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再回乔湖村

葵瓜子

<h1>  知青曾经住过的房子后面,基本没什么变化,看了让我们感到好亲切。</h1> <h1>  今年的7月5日,我们接到张栩队长的通知,说是李更生孙女今年高考中榜,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当年知青都为他家感到高兴,二话不说下午两点,我们四人一起乘坐齐革的车,走汉蔡、穿引江济汉,下午5点半直奔荆门后港中学。<br>   </h1><h1> 真是今昔非比,记得40几年前,我们去荆门乔湖,早上8点上车,中午在天门皂市吃午饭,午饭过后接着赶路,一路颠簸,五脏六腑都要颠出来,到天黑才能到达目的地,如今3个多小时,一路除了观赏道路两旁的美景,还时不时下车拍照,这里的土地上有我们知青曾经洒下过的汗水,美丽的长湖,同时也包含了我们知青多少的青春故事。~</h1> <h1>  进了后港,看见这里新农村的房子,一栋栋崭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说明这里农民的生活已经大有改观,我们由衷的替他们高兴,祝愿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好。</h1> <h1>  后港中学到了,更生早早为我们预订好了房间,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让我们在炎炎夏日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晚餐上,我们见到了更生三个美丽的女儿,齐革拿出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毛茸茸的玩偶和一袋巧克力递给了更生的孙女,大家在一片寒暄喜闹声中合影进餐。<br></h1> <h1>  吃过晚饭,当我们得知老郑书记此时生病正躺在医院抢救时,我们几个当年的知青心急如焚,心里惦记着老郑书记,大家一致表示,无论如何我们这次都要抽空去看看他老人家。<br>  <br>  老人家今年高寿88,40几年前我们知青响应号召,来到乔湖大队接受再教育,郑书记对待我们和蔼可亲,像亲人一样给我们知青提供一切帮助,让我们在那个远离城市、父母,当地农民又都是同样贫穷匮乏的年代里,尽量给我们最好的政策,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br>  <br>  来荆门后港的第二天,我们在现任海清书记的带领下,一大早,我们开车上高速,快步来到荆门第一南医院郑书记病床前,当我们一声轻轻呼唤郑书记时,他老人家睁开了双眼,立即叫出了齐革和张栩的名字,并费力的抬起了头朝我们都看了看,我上前握住郑书记干瘪的手问他老人家还认识我吗?他笑着说是小向,几十年没见,居然可以一口气叫出我们的名字,真是让我们感动!老人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真是希望老人家健健康康,待到老人90岁大寿我们一道前来为老人贺寿。</h1> <h1>  第二天吃过午饭,我们“回家”的激情更高,我们冒着炎暑来到曾经住过的知青房屋前,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房子的墙面虽然破旧不堪,几十年前的宣传标语还依稀可见,门前的操场已经不在,操场的地方目前是一个水塘。</h1> <h1>  虽然知青门前的操场已经不见,但是依然记得操场靠厨房边,有一个篮球架,休息时,知青们在这里打打篮球,夏日炎炎的晚上,每人一把柳木椅子放在操场里歇凉,秋季里晒晒稻谷,冬天里太阳大时,知青们把被子抱出放在这里晒。</h1> <h1>  同时这里也是大队部开社员大会的地方,至今我还记得乔湖乡音一曲“大寨耶红旗啊迎风飘耶,公社今年春来早耶,三月那个咕咕子飞来了,咕咕、咕咕,咕咕的叫,你叫迟了,咕咕的叫,三月那个克马子呱呱的叫,呱呱的叫,一片青青的好秧苗。。。。。。”。现在唱来感觉是多么的亲切无比。</h1><h1><br></h1><h1> 这里每次开会,都少不了年轻的媳妇们,用两只手中的大拇指和食指,逞八字形,腕上一根棉纱线,用牙齿咬住中间一端,两手一紧一松,再把线紧贴对方的脸部,利用线来回旋转带住汗毛,这样可以把脸上的汗毛都扯的干干净净,扯过汗毛的脸看上去很白净,据说是结婚后的女人才能扯脸,我们女知青每次都是看的目瞪口呆,真是奇妙,如今化妆品多的是,估计这个习俗早已不存在。</h1> <h1>  房后的堰塘不知几时已经种上了水稻,大队部的卫生站和以前不能比,如今的卫生院里摆放了几台新的设备和病床,走进里面空调正在工作,里面凉快极了,门口一台白色的小轿车估计是医生的坐骑,环境确实好了。</h1> <h1>  沉甸甸的稻谷,脚都踩不进去,现在再也不用镰刀去割了,水稻种植实现了机械一体化,过去插秧季节,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田,让我们长时间泡在水里不说,还要经受蚂蝗的叮咬,直到腰直不起来,手也插肿,还必须坚持把水田全部插完为止。稻谷熟时,我们还要头顶烈日,汗如雨下的一把把收割,捆好再挑到晒场脱粒。稻谷的每一个生产流程都集聚了农民辛勤的汗水,真是非常的不容易。如今稻谷全部是机械化种植与收割,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h1> <h1>  远处我们过去吃水的堰塘,目前是一个荷花池,里面开满荷花,荷叶铺洒水面,莲蓬透着清香,我采来一片荷叶顶在头上,让张栩帮我赶快抓拍一张,太阳火辣辣的当头照,他们几个衣服全部被汗浸湿,大家全然不顾让汗尽情的流淌,“回家”的感觉真好,这里曾经是我们挥洒过青春的地方,让我们多看看这里,摸摸大地,摘下一串沉甸甸的稻谷,和芝麻比比个头,黄豆熟了,绿豆绿了,棉花地里开着淡淡的小黄花,原先的小学校,如今的乔湖大队部前留个影,当年的吃水堰塘已经不见,如今全部吃上了水塔里的自来水。</h1> <h1>  走出村头,来到当年的水渠边,这里是我们操近路到知青点的必由之路,如今水渠边坡贴上了水泥,旁边是一条水泥路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当年我们靠走路15里到后港的泥巴路,变成了一条黑黑油亮的沥青路。在更生的再三催促下,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乔湖。这里有我们太多的回忆,真的不舍。</h1> <h1>  又一次共进晚餐。</h1> <h1>  左边这个是当年乔湖大队赤脚医生一一刘医生的儿子,是不是长的比他爸爸稍微要胖点。</h1> <h1>  本该吃过晚饭就回武汉的我们,麻烦更生留我们在这里又多住了一夜,早上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再麻烦乔湖的兄弟们,我们悄悄的出发了,谁知在后港的早点摊门前,海清书记又把大家挡住了,不管怎样还要恰酒,诉诉衷肠,我趁大家恰酒的时间,到处走走,这里已经找不到过去后港的影子了,后港变得繁华,过去的模糊影子在哪里呢!石板路在哪里?我找不到了。</h1> <h1>  忽然只见一台拖拉机载人从我面前突突走过,哦,对了,这个印像还有。过去后港街上的柴油味扑鼻,我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柴油味怎么也闻不到了。</h1> <h1>  再次返回到早点摊前,原来恰酒的5个人变成了8个人,看样子再这样呆下去,晚上都走不了,乔湖人留念知青,知青也眷恋乔湖。</h1> <h1>  感谢乔湖人民!感谢海清书记!感谢更生!我们起身告别大家,踏上了回武汉的路。</h1> <h1>  再见吧!美丽的长湖水!</h1> <h1>  再见吧!乔湖!相信我们还会回来的,我们满载着乔湖人民的深情厚谊一路向武汉走去!</h1> <h1>策划: 张 栩 李更生 齐 革<br>拍摄: 张 栩 齐 革 朱广赣</h1><h1>编辑: 向淑英 </h1><h1>指导: 张 栩</h1><h1><br></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