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李晓: 图:蒲类影人 李晓</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木垒,天山北麓东天山下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这个名字之于我,已不仅仅是乡土田园的代名词,更是一个符号,一种精神,一份情怀。近三年来,因各种缘由与木垒一次次走近,一次次的缘分交集,已无法记数。最令人动容的,却是一个关于沈家沟一个普通农家小院的故事。 </span></h3><h3> 故事的最初或缘起于两年前跟随一个摄影团队前往木垒平顶山摄影采风,接着在去年前往木垒沈家沟摄影采风。印象里最深的是那此起彼伏低矮山坡上七彩斑斓油画般的麦田。</h3><h3> 在此期间,无意间获悉新疆著名作家刘亮程老师在木垒菜籽沟创建了"木垒书院",同时集结数十位现代新疆艺术家成为一个艺术群落村,菜籽沟一时成为新疆一处文学艺术家隐居乡土潜心艺术创作的自然殿堂。一片乡土,与文学艺术有了牵系,同时也使得这片土地亦无形中平添了几分深厚艺术气息而令人心向往之。</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去年七月的一天,无意赏读到新疆摄影人金剑锋老师(笔名金单反)的一组系列人文纪实摄影作品,标题为《木垒乡村纪实》,内容反映木垒乡间故事,从木垒书院、木垒乡间小路、乡村留守老人、乡村养蜂人与木垒树莓故事,精彩的木垒乡间故事,清新纯粹,令人耳目一新,作品图文并茂将浓烈的乡土气息发散给读者,让人再次感受到木垒乡间与众不同的地方风情。</span><br /></h3> <h3>早春二月,受邀摄影人杨岚老师参加铁路局红楼酒店一个摄影人聚会上,首次与木垒影协主席李天仁老师邂逅相遇,李主席谦和儒雅,博学多才,平易亲切有加,堪为为大美木垒的义务代言人,不仅带来木垒当地特产名酒"山粮糜子酒",开席即用木垒方言俚语以快板艺术形式说了一段新疆特色的"嘴子",话说起木垒的河流沟坎如数家珍,有名有指,诙谐幽默,把个中国木垒着实夸赞了个通透。李主席特别相赠杨岚老师书画墨宝两副,一纸行云流水的宣墨行书展示开来,书作蕴含传统文化内涵力透纸背。临别,李主席热情恳切相邀大家七月木垒再见。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它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丰富而厚重就这样通过李主席"广而告之"传递于我们,木垒蕴藏的几分神秘,再次令人平添几分向往。</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大约今年四月间,偶然阅读到新疆作家李东海老师的一篇关于《木垒河》小说的书评《木垒河,从一部长篇看新疆的民国史》,书的作者为新疆作家李健老师,其创作的反映民国木垒地区乡土故事的小说《木垒河》,被誉为新疆"白鹿原",新疆文学界给予"几乎反映了半个新疆民国史的史诗般的鸿篇巨著"的高度评价。难得好书,想方设法想一求得拜读,无奈书店已畅销卖断货。后有机会见到李健老师本人,本想当面想索讨一本拜读,谁知李老师本人手头仅有的几本皆被索讨完毕。后经一位文友作家推荐,终于在网上阅读到连载,虽然连载持续未完,但对自己来说如获至宝,此书对木垒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反映跃然纸上。</span><br /></h3> <h3> 今年七月一天,鄯善影协主席李保民老师以笔名"文行者"发表图文美篇《木垒,是一块田》,阅读后心潮起伏,当即转发分享,同时按语点评:木垒是一块田,但不仅仅只有田,常人看的是田野的风景,李保民老师看的是风景背后这块土地的岁月。木垒因其新疆独具风情的麦田风光而闻名于世,其实这块土地上深藏更多的历史却少有人知。木垒河流淌过的大地,沟坎坡谷都藏着岁月远去的故事。有人说,探寻新疆木垒的故事,当了解民国时代木垒的历史,必读一本书《木垒河》,读完这本书,再到木垒,站在这块厚重土地上,只有敬畏。这是一块有风情风物、风俗,更有风华的土地,如果有机会去木垒,除了麦田,不妨去深度走透透,感受一下木垒的人文历史,正如李保民老师在此美篇文字中所言:木垒,是一块田,<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远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的农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革命时起,</span>木垒,就是一块田。芦花河的河水,或许就是因为这田的存在。一层木头一层石头垒成的河坝,成就了"木垒",滋养了这块田的古往今来。</h3><h3> <br /></h3> <h3>木垒,木垒,新疆木垒,大美木垒,中国木垒,淳朴的民俗乡情,如画的麦田风光,隐匿乡土田园的现代艺术气息,更有那百年前的民国历史,这一切都深深诱惑着我去探寻,期待有朝一日来一次深度木垒游。关于木垒的更多风物景致,是从木垒影协主席李天仁老师(笔名蒲类影人)为首的众多摄影人的镜头下,那春夏秋冬木垒的原乡风光,一个天山北麓东天山下名不见经传的木垒,楞是被摄影人的镜头将其大美推向了世界。</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木垒,一个与自己本无任何瓜葛的地方,就这样使得自己不知不觉开始关注这块土地,有时恍然觉得自己也变成了木垒人,聆听春风吹过木垒河,期盼夏季麦田黄熟的季节,去赏看金黄麦浪翻滚宛如大地飞歌的情形,去那片中国西部最美的田园大地,摄下那宛如七彩版画般的田园风景。</span><br /></h3> <h3>七月末的一天,终于得到一次去木垒的机会,此行木垒,没有告知任何朋友,甚至没有告知再三热情相邀我前去的木垒影协李主席知晓(但愿他老人家不要责怨我)。不想告知原因很简单,一是临时计划行程,时间仓促紧张,二是不忍心在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里麻烦他老人家一路陪同做向导解说。</h3><h3>此行目的地是沈家沟,<span style="line-height: 1.5;">同行伙伴驾驶着越野车穿过西吉尔镇的村落,沿着一条大路,向远处有山的方向行进。记忆中去年来沈家沟采风处,有一个观景台,一个农家小院,院里种植果树、蔬菜,晚上夜宿农家民宿简陋的大通铺。行进旅途中路过东城镇的指示路牌,按照预先估计的行程应该距离那片麦田不远了。</span></h3> <h3>而之所以此行选择沈家沟,在于她的远近闻名的独特自然环境。沈家沟位于新疆昌吉州木垒县东城镇政府以南5公里处。全村共有614户1732人,由汉、维、回、东乡四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9%。沈家沟村有个"金泉"和"银泉"之称的圣灵泉沟,此处长年河流潺潺流淌,滋养了东天山这片肥美的土壤,也孕育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林海与花海交相融汇,草原与圣泉亲近共生。葱郁的绿洲,奔腾的河流、宁静的村落、丰饶的物产和成群的牛羊,可谓物华天宝的一处宝地。更难得是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极适宜居住。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小小乡土呈现出一片世外桃源的绝美风情,沈家沟的名字不胫而走,吸引了很多摄影人纷至沓来采风创作。</h3> <h3> 随着车子向前行进, 眼前出现一片高低起伏田野,田野套种的鷹嘴豆等农作物已有些发黄。不远处山梁上两个农人在俯首侍弄着农活。我下车向山梁走去,一是上去眺望查瞰寻找记忆中那片麦田,二是打问前往沈家沟观看麦田最佳视角的所在路线。这座低矮山梁的确是瞰景的好地方,极目远望,深深浅浅的黄绿色块在视野里铺展开去,但并未发现去岁那片色彩层次分明的麦田。</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山梁上务农的大哥很热心,很详细地指给我们前行路线:"下坡,沿着正对着的那条小路直走,走到那棵榆树前,再右拐,继续往前走,走到头,看到一条柏油路,上去,沿着柏油路向右走一段,左拐再走百十米,就可以看到一个观景台,在那,有一个我们当地乡亲开的度假接待山庄,一般摄影人来这里都在山庄吃饭住宿,那也是看麦田最好的地方了。昨天来了好几拨车游客了,早上又走了两辆,都是过来拍麦田的"。</span></h3> <h3> 向农民大哥道了谢,根据他指的路线继续上路前行,一路很顺利,没一会就到了观景台附近。停车时,眼前一片偌大铺展平整的空场地让我吃了一惊,去年来的时候并没有这片场地,场地前还多了一座褐色的构造别致的建筑物,这大概就是农民大哥口中的"观景台山庄"了。</h3> <h3>关于观景台,据说有些来历。三年前,援疆木垒的干部们有感于沈家沟的地理环境与奇特的麦田风光,有人提议可援助建造一座观景台,让更多来此地的休闲旅游的游客们切身感受美景,同时也传播沈家沟的美名。观景台建造起来了,随着沈家沟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后来政府相关部门又出资修建了观景台四周便于出行的乡村道路,替而换之为柏油路面。如今,观景台不仅成为沈家沟一个地理标志,更成为一个观景处,置身此处,居高望远,视野宽广,远近麦田秀色尽收眼底,可谓观赏麦田多层次风光的绝佳宝地。</h3><h3> <br /></h3> <h3>紧挨着停车场右首,也就是观景台的前方,出现一处奶黄色的农舍院落,两扇褐红色的大铁门,油漆略有些斑驳。我毫不费力地一眼认出,这就是去年来过的那座接待过我们来此地采风食宿的农家小院。</h3> <h3>信步向小院走去,一进院子,小院上空迎风招展的七彩小旗让我眼前一亮。步入小院,更是吃惊。原先的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已经变成平展的水泥地,原先那一排白墙粉刷的房屋已被奶黄色与褐色粉刷装饰一新。原先的灶台已经换了位置,重置在新建的凉亭附近,凉亭旁边的一个开放式无门厨房内,操作台、灶台等井井有条,门口立着消毒柜与冰箱,所有餐饮设施一应俱全。</h3> <h3>院内的果树与蔬菜还是那般郁郁葱葱地茂盛,栅栏边,几株色彩鲜艳的桃红色太阳花、大丽菊与观赏柏点缀着生机勃勃的小院。目光转向右侧,多了一座钢架凉亭,凉亭顶部被黑色的篷布遮盖,凉亭下有七八个客人在休闲纳凉与闲聊。更令人惊喜的是,沿着凉亭,还有一排新建的平房,门窗崭新,色彩与与初进远门的老房子粉刷的一样,窗明几净,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色彩鲜艳的新被褥以及铺着桌布的桌椅。</h3> <h3> 端详着熟悉又陌生的院落,一个四十岁左右,面容慈善,留着利落短发,肤色有些黝黑,身着一身草绿色迷彩工作服的中年女子正在打扫院子。我上面打招呼:"大姐您好!我去年来过您家,晚上住在这平房大通铺,今年我又来了,您还记得不?有印象吗?"</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大姐咧嘴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笑,操一口浓重的木垒当地的方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记得记得,当然记得呢,凡是来过咱这里的人,只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见过一面,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都面熟有印象</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呢!那次你们一个大巴车来了二三十号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当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晚上你们还表演节目</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来着,是不是?"</span></h3><h3> 没想到大姐记忆力如此之好,说得分毫不差,令我惊讶:"是的,没错,那就是我们,您真的记得呢!一年不来,再来您家变化太大了,差点认不出来了!"我惊喜地说,"你们把这小院改造了一番,比先前更漂亮、更宽敞也更舒适了,真是太好了!"</h3> <h3> "呵呵,这都是我那儿子整起来的,年轻人嘛,有理想,想做,也肯干!"。阿姨满脸透着自豪,说着指着不远处在灶台上忙碌的一个小伙子。举首望去,一个身着黑T恤,牛仔中裤,帅气精干,约摸二十岁来左右小伙子正在烤肉炉前忙活着。我走上前去搭讪,赞叹他家小院的接待设施的改变,为来沈家沟摄影与游玩的客人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接待,可谓做了一件大好事!</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小伙子浓眉大眼,帅气俊朗,体格健硕象个小牛犊,说起话来大方而爽直,"我们这沈家沟环境不错,靠近山边,雨水充足,这里的麦子不用人浇水,靠老天雨水自然生长就可以。沟沟坎坎的坡地,还可以套种各种农作物,所以就有了你们城里人看起来色彩奇特的麦田美景。这里不仅有麦田,还有雪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草原、圣泉、花海与山林。随着沈家沟被摄影发烧友推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来这里摄影采风也越来越多。之前是我爸妈在小打小闹做一点一般食宿接待,住宿条件比较简陋,有时人来的多的时候,根本接待不了,无奈就让客人们去县城住。我是今年才过来,把原先父母的接待设施改造了一下,以后还有很多计划,慢慢做吧!欢迎你们以后常来,也向朋友们多多宣传一下我们这里!"</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简单一番闲聊后,我步出小院去寻找记忆中那片熟悉的麦田。在观景台前,放眼西望,天地的麦子大多发黄了,正在收割,那线条棱角分明的色块依旧。正是午后,机器停歇在地里,两三个农人在地里低头捡拾着什么。远处的一道高高山梁上,有一两辆私家汽车与人影。西望,绿树掩映的小村,密匝村落的农舍,依稀人影走动。一辆摩托车从小村驰出,沿着那条S形小路,转眼间驰近又消逝。</span><br /></h3> <h3> 不知是哪一个高明的画家,在高低起伏的浅坡丘陵上,绘就了天地间最闪亮眼眸的巨幅油彩画。丰收的田园铺金叠翠,犹如七彩画廊,绵延千里的绿洲呈现一副风情曼妙的自然画卷。</h3><h3><br /></h3><h3>不能不叹服这里的乡村农人,他们是天赋的自学成才的"乡村田园画家":从没学过美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春洒播,金秋收获,田垄耕作却不经意在大地作了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版画呈现于世。</h3> <h3>无需色彩繁杂,三四种颜料调和,就是金黄与翠绿的深深浅浅的色彩组合,从柔和起伏的线条、棱角分明的色块与万千韵致的形状,皆是自然天成,气象万千。这一切浑然不觉成就了中国西部乡村最壮丽的麦田巨画。</h3><h3><br /></h3><h3>墨绿、青翠、灿金、褐黄,大地的色彩随线条与色块,如彩色的大海潮起潮落,相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流云与黛墨的远山,一幅幅天然巨幅油画铺展至天际。 温柔起伏的曲线,粗旷坚硬的色块,韵致优美的形状,在麦浪翻飞的时节,在沈家沟的七彩田园,书写着无字却有韵的诗篇。</h3><h3><br /></h3><h3>深深浅浅的绿,清新明快的青,金黄灿烂的金,养眼养心醉其间,还有什么麦田怪圈,哪里比得上木垒乡间的麦田美术画?风吹麦浪,大地飞歌,金黄与翠绿的色彩组合,在沈家沟的田野里成就大地最曼妙的交响。</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眼前的麦田,还是三角线条的几何组合,黄绿相间深浅浓淡的层次感,与去岁似乎略有不同,但又怎样呢?年年岁岁田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时,看得或许不是风景,而是寻找风景的心情。应该到饭点了,转身回小院,不知为何,总觉得那座小院有什么故事,更值得我去探寻。</span><br /></h3> <h3> 回到小院,同行伙伴已经把午餐点好,用餐就在新建的凉亭下,先前的那个小伙子正把餐盘一一端上桌来。素炒鸡蛋,素炒菠菜,清炖羊肉,烤羊肉串,还有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野蘑菇汤饭,全是地道的农家菜,口味特色自是与惯常乌市街上的餐馆不同。一边用餐,一边赞叹着午餐的烹调手艺,大姐在一旁笑说,这是儿子的厨艺。</h3> <h3> 用餐完毕,小伙子主动在我们旁边一张凳子坐下,与我们闲聊起他的故事。他自我介绍叫王彦飞,91年出生,曾就读于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因自小家境贫寒,没有太好的条件读书,就选择了旅游系烹饪班学习技术,毕业以后,在酒店当学徒。经过三年酒店实践,积累一些经验就打算自己创业,几经周折,终于在2010秋在乌鲁木齐南梁坡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但是效益并不理想,开了一年就关门大吉。后经朋友介绍在五家渠开店进行2次创业,经过五年的磨炼打拼,效益渐好。直到2017年,获悉木垒县推动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消息,心里蠢蠢欲动,现在农村惠民政策这么好,自己已经有条件把事业做的更好,为什么不在家乡发展呢?</h3> <h3>想到做到,立马就行动,王彦飞当即回到家乡木垒,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享受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将沈家沟自己家中的房屋进行了一番改造,同时在外围建了一座颇具格调建筑,配备上洁净卫生的现代冲水公厕。这座雅筑小王计划将来做摄影俱乐部,建筑外那片场地就是停车场。就这样,在原有父母小打小闹经营基础上,正式创办起了如今的观景台农家山庄。尽管沈家沟麦田风光独具特色,目前来的却多为摄影爱好者。对于大多数外地游客来说,沈家沟尚属偏僻之地,知名度小,故来客量还不是很多。</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没关系,我的观景台山庄才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开始起步,以后发展会逐步走上正规。眼下我正与木垒县影协筹划,计划在这里办一个摄影人之家俱乐部,作为国内外摄影人的采风基地。还计划在今年冬天筹建是观景台滑雪场,到时人们可以过来滑雪、玩雪与赏雪景。明年计划把沈家沟微信公众号做起来,同时做一本沈家沟的宣传图册,图文并茂展示沈家沟的人文与风光。长远计划,未来把沈家沟打造成一个每个季节都有不同风景的乡村旅游地,让更多的朋友知道沈家沟,前来沈家沟游玩。"</span><br /></h3> <h3>听着小王踌躇满志的目标计划,我眼前展现出一个崭新的沈家沟观景台乡村度假山庄图景。未来的沈家沟观景台山庄的主人,或许不再是那对憨厚朴实农家夫妇,而是他们九零后儿子。在这木垒边远的小山村,一处小小的田园风光,一座寻常普通的农家小院,是什么原因,使之一年年发生着巨变?是新时代乡旅游的潮音促使?是经济社会农民乡民思想的改变?是新一代年轻人与时俱进的梦想?</h3> <h3>是什么信念支撑着这个在大都市闯荡的小伙子,在创业渐入佳境时,又义无反顾回到乡村,在家乡的土壤上,开创起这片新的天地?后来我在王彦飞的空间自勉的励志语录里得到了答案,顿时豁然明晰。那段语录原话如下:生<span style="line-height: 1.5;">活本该是这样的,忙忙碌碌,才有充实感,为了生存而努力,为了明天而拼搏,阳光即将散在你的脸上,加油致自己不后悔的青春年华!同样的路,有人敢走,有人不敢,走不走,不是路说了算,是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胆。有的人摔了一跤也许一辈子再也不敢站起来走了,有目标的人,就算是摔得遍体鳞伤,照样勇往直前。人和人其实也没什么太多的差异,只在思维一念之间。学会换位思考,成就自己人生,坚持信念,找对平台,跟对团队,懂得感恩,诚信为人,坚持不懈,梦想终会成真!</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或许是天意使然,抑或命运有意安排,</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毕业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烹饪专业的王彦飞,这个出生于木垒乡土的九零后农家子弟,经过一番闯荡都市跌宕打拼,终于在家乡木垒的沈家沟观景台找到了自己的创业平台。承载着父辈的希冀,也承载着木垒年轻一代农家子弟的梦想,王彦飞正朝着他目标的方向而奋进。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观景台山庄春暖花开时节,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来自疆内外的客人。</span></h3> <h3> 临别了,与小王与他的父母合影留念,顺便为他的父母拍合影。起初,王妈妈略有些腼腆,手足无措不知怎样站立摆pose才好。小王宽慰母亲:"妈,您别紧张,就象平时一样,放轻松,自然些"。慢慢的,王妈妈笑容逐渐松弛下来。话语不多,憨厚朴实王爸爸似乎还有些扭捏,没想到王妈妈大方地把手搭在丈夫的肩头,顺便另一只手拉住丈夫另一只手。他们优秀帅气的儿子站在母亲,神态自信从容,目光充满年轻人的执着与坚定。多么幸福和睦的一家三口,目睹这一幕,我连续按下了几个快门。</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木垒东城,沈家沟一隅,观景台山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与她的主人的故事,就讲述到这里。沈家沟观景台山庄的这座农家小院,背靠万亩旱田,麦田风光绮丽多姿,她年轻一代的主人,正踌躇满志地计划将她打造成四季休闲观光的乡村旅游度假山庄,或许这也是木垒沈家沟一个缩影。我在心里默默祝愿天道酬勤,这一家三口所付出的心血与热力,使得观景台山庄愈加红火。相信不久的将来,木垒东城沈家沟,或将以观景台山庄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木垒美丽乡村旅游的一个触点,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休闲观光与旅游度假。</span><br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 返程时车行前往木垒县城,途径壮观的芦花大桥,想起小王所言芦花大桥下的水,就是惯常所说的木垒河。隔着车窗,桥下的河水涛涛向东奔涌而去,载着这块土地上的过往与今昔,那乡,那土,那村,那人,虽已渐行渐远,却已在心里凝成一道风景,牵绊着向往诗与远方的人们。(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