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在这美好的八月,迎着初露的晨曦,我们结束了此次的回访。自七月二十二日踏上旅途,十五天的行程里,我们收获颇丰感触良多......</b></h1><h1><b> 八月四号上午,在热心的原兵团俱乐部梁主任的引荐下,我们终于和原黑龙江省歌舞团的演员,现任“红石舞蹈学校”的校长,当年白毛女宣传队的辅导老师之一的郑红石老师“接头”成功啦!</b></h1><h1><b> 郑红石,当年曾经为宣传队的主要演员们做过辅导和训练,虽然只是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是队员们依然受益匪浅,规范的训练和科学的管理,使大家避免和减少了伤痛的困扰,提高和掌握了芭蕾的技巧。在面对面的指导下,队员们亦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b></h1><h1><b> 郑板桥老先生有这么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白毛女宣传队的发展壮大和成功,同样也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和专业老师的支持鼓励和指导。毛佩令大姐说得好: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敬畏之情,不能忘记所有给予我们鼎力相助的父老乡亲。也正因如此,从2016年4月至今,大家先后走访了原19团惠铭永政委,原宣传股陈万雄干事,原宣传队队长邓福龙家人等老同志,向他们表达了我们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这次前来拜访郑红石老师,正是想了却大家的一个心愿呢。</b></h1><h1><b> 站在我们面前的郑老师,仿佛是一位“冻龄人”,美丽的面容,挺拔的身材,无法把她与古稀老人相提并论,她与先生开办了“红石舞蹈学校”,用心用身体在做着自己钟爱的舞蹈事业,并享受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这样的女人,能不年轻吗?</b></h1><h1><b> 谈起当年,郑老师表达了对宣传队员们由衷的钦佩:一群早已过了学习芭蕾最佳年龄的年轻人,能够排练成功全场芭蕾舞剧“白毛女”以及“红色娘子军”的片段,而且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为东北三省各界军民演出三百多场,这可是任何一个专业团体都望其项背的呀!是啊!正是凭着这么一种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宣传队员们成功了。也正是因为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这次回访中,六十九岁的“大春”和六十七岁的“喜儿”才能为北大荒的父老乡亲们献上“北风吹”“大春送面”片段。无论是在瑷辉城关村知青博物馆,还是在红兴隆纪念馆,友谊农场博览园,抑或是第二故乡的松林公园,甚至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前,十四场表演,依然感动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章庆制作的演出视频,四天时间点击率近七万,就是最生动形象的有力说明。</b></h1><h1><b> 四五个小时的会面很快就要结束了,“大春”说得好:“郑老师,你以前是我们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们的老师”。是啊,师恩难忘,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会忘记这片哺育我们成长的黑土地,不会忘记培养帮助我们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我们为北大荒贡献的热血青春。不会!永远!</b></h1><h1><b> </b></h1><h1><br></h1><h1><b> </b></h1> <h1><b> 郑老师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b></h1> <h1><b> 参观了位于哈尔滨南岗开发区的“红石舞蹈学校”,这是二楼的排练厅一角。郑老师在2001年,白手起家贷款买下此房,经过近二十年的辛勤付出,目前已将贷款全部还清,并且扩建了校舍,事业蒸蒸日上。</b></h1> <h1><b> 章庆正在对郑老师进行采访。</b></h1> <h1><b> 校舍的墙上,悬挂着不少郑老师的先生蔡锦政老师的摄影作品。他与郑老师青梅竹马,同为舞校同学,曾经饰演过“大春”“洪长青”等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他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在他的镜头中出现的那些生命中的旋律和灵动,也只有舞者,才能拍出这样的境界。</b></h1> <h1><b> 道一句再见,我们与郑老师合影留念。</b></h1> <h1><b> 在红兴隆纪念馆的铜塑雕像前 ,我们回访组成员合影留念。墙上镌刻着:<br></b><b>“这是共和国领袖们曾经倍加关注的地方,<br></b><b> 这是解放军复转官兵建立卓越功勋的地方,<br></b><b> 这是广大知识青年奉献如火青春的地方,<br></b><b> 这是大批科技精英创造人间奇迹的地方,<br></b><b> 这是见证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地方。”<br></b><b> 北大荒开发建设整整六十周年,知青的贡献永载史册!</b></h1> <h1><b> 八月五日清晨五点,我们的飞机在浦东机场徐徐降落。章庆不失时机拍下了这张晨曦初露的美丽景色。</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