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静心画红楼

姚征

<h3>  今年夏天特别热,外面骄阳似火。不出门待在家里常看美篇,其中最吸引我的当数“画意摄影”,这些摄影兼PS高手的作品美不胜收,看得我心痒,也想学着弄弄看。但摄影和PS都非我所长,能弄点什么呢? 正好手头有张从电视屏上拍摄下来的林黛玉照片。我在美篇“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中写道: “东方人的相貌体态用白描线条表现更有美感”, 如把这照片改成白描画的形式,是否会显得更美呢? 试试看。我曾用电脑的画笔对几张照片做点小修改,但从未用它来“作画”。这个操作比较简单,只要把照片先去色,再用高光去掉阴影,只剩下一点谈淡的轮廓痕迹,然后用“画笔”工具,一笔笔描画便可。我的目标是既要保持人物神情的鲜活生动,又要做出水墨画线条的感觉。弄了一阵子后,像幅画了,但不太像水墨画,更像素描。分析原因是阴影还去得不干净,需再加大亮度,这样轮廓谈得几乎看不见了,靠着画面感觉把握分寸,不断增加线条份量,反复修改,终于有点水墨画味道了。看上去似比照片更有美感,不由挺开心,又拍了些照片,有空时静下心慢慢画,做了十幅,“盖”上红印章一一也是刚从网上学的,这酷热的夏天也过去一半了。</h3> <h3>  画这幅像时想起陈晓旭病重时,大概也是这样躺在寺院的小床上。她向导演组自荐时说“我就是林黛玉”,现在回顾,她好像就是为这角色而生。乳腺癌并非不治之症,但要动手术、化疗,美丽或将从此失去。所以她坚拒西医治疗,只服中药,接着又遁入空门,可能从一开始就做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打算。现在人们常怀念她,在众多"红粉"心目中,她和林黛玉已合为一体。</h3> <h3>  “葬花”是红楼剧中的重头戏,但一连串镜头的画面感都不夠理想。这个擦淚的场面一晃而过,却显得很美,拍下来做成这幅图。</h3> <h3>  这是做的第一幅,也是黛玉首次出场,在离家投亲的船上。红学家李希凡说,刚见黛玉出场就想流淚,真是感人至深。做这些画的重点是眉眼,像这照片上黛玉淚汪汪的,用高光洗白后自然全没了,要用鼠标做出含着淚花的样子,颇费功夫。</h3> <h3>  虽然陈晓旭和邓婕把黛玉和凤姐演得非常出色,但她们都是可以找到B角的。比如同时拍摄的电影红楼梦(谢铁穲导演)由陶慧敏和刘哓庆出演,形象气质与角色也颇接近。只有宝玉这个角色独一无二,是没有B角的,这是红剧成功的关健因素。谢铁穲那时是北影厂厂长,兴师动众,全国海选也选不到,最终用一位女演员扮演,效果可想而知。欧阳奋强据说还是陈晓旭推荐的,真是“天上掉下个宝哥哥”。当然欧阳能演得这样好,王扶林导演肯定下足了功夫,上天不负有心人呵。</h3> <h3>  曹雪芹写薛宝钗“脸若银盘,眼如水杏”,体态有点像扬贵妃,微带福相。这样看来应是个明眸晧齿,圆脸微胖的美丽少女。但电视剧中的宝钗一点不胖,体态轻盈姣美,似更胜黛玉一筹。刚开始感到似乎不太像,后来就习惯了。原本,公众对宝钗的形象就不像宝玉、黛玉和熙凤那样有个清晰的共识,演员用其精彩表演说服了观众,宝钗就该是这样的。</h3> <h3>  李希凡说邓婕把凤姐演得“光彩夺目”。别的角色虽也都很出色,但如一个个镜头细细考查,总能找出个别道白、动作或神情稍微不夠自然的地方,即使宝玉、黛玉也难免。只有邓婕演的凤姐无瑕可击,百分之百到位,真正是没得说。</h3> <h3>  曹雪芹写晴雯在重病中被拖着赶出去后不久,一天怡红院中一株海棠花突然枯萎了。宝玉大哭道:“晴雯死了”,袭人劝解无用,愤然说道,她是个什么人也配比这比那,她再好还能好过我去? 这花要应也先该应我,想必是我要死了。但曹公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偏偏把晴雯排在袭人前边一位,真是写绝了。</h3> <h3>  特地为贾母画上一幅。她在全剧中戏份很重,但后来却极少被提及,其实这位老演员把贾母雍容的气度、爽朗的性格和机敏的眼神都演得相当到位,为此剧增色不少。如此被冷落实在不应该,上网查了查,她名叫李婷,兼此剧的表演指导,已于1993年去世,亨年七十三岁。</h3><h3><br></h3><h3> 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国影视艺术的经典之作。在一个非常短暂和特殊的历史时期,天才导演王扶林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创造出这部完全忠实于原作的连续剧,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角色形象就像是从书中蹦出来的。王扶林何以能创造这一奇迹? 我曾在美篇“广陵绝唱一一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评析”中做过详细分析,欢迎各位阅读并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