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继2016年6月25号九勇士穿越莲花台之后,我一直想再徒一次莲花台。7月29日,在西北虎的倡议之下,我们组织了一支14人的徒步小队伍再徒莲花台,队伍里年龄最小的是团团,仅一岁四个月,年龄最大的耄髦已经75岁了。早上七点半,我们如约分乘一辆面的和一辆小轿车沿着庄天二级公路一路向北前行,大约九点二十左右车辆到达位于华亭县西华镇的莲花台山门。那矗立在路上的牌坊,上面写着“莲花台”,像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看见已经到景点,友友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便争先恐后的下车参观。大家在秦始皇广场合影留念,广场上那座巨大的石像矗立着,它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兴奋异常的小团团也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活泼。</p> <p class="ql-block">稍事休息后我们继续前行,这里的道路变得崎岖不平,坡陡弯急,道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极其凶险。但好在我们的两位驾驶员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所以我们一路有惊无险,沿着山路一直往上便见眼前云雾缭绕,犹如行走在仙境一般。蓝天白云下的群山景色尽收眼底,山顶被雾气笼罩着,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可有时候天空又被乌云笼罩着,显得阴沉而压抑,山顶上覆盖着一层薄雾,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息。但更多的时候,天空湛蓝而多云,山峦起伏连绵,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壮观美丽。那无垠的蓝天,朵朵白云飘荡其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云雾缭绕的大山,绿树成荫,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大约十点二十左右我们到达五台山的最高峰,这里有一座观景台,我们便下车登台观景。据说这里是关山之最高峰,海拔2748米,站在远处眺望,青如澄黛,碧若浮蓝,真是“朝看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梢”,崇山峻岭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居高临下俯瞰群山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位男士穿着黑色外套站在户外,背景是一片绿色植物覆盖的大山,他似乎也被这壮丽的景色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们继续依山路而行,大约11:00左右公路在莲花台东山顶戛然而止,汽车不能再前行了。鉴于本次徒步友友年龄悬殊过大,体力层次不齐,为了补充体力和减负,决定午餐提前开饭,我们就近在林里小道的树荫下埋锅造饭。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在户外野餐,享受这难得的惬意时光。一家三口坐在石头路上休息,孩子戴着帽子,祖孙三代其乐融融。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p> <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我们背上简单的行囊,扶老携幼,开始沿着林间的石板小道开始本次真正的徒步。一行人在森林小径上徒步前行,他们穿着休闲服装,有的背着背包,有的手持拐杖,正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大家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场景前行,路旁绿树成荫,远处群山环绕,景色十分优美。中午12:30左右我们一行到达莲花台上畤(zhi),下畤的交界处。这个建“上畤”、“下畤”的地方,原名“青龙山”,今人却叫莲花台,是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盛开的莲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相传,轩辕黄帝曾在吴阳建武畤祭天神,夏、夏时废止。周、秦之交,秦又仿效古帝王建畤的祭祀活动,以感神灵佑护他们发迹。秦统一中国后,陆续在秦的封地建起了“西畤”、“鹿畤”“密畤”“上畤”“下畤”,祭祀白帝、青帝、黄帝、炎帝。为便于祭祀,秦王朝又修筑了从咸阳经雍西至千县的御道和“回中宫”,秦始皇曾六次沿御道经“回中宫”达陇山并陇西。西汉时,高祖刘邦又在“上、下畤”封禅,把对皇帝的祭祀活动推向鼎盛时期;汉武帝为方便祭祀的住行,又扩修这段“秦御道”,宽达数丈。东汉时,羌人起义,战争致使“上、下畤”的祭祀活动废止。直至唐代,停止达600余年的封禅活动再度掀起高潮,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宪宗李纯改“吴岳”(关山的岳号)为“青龙山”(莲花台的原名),并将这个帝王祭祀的神坛交由平民百姓供奉香火,首封“青龙山”为“西陇名山之主,群山要朝主山”,赦封“常住僧三千五百名”,常住庙产四至达5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这时一些身体欠佳和年幼的友友已经体力不支了,于是我们兵分两路,需要照顾小友友和体力较差的友友留在上畤赏景等待,一部分体力和身体较好的七个友友沿着去下畤的道路继续前行。男士们背着背包,手拿拐杖,在山间小道上前行。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前行,在茂密的树林间穿行,欣赏沿途的美景。一路山高路险,风景秀丽,男士穿着蓝色外套站在户外,身后是一面岩石峭壁。他戴着帽子,在一片翠绿的森林背景下微笑地看着前方。女士站在山顶上摆出瑜伽姿势,穿着红色外套和白色T恤,面带微笑看向远方。女士站在岩石峭壁旁,双手举过头顶面向前方微笑。多个人正在攀登山路,并排走在台阶上。男士背着背包,手持登山杖正在攀登石阶山路。另一位男士站在石阶上向上看去,周围树木茂盛,环境幽静。女士穿着一件黄色长袖上衣配蓝色短裤,在户外徒步旅行时摆出自信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下畤在上畤的东边。这里有灵官台、八仙台、玉皇顶、三清台和老君台,分布各台的原寺庙遗址有二十余座。佛爷头在玉皇殿前。渡仙桥南有一平台,上有十几米高的圆锥形石榙拔地而起,顶端的两棵松树苍劲挺拔,似在探问苍天,如果从侧面观看,整个石榙宛若人头,五官俱全,这就是著名的景点-佛爷头。这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照片,画面中央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山顶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矗立着,上面长满了青翠欲滴的小树苗,仿佛是一个绿色的生命之岛。三个人坐在石头台阶上休息,背景是一座巨大的岩石。一群人站在一块岩石旁边合影留念,背景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石头。女性游客正在爬木制楼梯,她身穿红色外套,面带微笑看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路蜿蜒向下行走一直通到谷底,谷底小河潺潺,河水清澈见底,捧起一掬入口清凉甘甜,即使农夫山泉也没有如此之口味也。沿着小河向山上前行,两边的悬崖峭壁,苍松翠柏,美景如画,美不胜收。上畤在《青龙山》两边环抱如箕的山弯里。山弯石侧有一座孤峰兀立于深壑之中,高耸如榙,在小石山顶的石柱上,矗立着一个两米多高的小石柱,上面偏放着一个巨大的石块,石柱边长着两棵苍劲的松树,这就是莲化台。整个石台在阳光下形似莲花盛开,莲花石则被当地群众传为“高耸顶天堂,夜间发毫光”,赋予了她神奇的色彩。如果从平台沿木梯攀缘上去,只见远山如黛,云缠雾绕,阵阵松涛不绝于耳,荡荡水声出自谷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千佛洞为上畤的又一主建筑,洞内雕塑历经沧桑,残缺不全,但依稀可见雕像之生动,雕塑之精美。最令人惊奇的是:千佛洞邻近一高大的石崖,崖下又有一石洞,洞内石缝中流出一股清澈甘美的泉水。据说此泉“十二三人注水水不涨,千万人用水水不减”,饮用泉水有病延年之效,故而被人们称为“神泉”。这里还有大殿、菩萨殿、灵官庙、山神庙等遗址十几处。</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