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哨街道白音爱里村民族特色<敖包节>于八月八日早7:30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喀左县宗教局,喀左县民委,南哨街道承办,由南哨街道白音爱里社区主办,本次活动共有两大主题,一是祭祀活动活动地点在南哨街道白音爱里社区南山敖包上。二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目表演,骑马,摔跤,蒙古象棋,舞蹈,晚间篝火晚会。</h3> <h3><br></h3><div> 著名民歌《敖包相会》咏唱了美丽的爱情思念。这个“敖包”由何而来呢?</div><div>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但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随着喇嘛教的不断兴盛,敖包在广大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外出的蒙古人经过这些敖包,都要叩头参拜,并献上供品,还给这些敖包堆上几块石头或添一些土,以示对神灵的虔诚。</div> <h3>白音爱里村梁主任主持祭拜仪式</h3> <h3>白音爱里村张书记致欢迎词</h3> <h3>诵经的喇叭</h3> <h3>两个壮年男子抬着祭祀用品</h3> <h3>献哈达</h3> <h3>上香</h3> <h3>长者在宣读祭文</h3> <h3>祭祀时,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h3> <h3>喀左县原人大主任白玉林同志,向蒙古族人民英雄成吉思汗敬献哈达。</h3> <h3>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后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将带来的石头添加在敖包上,并用柳条、哈达、彩旗等将敖包装饰一新。</h3><div><br></div> <h3>祈求平安,五谷丰登,牛肥马壮。</h3> <h3>演出开始</h3> <h3>舞蹈我从草原来</h3> <h3>马头琴合奏</h3> <h3>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