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岁阅读,孩子需要这样静谧温柔的力量,深阅读《晚安,月亮》

慢生活 | 慢阅读

<h3>故事开始啦</h3><div>在一个绿色的大房间里,我们的主角小兔子,身穿蓝白条纹衫睡衣,躺在红色的床上,盖着绿色的被子,粉色的毯子,床边铺着黑黄相间的虎皮毯子</div><div>还有红色的地毯,黄绿相间的窗帘</div> <h3>这么鲜艳的大片的红与绿</h3><div>你可以说它大胆,有生命力,神秘,也可以说它俗气,不真实</div><div>有一种解读认为这种强烈对比,暗示夜晚降临,小兔子面对即将到来的黑暗、分离与孤单,内心那种恐惧与不安</div><div>而且,入睡是一种短暂的告别。大人觉得没什么,孩子觉得一闭上眼睛就是与周围人和东西的分离。他会有恋恋不舍。</div> <h3>从哪里看出来夜晚降临呢?</h3> <h3>房间里有电话,壁炉,时钟,圆桌,台灯,红气球,墙上的画</h3><div>这么多东西,但文字可够简单的:“在绿色的大房间里?/?有一部电话?/ 一个红气球?/?还有两幅画——”</div><div><br></div><div><br></div><div>一位妈妈说:“宝宝第一次看这本书时,看到第一页就笑,第一页里的内容很丰富,我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她,后来,她会边笑,边指那只穿着蓝白条纹睡衣的小兔子,到了‘亲亲狂’的阶段,还会去亲那只小兔子。宝宝还很喜欢书中的两只小猫,也是看到就亲。”</div> <h3>是墙上的两幅画——“画里的母牛跳过月亮 还有三只小熊坐在椅子上”</h3><div>三只小熊的房间墙壁上也有一幅画。能看清是什么吗?</div><div>?</div><div>《晚安,月亮》全书都是这样彩图和黑白图交替出现:彩色图是小兔子的房间,黑白图是特写,放大房间里一个个具体的东西。</div><div>跟《逃家小兔》一样的手法</div><div>?</div><div>母牛跳过月亮这幅画,是不是很熟悉</div> <h3>知道这是哪本书里的吧?</h3><div>《我爸爸》</div> <h3>大卫威斯纳《三只小猪》</h3> <h3>跳月亮的牛,是西方的一个民间故事、童谣,在《鹅妈妈故事集》中有出处。大概的情节是小猫拉小提琴,牛跳月亮,小狗笑倒在地上,碟子和勺子要一块跑走……</h3> <h3>三只熊也是一个民间故事,源自《金发女孩和三只熊》。有很多版本,在托尔斯泰的版本中,讲的是三只熊外出的时候,饥肠辘辘的金发女孩走进三只熊的家,坐了三只熊的椅子,吃了三只熊的粥,睡了三只熊的床。后来,三只熊回来了,发现有人坐了他们的椅子、吃了他们的粥、睡了他们的床。</h3> <h3>玛格丽特小时候和妹妹Roberta的卧室里,有一个供暖用的煤气壁炉,四周装饰的陶瓷贴片上,图案都是童谣里的形象,其中就有这跳过月亮的母牛,和三只小熊。</h3> <h3>玛格丽特在《晚安,月亮》中对此进行了回忆</h3><div>童年记忆始终是玛格丽特创作的终极源泉。她说,记忆是“a wild and private place”,这个地方你可能会偶然触及,无意中想起,仿佛在梦中或歌中(此亦即作家们的灵感),或者也可以通过常规的方式来接近(这就是作家的技巧)。但无论哪种方式,玛格丽特说,她都相信,“当你下笔的时候,记忆会以其真实的面貌显现出来。”</div> <h3>小兔子继续数着房间里的东西——小猫,手套,玩具屋,小老鼠</h3><div>?</div><div>你看,小猫和小老鼠,共处一室,却相安无事。</div><div>为什么?</div><div>这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不愿睡觉的孩子情绪平静下来。</div><div>?</div><div>结合第一页彩图,你大概就能想象出绿色大房间的全貌了——从左至右,依次是玩具屋、书架、窗户、晾衣架、壁炉、圆桌、床……</div> <h3>特写圆桌上的东西——“一把梳子、一把刷子 还有满满一碗米糊”。</h3><div>能看清刷子上写着什么吗?</div><div>Bunny,没错,小兔子。全书的文字没有一个地方指明主角“小兔子”,只在这把刷子上写着小兔子的名字。</div><div>?</div><div>还有,“一位安静的老太太”出场了,她轻轻说着“嘘——”</div><div>这是老太太第一次出现。她的“嘘”声一出,“晚安”开始了——</div> <h3>而且,再给大家看个图,看看是否感觉熟悉</h3> <h3>哪本书里的?</h3> <h3>甚至连这拢火的工具都一样的造型</h3> <h3>除了那个蓝沙发,两个房间有两处大的不一样:</h3><div>一,《逃家小兔》是红墙壁、绿地毯,《晚安,月亮》是绿墙壁、红地毯</div><div>二,《逃家小兔》大兔子抱着小兔子,《晚安,月亮》老太太和小兔子始终离得很远</div> <h3>《晚安,月亮》为什么是“老太太”,不指明和小兔子的关系?</h3><div>“老太太”是谁?</div><div>玛格丽特的传记作者马库斯和《晚安,月亮》的译者阿甲老师对此有一些研究,牵涉到玛格丽特的一段情感,不过,因为逝者已逝,没有定论,这里就不八卦、不过度解读了。</div> <h3>在小兔子眼中,在孩子眼中,不管是窗外真实的月亮,还是画里的月亮,都要道一声晚安</h3><div>三岁之前神之子,在他们心里,万物有灵,都值得道一声郑重的晚安</div> <h3>月亮在窗外升起</h3><div>从“晚安,灯光”开始,接下来每一个彩色页灯光都在逐渐变暗</div><div>?</div><div>前两天看到这里突然发现,我们平时看窗外的月亮,它都是高高在上,怎么小兔子绿色大房间的窗外,月亮显得这么低呢?</div><div>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有待思考~~~</div><div>?</div><div>有一个评论文章说:大红大绿的颜色,让这个大房间有一种舞台剧的效果。而且,窗外满是星星,月亮那么低,仿佛这个房间是在半空高的地方,更有一种不真实、梦幻般的感觉。</div><div>?</div><div>小兔子睡着看月亮的,角度不同。 </div><div>?</div> <h3>小兔子看着墙上三只小熊的图道晚安</h3><div>?</div><div>?</div><div>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一页的三只熊的图,其中一个椅子下面多了一点黄色的色块</div><div>还有人说圆桌上的米糊,是熊故事里的粥跑到了圆桌上</div> <h3>“小猫”“手套”很押韵。</h3><div>《晚安,月亮》的文字,英文版本身就很押韵,是它的一大特点。阿甲老师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很重视这种韵律。不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必是有得有失,中文版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了这种特点。</div><div>一个妈妈说,“押韵的句子孩子都喜欢,读着读着他就睡着了。”</div><div>?</div><div>不过,晾衣架上怎么只剩手套,袜子不见了</div> <h3>我是这么理解的:</h3><div>一,为了和“小猫”押韵,省略了“短袜”,保留了押韵的“手套”</div><div>二,在孩子的眼中,可能看到一件东西,就集中注意力,忘记了另一件东西</div><div>?</div><div>这个没有定论,各有各的解读</div> <h3>袜子又出现了。</h3><div>而且还道了晚安——“晚安,座钟 晚安,短袜”</div><div>?</div><div>能找到小老鼠去了哪里吗?</div><div>最左边,书架上</div> <h3>“小屋”“老鼠”——又是一组押韵</h3><div>这只到处跑个不停的小老鼠,也被小兔子道了一声晚安</div><div>我们看,大到铺满整个书页的绿色大房间的彩色图,小到小老鼠这么小小的一个图,插画家克雷门的构思和设计,张弛有度,变化自如,不得不赞叹~~~</div> <h3>小兔子向圆桌上的梳子和刷子道晚安。</h3><div>?</div><div>这一页特别柔和、安静、整洁</div><div>由于灯光变暗,颜色柔和了许多,我们看着也仿佛感受到小兔子那种慢慢平静的情绪了。</div> <h3>克雷门整本书的神来之笔 来了</h3><div>“晚安,没有人”</div><div>记得给朋友家的宝宝读到这一页的时候,他很认真地敲了敲这一页,就像敲门一样,大声说着,“喂喂喂,没有人吗?有人在家吗?出来跟我玩啊,我是大齐。”</div><div>当时立即由衷佩服克雷门的神奇和伟大。</div> <h3>玛格丽特把神秘的“没有人”和最日常不过的“米糊”放在一起,又表达了什么呢?</h3><div>这牵涉到当时美国童书创作和儿童阅读的一个著名争论。简而言之,一方是传统的浪漫主义儿童文学,主要以童话、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幻想小说等等为代表,离孩子的实际生活较远,侧重道德说教,或者只讲光明美好等积极的一面;一方是现实主义儿童文学,提出“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理念,即强调童书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第一手实践等等相契合,让孩子能产生现实的共鸣。</div> <h3>受到班克街教育学院的导师米歇尔的影响,玛格丽特刚开始是站在现实主义这边的。《晚安,月亮》显然是与孩子的生活直接相关的:不愿睡觉,害怕黑暗、分离和孤独,房间里熟悉的电话、红气球、小猫、手套等等。不过,她慢慢地中立了,在创作中融合了两派的观点。</h3><div>比如,她的传记作者马库斯就说,在《晚安,月亮》中,“童谣的现实和当下的现实无缝融合”。就像,一边向没有名字的、难以估量的“nobody”道晚安(“晚安,没有人”),一边向再家常不过的日常物品,一碗米糊,道晚安(“晚安,米糊”)。</div><div>《逃家小兔》也是现实与幻想的结合。</div><div>光有现实,太枯燥。光是幻想,无法引发孩子的共鸣。</div><div>所以,两者结合也许是最好的。</div> <h3>晚安,老太太</h3><div>晚安,“嘘——”</div><div>?</div><div>被两只小猫满屋子玩的毛线团,这时候被老太太收了起来。两只小猫不情愿地、期待地望着老太太。老太太说“嘘——”</div><div>上一页被道过晚安的米糊,这一页遭遇了什么呢?</div><div>哈哈,小老鼠爬上圆桌偷吃了几口</div><div>也许它早就按耐不住了。终于等到这会儿灯光暗得都要看不见了,它才爬上桌子偷吃</div> <h3>窗外的星星,无处不在的空气,晚安</h3> <h3>【延伸解读】</h3><div>肯定有人在说,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一本书</div><div>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已久闻它的盛名,初读时激动的同时也有疑惑:这么有名的书,就这么简单吗?</div><div>是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甚至图画书大师艾瑞·卡尔(《好饿的毛毛虫》的创作者)在一次访谈中也坦言,最初接触《晚安,月亮》的时候,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创作图画书的秘诀,不过那时已经是成年人的他,一开始也搞不懂这本书有什么魅力。</div><div>?</div><div>这是很多成年人在初遇这本书时共同的感觉</div><div>?</div><div>所以,《晚安,月亮》在1947年出版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像玛格丽特的其他书那样大红大紫,甚至有点落寞——不但童书评论界反应平淡,甚至被视作儿童图书馆界权威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拒绝将其列入推荐书单!?</div><div>是到了1960年代中期,那群1940年代的孩子做了父母,回头来找这本书,想与孩子重温他们儿时听《晚安,月亮》的美梦,这本书才开始成为颇为流行的图画书,以至纽约公共图书馆改变最初的看法,将其列入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甚至是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75种“世纪之书”之一。</div> <h3>一位读者的评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在没给我的儿子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不明白这本书有什么吸引人的独特之处。可是,从我第一次给他读,我就知道了。这本书一定有什么有魔力的东西,让孩子们爱上它。</h3> <h3>为什么孩子和成年人会有这种不一样呢? </h3><div>就是你喜欢的书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书你不喜欢 </div><div>?</div><div>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教授塞尔玛?H?弗拉贝格在其经典著作 The Magic Years(中文版书名《孩子,妈妈知道你的心理》,京华出版社,2009年,也是由我们引进的)中说:</div><div>童年早期(指的是6岁以前)是一段“魔幻”岁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这段黄金岁月的记忆仅仅是一种幻觉,因为我们根本不记得这段时间的事情。我们至多有少许尘封的记忆,屈指可数的模糊、失真的画面,我们甚至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记住这些。童年的这段时光——大约是出生后的头5年——就像一座城市一样被掩埋了起来,当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回到这段时光时,我们是那么陌生,无法顺利找到我们的路。</div> <h3>我想,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是孩子们选择了这本书,而不是父母们。更重要的是,这段话让我们明白了,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不能以成年人的逻辑、把成年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虽然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但那是我们成年人早已经忘记的一个世界。</h3> <h3>这本书节奏非常之慢??反复阅读之余??仿佛把人的节奏都带慢??慢慢就睡着了</h3><div>?</div><div>月亮慢慢的升起来</div><div>台灯慢慢的按下去</div><div>炉火慢慢的熄灭</div><div>一切都慢慢的?缓缓的。。。 </div><div>?</div><div>?</div><div>不但是语言重复性强??而且画面重复感也很强</div> <h3>站在孩子的角度,《晚安,月亮》有哪些让他们喜欢的地方呢?</h3><div>1,图画的丰富细节</div><div>时间——壁炉和床头柜的时钟,从7点到8点10分</div><div>月亮——从没有,到慢慢在窗外露出一角,一点点上升</div> <h3>有人说月亮是第三座钟 </h3><div>?</div><div>灯与光——从打开到慢慢变暗,房间墙壁的红绿对比强度也在下降,暗示小兔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div><div>小兔子的姿势,小老鼠的位置,窗帘的颜色,与《逃家小兔》的互动,以及小猫、老太太、玩具屋、壁炉的火、牛跳月亮的画、红气球、米糊、袜子、书架里的书等等,都有变化。</div><div>要知道,孩子天生是读图的高手,这么丰富的细节,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一座宝库呢。</div> <h3>法国画家马蒂斯,《红房子》</h3><div>《晚安,月亮》中房子色彩的创意来自马蒂斯的这幅《红房子》,这是玛格丽特很喜爱并请赫德参考的。但墙壁改成绿色一方面有睡前故事的考虑,另一方面则与当时的背景有关,刚刚二战结束,赫德才从太平洋战场上生还,玛格丽特希望用绿色祈愿和平。当然,书中的红绿搭配,更有一种奇特的神秘感…</div> <h3>Goodnight moon的最初的封面哦</h3><div>在这一版封面中是有一只兔宝宝的,但在此书的编辑厄苏拉的建议下去掉了,因为厄苏拉希望小读者们把自己看作此书的主角。</div><div>而且,厄苏拉还建议,“把两个生物都画成兔子,而不是人。”</div><div>看来最初画的是一大一小两个“人”,而不是一大一小两只兔子。</div> <h3>今晚,不妨试一试,让你家宝贝跟房间里的东西一一道晚安,跟窗外的月亮道晚安。</h3><div>晚安,月亮</div><div>定是美好的夜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