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的时候,对于巢湖就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姑奶奶家住在巢湖岸边,我家住在合肥的郊区,童年记忆里,巢湖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焦湖”。每当春节时候,去姑奶奶家拜年总要转几次车,那时候还只有小型公交巴士,下了巴士甚至还要乘一段路程的农班车,再走上几段泥泞的小路才能到达。</h3><div> 叔叔结婚那天,我们早早地去了姑奶奶家。一家人兴致勃勃地要到湖边去走走。现在都能清晰地回想出当时的喜悦。那时候,我十分羡慕电视里海边长大的同龄人,可以漫步在沙滩,吹着海螺,迎着海风,在夕阳里,听着海浪的声音入眠。</div> <h3> 巢湖,就是我心中的大海。</h3><div> 走了几段田间小路,广袤的巢湖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望不到边。我拼命地向湖边奔跑,想给巢湖一个大大的拥抱,从岸上的沼泽到湖水大概有一公里左右,家人在后面漫步,水鸟在空中盘旋,脚下不时会踩到贝壳。哈哈,我也是个海边的孩子。要是能够住在这里就好了,仿佛就是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div> <h3>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h3><div> 长大以后去到青岛,印象最深的是五月风广场;去到上海,印象最深的是外滩;去到杭州,印象最深的是西子湖畔。临水而居一直是人类心中的梦想。伴随着我的成长,我的家乡合肥这些年也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发展,曾经觉得偏僻的巢湖岸边,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正在崛起,临湖而居的梦想正在实现。</div> <h3> 现在我在庐江工作,环巢湖大道是我上下班的选择。巢湖的景色那么美,上下班的路途像是在旅游。做一个大合肥人,真幸福啊。路上总能路过童年记忆里的那片土地,那个曾经想居住的地方。</h3><div> 遗憾的是再也没有童年的趣味。</div><div> 再不需要一两个小时的颠簸,换成了地铁20多分钟的抵达。快捷得公交让我和自然更近了,却又更远了。这里很少再看到水鸟翱翔,听到他们欢快的鸣叫,抬头便是高楼大厦和过山车里的尖叫。这里很难踩到贝壳,换来的是岸边乏味的混凝土堤坝。我静静地坐在堤坝上,听着湖水拍打这无情的所在,仿佛在控诉,而我眼中却只有这空洞的湖水,再也不想去拥抱。</div> <h3> 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29日向安徽省进行督察反馈。督察组指出,安徽一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问题突出,尤其是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督察组公布了巢湖三大问题:一是破坏滨湖湿地。如2016年合肥市滨湖新区违法审批,将14万平方米防浪林台用作建筑垃圾消纳场,防浪林台内湿地已被填平,丧失生态功能。滨湖新区还将派河口天然湿地违规用作建筑垃圾消纳场,占用湿地60万平方米。二是违规侵占湖面。当地在湖岸违法建设“岸上草原”项目,还以建设防波堤名义围占湖面,“以保护之名,行开发之实”,约2000亩湖面用作旅游开发。三是入湖污染量大。入湖的十五里河、南淝河和派河水质长期劣Ⅴ类。</h3><div>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确实为很多人实现了居住梦想。但是政府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者,必须做好“当家人”的角色,杜绝盲目开发,违规、违法建设。如果开发建设是建立在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成果一定难以让人满意。如果这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建设是出于政绩考虑,或者利益驱使则必当被问责。一切开发建设都应当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目的。人造景观很难与原生态景观相媲美,现在违规开发给巢湖的风貌带来了不好的改变。后续的整改真的能够把我们带回童年得那个早上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