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末,屯溪在扬子坑(今栗里街南侧)建成公共体育场。场内有篮球场二、足球场一、排球场一,跑道田径场有300米,并有观礼台一。(观礼台曾被屯溪三小当作临时教室使用)解放后改称人民体育场,1966年后被建房征用。<div><br></div><div>民国33年(1944年),皖南第一届运动会在屯溪公共体育场举行,5月4日~5月8日历时5天,这次运动会由国民党第23集团军总司令部和国民党中宣部东南区战地宣传专员办事处举办。参加竞赛的有苏、浙、皖、赣边区驻军和来自皖南太平、祁门、宁国、休宁四县县中和省立徽中、徽师、徽女中以及从沦陷区内迁至皖南的复旦附中、南京皖中、建国中学等45个单位一千余人。</div><div><br></div><div>开幕前,举行有600多人参加的火炬接力,由休宁出发陆续传递至屯溪,再点燃屯溪的火炬台。运动会正式开幕,唱皖南第一届运动会会歌。运动会期间,观众如潮,逾3万人次。<br><div><br></div><div><br></div></div> 运动会设田径、篮球、足球等比赛项目,分为男子公开组、高中组、初中组和女子组。运动会奖品设有银鼎、银塔、银杯、银盾、锦旗等。苏、浙、皖、赣边区的军队官兵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参加男子公开组比赛,其中有当时体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参加过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国手王南珍。<div><br></div><div>运动会定制纪念章一枚,发于参赛运动员及参会工作人员。纪念章中心图案为唐式遵头像,唐式遵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抗战时任第23集团军总司令,长期镇守皖南,抗战结束被解除兵权。</div> 经过角逐,徽州中学教师陈梅以1.22米破当时的安徽省女子跳高纪录;从沦陷区内迁来的复旦附中学生王松涛获100米、200米和400米赛跑三个第一名;皖中(后合并于屯溪中学)一举夺得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高中组的篮球、足球赛的冠军。其他参赛单位及个人均取得满意的成绩。<div><br></div><div>皖南第一届运动会闭幕后,安徽中央日报社(社址屯溪)为纪念此次盛会,特编印纪念小册,从编辑印刷未及一周时间出版,取材力求实用,内容涉及面广,供读者观赏纪念。</div> 皖南第一次运动会,从比赛正式开始,整个赛场一片沸腾,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运动员都发挥出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使在场的人们都领略了体育的魅力和体育的风采。<div><br></div><div>此次运动会之举行,在当时来说其最大意义,在唤醒民众对于体育之注意与重视,响应国家倡导体育之要旨,体现体育为强民之要道,民强则国强矣。</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2012《屯溪区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