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是同学,我们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九七七年我们的人生出现了转折,这年冬天,记不清是哪一天,有一天早晨正常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和往常不一样的是教室里空荡荡,廖廖无几人,上课铃声响了,还不见同学来上课,这时有人说昨天晚上都当兵走了。这消息一出重重的撞击我的心,复杂的心情无法形容。这就是后来传说的七七年后门兵。因为七七年我们毕业,不当兵面临着下乡,身体不好具备条件可以留城,我们几个不具备留城条件,面临着毕业后上山下乡。七月份我们毕业了,原有四十多人的班级只剩下后排站着的女生,还有一名男同学被我们称为“党代表”这就是七七年的毕业照。</h3> <h3>毕业了,我们班的同学除了当兵走的剩下这12人(1名男同学)也要各奔东西了,最后在学校留个纪念吧,别忘记我们曾经一起度过那不平凡的半年,我们互相鼓励坚强的完成了学业,这也算创造历史的奇迹。</h3> <p>我们是231医院军人子女,从小就接受军人的熏陶,每天看着女兵从心里喜欢和羡慕,梦想也能成为她们,可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别,而这种差别带给我们无法选择的命运。当兵的同学回来了,我们即高兴又羡慕,我们曾经是同学,相聚格外亲。</p> <p>毕业后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成了具有历史代表性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记得二三一医院召开大会欢送我们,给每人一顶草帽,一把镰刀,一个脸盆,一套毛泽东选集。知识青年代表表态发言,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然后敲锣打鼓用大卡车把我们送到县俱乐部,参加县里举办的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会后由小市公社知青负责同志把我们送到了青年点,到了青年点组织我们新青年栽扎根树,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分配了宿舍。</p> <p>一九七七年八月十日我们下乡了,开始了知识青年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的生活。我们青年点是小二层楼,有我们的学长七六届下乡的,我们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住集体宿舍,吃大锅饭,每天三顿粗粮,没去皮的玉米碴,苞米面大饼子,高梁米,没去皮的土豆炖茄子,勺子下去沙沙的沙子粒声。犁地,播种,锄草,割地,秋收都要从头学,经常分不清苗和草,铲地把苗当草铲了,挨队长批评。每天披星戴月,那种累无法形容,从冬天刨粪往地里送,到春天把粪扬到大地里,播下种子,长出苗,到夏天钻进一眼望不到头的地垄沟拔草,再到秋天忍受割地造成满手水泡的疼痛,真是一身泥土,一身汗水,沒完沒了的农活,对城里长大的孩子真是一种磨炼,也是人生毅志品行的励炼。这种感悟也是几年后才有的,无论工作怎么苦和累都无法和这段经历相比,真正体会农民的辛苦和不容易,感受农民吃苦耐劳的伟大。峥嵘岁月里有苦有累,但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 <p>我们青年点是小市公社知青良种农场,位于小市东山坡上,农场养猪养羊,还有科研实验田,培育良种,青年大都来自本溪市微电机厂和小市驻军部队所属青年,还有个小工厂生产微电机零件,当然能在小工厂干活的都是微电机厂青年,在当时这个青年点是小市公社的先进点。青年以种地为主,挣工分,出一天工给一元三角二分,这也算高工分。虽然,头顶烈日,脚踩大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田间地头也经常是欢歌笑语,把苦和累都抛到九霄云外,展现当代知青的风彩。</p> <p>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挥洒青春汗水,有坎坷,有苦涩,有遗憾,有泪水,但也有温馨和欢乐。</p> <p>那个年代当兵穿军装让多少人想往和追崇,青年点离教导队很近,经常看见穿军装的军人在训练,当兵也是我这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孩子的梦想,穿军装也是女孩爱美之心,我们借了身军装穿上美美的跑到小市照相馆照的合影,圆沒有当过兵的梦想。</p> <p>知青岁月里的守望。</p> <p>下乡后回城是每个青年的渴望,但可望不可及,要根据表现在青年点排队选拔,而且回城指标相当有限,一次只有一两个名额,我们之前下乡的大部分没有回城,所以我们根本没有指望。小菊父亲转业回山东了,因我们下乡户口就迁到青年点变成农村户口,所以小菊就不能随父母回老家,没办法只能托人开了这样的病残回城证明,才回到山东。</p> <p>一年后我完全适应了青年点的生活,农活也干的得心应手,虽然离家很近农活忙时也不经常回家。可就在这年秋天秋收收苞米时,每个人都要将掰下来的玉米棒装到麻袋,然后背到场院,为了多装点少走两趟,所以勉强将装满苞米袋子扛到肩上,剩最后一袋子就把腰给扭了,第二天疼的起不来床,只能请假去医院,结果诊断腰间盘脱出被收住院治疗,被迫离开青年点。</p> <p>住院牵引康复治疗三个月,症状有所缓解,但医生说这种病不能干重体力活以后还会犯的,当时我才十七岁,生活的道路还很长父母很为我耽心,以后可怎么办?出院后我又回到青年点,虽然队长很照顾我,但我坚持了几个月还是不能适应,不能弯腰干活,可农活哪有不弯腰的呀。为这事爸爸到青年点与领导协商看怎么解决,协商的结果是以培养赤脚医生为由让我参加了231医院举办的护训队培训班,边治疗边学习。一九七九年末传来佳音,全国知青返城了,一九八零年初我们也结束了知青生活回城,因此,我学习结束后就再没有回到知青点,这是参加护训队学习的合影,一眼就能认出没穿军装的我。</p> <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走过了四十年。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四十年沧桑巨变,我们已两鬓斑白。老同学,老知青四十年后重相聚,感慨万千。久别重逢非少年 ,执杯相劝莫相拦 。额头已把光阴记 ,千言万语不忍谈 。</p> <p class="ql-block">下乡的经历虽然短,但作为历史我们赶上了,参与了,也收获了。生活中很奇怪的是,你很容易忘记你想记得的事情,却不容易忘记你想忘掉的事情。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在不知不觉中淡忘一些人和事,但在那艰苦的环境下,建立的友情,同甘共苦经历的不会遗忘,永恒记忆中,所以回忆有痛苦但也是美好的。</p> <p>一个特殊的时代,给了我们特别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刻骨铭心,无法抹去的记忆,时代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我们做到了。磨练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坚强的性格,十七岁呀十七岁,青春芳华洒汗水,生命中有过上山下乡的历史,一辈子也不懊悔。</p> <p>无论参军保家卫国,还是上山下乡,我们都是听毛主席话的好战士,好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p> <h3>岁月沉淀了我们的人生格局,我们在复杂和艰苦的环境下得到励炼,为我们工作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当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这段难忘的岁月,经历就是财富。让我们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夕阳无限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