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对生命的感悟

鲍平

<h3>  看到我有时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些文章,有位朋友给我发信息说,你晚年生活还蛮丰富的,條然间心里砰了一下。还没过出个子丑寅卯,还没有真正品尝到生活的味道,怎么已跨入晚年的行列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可不是已经年过花甲了,生理年龄已毫无疑问的跨入了老年行列。至于现在比较时髦的,所谓心理年龄,那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没有个量化标准,若把自己说小点,也只不过是心理安慰而已。时间如白鲫过江,转眼间不知去哪儿了。</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在我小时候,大概是在小学一年级,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位60多岁的老人,个子不高背较驼,性格温和,心地善良。我和一帮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叫他王老爹。那时没有电视机,就连收音机也少见,更不要说手机、ipad了。不过也没什么课外作业,也没家教和课外班,自由活动时间多。一般晚上吃完饭,小伙伴们都在一起玩捉迷藏或打仗的游戏,疯一阵子累了,就不约而同的到王老爹家听他讲故事。</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时间不长,大约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王老爹生病了。听说得的是肝病,脸色腊黄,背更驼了,故事也讲不了呐。没过几个月,王老爹就去世了。那时还没有实行火化,都是土葬。只见他家在房前的空地上,搭了一间很大的棚子,在两条长板凳上架着一口漆成黑色的棺材,他家里人都很悲痛,哭得很伤心。</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死亡,不明白死亡是怎么回事,问大人也问不清楚,他们不耐烦地回答,‘’死了就是死了呗‘’。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有一种无形的恐惧和害怕,害怕自己也会死,害怕自己也会睡到那黑色的棺材里去。心想里面一定很黑,不透风不透气,也见不到阳光。因而不敢到摆放棺材的棚子去,只站在较远的地方看着。还曾天真的冥想,自己如果死了,这个世界没有我了,会是怎么样的,自己死后会到哪儿去?</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长大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有了社会的历练,尤其是近些年,经历了多位亲人相继辞世的悲恸,对死亡也逐渐加深了解。人死了就是再也见不着了,融入了永恒的宇宙之中。人的一生从呱呱堕地,到最后只剩下一捧白灰,与泥土相伴,回归大自然,也就是几十年的光阴。就算能活到90岁,也不过32850天。人生苦短,且过且珍惜。</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往大的方面说,人生要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尽微薄之力。往小的方面说,要为生存、为生活,为家庭、为个人而奋斗。担负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但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常,阴阳相隔有时仅在瞬间。人们往往习惯于将美好的愿望和梦想埋藏于心间,习惯于等待条件更优些,时间更充足些,机会更好些才去实现,总是认为来日方长。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留下几许遗憾。</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有生即有死,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多少帝王将相不惜财力、物力、人力,四处寻求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但从未有人如愿以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寿无疆之类的话,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祝愿罢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人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尤其是年纪大的人怕提到,纵然有思想开明的老年人提到这个字眼,子女也立刻打住,认为不吉利,是丧气话。因为国人向往的是生生不息的传承,</div><div>追求生命无限的"长生不老‘’。但实质上,是对死亡的一种刻意回避。但无论怎样回避,死亡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象人的出生、长大、生病、衰老等等一样,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只会迟到不会缺席。</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世上万物都是有大限的,人类也不例外。生命是上苍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赏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只有单程票,从出生后就是走向死亡的倒计时。但一个人的大限何时到来,无法预料也无人知晓,这也突显了生命的意义和奥妙。</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微信上的各种心灵鸡汤很多,有教人如何养生延年益寿的,有教人吃素吃少,瘦身养颜的,有教人如何淡泊名利怡然心致的,也有教人如何运动,健康体魄的等等,不一而举。但归结起来无非两条,即拓展生命的宽度,延长生命的长度。</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生命的宽度决定了生命的质量,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性所在。生命的长度就是在人均最高的寿命上限,尽量的往上延长吧。我觉得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两者都要太贪心了,硬要从中分出孰轻孰重的话,我宁愿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质量,拥有平淡安宁祥和的生活。拥有说得过去的健康,不给社会增负担,不给子女添麻烦。</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著名作家毕淑敏女士曾写过一篇散文《生命的借记卡》,她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张银行的借记卡,人生的长度就是这张借记卡的储蓄。人生的借记卡是不能透支的,从一出生就开始消费,直到生命的完结。她在文中最后写道:‘’当我们最后驾鹤西行的时候,能带走的唯一物品,是我们空空如也的借记卡。当那个时候,我们回首查询借记卡上一项项的支出,能够莞尔一笑,觉得每一笔支出都事出有因不得不花,并将这笑容实实在在地保持到虚无缥缈间,也就是灵魂的勋章了‘’。</div><div>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首我的生命借记卡,已经消费了大半。曾有过光荣、责任和担当,也有过迷茫、无奈和彷徨。我不知道属于我的这张借记卡上,还剩下多少时间。而</div><div>唯一能做的就是梳理一下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善待生活,善待他人,享受生命的过程。保管好这张借记卡的密码,不去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为了虚荣和炫耀去消费。因为那些东西都是过眼烟云,付出的代价是生命,收获的也许只是心酸和荒凉。</div><div><br></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