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摄影
旅行
女神
生活
美文
亲子
兴趣
美食
影视
情感
赏花
诗词
频道
/
美文
/
家乡的粯子粥
写美篇
下载
美篇
访问
美篇
Qzone
微博
微信
扫码分享到微信
评论
qq空间
微博
广陵叶健
1032387
孤独的行者
文章
45
被浏览
403894
粉丝
1115
2017.08.05
家乡的粯子粥
阅读
172994
广陵叶健
一晃在外三年,陪公子读书的日子总算是熬到了头。再回到有母亲的住处,便觉着格外地舒适和惬意。
今年接连的极端高温天气,暑热实在是难熬,吃什么似乎都没有好的胃口,这一点,母亲心里是知晓的。
她说,锅里有粯子粥,元麦粯子煮的,又放在井水里泌过了,凉凉的,你喝吧。
我像是被打过鸡血似的,奔到锅前,抓住勺子,便往碗里舀。
粥面还是熟悉的褐红色,想必是母亲又放过食碱了,凉下来的粥更显得粘稠醇厚。捧住碗便往嘴里灌,清凉甜香的粥液由嗓入肚,便觉浑身舒服。
连着喝了三大碗,才放下碗筷,妻子儿子张大嘴巴,吃惊地盯着我看,“喝这么多,肚子吃得消啊?”
母亲看着我鼓胀起的肚子,呵呵地笑出声来。“夏天没有籼子粥,还真不行!”
泰兴人对粯子粥的喜爱,妻儿是体会不了的。
打小记事,粯子粥就是我们的主食,虽然算不上一日三餐都是,至少早饭吃粥,那是必须。
收成丰俭,能在粯子粥的稀稠上体现出来。荒年时分,粯子粥都是薄兮兮的,能照出人影。
母亲在稀粥里捞出个面疙瘩,或者捞出个纱布袋,倒出半盏子米饭,那只是我的“独食”。
每每此时,姐姐便眼馋的看着我的碗,撅着嘴,滋溜滋溜地把稀粥喝出声响。母亲便说:“你快喝粥,男伢儿吃壮实点,将来是要做活计的”。
父母亲把大锅里的粯子粥,再盛到钢中锅子里,或者陶钵里,上头搛些胡萝卜小菜,放进竹篮,拎到独轮架子车上。顺手戴上顶草帽,便走向一望无垠的田野,开始一天的劳作。
那稀稀薄薄的一锅或一罐粯子粥,便是他们在田头的午饭。很难想象,他们怎么才能撑到星月爬到天上。
日子渐渐好一点起来,粯子粥也开始粘稠,里面的“花样精”开始丰富起来。
粯子粥里开始有了米粒,沉淀在粯子粥下面的叫“米搅头”,或者放些白面“疙瘩”,姐姐也开始有份。
红薯在我们那里叫山芋,秋冬季,粯子粥里有了山芋,冬天,受了霜冻的山芋出了糖分,粥都是甜的。山芋切成条或片,晒干,成了山芋片和山芋干,那是来年春天粯子粥里的“硬货”。
日子再好一些,粯子粥已不再是每天早饭的必须。但还是成了泰兴人的生活习惯,甚至于偏爱。
粯子粥和烧饼之间,干稀搭配,也成了我们普遍的饮食习惯。夏秋季节,端午的粽子吃完以后,泰兴人开始做“涨烧饼”。把钵子里发过酵的面缓缓倒入发烫的油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糠,酵面慢慢起孔,隆起,底面触油烤黄。用锅铲翻覆,再用小火慢慢烘烤另一面。涨烧饼要耐心烘烤,才能表面金光脆香,里面白嫩酥软。
相对于夏秋季节,烘烤涨烧饼的耐心,冬春季节的油摊烧饼虽说简便,但也极具考究家庭主妇的手艺。
香油洒入发烫的锅面,和好的面浆要干稀适当,沿锅沿均匀地倒入,摊铺入底,表面薰干,再匀称地洒上少许香油,葱花或蒜花,起香,“油摊烧饼”即成。
如果再用锅铲的角尖,上下左右,横竖几下切分,再用韭菜、青菜或咸菜翻炒,那又叫炒烧饼。
元麦粯子和大麦籼子性凉,夏天喝,爽滑解暑、醇厚绵香。冬天,温润的玉米粯子则完全可以替代季节时令变化的需要,泰兴人的粯子粥四季皆常。
离开家乡的日子,粯子粥便成了一日三餐思乡的情结,离得越远,时间越长,思念便越深越浓。举箸之间,总是想起布谷鸟叫的时节,元麦儿开始泛黄。
总是梦见自己捧起一碗粯子粥,望着家乡的方向,踏上一条从舌尖到心灵的朝圣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