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一章 教育管理</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第一节 教育行政 </font></h3><h3> </h3><h3>近三十年来,凤尾镇中小学教育在凤尾镇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全镇人口素质为战略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巩固和提高全镇的“两基”成果,为加快凤尾镇社会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做出了贡献。</h3><h3>镇康1964年建县,1972年凤尾被划为凤尾公社,同年县上恢复教育局,各公社相应成立了文教组。1984年公社改区,区级教育管理机构仍为文教组,1986年5月,县文化、教育机构分设,成立了教育委员会。1978年12月区改乡,成立了凤尾镇,次年凤尾镇教育行政机构改为教育管理委员会。2003年教育管理委员会改为凤尾中心学校。2009年凤尾中心学校改为凤尾镇教育办公室。具体分段时间如下: </h3><h3></h3><h3><font color="#167efb">凤尾文教组(1970年——1973年)</font></h3><h3>凤尾镇原辖区内有学校25所,教职工76人。全镇共有学校27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教学班70个,在校学生1659人,教职工74人。有周文品主持工作。成员有:杨鹰、徐勋、李中文、杨映荣。</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凤尾学区(1974年——1989年)</font></h3><h3>1985年开始,小学学制逐步改为四年制和六年制,改制年级统一使用六年制编写的教材,实行初小、高小四二分段制,村小读完四年级即达初小文化水平。开办村级完小11所,分别为凤尾、仁和、大坝、芦子园、小水井、大柏树。凤尾镇由原辖区内学校25所,到1987年发展为32所,其中完全小学6所,教学班53个,在校学生1129人,教职工54人。教学内容《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科目有所增加,大部分实行教师包班制,教师学历方面开始有临沧师范毕业的中专师范生,领导力量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时任学区文教助理同志先后有杨鹰同志、张国祥同志。成员:周文品、李光应(会计)、段春华、徐勋。</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凤尾镇教育管理委员会(1990年——2002年)</font></h3><h3>凤尾镇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1992年张国强同志调文教局后,1993年教管会副主任一职由朱瑞智同志担任,成员有段勋、(扫盲专干)、周文品(抓基建)、李光应(会计)、曹玉顺、鲁成军。1993年道水村归并军弄乡,有小学25所,分布6个办事处。</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凤尾镇中心学校(2002年——2006年)</font></h3><h3>2002年,根据《镇康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凤尾镇教育管理委员会改为凤尾镇中心校,2004年中心校校长一职因朱瑞智同志退休,由张景宏同志担任,成员先后有郭宏云(副校长)、朱茂强(教研员)、段勋(扫盲专干)、李光应(会计)。</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中心校(2006年——2009年)</font></h3><h3>2006年,进行全县教育综合人事制度改革,撤销了原凤尾镇中心学校,成立中心校,凤尾中心学校有凤尾中学、凤尾完小、开裕完小、芦子园完小、大坝完小、小水井完小、大柏树完小组成。由奚正棋同志任中心校长,张景宏同志任副校长,成员先后有朱茂强(教研员),李光应(会计)、郭宏云(督学)、李培艳、杨建春、李元富、张永林。</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凤尾镇教育办公室(2009---2013)</font></h3><h3>2009年根据市、县要求撤销中心校,设立凤尾镇教育办公室全面管理凤尾镇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凤尾镇教育办公室2009年成立以来,在镇党委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巩固和提高全镇的“两基”成果。同时,凤尾镇教育办公室在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小学校管理以“三化”“十个起来”“五比”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办学业绩,已成为当地学子成才的摇篮。凤尾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奚正棋,副主任张景宏。</h3><h3>2011年奚正棋同志调任南伞教办室主任,由张景宏担任凤尾教办室主任。</h3><h3>2011年成员:有李光应(会计)、李元富、杨建春、张永林、张子义、周明川、普军。2012年教育办公室成员:有李光应(会计)、李元富、张永林、张子义、周明川、李奇东、普军。2013年教育办公室成员:有张子义、鲁建卫(会计)、李元富、周明川、李奇东、杨秋良、普军。</h3><h3>2013年8月,张子义任凤尾镇教育办公室副主任。</h3><h3></h3><h3><font color="#167efb">凤尾镇教育办公室(2014---2016)</font></h3><h3>2014年8月,金正祥担任凤尾教办室主任,张子义副主任。成员有,有鲁建卫(会计)、李元富、周明川、李奇东、杨秋良、刘国伟、普军(借调)。</h3><h3>2015年:金正祥、张子义、李元富、鲁建卫、周明川、李奇东、刘国伟、武新云。</h3><h3>2016年:金正祥、张子义、李元富、李奇东、鲁建卫、刘国伟</h3> <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 第二节 校 舍</b></font></h3><h3>清末民国时期,私塾无设施,课桌発一般由学生自备,公立 小学由乡村摊派筹资购置。</h3><h3>民国时期,公立学校多用祠堂、庙宇办学,少数由乡村摊派 工、料、款兴建,学校少而校舍简陋。</h3><h3>1950年至60年代初,境内学校较少,校舍依然简陋,完小多 为草顶土坯墙,村小则为草顶泥挂墙或用竹笆栅栏,罕见瓦舍。</h3><h3>1965年后,部分完小改为瓦顶土坯墙。</h3><h3>1969年后,瓦舍逐年增多, 茅草屋减少。</h3><h3>1964年起国家逐年拨一定的购置费,用于改善公办学校的设施,但资金微薄,顾此失彼。镇康中学于1968年购置马车1辆,用于生活运输,1971 年因基建需要购工农一10型手扶拖拉机1台,1979年此机已坏, 又购工农一 12型拖拉机1台。</h3><h3>1980年后,各中学、各学区中心完小和个别村小兴建 砖木结构房屋。1981年6月后,镇康中学、县民族小,凤尾完小混合结构教学楼相继建成。</h3><h3>1987年,全县校舍虽比往昔大有改善,终因财力不足,仍多系土木结构。由于学生逐年增加,中学和中心完小住房十分紧缺,镇康中学的县城学生须全部回家住宿。凤尾镇用茅草或油毛毡做屋顶且破烂漏雨的有枇杷水、梅子树、天生桥、小明山三个校点。</h3><h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空前地重视教育,本县购置费有一定增加,最多为1984年,共拨款135678.28元,大部分用于进修学校、中学、县民族小学购置 学生用床,少数购置课桌凳。加上社队筹资,教学设施逐渐得到改善。</h3><h3>1980年后,各中学、各学区中心完小和个别村小兴建砖木结构房屋。镇康中学有理、化、生实验室3个、仪器仓库2间;勐 堆农中有理、化、生实验室3个;中心完小及半寄宿制高小有地球仪、风琴、自然教具箱、数学教具箱、教学挂图5大件教学用具。县民族小学(傣族寨完小)有录像机1台。镇康中学有“沈阳金钟132 型”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1台,县民族小学有手扶拖拉机1台。凤尾完小购置有制作精良的油漆课桌凳。其他中心完小,其他完小和村小设施较差,部分学校桌凳陈旧破烂,住校生几乎都用丫杈床。</h3><h3>1990年后,全镇教学设施逐年得到较大改善。至2017年,全镇中小学都购置有制作精良和足够的课桌凳,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强力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条件,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的学校布局结构已基本形成。</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三节 教学设施</font></b></h3><h3>教育技术装备不断加强。目前我镇教育技术装备如下:</h3><h3>交互式电子白板37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