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金曲“我是一条小河”柔情荡漾、悦耳动听,激起我童年记忆,唤醒沉睡的儿时梦想。童年时我居住和生活在一条小河边,这条小河在地图上也许找不到,但在我的记忆里,她却是一条比大海深,比长江长的河。似水流年,岁月如歌,今天我用笔画符号从记忆里勾勒出来,存在手机银屏里,印在绢丝白纸上。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p> <p> 这是一条古老而又默默无闻的河流,她是皖南东至县的一条主要河流,是鄱阳湖上的一大支流,她是两岸人的母亲河、生命河。河的名称悦耳响亮,寓意深长,自古至今人们一直称她为龙泉河,为何叫龙泉河?据住在河岸上的老人说,古时有一条巨龙,趁鄱阳湖水上涨逆流而上,到此水退搁浅,不能返湖,遂于河内,口吐清水,尾喷清泉,故得名龙泉。该河流往东至县西南端成一湾曲状,形成河湾,又名龙泉湾。</p><p> 坐落在龙泉河南岸有一座千年历史古镇——龙泉镇(旧称龙泉湾),也因河而立,因河而名,因河而盛,渐成商贸集镇。</p> <p> 记忆中的龙泉河,河床宽,河岸高,河水潺潺,绵延数十里。河水多浅滩,有深潭,浅滩处河水清澈见底,水中色彩斑斓的鹅卵石光滑透亮,碧绿的水草随水流而漂荡,小鱼小虾在水草下自由自在游弋觅食,外壳长满青苔的螺蛳在离岸边不远的浅水石上缓慢爬行,石缝间隐藏着许许多多小螃蟹,它们时常成群结队爬到岸边泥地或草丛里觅食、嬉戏。充满神秘色彩的深水潭,水面深蓝幽冥,时有旋涡涌动,潭底深不可测,是鱼群的天堂,每到傍晚,常有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声音划破平静的水面,一圈圈水纹荡漾,由小变大,由近及远,直至消失,河面再次恢复平静。河滩上生长着茂密的灌木、芦苇和杂草,河岸上有很多百年大樟树、老杨柳。人们为了就近到河边取水洗衣,不知何时在岸边杂草灌木丛中踩出一条小路,小路弯曲顺着斜坡通往河边。</p> <p> 小时候我常在河边的这条小路上来回奔走,记忆最深的是从河里挑水,家里水缸没水了,母亲就命我去挑水,一担水挑在肩上,由于人小个子矮,水桶又高又大,爬坡时稍有疏忽,失去平衡。一担水倒了不要紧,弄湿了身上衣服和脚上的鞋可是惨了,那时家里穷,没有多余的衣服,只好光着屁股和脚丫,等母亲将衣鞋烘干或晒干了再穿。</p><p> 人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龙泉河赋予两岸人的不仅是清澈的水源,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大量食物来源。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了上餐没下顿,母亲常带着我到河边挖野菜、上山采野果,更多的是在河里摸螺捕虾。龙泉河浅水处螺多易摸,不多时就能装满一小箩。摸回的小螺放在水盆里清养数时,再放锅里开水氽烫片刻,紧缩壳里的螺肉,用缝衣针挑出,一粒粒红里透白的螺肉,用小葱清炒或煮汤,肉嫩味鲜,是一道极好的美味佳肴,吃进肚里美在心里,它不仅填饱肚子,还给处于长身体的我补充了最好营养。龙泉河盛产各种各样的鱼虾,它们生生不息、源源不绝,最多的是白条鱼,常见的还有石斑鱼、鲫鱼及鳜鱼等。捕鱼抓虾没有摸螺那么简便、轻松,需要捕抓工具或截水围堵,我最喜欢截水抓鱼,看到舀干水后小坑里活蹦乱跳的鱼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鱼多时,个把小时就能抓到一大脸盆。大人们时常在河中的深水潭炸鱼,每当听到爆炸声,孩子们立即循声跑向河边,等大人们将大鱼捞走后,孩子们就一拥而上,在深潭的下游捞取一些小鱼小虾,运气好时一次能捞上好几斤。河里丰富的水草是猪的最好饲料,听妈妈说水草比地上长的猪草、野菜更有营养,猪吃了很长膘。我家很少养猪,有一年家里就养了一头,从此,我又多了一项特别“任务”下河捞猪草。</p> <h3> 夏天里,清澈的河水是镇上大人小孩的天然浴场,人们常在河边的树阴下冲洗纳凉或跳入水中游泳嬉耍。我的游泳、潜水技能就是在这河里嬉水时逐渐学会的。学游泳时并没有大人在身边指教,孩童天性喜欢玩水,嬉水的乐趣成就了游泳技巧,胆子大了,游往深水区练潜泳,与小同伴在水下打闷子(潜水憋气)比赛,看谁潜得深,时间长。就这点游泳技巧以至到了部队徒步军训、武装泅渡还能用上。学游泳时也是有危险的,听大人说这河里经常有人在深水潭淹死,发大水时,常看到上游漂来人的尸体。所以,每次我去学游泳时总是相约小同伴一起去,有天中午,我想去河里洗澡、练习一下游泳,顺便也想摸点螺蛳,因约不到同伴,只好拉着5岁的大弟作陪,我们在河中浅水滩一边摸螺一边玩耍,当我低头摸了一会螺蛳后,抬头却不见大弟,再往远处看时他已经在急流水深处,我连忙赶过去,已为时太晚,没能拉住他,大弟顺着急流越漂越远,我急了,便大声哭喊救人,此时岸上空无一人,眼看着大弟冲到了深水潭,那时,因我还不太会游泳也不敢过去救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一会沉入水底一会浮出水面,就这样随着水流一沉一浮漂到了古桥墩边,我连忙赶过去将他拉上了岸。那一回总算大弟命大,只是吃了不少水,肚子胀鼓鼓的,不幸中之大幸,弟弟没事,回到家里我还不敢将此事告诉父母。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带大弟去洗澡练游泳了。<br></h3> <h3> 河对岸是江西省的石门镇(旧称石门街),以前曾有一座大桥连接两地人的来往,听大人说大桥在日本人占领龙泉时被炸毁,剩下几个残缺桥墩记录了这座桥的历史。学游泳时,我经常游到残缺桥墩上玩耍,和小伙伴们坐在石头上泼水打闹,翻石捉蟹。残缺不齐半人高的旧桥墩很像一艘船,从形态看,应是一座建筑久远、饱经沧桑的古桥。每个桥墩造型、大小基本一致,记不清有多宽有多长,船形构造是由多层大石条重叠垒砌而成,最下层的分水端呈尖角状。散落在河中黑色的条石上,还能隐约看到雕刻文饰。桥毁后两地人的来往只能靠渡船,尤其是龙泉人经常要去石门街购物、走亲访友和游玩,因此龙泉这边的渡船比对岸的要多得多,有木制渡船也有小竹筏。渡口在古桥的上游,离桥墩约有一公里路程,离龙泉街口很近,要乘渡船必须走很远的路。我经常跟着大人们轮渡到对岸去玩耍、看热闹。石门街比龙泉街要大、更繁华,古老的街巷麻石路面,挑檐石窟拱门,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小时候家里穷无钱买,但对那些从未见过的商品非常好奇,能看几眼也心满意足。</h3> <h3> 一首优雅古典的曲子总是给我一种无法忘怀的感觉,让人陶醉,让我静静的沉浸在悠扬的曲调中,沉沦在古老的记忆里。数十年过去了,悠悠岁月抹去了大自然中许多本不该消失的痕迹。如今的龙泉河虽不是从前的那条河,浅浅的河床、清清的河水已很少再现,滩上的芦苇荡没了,岸边的古树也荡然无存,通往河边的那条小路早已无影无踪,但我心中的龙泉河却奔流不息,流向远方!<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忆中石门老街的模样</h1><h3 style="text-align: left;">与龙泉平行,乡音缭绕;</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与往事同在,隔河相望;</h3><p style="text-align: left;">追寻消失的足迹,</h3><p style="text-align: left;">唤醒沉睡的记忆。</h3> <h3> 史料记载,龙泉河上曾有座古老的石拱桥,日本侵略中国时,曾33次轰炸龙泉,老桥便毁于那个时期。现在的桥是1968年在原老桥处建成的。</h3> <h3> 远眺龙泉河新大桥,它是连接安徽与江西省的南北交通要道。</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事如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悠悠往事水中迁,澹澹清流入翠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长河今已变,始知故里有新天。</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