她联系上的,聚会时大家戴的红领巾也是她从沈阳购买的。</h3><h3>  聚会前,爱东好长时间内帮助邻居接送孩子上学,爱东家住浑南,孩子在皇姑上学,这个行程我熟悉,那是南北穿城的距离,路途遥远,真需要一颗滚烫的爱心!</h3><h3>  聚会前我已不记得爱东的模样,经宝苏在老照片中指认后,我才对上号。</h3><h3>  赶来参加聚会的同学都有一种情结在驱动,其一是想看一看久违的老同学,其二为重返故地,找寻曾经的记忆。目前尚居和经常返回高山子的同学侧重的是前者,而已离开40多年从未回来过的农学院同学,则是两者并重。</h3> <h3><b>聚会期间的6位农学院同学,右一是爱东。</b></h3> <h3>  因沟通聚会相关事宜,聚会前与韩树柏、李艳、潘可望、赵燕和柴霞取得了联系。</h3><h3> 树柏是二班的同学,只记得名字,此前并不熟悉。聚会的重要事务均是在静霞的安排下由他完成的,自始至终默默奉献,奔波、辛劳、付出不需言表,大家给他的点赞不计其数。</h3><h3> 有这样的同学,是大家的幸事!</h3> <h3><b>树柏和宝苏在一起</b></h3><h3></h3> <h3>  李艳是李老师的妹妹,和我同在一班,根据群主安排,这次聚会开场仪式的主持重任落在了她和赵春奎的身上。</h3><h3>  李艳同学认真、仔细地思考了主持的相关细节,确定了节目选题,撰写了主持词(春奎跟大家说是我写的,这里必须澄清,我只是在李艳稿子的基础上做了修改)。</h3> <h3><b>漂亮的李艳</b></h3> <h3><b>瓷娃娃般的李艳和邵苏宁</b></h3> <h3>  潘可望是同学中的老大哥,无论是给爱东“挑水”,还是聚会前、聚会中的忙前跑后,都显示出了兄长风范。签到卷轴中采用的那张有“高山子”字样的照片,就是他专程去拍摄的。</h3><h3>  记得可望同学小时候对“船”的发音掌握不好,经常将其读作“全”,我开玩笑地问过他现在还如此吗?他答或许是,可能他是在与我调侃。一次他在火车站玩耍,装有硫酸的火车启动时将硫酸溅到了他的身上,烧坏了他的衣服,脸上也留下了伤痕。见面后和他谈及此事,他还记忆犹新。</h3><h3> 和马贵忠一样,可望也使用了一个抢眼的全身照微信头像,照片中他穿着一个棉袄,戴着一顶棉帽子,两手屯在袖子里。盛静霞跟他说换个棉袄吧,实在不行帮你买一个。关于他和马贵忠的头像,我曾在群里询问“难道背后有故事”,可望说了一个什么“大梨树”,并在其后的聊天中频提“大梨树精神”,我晕……</h3><h3> 后来听说“大梨树精神”好像是“干子当先”,至此明白了一些,“大梨树”可能是个励志的地方。</h3> <h3><b>潘可望(右)和赵春奎</b></h3> <h3></h3> <h3>  柴霞承担了朗诵《老师》的重担,她对我提供的稿件提出了非常好的修改建议。</h3><h3> 这个稿子是在网上宕下来的母稿基础上修改的,成稿仓促,原来名字叫《启蒙老师》,柴霞说“启蒙”两字不合适,我联想参加的老师情况,感到她说的很对,随改称为《老师》,并对内容也做了局部修改。</h3> <h3><b>童真再现的柴霞</b></h3> <h3>  为能借聚会机会回家省亲,我于聚会前两天赶回了北镇。聚会前一天,我来到大虎山看望了群主、范秀国和韩宝良。本来还想先见一下谭凤和,可是由于凤和有事,不在大虎山,未能见到。</h3><h3>  在沈阳的那些年,每次从沈阳回家的途中均需在大虎山转车,因为范秀国、韩宝良和谭凤和都在大虎山工作,所以,他们是我毕业后见面次数最多的同学。</h3><h3> 范秀国与我不在一个班,但我们都来自八队,初中也在一起,故多有交往。上学时他给我的最深印象是穿着一件纯白制服上衣,很是帅气。初中毕业时,我平时整理的一本厚厚的数学难异习题解留给了秀国,可能现在早已遗失。</h3><div> 小学后期,我好像和韩宝良一班。宝良性格平和,具有亲近感,他初中即去沟帮子读书,虽然在一个班级时间短暂,但交往未断,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多有去他家走动,与他的家人也非常熟悉。</div><div>  宝良是一个靠谱的好同学。</div> <h3><b>范秀国(左)、韩宝良</b></h3> <h3>  谭凤和与我也不在一个班,我与凤和的亲密交往始于初中。凤和参军期间我俩还有书信来往。我在沈阳时,凤和曾到过我那里,并在我那住过一晚。</h3><h3>  由于家里有重要事情,凤和没有参加这次聚会,为此,聚会前他还给我发来一条长长的微信息。没关系,今后有机会我会专程去看你。</h3> <h3><b>凤和的今与昔</b></h3><h3>(左上角的老照片,是凤和80年代初当兵时给我寄到徐州的戎装照。)</h3> <h3>  还有一个同学要说说,那就是刘民富。我们俩初中在一个班,一年春季参加“支农劳动”,全班同学去东边的不知哪个大队给苞米“间苗”。</h3><h3> 劳作时,一个同学的工具不好用,我是班长当然要高风亮节,即要把我用的工具给他,我距他较远,由于双方都懒得走路,我即用力扔给了他,这一仍不要紧,正好打在了低头干活的民富头上,当时他就趴在了地上,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万幸,与他头部接触的是工具的木把,无大碍,一会他就站了起来。此事我一直难以忘记,如果当时是工具的另一头打上他,后果不堪设想。</h3><h3>  民富已经发福,聚会前我俩在北镇见了一面,他小时候的轮廓尚在,一见面就认了出来。</h3> <h3></h3> <h3>  那天中午,和静霞、宝良、秀国在大虎山用完午餐后,我与静霞、秀国一道来到了高山子。学芳联系了可望、宝苏、晓娟和丽美同学,先行小聚了一次。</h3><h3>  我和张晓娟和刘丽美虽不曾同班(包括其他没有同班过的同学), 但二班的合影照上有她们俩,由于在同一小学就读的时间较长,对她们小时候的模样也有记忆,加之聚会前一个多月的预热,不用介绍就能呼出名字。</h3><h3>  晓娟同学的酒量不错,和静霞、秀国有得一拼,几个人只喝了一瓶白酒,好像没有喝好。</h3><h3> 那次饭局感觉晓娟善谈,聚会游龙门山庄时,更发现她的肢体语言也丰富、幽默。</h3><h3> </h3> <h3><b>张晓娟的风采</b></h3> <h3>  感觉丽美同学好像更喜欢倾听别人讲话,且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h3><h3> 相聚时难别亦难。聚会结束分别时,我看见了丽美的惜别泪水,那情景让人泪目,并难以忘怀。</h3> <h3><b>右三是丽美</b></h3> <h3>  李庆才小时候身材高挑,阳光、淘气,微信群中偶尔会听到他语音,声音中尚有从前的影子。</h3><h3> 这次聚会他因病未能前来参加。</h3> <h3><b>这是庆才的微信头像,没猜错的话,背景应是盘锦大洼红海滩。</b></h3> <h3>  聚会报到时,有两位女同学对我说:认识我们吗?由于事先做过功课(微信群里有头像照片),我竟立马说出丽霞、丽珠的名字,且没有人、名错位,那句“有备无患”说的真是没错。然而,没错虽说可以免去尴尬,也使张冠李戴的情趣缺失。</h3><h3> 听同学们说孙丽霞和孙丽珠是姐俩,不知谁姐谁妹?也不知是否孪生?</h3><h3> 农家院用午餐时,丽珠买了一袋李子给我,我没客气就收纳了。在回程夜间行车困意来袭时,我便吃上一颗,效果不错。</h3><h3> 感谢丽珠,你的李子伴我一路。</h3> <h3><b>丽珠(左)与丽霞</b></h3> <h3>  班里有一小同学叫张杰,之所以称为小同学,是因为在那大家都很小的时候他更小,个子比别人矮,长得也比别人消瘦。</h3><h3> 如今张杰的个子一点也不矮,身材也魁梧,没有了从前的影子。聚会那天早晨去接可望他们,正赶上张杰从车旁走过,若不是他人提醒,我根本认不出他。</h3> <h3><b>看看张杰现在的模样</b></h3> <h3><b>张杰(左二)、牛佩全、王军、韩宝良、范秀国和赵春奎</b></h3> <h3>  张百林、张英哲与马贵忠家住一趟房。</h3><h3> 百林现在铁路工作,小学合影照左侧挨着老师的是他,看来那时老师很喜欢他。</h3> <h3><b>百林(左二)、贵忠、宝良和我</b></h3> <h3>  张英哲千里迢迢从银川赶回,是本次聚会路途最远的来者。</h3><h3> 我和英哲的哥、弟都熟悉,她弟是我高中学弟,工作后一次出差去西安,曾去交大看望正读书的他。</h3> <h3><b>张英哲(中)、王玲和张晓娟</b></h3> <h3>  米秀梅与我同住铁西,都来自八队。聚会前我电话她,问是否能参加,她回话说有事,时间串不开。</h3><h3> 聚会前,她趁回家探亲之闲,拍下了车站的视频和照片分享给了大家。</h3><h3> 微信群中,秀梅同学与同学们多有交流,偶尔晒晒户外活动或出去游玩的照片、视频,也会时常秀一下K歌。</h3><h3> 一个热心、性格开朗的美同学!</h3> <h3></h3> <h1>  <b>四、再聚首</b></h1><h3> </h3><h3> 2017年7月15日,大家心怀满满的激情,从四面八方赶赴北镇,期待与多年未见的同学见上一面,以重温同学梦,再续校园情。</h3><h3> 为让分别近半个世纪后迟来的聚会场面喜兴,气氛热烈,组织者特为本次聚会设计了聚会LOGO,赶制了背景墙、文化衫和签到卷轴,印制了精美的台本,爱东同学还从沈阳带来了红领巾和队旗。这些都给本次聚会加了不少分,增添了不少光彩。</h3><h3> 考虑有两位老师到会,还专门为老师定制了礼品。</h3> <h3><b>聚会用品之一:背景墙、各种台本</b></h3> <h3><b>聚会用品之二:文化衫</b></h3><h3></h3> <h3><b>聚会用品之三:聚会LOGO和签到卷轴</b></h3><h3>(签到卷轴设计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忘记把聚会日期印上了,请树柏手写补上吧)</h3><h3></h3> <h3><b>聚会用品之四:红领巾、少先队队旗</b></h3> <h3><b>聚会用品之五:送给老师的礼品(两个礼品之一)</b></h3> <h3><b>聚会组织者静霞同学率领的会务接待组先行抵达</b></h3> <h3><b>签到</b></h3> <h3><b>在火车站迎接两位老师</b></h3> <h3>  至此,服装、道具、演员均已悉数到位,这场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就正式开场了。</h3><h3><br></h3><h3> 两位主持人风采无限,构成了本次聚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h3> <h3><b>瞧瞧他们的出镜场景,真是上镜!</b></h3><h3></h3> <h3>  倡议和组织者、群主盛静霞先行做了发言。<br></h3> <h3><b>看,她的风采是否也不输主持人!</b></h3><h3></h3> <h3>  聚会开场议程除群主盛静霞的讲话外,还根据场地条件安排了同学代表发言、诗朗诵和致祝酒词三个内容。</h3><h3> 在春奎和静霞的鼓励下,我斗胆作为同学代表做了发言。发言畅叙了同学们从相识、相知、分别、相念、团聚的全过程,抒发了41年的离别之情,寄予了对这次聚会的期待。</h3><h3> </h3><h3> 柴霞敬献了诗朗诵《老师》,她的朗诵可圈可点,看来童子功不错。</h3><h3> </h3><h3> 附: 《老 师》</h3><h3><br></h3><h3>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h3><h3>您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h3><h3>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h3><h3>您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h3><h3>就象那春蚕 献出一生的忠诚,</h3><h3>就象那冬梅 吟唱着早春的歌声。</h3><h3>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h3><h3>漫漫的长夜里有您伏案的身影。</h3><h3>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春秋送,</h3><h3>您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h3><h3>您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h3><h3>您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h3><h3>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h3><h3>您用心灵清泉,滋润我们成长、前行。</h3><h3>加减乘除,算不尽您的付出与奉献,</h3><h3>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爱戴与崇敬。</h3><h3>谢谢您,敬爱的老师,</h3><h3>桃李芬芳是您的欢乐,默默奉献是您无私的心灵。</h3><h3>祝福您,敬爱的老师,</h3><h3>让我们永远感受您深沉的爱,永远看到您灿烂的笑容。</h3> <h3><b>敬爱的李老师和刘老师</b></h3> <h3>  李艳、王金国同学合作了一首献给同学的《同学颂》,诗中歌颂了老同学见面的美好,让大家感受到了“有同学在的地方,就是景色最漂亮的地方”,效果良好。<br></h3><h3> </h3><h3> 附:《同学颂》</h3><h3>&nbsp;</h3><h3> 作者:王蒙</h3><h3>&nbsp;</h3><h3> 找一个理由,去和同学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一口老酒、一声老哥,热泪盈眶。</h3><h3> 找一个理由,去和同学见一面,不管混得好还是混得孬,只想看看彼此,一声同学,一份关切,情谊绵长。</h3><h3>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时间一年又一年,青春已逝,年华已老,一声珍重,一句祝福,感同身受。</h3><h3>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这是我们最信任的人,用碗喝酒,大声唱歌,一声兄弟,一生朋友,地久天长。</h3><h3>&nbsp; 有同学在的地方,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都是景色最美的地方。大家坐在那里,说着过往,拍着胸膛,搂着肩膀,如同看到了彼此当年的模样。因为同学,让我们找到了过去的万丈光芒。</h3><h3>&nbsp; 有同学在的地方,无论是大鱼大肉还是小菜小汤,都是让人沉醉的地方。你我端着酒杯,不说话,头一仰,全喝光,那种感觉只有你我能够品尝。因为同学,让我们忘却了工作的繁忙和慌张。</h3><h3> 同学是前世的债,这世的情,常来常往,格外芬芳。</h3><h3> 有同学在的地方,就是景色最漂亮的地方。</h3> <h3></h3> <h3>  徐宝苏、赵燕和我完成了一首回忆童年的《忆小学同学》,诗中追忆了旧日时光和童年往事,把大家带回了难忘的曾经。<br></h3><h3> </h3><h3> 附:《忆小学同学》</h3><h3>&nbsp;</h3><h3>我们的故事从那年九月开始,</h3><h3>九月的深秋使我们有了一个永恒的名字—小学同学。</h3><h3>&nbsp;</h3><h3>翻看斑驳的老照片,</h3><h3>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脸庞。</h3><h3>你是谁,谁是他,哪个又是我?</h3><h3>&nbsp;</h3><h3>曾经的音容笑貌,</h3><h3>过往的萌萌傻样;</h3><h3>曾经的搞怪出丑,</h3><h3>过往的糙事、洋相。</h3><h3>&nbsp;</h3><h3>一幕幕,一桩桩,</h3><h3>记忆碎片重新拾起,</h3><h3>往事堆积,</h3><h3>又一次连成篇章。</h3><h3>&nbsp;</h3><h3>踢毽子,划独轮;弹弹球,捉迷藏,</h3><h3>跳皮筋,丢手绢;投沙包,打雪仗。</h3><h3>&nbsp;</h3><h3>青纱帐,土操场;东山上,谷堆旁,</h3><h3>铁道线,造纸厂;三不管,老票房。</h3><h3>&nbsp;</h3><h3>一起玩耍的旧游戏,</h3><h3>一道走过的老地方;</h3><h3>难忘曾经,</h3><h3>曾经难忘。</h3><h3>&nbsp;</h3><h3>谁是我的同桌,谁是他的偶像;</h3><h3>谁是班里的顽童,谁是同学的榜样;</h3><h3>谁为我挑过水,谁是他的跟帮;</h3><h3>谁最先离队,谁又后来补上;</h3><h3>谁是令人喜欢的乖乖女,谁是我们的班长。</h3><h3>&nbsp;</h3><h3>关爱东、赵明霞,赵启俊、胡永刚,</h3><h3>匆匆离别,没有声张;</h3><h3>范秀国、张 &nbsp;强,柴&nbsp; 霞、张学芳,</h3><h3>怎堪远离,没齿难忘;</h3><h3>&nbsp;</h3><h3>刘爱军、邵苏宁,王天强、韩宝良,</h3><h3>分别之后,挂肚牵肠;</h3><h3>马贵忠、赵春奎,韩树柏、潘可望,</h3><h3>久别重逢,心绪激荡。</h3><h3>&nbsp;</h3><h3>风雨人生四十载,弹指之间两鬓霜,</h3><h3>忍住了不相联系,却忍不住不去回想。</h3><h3>你的近况如何,他(她)的生活怎样,</h3><h3>你去了哪里,他(她)又在何方。</h3><h3>&nbsp;</h3><h3>回首沧桑四十载,</h3><h3>今朝相聚话衷肠;</h3><h3>曾经男孩女娃共玩耍,</h3><h3>如今爷爷奶奶聚一堂。</h3><h3>你原来是他(她),</h3><h3>他(她)长成了这般模样。</h3><h3>相约、相见、不相识,</h3><h3>不怪岁月沧桑,只因年龄增长。</h3><h3>&nbsp;</h3><h3>致敬我们逝去的稚嫩童年,</h3><h3>让四十年的同学友情源远流长。</h3> <h3></h3> <h3>  最后由马贵忠压轴,致祝酒词。</h3><h3> 由于菜未上桌,酒未斟满,贵忠同学随机应变,即时更改了祝酒词的最后一句,避免了一次配合上的瑕疵。</h3><h3> 必须为贵忠同学点赞!</h3><h3> &nbsp;</h3><h3> 附:《祝酒词》</h3><h3><br></h3><h3></h3><h3>敬爱的李老师、刘老师,亲爱的同学们:</h3><h3> 大家下午好!</h3><h3> 在这美丽的夏日,我们相聚在北镇大厦,见到了专程从锦州赶来的尊敬的班主任李老师、刘老师,见到了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激动。</h3><h3> 毕业四十多年了,这是我们高山子教养院一大队小学同学的第一次大聚会。在这里,我们要由衷的感谢筹委会的同学为这次聚会所付出的努力,是他们为我们这些在异地的同学牵线搭桥,才促成了今天的聚会,才圆了多年来我们心间的企盼。在此,我代表全体同学向筹委会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 同学相见,格外亲切。40多年前,我们从学校依依惜别,虽然大家平时联系较少,但同学之间的情谊却没有间断。今天的相聚,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看到小学时的照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老师,是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发自肺腑地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h3><h3> 四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们从少年走到了中年,步入了老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回顾过去,我们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把握和珍惜这次难得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今天的相聚吧!</h3><h3> 最后,祝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吃得满意,喝得痛快,玩的开心,祝我们同学的情谊天长地久!</h3><h3> 现在我提议,大家斟满饱蘸相逢喜悦的美酒,干杯!</h3><h3><br></h3> <h3></h3> <h3>  聚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把聚会场景照片发在微信群中。看到这些照片后,我才知道给我系红领巾的是爱东。再后来看了视频和树柏迟到的照片又发现不对,原来领巾是爱东和苏宁两人共同给我系的。</h3><h3> 可能我和大家一样,这是时隔40多年后的第一次再戴红领巾,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能享受两个女同学共同给我佩戴的高规格待遇,心里那个美,真是油然而生。</h3> <h3></h3> <h3>  聚会当晚安排有卡拉OK,部分同学前往参加。那个OK厅实在是热,我本来就爱出汗,当时用汗流浃背形容好像都不准确,那是超汗流浃背。秀娟同学看我如此狼狈,帮我擦去了汗水,那种感觉的热度比厅里的温度着实还高。</h3> <h3><b>上一张袁秀娟的美图</b></h3> <h3>  宝苏是一个麦霸,歌唱得确实不错。</h3><h3> 聚会后,宝苏把演绎的那首《同学》制作成了MV。虽说受录制环境所限,音乐质量一般,但创意很好,可以做为本次聚会收官的标志之一。</h3><h3> 赞一个!</h3><h3><br></h3> <h3><b>麦霸与歌星兼备的宝苏</b></h3> <h3><b>宝苏的MV截图</b></h3> <h3>  王金国和马贵忠一样,讲话音质好,歌唱得也好,一曲《鸿雁》迷倒了众多女同学。他也是微信群中聊天的常客,偶尔会在聊天中献歌一曲。</h3><h3> 金国,不止女同学,你的歌我也没听够。</h3><h3> 聚会结束后,金国说没有吃到贵忠带来的烧鸡,大家笑回:一定闻到了烧鸡味吧。</h3><h3> 其实大家回来相聚,一是见同学,重叙同学情;再就是看家乡,感受家乡的味道。如此,吃到和闻到的效果应该等同。</h3><h3> 金国,闻到味也应该心满意足了!</h3> <h3><b>美女簇拥下的金国同学</b></h3> <h3>  我已记不得赵明霞曾和我同班,晚上卡拉OK时,柴霞跟我说明霞同学也是一班的,这才知晓,随与明霞共进一舞。</h3> <h3><b>明霞(右)、爱东和柴霞</b></h3> <h3>  聚会结束后,聚会相册琳琅满目,各放异彩,其中当属赵启俊、潘可望的相册最具特点,最有深意。</h3><h3> 启俊相册片头按其图片的出现顺序应该这样解读:为找寻41年的回忆,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启程,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奔向41年再聚首的地点——北镇大厦。</h3><h3> 我理解的对吗?</h3> <h3><b>启俊相册截图拼成的图片</b></h3><h3></h3> <h3>  可望对其相册中的多数图片做了文字解读,其中对两位老师合影的解读想象力丰富,且最为贴切。</h3> <h3><b>就是这张(可望相册的截图)</b></h3> <h3>  拗不过春奎的盛情,加之送两位老师返程,我聚会回程时到了锦州,马丽同学也同车抵锦。到达锦州时,王凯已在酒店门口迎接我们。</h3><h3> 又见到了一位同学!</h3><h3> 王凯也是几十年未见,他变化不大,尤其说话声调一点没变。一个真实的王凯!</h3><h3><br></h3><h3> 因周淑华从锦州坐火车回大连,故用餐时间以她的上车时间为准。我与淑华同学不熟悉,只知道同学中说话一口海蛎子味儿的叫周淑华,她在大连。</h3><h3> 淑华同学,我至今都不知道你去大连的来龙去脉。</h3><h3><br></h3><h3> 在锦州一道用晚餐的,除王凯、春奎、淑华外,还有媚媚和柴霞。</h3> <h3><b>周淑华(右)、柴霞和韩树柏</b></h3> <h3><b>马丽(右)和李艳</b></h3> <h3>  聚会结束后翻看照片时,好多遗憾袭来,其中之一就是和女同学的单独合影太少,翻来覆去地寻找,只找到一张和赵明霞的合影,还是我自拍的。最为遗憾的是,找到了40多年前的同桌,连张合影照都没留下。</h3><h3> 直到看见迟来的树柏相机里的照片,才知道原来树柏给拍了合影,遗憾打消了。</h3> <h3><b>树柏拍摄的我和我的同桌</b></h3> <h3>  听说王玉艳是静霞的朋友,不是我们这届同学,报到那天静霞悄悄地问我,她怎么对待?我答按同学标准。我是在想,既然她把自己当做大家的同学来对待,我们也当然不能把她当外人,这应属情理之中。</h3> <h3><b>左一为王玉艳</b></h3> <h3>  静霞与卢坤交好,卢坤也为本次聚会操心劳神,第二天游园的地点就是他帮助联系的。卢坤是我的中学同学,关系不错。卢坤事业有成,现在已成北镇市政协委员。</h3><h3> 卢坤,愿你的事业鹏程万里!</h3> <h3><b>我和卢坤</b></h3> <h3>  本次聚会收官的另一个标志就是聚会纪念相册的印制,此一过程完全由树柏完成,财、力尽出。</h3> <h3><b>精美的纪念相册</b></h3> <h3>  想当年童真时代,感慨情怀似梦;</h3><h3> 聚今朝锦绣岁月,细数往事如歌!</h3><h3> 在后记撰写过程中,我曾绞尽脑汁,力求将每个同学都记上几笔,但由于有些同学不曾同班,之前的熟悉程度不够,交往较少,加之有限的聚会期间内又没来得及互动交流,所以,对这些同学难以着笔,终未如愿,只能用照片予以弥补。</h3><h3> 请文字中未能提及的同学多多谅解,但愿本次聚会是我们之间未来故事的开始!<br></h3> <h1><b>  五、聚会花絮集锦</b></h1><h3><b> </b></h3><h3><b> </b> 所谓“自演”即全体同学都是本场聚会大戏的演员,这里撷取部分花絮予以展示。</h3> <h3><b>聚会花絮之一:童心未泯</b></h3> <h3><b>聚会花絮之二:笑逐颜开</b></h3> <h3><b>聚会花絮之三:亲密互动</b></h3> <h3><b>聚会花絮之四:姐妹情深</b></h3> <h3><b>聚会花絮之五:哥俩好</b></h3> <h3></h3> <h3></h3> <h3><b>聚会花絮之六:兄妹友谊</b></h3><h3>(曾经的三八线已经荡然无存)</h3> <h3></h3> <h3><b>聚会花絮之七:美满团圆</b></h3> <h3></h3> <h3></h3> <h1>  <b>六、尾声</b></h1><h1><br></h1><h3> 感谢上苍,让你我相遇,共同走过六年美好时光。请记住2017年7月15日,近半个世纪后,我们在这一天重逢,找回并延续了曾经的友谊。如歌般的重逢,谱写了一曲热情洋溢的美丽诗篇,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绚丽画卷。</h3><h3> 聚会之后,大家纷纷感到因时间短暂,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留下了缺憾美。之所以把缺憾称为美,因她更能唤起回忆,让你对产生缺憾的过程时常加以玩味,使这次聚会更加难以忘怀。</h3><h3> 8月15日,甄玉萍将聚会相册重发微信群中,深情纪念聚会满月。为表达同学们对相聚的怀念和再聚的企盼,建议将每年的7月15日确定为我们的“同学日”,这一天,分居各地的同学可以分别用小聚、诗文、图片、歌声、问候等各种形式予以纪念,让那一天的微信群再次激情涌动,爱意无限。</h3><h3> 有一种感情叫同学情,她虽不浓烈,却一生跟随。曾经有缘与你同窗,今次有幸再次与你同框、成册,让我们铭记这次难忘的美妙重逢,用心呵护近半个世纪的同学情缘。今后的日子里,愿同学们开心愉快,幸福安康!</h3><h3> 苍天不老,我们不散!</h3><h3> 最后,用下面这幅图片作为本篇后记的结语。</h3> <h3></h3> <h1><b><br></b></h1><h1><b>附:同学代表的发言</b></h1><h1><b><br></b></h1><h3><b> </b>本篇后记以叙事为主,更多的情感表达,都表现在了代表同学的这篇发言当中,故将其附后。</h3><h3><br></h3><h3>敬爱的刘老师,敬爱的李老师;</h3><h3>亲爱的同学们:</h3><h3>大家下午好!</h3><h3> 47年前,我们有幸同时走入同一个校园接受启蒙教育,从此成为了同学,我们一道学会了aoe,学会了加减乘除,学会了平生第一个汉字。也就是从那时起,“同学”这一称谓伴随我们一起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并将无限期延续下去。一声同学,会让我们感到无比亲近,也让我们回想起我们的稚嫩童年和一起走过的岁岁月月。</h3><h3>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转眼间我们毕业已经41年,这次毕业41年聚会的实现,我们要感谢有心人的倡议和组织者的付出,更要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最重要的是我们敬爱的刘老师和李老师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和我们一起团聚,让我们今天的聚会熠熠生辉,使我们实现了重温师恩,共叙同学情的夙愿。还有一些同学因工作紧张、家务繁忙或路途遥远未能前来参加这次聚会,但是,他们的心情与我们到场的同学一样为这次聚会而激情涌动。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高山子教养院一大队小学1976届全体同学,对前来参加这次聚会的两位老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对因故未能参加聚会的同学,送去我们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h3><h3> 41年的分别,41年的牵挂。曾记否,操场上留下过我们追逐戏闹的身影,教室里留下过我们呀呀学语般的读书声,书桌上留下过不可逾越的三八线,田埂上留下过我们携手走过的足迹,羊肠河里留下过我们戏水的欢笑,露天电影场也曾留下我们一起看银幕背面的难忘记忆……。在那个纯真的年代,我们一起渴求知识、增长智慧、憧憬未来、播种梦想,是老师辛勤的耕耘,给了我们人生的方向和知识的力量,是那6年的朝夕与共,使我们结下了纯真友谊,并历久绵长。</h3><h3> 41年的时光,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领略人生百态。无论各位同学从事什么职业,其经历是顺利还是坎坷;不论大家是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论你是富甲一方,还是清贫如水,都改不了我们之间的一个简单而真诚、永远没有高低贵贱的称呼—同学! 是历史铸就、不可改变的“同学”一词才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们去了童颜、老了青春、走了岁月,但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改变。校园集结号一经吹响,大家便放下手中事项迅捷前来报到,这就是同学的魅力,难忘最同学! </h3><h3> 41年的寒来暑往,我们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41个春秋,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跨越了我们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抑或到老年的人生转折;不仅纪录了我们成功时的喜悦和失意时的忧伤,也承载了我们同学间无尽的牵挂和对老师永远的感恩。</h3><h3> 回首41年的风风雨雨,回望我们曾一起走过的童真时代,回想我们那时的纯真脸庞、萌萌傻样,让我们纯洁、不拘于功名利禄的同学情谊更加浓郁。今天,41年的思念和期盼正酿成一坛历久弥香的陈年美酒,让大家和我们的老师一起来共同分享! </h3><h3> 一个多星期前,我去了一趟河北邯郸,那里有一个旅游景点叫黄粱梦,那是一个产生梦想的地方,即景生情,我在那里也产生了一个梦想。我在想,如果聚会时见到的同学都还和合影照片上一样童颜、漂亮该有多么美好,然而梦想毕竟是梦想,梦中醒来还得回到现实中,时光不能倒流,那个令人憧憬的美好梦想也许只能和我们的同学友谊一样珍藏在大家的记忆中。尽管如此,但我仍然希望,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大家能把未来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大家都能焕发青春,返老还童,让我的梦想成真!</h3><h3> 今天,我们如愿以尝相聚在这里,回忆童年的往事,倾诉彼此的思念,坦白各自的心声,描绘美好的憧憬。我衷心地希望在这难忘的时刻,大家都能洒下笑语,倾诉衷肠;珍藏友谊,淡忘忧伤;收获梦想,放飞希望!</h3><h3>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41年的岁月流逝,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我们的友情。请大家记住,不管你在哪个地方,始终有同学牵挂着你;不管你什么境况,始终有同学祝福着你。</h3><h3>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也许由于工作、生活的繁忙,我已难以想起你的名字;也许由于你的容颜改变,我已认不出你是当年的哪位,但是,看到你来到了这里,和我一样穿上了这件背心,我会不加思索的说:没错,你就是我的同学。</h3><h3> 为了这次聚会,参与组织的同学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住地与聚会地点之间,苦心筹划、精心组织,付出了智慧、时间和汗水,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同学对他们说一声:辛苦了,同学们,谢谢你们!同时我也希望,从这一刻起,我们到会的所有同学都变成组织者,责无旁贷,和他们一道共同完成后续的议程。</h3><h3> 我相信,这次的相聚定将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记忆中。</h3><h3> 在这热烈、难忘的时刻,我也想给大家一个温馨提醒。虽说“一醉方休”最能体现情深意切,但我们毕竟都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年龄不饶人,希望大家喝好就好,尽兴就好,尽情就好,相互体谅,量力而行。</h3><h3> 重温同学梦,再续校园情!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等待,我们今天终于实现了师生相见、同学聚首。让我们共同预祝这次聚会圆满成功!恭祝两位老师身体健康,祝各位同学事业有成、合家欢乐、幸福安康!</h3><h3>  谢谢大家!</h3><h3><br></h3><h3> (2017年9月4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