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

歆雯

<h3>如果问我看过的电影里,哪一个电影是我最喜欢的,沉静下来细想,《海上钢琴师》便涌上心头。</h3><h3>我看电影,一般不看演员,不关心导演,只因为喜欢才看,这个电影,记得数年前看完后,震憾中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溢满心头。脑里突然闪过一句话: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h3><h3>至今,这种感觉还如此鲜活……</h3> <h3>《海上钢琴师》从电影故事而言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h3><div>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蒂姆•罗斯 饰)。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 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div><div>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的人生站在了十字路口,他是留在船上还是去陆地找他爱的女孩?</div> <h3>从隐喻层面上讲,《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符号电影,它以大海、钢琴、1900这三个符号贯穿全片。“钢琴”在影片中都充当着一个优雅的角色,在我以为,它是一个绝世独立的背影,或而出现在幽蓝的海滩,潮水一波波划过琴身;或而出现在战争的废墟中,阳光从天花板的弹孔中透进来,一束束打在琴板上。</h3> <h3>1900一生在船上生活,至死都没踏上陆地一步,以这种离奇的生活经历,犀利地揭示了现代人心中的一道伤痕——孤独感。在心理学里,孤独感是指长时间地独处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指在孤独环境下的一种心理反映。</h3><h3>1900的孤独仅仅是由于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而现代生活中的现代人,一方面生活在熙熙攘攘甚至是拥挤的人群中,另一方面却像得了感冒似的被孤独情绪包围着。</h3> <h3>这种身处闹市的孤独发自人们的内心深处。面对着种种欲望的破灭,激烈竞争阴影下的身心疲惫,信任感的丧失危机以及浓浓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无不使现代人产生了要去关闭感受社会情感大门的愿望,孤独感反倒成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富贵病”。</h3> <h3>每个人都在心中或多或少地守着自己的“Virginian”,不但守着,还愿意像1900那样享受这种“孤独”,把“Virginian”视为永恒的家,精神的寄托,生命的堡垒。</h3><h3>但是,这种孤独感毕竟是消极的,就像1900的命运悲剧一样,一旦被这种“孤独病毒”感染,就不愿从白己心中的“Virginian”中走出。孤独感也就成了现代人悲观情绪的墓志铭。</h3><div><br></div> <h3>“Virginian”是1900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陆地世界是他所恐俱着的“猛虎遍地的国度”。“我眼中的整个世界,美丽而可怕。太过美丽。恐惧带我后退。重新回到船上,永远。”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使他产生了对陆地某种程度上的隔阂,甚至是敌意。</h3> <h3>越是恐惧,越是封闭,甚至连最美最纯的爱情,飞黄腾达的前途都无法激起他人生的支撑点。这种恐惧感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还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了整部作品,使其成为恐惧意识的艺术升华。</h3><h3>与孤独感一样,1900的恐俱感也被现代人感同身受着。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人们也往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怯懦、迷茫和恐惧。在这种阴影下展现出的往往是人性的懦弱和自主有为精神的缺乏。</h3><div><br></div> <h3>1900享受孤独的情绪是美丽而悲怆的,但是这种美丽是一种病态的美丽,隐藏在他命运悲剧背后的潜在因素是一种“恐惧感”。这种恐俱感来自他幼小的心灵,并在他成年之后结出了毒果。</h3><h3>作为一名弃婴,人生的开始就是一个悲剧。虽有养父的疼爱,但因养父怕失去他而不让他离船一步的恐惧感慢慢注入他的心灵。成年后的1900虽然显现出令人瞩目的音乐才华,但心里的恐惧情节却注满他的孤独人生,导致他人生的残缺。</h3> <h3>可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是与社会相对立的东西。尽管怀有令人懊恼的恐惧感,可生活还得继续。1900则给读者展示出了一种另类的美好人生。“琴键之上,音乐无限!这一点,令我欣喜,生命也得以延续。”</h3><h3>1900的确是幸福的,他的爱,他的智力甚至整个人生都被那架钢琴所占用,他不允许这部分爱和智力涉足他不擅长的领域。</h3> <h3>恐惧把1900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里,让他忘却了外面冰冷的世界,这种另类美好人生是其恐惧心理的艺术升华。</h3><h3>对于一个父母不详的孤儿来说,汪洋大海之中只有那艘船是他唯一的依靠,这艘大船已经不仅仅是他能证明自己价值的舞台,更是他的整个世界。离开了大海和大船,他的整个世界便立即崩塌,这便是他完全走不出那艘大船的原因。</h3> <h3>正如1900在片中说道:</h3><h3>“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h3><h3>对于未知的世界,他没有勇气踏出一步,不是不敢,或者也是不屑吧!世界如此之大,与他又有何关,他有他的钢琴他的船就行了。</h3> <h3>1900在电影中又说:</h3><h3>“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h3><h3>陆地太过复杂,他除了是音乐天才,一无是处,根本无法应对陆地的复杂纷繁,他明白自已,不去尝试。</h3> <h3>我们深深知道选择的痛苦,故而渴望义无反顾的决绝。 我们希冀着放得下的心态,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何须去拿起呢?”</h3><div>我们每日忙碌于尘世的喧嚣浮动,游弋于人间的觥筹交错,却都默默地期待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平静。我们追逐着物欲,名利,认可,奢华,享受,成功,可谁能像1900那样,只管默默地亲近他的琴键,奏出他的心灵?!</div> <h3>生活,让我们疏离了亲情;功利,让我们世俗了友情;欲望,让我们背叛了爱情,可扪心自问,这一切的情感的告别的代价换来的真的是我们曾经梦想过的天真的幸福么?</h3><div> 所以,1900,给我最真的感受,就是那种简单的洁白。他知道他能拥有什么,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本就没有必要拥有的东西;他知道他不了解什么,也不去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惘。</div><div>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他守着船走向死亡。</div> <h3>可能有人会讲,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这是一种懦弱的态度,这是一种逃避的借口。对,的确如此,但谁心里没有这些悲观情节呢?</h3><h3>当我们看着他随着钢琴飘荡于海浪翻腾的船舱之内,听着他为心爱的姑娘奏出海上钢琴师的旋律,用fuck the regulation轻轻地回答了船长的职责;说出你自取其辱,然后把香烟点燃于火热的琴弦之上,这些情节无一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反之,他的自我更为高贵,他拥有的是自我的自我,而不是世俗的自我,他生活于他自己构建的灵性的殿堂,那个殿堂无人可攀。</h3> <h3>孤独的最高境界是繁华,是人类精神美丽的原因。许多人觉得斗琴那场戏是高潮也是全片最出彩部分,我却不以为意,我喜欢暴风雨中孤独的自娱自乐的waltz,我喜欢他第一次看到窗口心仪姑娘时手指下微妙的变调,我喜欢他挣扎久久依然选择依恋始终没有下这艘船。</h3><h3>这些细节才构成了真实的1900,让我们看到一颗未染纤尘只爱音乐的简单灵魂。他孤独但自在,他天才但谦卑,他在船上,弹着他的心声,如鱼得水。<br></h3> <h3>看完影片之后,我最直接的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就像看完《百年孤独》小说后的那种无人能解的孤独。可能孤独都是相似的,是人类不可回避的情绪。可是细想,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h3><h3>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h3><h3><br></h3> <h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艘船 ,一个近乎偏执的小归宿 。只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 ,不致无枝可依。</h3><h3>这部电影争议不少, 一方面觉着他囿于自我无法自拔,没办法融入新社会新环境 。也有人觉得人就该为自己认定的方向去发疯,去追过 ,即便粉身碎骨。</h3><div>可是,如果他真走下了船,去发疯了,他还是1900吗?</div> <h3>1900,超越了生命的一个人,超越了尘世的一部电影,超越了常人价值观的一曲赞歌。<br></h3><div>1900的孤独,不是他生为天才的孤独,而是精神洁癖上的孤独。他的孤独全在钢琴的弹奏里,每一个音符都让心颤抖。</div><div>天堂的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他从未出生,从未死亡,从未存在。</div><div>1900,海上钢琴师,一个传奇中的传奇。</div> <h3>图:网络</h3><h3>文:网络精彩影评合辑,部分原创</h3><h3>美篇制作:歆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