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年的那个八一

乙夫闲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忆那年的那个八一</b></h1><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彭小华</b></h3><h3><br></h3><h3>春去春又来,又是一年的八一建军节到了。</h3><h3><br></h3><h3>每年此时,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总是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莫名地会忆起军旗,军营,军号,特别是军中朝夕相处的首长和战友……</h3><h3><br></h3><h3>30年前的八一,恰逢建军60周年大庆,那是我在军营过的第一个建军节。当年过节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h3><h3><br></h3><h3>我那个连队,是具有光荣传统、声名赫赫的全军楷模连队,叫‘‘英雄硬六连’’,曾两度获授英雄荣誉称号。</h3><div><br></div><h3>跑完早操回来,指导员范洪庆发布重磅消息:今天是建军节,祝大家节日快乐!连队伙食安排,中餐包饺子,晚上大会餐……</h3><h3><br></h3><h3>官兵们听后,个个汗涔涔的脸上漾着难以抑住的欢快表情,一阵内喜,不少人如我一般咂巴着嘴唇,咽进一口涎水,想象着解馋的快感!</h3><div><br></div><h3>指导员就是指导员,高明!饭餐安排都想得那么细致而颇有用意。中午包饺子,既可以体现团结欢乐氛围,又能把兵留住,请假外出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应该还有一层意思,如放在中午加餐,一群青春豪放的小伙子十之八九会喝高,那样的话,战备值班任务叫谁去?说是说每人一瓶啤酒,到时喝起来谁会理你那么多,是吧?老兵的经历表明,每次会餐都有一些人喝得酩酊大醉,闹的闹,唱的唱,乱哄哄吵叽叽的。不过,连排干部通常不会醉,这当然不是说他们酒量大,而是不会放量喝,因为干部要值班,随时准备着迎候哪位大首长到连队来带有检查工作意味的看望慰问。</h3><h3><br></h3><h3>早餐,过不过节都差不多,吃饱就行。</h3><h3><br></h3><h3>我所在的班是四班,班长叫大李宏,冠以‘‘大’’,是因为连队,严格地说是我们班,有两个李宏,同名同姓,巧了!大李宏,1985年从江苏入伍;另一位1986年入伍的安徽兵李宏,我们在他的姓名前加了一个‘‘小’’字,以示区别。副班长姓朱,名建新,外号‘‘阿拉法特’’——朱班长看了不要生气喔!我也不知道这外号有啥特别意思,只是,战友们私下都这样叫的。后来,班长大李宏退伍后,副班长就顺理成章顶上去了。</h3><h3><br></h3><h3>早餐后,正副班长带我们几个新兵到猪圈旁小水塘挖莲藕,弄得一身汗水一身泥。六连的兵哪天不是汗水和着泥巴?习惯了!九点钟的样子,司务长吴华山叫我们到炊事班拿猪肉、韭菜和面粉。</h3><h3><br></h3> <h3>原先炊事班在连队营房靠靶场围墙边,后搬到了家属房下面,与猪圈一路之隔,有个六七十米吧。到炊事班拿了饺馅原料、面粉后,各班就开包饺子了。</h3><h3><br></h3><h3>班长大李宏负责擀面皮,班副朱建新、战友小李宏俩负责剁肉馅,我们几个新兵只管包。因南北饮食习惯的差异,南方兵在家大都没干过这种活,我和张大军包得最差。成品饺子不成样子,有的像没尾巴的老鼠,有的像泥丸子,有的像只小船。班长见状,骂骂咧咧地说:你们就是会吃,靠边去,看我的!</h3><h3><br></h3><h3>示范教学,任何时候都是管用有效的教学法。经班长之手捏出的饺子,果然皱褶匀称,敦实饱满,严丝合缝,不得不服!我们依样画葫芦再包,饺子的外观明显就有美感了,包得也更扎实更快了。来年再包时,班里包得最好的应该数我——有点不谦虚,若在当年肯定脸红。</h3><h3><br></h3><h3>饺子包好后,下一步就是烧水开煮。这一环节有讲究很关键,弄不好就皮烂馅散,此等活儿往往是正副班长担当。各班用班用锅架在砖块上,或石头上,或用战备锹掏出烧火、架锅的洞,还有出烟口,找些柴火点着来就等水开下饺,完全是野战式的。说是班用锅,其实就是一个铝合金深脸盆,每个班都有。</h3><h3><br></h3><h3>看着热腾腾、晶莹如玉的饺子出锅,一个个急着像猴子似的想品尝品尝。这餐饺子,我们吃得是有滋有味,其乐融融。更有甚者,是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还想着晚上的大餐。</h3><h3><br></h3><h3>一下午很无聊,总想着晚上会餐美美吃一顿,这样的等待心里虽是甜的,但多少有点煎熬的感觉。不知咋回事,越是等时间,时间越是过得慢。为消磨时光,有的看看书,有的写写信,有的下下棋,有的打打牌……吊在宿舍天花板的大风扇,不知疲倦地转动着,扇出的风都裹了热气……</h3><h3><br></h3><h3>晚饭的集合哨终于响了,哨音仿佛揉和着乐意香味。各排整队带到饭堂前面,一排长雷凤鸣在队前底气十足地下达‘‘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一连串口令后,照例指挥饭前唱歌,歌是老歌:打靶归来。大伙比往日唱得起劲,唱完了,该进饭堂了吧!谁知雷排长说唱得不够响亮,要换唱一首《战友之歌》。再唱就唱呗,可人人的心思在吃上,唱的时候压根没看指挥手势,抢拍子,节奏明显快了,结果雷排长又要我们重来。好在连长张利民出来说话,说算了吧,开饭!没等连长话音落下,大家就嘈嘈杂杂、嘻嘻哈哈地一拥而进!</h3><h3><br></h3><h3>说起排长雷凤鸣,那真是个男子汉,很有一股军人气质,胸肌发达,腰板直挺,走路都带着风!他老把一张胡子脸刮得铁青铁青的,一看就是个酷哥。他也挺活跃,身上有音乐细胞,常常爱拿一把旧吉它唱《我祈祷》,水平嘛,应该点赞。他参加过对越老山作战,当年连队‘‘十六勇士’’之一,是从死神那里走出来的人。我们想象,他将来一定是个将军料,可惜当到副师还是正团就止步了,那年头说不清。——不好意思,跑题了!</h3><h3><br></h3><h3>进了饭堂,大家先是倒了一碗啤酒,啤酒有两个牌子:虎跑,西湖。桌上摆着十几个大碟子的硬菜,鸡鸭鱼肉全有,闻着都香。为防止口水流出来,都不客气地就开始狼吞虎咽了……</h3><h3><br></h3><h3>连队干部看着各班桌上的菜,不一会就削去一个又一个山头,赶忙站起来敬酒。范指导员举杯——不,是举碗朗声致辞:今天我们高高兴兴过节,尽管放开肚子吃好喝好!我代表连队首长敬大家一碗酒,我提议:请大家满上酒,共同举杯(以碗代杯吧),为我们伟大的军队,为我们光荣的连队,为我们全连指战员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干杯!</h3><h3><br></h3><h3>饭堂内齐声响应:干!</h3><h3><br></h3><h3>于是,碰碗声,叫喊声,啤酒下肚声……杂烩一起,热热闹闹……</h3><h3><br></h3><h3>这时,连长又补充一句:酒不够,到炊事班拿!</h3><h3><br></h3><h3>是吧,还没喝高就坏规矩了,不是说好了每人一瓶吗?连首长公开破例,当然图的是高兴、开心,不就是酒吗?以酒得兵心,值!连长真懂兵心,真会带兵!战士们齐声高呼:好!干杯!</h3><h3><br></h3><h3>临近尾声的时候,范指导员起身温馨提醒:大家尽兴就好,不要喝过量了!晚上还要看电影呢,是《红高粱》。</h3> <h3>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八一会餐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抹着嘴巴的,打着饱嗝的,剔着牙缝的,带着醉意的……三三两两走出了饭堂。有连首长的提醒,加上还要看电影,因此,搀扶着出来的人,只是个别……</h3><h3><br></h3><h3>说起看电影,要是往常,很多战友都不情愿去,巴不得选择在连队看家,但留下看家的名额有限,一个连队只允许一两个人——因为到团部看电影老点名清点人数。可这天奇了怪了,竟然没有谁想留下看家,原因是电影《红高粱》这片子当时也算是大片,巩俐出镜,听说还带点‘‘色’’!能不吸引人吗?。没办法,只好指定人留下。被指定的人是我们班黄秋桂,外号"阿桂",后来做了我连战斗英雄、因战导致特等残疾的展亚平的勤务员。</h3><h3><br></h3><h3>晚上七点,依然是担任连值班干部的一排长雷凤鸣集合整队,‘‘一二一’’地带着队伍……途中,二营各连‘‘一二三四’’的响亮口号,不时响起,彼伏此起,没多久就到了团部灯光球场。</h3><h3><br></h3><h3>露天电影场早早地来了很多老百姓,散聚在部队队列的外围。通常情况,放映前,团首长都要借机说几句话,强调一些什么事,也就三五分钟。谁知那天团政委李什么着的一开讲就没刹住车,一口气讲了十几分钟,讲了啥没多少人记住。说实话,队伍里有不少人有点烦,有点烦!</h3><div><br></div><h3>说是大片,其实一点都不好看,我觉得!——纯属个人观点。电影散场回到连队,范指导员要求明天写观后感。我晚上喝得稀里糊涂的,故事情节模糊不清,只记得是抗战片和那首主题歌——酒神曲。后来全团都会唱——九月九酿新酒……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嗑头……好酒好酒!</h3><h3><br></h3><h3>观后感必须写,但我肯定没写好。写得好的人也有,比如八班长潘传红和战友齐保国,后来上了连队的黑板报!</h3><h3><br></h3><h3>30年过去了。那个八一建军节,是我人生中度过的最难忘、最深刻、最入心的一个军旅节日。后来我回到地方,镇武装部每年都组织我们这些退伍的镇村干部过八一,吃好的,喝好的,但我一次都没记牢。</h3><h3><br></h3><h3>亲爱的硬六连战友们,由于我的文化有限,并且一直在农村劳动,拿惯锄头换成拿笔的手很像木棍似的。因此,字词句粗糙,叙事叙人不准,文章意境平淡,这些都免不了,有些句子我自己都觉得文理不通,可我的情感是真实的,诚挚的,饱满的。</h3><div><br></div><h3>我将一如既往带着这样的情感,思念着我的连队,我的战友,永远、永远!</h3><h3><br></h3> <h3><b><br></b></h3><div><b>作者简介:彭小华,男,1968年8月出生,江西新余人。1986年10月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在第一集团军一师一团‘‘英雄硬六连’’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多次受嘉奖,被评为优秀士兵、‘‘四有’’军人,1990年12月退伍回乡。从事农村基层工作20多年,曾任村民兵连长、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村支书。</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