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 十周年印记

海春居士

<h3>10周年了,2008年初春的第一次洛阳之旅,烙在脑海深处的印记还是那样的清晰,忍不住留下了这篇旅行回忆。</h3> <h3>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承载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这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h3><h3></h3> <h3>“凿断层崖伊水流,巃嵸双阙壮金瓯。”邱起凤的《龙门山色》,佐证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论断。洛阳印记最深的首推“龙门石窟”。</h3> <h3>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国家AAAAA级景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禹王池:走进龙门石窟西山景区,首先看见的是禹王池。禹王池据说是唐宋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开凿而建的,池中清泉翻涌,绿草茵茵,一年四季都保持在二十五六度,是游人驻足赏玩的著名景点。</h3> <h3>奉先寺: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雕凿于唐代咸亨三年(672年)至唐代上元二年(675年),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h3> <h3>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凡是到过龙门石窟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h3> <h3>宾阳洞:位于龙门西山石窟,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h3> <h3>万佛洞 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h3> <h3>药方洞 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一百四十多个。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h3> <h3>古阳洞 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它是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h3> <h3>摩崖三佛龛:地处西窟,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 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h3> <h3>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h3> <h3>莲花洞 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以北,又名伊阙洞。开凿于北魏晚期,因窟顶浮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的洞窟。</h3> <h3>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唐高宗年间(650-683)凿造。</h3> <h3>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该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h3> <h3>洛阳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明代诗人沈应时的《马寺钟声》,是对白马寺的追根溯源。白马寺座落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是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h3> <h3>白马寺师祖墓:这两座圣冢中,分别静卧着白马寺的师祖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h3> <h3>白马寺印度佛殿:位于白马寺西侧,坐西面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建筑面积约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体建筑高约30米,里面供奉一尊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h3> <h3>白马寺泰国佛殿:是继印度佛殿之后,又一座由国外捐资在白马寺国际寺院区内修建的大型佛教建筑,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佛殿的规划、设计、材料、造像、装饰等全部由泰方完成。</h3> <h3>白马寺缅甸佛殿:位于白马寺西北侧,是缅甸联邦共和国向洛阳白马寺捐赠建设的佛殿。</h3> <h3>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其中,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h3> <h3>狄仁杰墓 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h3> <h3>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h3> <h3>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街等建筑。</h3> <h3>丽景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是为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之说。</h3> <h3>周王城广场:位于洛阳市中心,是洛阳西区最大的公共广场,主要的建筑为“天子驾六”雕塑和“天子驾六”车马坑。</h3> <h3>天子驾六博物馆:是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h3> <h3>“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洛阳北邙因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两水贯穿洛城,是所谓“枕山蹬河”的风水宝地。故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每一座墓葬,都埋藏着一段或荣光或屈辱的历史;每一座墓碑,都诉说着一段或平淡或传奇的故事。</h3> <h3>文王庙:位于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里城,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发祥地。她以博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h3> <h3>汉光武帝陵: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县白鹤镇,又称汉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园。</h3> <h3>玄奘故里,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缑氏镇东北的凤凰山下,有条凤凰谷,谷东的陈河村就是唐代闻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故里。</h3> <h3>关林:位于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h3> <h3>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是隋代、唐代、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分别被称为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h3> <h3>“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神州牡丹园,位于白马寺对面,距市区5km。盛唐建筑风格、山水园林景观、规模宏大、气势恢弘,有“世界牡丹文化第一园”的美誉。</h3> <h3>王城公园:坐落在洛阳市中州路北侧,始建于1955年,因修建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遗址公园,也是洛阳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h3> <h3>程园位于河南洛阳伊川县城西侧,该园始建于1108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和其父的墓园。</h3> <h3>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南关贴廓巷坐南朝北并肩的三所清代民居院落内。纪念馆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拥有房屋150多间。</h3> <h3>老君山: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后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并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h3> <h3>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间设假山水池,堪称公园式博物馆,1987年建成开放,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分历代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画馆三大展区</h3> <h3>龙潭大峡谷景区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北部,距洛阳60公里,是一条以典型的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峡谷景区,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等美誉。</h3> <h3>黄河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南30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地跨黄河南北两岸,西起八里胡同,东至黄河西滩,全长60公里。分为四大精华景区:大坝湿地公园、张岭半岛、黄河三峡、西霞湖。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h3> <h3>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h3> <h3>少林寺大牌坊</h3> <h3>少林寺·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创建,1974年翻修。门前两侧屹立着一对青石巨狮,系清代雕刻,雌雄相对,雄视南天,护卫着千古名刹。</h3> <h3>少林寺·甬道碑林:过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h3> <h3>少林寺·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h3> <h3>少林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h3> <h3>少林寺·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藏书八百万卷,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h3> <h3>少林寺·六祖堂:位于大雄宝殿西侧。堂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h3> <h3>少林寺·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h3> <h3>少林寺·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墻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h3> <h3>少林寺·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h3> <h3>少林寺·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h3> <h3>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h3> <h3>少林寺·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