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柱——一个有着美丽传说、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长寿村

樱如雪

<h1><b>  崇柱村</b>,位于诸暨市应店街镇西南5公里处,一个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小山村;一个有着众多美丽传说、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一个彰显时代气息、而又传承古老文化的小山村……</h1> <h1><b>崇柱地形赞</b></h1><h1>进入崇柱有圣地,千百年代巨石在。</h1><h1>六岭之中十八弯,二庙之外四神处。</h1><h1>崇柱村路三公里,北水归南有三处。</h1><h1>深山翠竹肥沃土,春夏秋冬鲜笋味。</h1><h1>参天银杏神气足,溪长沙清水如蜜。</h1> <h1><b>山坳里的长寿村</b></h1><h1>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对于应店街镇崇柱村的村民来说,70岁并不算老。全村1000余口人中,70岁以上有50多人,80岁以上有30多人,90岁以上有7人之多,其中最大的已有97岁高龄,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h1><h1> 崇柱村地处山区,古村落气息颇为浓厚。村里环境深幽,古树名木随处可见。从空中俯看,农房依溪而建,狭长布局,错落有致。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村风民风使生活在这里的人特别长寿。</h1> <h1><b>寿福亭</b></h1><h1>双瑞镇护长寿村,四喜绵泽鸿福地。</h1> <h1><b>习俗:过小年</b></h1><h1> 崇柱村的石柱坞自然村在应店街镇还是唯一一个有“过小年”习俗的地方。阴历六月十四,家家户户包粽子、蒸糖漾、祭先祖,然后招呼亲朋好友来家做客,一时间,村里车水马龙,场面颇为壮观。村民酒席少者两三桌,多者要办到二、三十桌。村民的热情好客在“过小年”这一天体现得淋漓尽致。</h1> <h1><b>过小年的由来</b></h1><h1> 古时,石柱人口增多,农耕增加,早出晚归,人们过于劳累,又因缺少营养,衣食不足,故多发疾病,死人无数。当时缺医少药,人们无钱求医,村中长者想出一个求神拜佛的无奈之举。听长者所讲,蒋坞庙的泰山菩萨非常灵验,各族决定推荐代表前去求拜。那年三月初一,使者去到蒋坞庙许愿承诺,若村庄瘟病痊愈,每年大红烛一对,旗、罗、伞、铳送谢。许后,有仙师坐位讲话:若要人康复、村太平,必等过年后。当时正值六月,距过年还有半年之久,无奈之下,村中长者提议,决定农历六月十四日过小年,即为过年。不想过小年后,果然瘟疫尽除,全村太平。众人大喜。从那时起,成立祠堂董事会,买田一亩五分,轮户种植,收入之利,作为轮年值会,在每年三月初一送60斤重大红烛一对等所有开支用,当时办起旗、罗、伞、铳、竹桥等,由众长者、老婆婆进香蒋坞庙,由此,过小年的习俗延续至今。</h1> <h1><b>七月半</b></h1><h1><b> </b>崇柱村的莱坞自然村每年的七月十五,家家户户会蒸糖漾、包粽子、祭先祖,然后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h1> <h1><b>崇山庙</b></h1><h1> 崇山庙建于清末民初190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那时莱坞自然村属于富阳市,原名大原里八庄,后改名莱坞。那时整个村子只有20余户人家,一百余口人。而人们却崇文尚礼信佛教,逢年过节都会求神拜佛祈求平安,但村里没有庙宇不能供奉神灵,无法满足村民的祭祀愿望。村里长者孟庆南等三人提议,修建一座土地庙,这一提议立即得到村民的响应,历时三年土地庙竣工。这在当时方圆几十里可称得上宏伟建筑,与一般土地庙不同,里面除了正厅供奉土地菩萨以外,中间天井,前面还有一个戏台,两厕厢房,供客人及千金小姐、富家子弟观戏所用。庙宇建成,如何取名,村民难以决断。一日探得富阳县长路经此地,孟庆南三兄弟及村民摆香案接待。县长落桥,所问何事,村民叙说原委请求县长给土地庙提名。县长四处远望,见群山环绕,当即脱口而出“崇山庙”。</h1><h1>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之一。由始以来老百姓都非常重视土地,祭拜土地公,祈愿风调雨顺、平安福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h1><h1> 祟山庙的建成,一时香火不断。在逢年过节时,各地的善男信女来庙里祭拜土地公,有时还会做几本戏文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h1><h1> 如今,崇山庙几经修缮,原来的正大门因为道路扩建早己不存在,大石板大石门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但里面的格局没有变。今年崇柱村村民又自发捐款在对庙宇进行修复,相信过不了多久,当年的壮观又会呈现在大家面前。</h1> <h1><b>傅氏祖宅</b></h1><h1> 傅姓是石柱村的一大姓,傅氏祖宅存在已久,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有重大事件时,傅姓的子孙都会来祖宅祭拜先祖,悼念已故先人,祈祷平安顺昌……</h1> <h1><b>朱少卿与“平胸出腿石”</b></h1><h1> 据朱氏家谱记载,朱少卿:光绪7年乡试中为武举人,其身材高大,力大无比,威猛过人,为人仗义,深受乡人敬佩。</h1><h1> “平胸出腿石”,是武举人朱少卿练武所用。原来有两块,一块重150斤,一块重370斤。因武举人持之练之,150斤重的一块已经破败不堪,最后丢弃,遍寻不着,只剩下这370斤重的一块,现存放在崇柱村文化礼堂里,供后人敬仰。</h1> <h1><b>石柱爷爷石桩嬷嬷传说</b></h1><h1> 相传在上古时代,天上有位神仙,用扁担挑着两颗铸造所用的巨石,经过崇柱村时,扁担不吃重而断,巨石掉落凡间。两颗巨石经过岁月的蹉跎、时间的风化,逐渐形成了两个人像。明初,朱元璋初定天下,见江南人杰地灵,派国师刘伯温南下江南亲自暗中查访。仲夏一日,烈日炎炎,刘伯温一副游方术士打扮,来到洞岩寺。只见此地古木森森,溪流潺潺,阵阵清凉,沁人心脾,好一派洞天福地,刘国师大喜,溯溪而上,之间两座山峰突兀对峙,犹如一对执手相厮的伉俪。见天地如此造化,国师大为感叹,遂上前拜谒,称其为“石柱爷爷、石柱嬷嬷”。左右绕之,四处察之,留下“若要金银得,日孔对石孔”,并言道:“此乃福寿之地,得居者寿长嗣昌”。其后果有一义乌换糖佬在石柱旁掘得一藏珍宝,至今路边岩石尚留有一窟(现因修路被埋)。崇柱村民先祖因得闻刘国师之言而迁居此地,依山傍溪而居,崇山、石柱两村多长寿耄耋之人。</h1> <h1><b>洞岩寺</b></h1><h1> 位于诸暨市应店街镇西南2公里的应紫公路旁。据传说,此寺始建于唐中和二年,最早名为北塔寺,原寺址在现洞岩寺东北方300米处,遗址犹存。宋代寺院倒塌,后在现洞岩寺处重建,初时名为灵洞翠峰院,后又名云峰院,至明代遂称洞岩寺。 </h1><h1> 洞岩寺最盛时有300多寺僧,仅寺产田就有360亩。明清以来,几经修葺,颇具规模,现存断墙残壁上仍有壁画痕迹,可见当日盛况。现存山门、中厅、大雄宝殿、官厅等据考证均系清代建筑。 </h1> <h1><b>玉京洞</b></h1><h1> 洞岩寺西南500米处,有一天然溶洞,当地称作大岩洞。据《国朝三修县志》记载,“寺西南山麓有玉京洞,亦名白云洞,名胜志云,洞十数重,深数十里,须秉烛而入,入必须以物记其处,洞内多相似,不记则迷路。洞中宽敞,崎岖不一,火光中岩石奇峭,光洁如洗,流水溅溅,或汇为池,泻为溪;中一处上有窍,仰视如巨星,光射下微辨色,石床在焉;又入则蝙蝠群触入面,不可前,或云深处行二、三日抵钱塘……” </h1> <h1>  对玉京洞,古代曾有很多文人墨客游过此洞,留下诗文甚多,现摘登数则如下: </h1><h1> 徐文长曰:“洞岩奇于阴,五泄奇于阳,而七十二峰两壁夹一壑,时明时幽时旷时逼,奇于阴阳之间,数语得之矣。” </h1><h1> 明代知县刘光复诗:“仙人幻奇迹,破壁出龙宫。山作仇池样,无疑小有通,村桥黄叶雨,古岸菊花风,自叹风尘吏,能来亦雪鸿。”</h1><h1> 郑天鹏《玉京洞》诗:“我曾踏破天下三十六洞,白云缺何知,此洞真奇绝,一级一级探之窈,莫穷幽深奇……” 另有钱世贵、刘口玉、王钰、翁溥、袁宏道等名士都为玉京洞题过诗词!</h1> <h1><b>狮象管门</b></h1><h1> 洞岩寺前右有狮子山、左有象鼻山,俗称“狮象管门”。据说此风水宝地必出皇帝。皇蛇左侧还有一小山名“皇印”山,但此小山坐落在左面,是颗反手印,出王必出反王。</h1><h1> 刘国师亲自从义乌一直延山脉追到此处,见此风水后,下令务必截断皇蛇经脉,以绝后患。</h1><h1> 据说当时此地果有一小子不久前出生,其貌奇特,有贵人之相,此小子睡在屋内,白天必有一黑一白两只狗轮流睡于屋顶之上,实为一朵白云,一朵黑云,遮着贵人,使别人无法观到星象。刘国师在皇蛇山顶颈部位开掘多日,始终找不到皇蛇的经脉。</h1><h1> 后来他在附近观测多日,看到黑白两狗上屋顶睡觉,才算出其中奥秘。为此,他派人趁其中一只狗下来吃食时将其扑杀,另一只狗因饥饿而死。屋内贵人无云遮盖,逐被国师等人观出星象,不久就切断了“龙脉”,破了风水。 </h1> <h1><b>四姑坪</b></h1><h1> 洞岩寺东南1000多米处的半山腰,有一庵叫西林庵,后叫四姑坪。据说建于宋代,最兴盛时也有尼姑白人。在明初时,洞岩寺的寺主曾与西林庵的庵主破戒通情,后生有一子。</h1><h1> 为了晚上幽会方便,他们用白石头在祠、庵之间铺了一条小路,晚上行走不必用灯。现尚有遗迹依稀可辨。寺主死后葬于洞岩寺右侧皇蛇山上,发七寺三族,即牌头越山寺、五泄寺、狮象侠师寺、红门吉祥寺、思安道林寺、县上秀慧寺、富阳黄坛寺;三族为散落在现应店街镇的上孟、东坞、独山一带。</h1> <h1><b>崇柱生态步道</b></h1><h1>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崇柱村开辟出了一条专为村民健身休闲的生态步道,从石柱爷爷山脚开始,沿着山脊一直到箭杆岭。</h1><h1> 生态步道从拜双瑞开始,经雨伞岗,过外龙门,入洞坞,登龙门坎顶,奔枫树坪岗,踏老虎尾巴尖,溜奔斗湾,走荞麦湾岗,直下箭杆岭,漫步通富古道,穿祟柱,回双瑞!</h1><h1> 生态步道建成后,登山爱好者慕名而来,周末游客达三四百人次……</h1> <h1><b>特产</b></h1><h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群山环抱,竹林成海,常年盛产竹子。勤劳的人们利用竹子编制出各种竹制品,在那久远的艰苦岁月里,让自己的生活得以延续。</h1> <h1>  竹笋的种类繁多,按季节可分为:冬笋、春笋、鞭笋三类。在这里,一年四季饭桌上都能品尝到笋的美味……</h1> <h1><b>紫云香土烧酒</b></h1><h1> 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清凉甘甜的泉水为美酒的酿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年“紫云香”土烧酒,以荞麦烧、高粱酒、五粮烧等为主打产品,成为当地人们各类酒席用酒中的首选,因土烧酒口感极佳,迅速成为本地土烧酒中声名远扬的品牌!</h1> <h1>  众多传说崇柱村,天然溶洞玉京洞,唐朝古迹洞岩寺,美丽爱情西林庵……在五洩北门一一为你呈现。</h1><h1> </h1><h1> 应店街---灵山坞---崇柱---寨头---紫阆---五洩北门:这是一条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旅行路线,早在明朝就有一些文人墨客策马扬鞭从此过,一路上留下了不少诗词题文。</h1><h1><br></h1><h1> 如今在倡导以文化旅游带动一方经济的大环境下,五洩的北大门值得重新挖掘和开发利用!<br></h1> <h1>  这里有美丽传说,这里有古代遗迹,这里有天然溶洞,这里有生态步道,这里有村间特产,这里有美酒佳肴……欢迎您的到来!</h1> <h1><u style="color: rgb(237, 35, 8);"><b>说明:</b>文中所述来自崇柱村文化礼堂及本地村民口述和有关史料记载</u><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