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 </h3><h3> 这是《围城》的开头,我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很有点儿像读过的十九世纪欧洲小说的那种笔法和腔调。再往下,开始描述方鸿渐乘坐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回国的几天海上生活。 当时读来全无感觉,入不了巷。搁下几天后再读,还是不行。又过了几个月,到了瑞美女生产后,由于岳母和母亲在家轮番伺候月子,使我有闲工夫忍不住又捡起来读,勉力撑过前面十几页,终于豁然开朗,渐入佳境,也体会到了作者的幽默和笔力,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读的过程不时被小说里面对人性的入微刻画和精致的小刻薄逗笑,只是越读到最后越笑不出来,读完合上书,竟觉得自己像是一下子老了十岁。 </h3><h3> 有时候,你读不进去一本公认的好书,也许并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书的错,只是时机不对。一旦时机对了,撑过了前面几页,你就很容易进入那本书,书也很容易进入你。</h3> <h3> 《围城》的情节结构很简单,有点类似于十七世纪欧洲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的经历见闻为单线索,描述他走过的地方,遇到的人和事。男主人公方鸿渐其实也是个流浪汉,一个有文化的体面的流浪汉。他从国外留学归来,流浪的路程由起点回到起点,他的漂泊挣扎,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两个欲望:生存的欲望(找个谋生的饭碗),性的欲望(你当然也可以说是爱的欲望,找个他爱的女人)。 </h3><h3> 我也想到了阿Q,阿Q的故事说到底不也是有关这两个欲望的故事?他偷萝卜,摸小尼姑,追吴妈,跑到城里为盗窃集团望风,不也就是为了生存和性?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故事,也都是有关这两个欲望的故事。人类的大多故事其实也都是有关这两个欲望的故事。 阿Q的悲惨之处在于,他作为一个中国最最底层的农民,几乎完全没有实现自己这两个欲望的机会,只能铤而走险。</h3><h3> 方鸿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倒是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欲望,可是也失败了,败在哪里?一个倒霉蛋失败者的产生,大致有三个原因:社会、命运、性格。方鸿渐在事业和爱情上双双大败,是败在自己的性格。 爱情之败,最惨烈的自然是败给唐晓芙。方鸿渐在孙柔嘉面前也是败了,那败得窝窝囊囊,落在了孙的温柔陷阱里。方鸿渐性格中的懦弱,无主见,被动的缺点暴露得清清楚楚。 </h3><h3> 钱钟书的深刻处是,他并不想把个体生命的困境简单归因于社会,《围城》以民国为背景,也不乏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可并不是社会批判小说,也不是什么讽刺小说。以批判讽刺小说的角度读《围城》,是把《围城》读小了。 《围城》讲的是人性,讲的是人普遍的欲望和困境,给我们展现的是人的挣扎和无奈。所以《围城》在四十年代出版,到八十年代重见天日,睽违四十年,但一出版就成热销书,长销书,直到今天的人们读来,依然感同身受,有直抵人心的力量。</h3><h3> 经常听到有人说《围城》刻薄,也许是吧。不过,钱钟书用他手术刀般锋利冷酷的笔,给你剖开了爱情婚姻人性人生的真相,不好吗?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如果这是刻薄,我真是喜欢这种刻薄。鸡汤文倒是温柔,可里面说的人生真相大半都是假的,浪费了你的时间和钱,这才叫刻薄。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