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胜桥——咸安贺胜古桥一

弘虫

<h3>贺胜古石桥位于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贺胜村6组南街19号旁。清代修建,南北跨向,水流由东向西,桥长9米,宽2.5米,桥距水面2.5米,孔垮4米,单孔石拱桥,拱券纵联砌置,单券单伏。东、北面为南街村庄,西、南面为粮田。</h3> <h3>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修纂的《咸宁县志》载:“贺胜桥,在县北四十里(现江夏区贺胜桥),宋末兵起,里人王晔聚众与贼战,得胜相贺,因以名桥。”此后这一地方因桥而名。原桥已于1913年粤汉铁路修建时拆迁于旧址西约30米外的小溪上。 此处原是连接长江的河道。依河而驻的老街(现名贺胜村六组)曾热闹非常。因金水闸开通后水位骤降,船不至此,才日渐萧条。原有的青石板也在文革中被拆除,据说做了水库的基石。</h3> <h3>追溯历史,贺胜桥原叫罐山桥,极富传奇色彩。传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乡里。成宁人王晔在贺胜罐山、青山一带,组织附近乡村中的勇士奋起抗击来犯元军。元兵调集了大量兵力围剿王晔领导的起义兵。当时元兵驻扎在罐山,山脚下小河上的罐山桥是他们营寨大必经之道,王晔率领义民驻守在青山山上与其对峙。双方大战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到了第八天,王晔派手下秘密下山,让各乡义民携带响锣、稻草人,趁夜深元兵熟睡之时,将他们团团围住,三更刚过,山上一声炮响,山下乡民们从四面八方同时敲响锣鼓,烧起大火,杀死哨兵,元兵从梦中惊醒,以为是天兵下降,吓得四处逃市。王晔趁机率领义兵进攻,杀得元兵鬼哭狼嚎,大败而归。赶走了敌人,众人聚在河桥旁的凉亭中举杯欢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王晔将“罐山桥”改名为“贺胜桥”。王晔因此被后代尊奉为神人。而匿桥也被尊奉为神桥,桥名不仅沿用至今,还成为全村、全镇的名字。</h3><div><br></div> <h3>因北伐战争而闻名天下的“贺胜桥”其实是座铁路桥,也就是“贺胜铁路桥”,位于咸安区贺胜桥镇。“贺胜铁路桥”经历了北伐战争的洗礼,见证了英勇的北伐军独立团浴血奋战的史实。一九二六年八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遣队,继汀泗桥大捷后,往北边乘胜追击,直逼贺胜桥。贺胜桥地势险要,西北低平,东南有望山、罐山、印斗山等俯瞰京广铁路(当时是粤汉铁路),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军阀吴佩孚纠集主力五万多人在此据险顽抗,八月二十九日,以叶挺为先锋的第四军,在当地群众的鼎力相助下,向吴佩孚的主力发动进攻,经过浴血奋战,于三十日上午11点占领了贺胜桥,打开了通向武汉的大门,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 <h3>如今,昔日旧战场上的铁路桥只剩了两个桥墩,桥墩顶端还散落了一些碎石,有些地方还裸露着锈迹斑斑的钢筋。这一切似乎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它的历史和风霜。桥墩静静地矗立在河面之上。远远地望去,人们不禁默默怀想它昔日的雄姿,耳边会响起隆隆的枪炮声,眼前还会浮现出先烈们冲锋陷阵的身影……</h3> <h3>这座贺胜铁路桥唯剩的桥墩,似乎让人们记住那段曾经的辉煌。而京广铁路线与其平行相守,两桥相距不过二十米。每当人们坐着火车路过此处时,还会有人望一望这废弃的桥墩,想起那段故事吗?(粤汉铁路 1898年动工,1936年才全线通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