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涯二十载

鹭岛凤凰木

<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四十七年前的一个冬日里,</h3><h3>英雄城走来一群稚气未脱的小丫,</h3><h3>豆蔻年华离开了家。</h3><h3>脱去花棉袄,穿上了绿军装,</h3><h3>红色的帽徽和领章</h3><h3>开启了她们的军旅生涯。</h3><h3>经历了新兵连的生活紧张,</h3><h3>速成了卫生员的训练大纲,</h3><h3>做个白衣天使成了一生的理想。</h3><h3>南昌城,庐山上</h3><h3>前进路上走着稚嫩的脚丫,</h3><h3>五羊城,大学园,</h3><h3>知识让自己逐渐靠近理想。</h3><h3>学成归来,救死扶伤,</h3><h3>医者的一生无上荣光!</h3><h3>白驹过隙,岁月如梭,</h3><h3>有一天我脱下了戎装,</h3><h3>还是治病救人,一样救死扶伤。</h3><h3>谈笑一挥间,转眼已暮年。</h3><h3>不忘初心,不忘那曾经穿过的戎装!</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写于建军九十周年</h3><h3>纪念军旅生涯二十载</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小荷才露尖尖角。入伍第一年15岁。</h3> <h3>16岁的花季。</h3> <h3>有点婴儿肥的17岁。</h3> <h3>终于成年的18岁。</h3> <h3>不是彩色照片哦!上色照片19岁。</h3> <h3>20岁啦!</h3> <h3>有点臭美,手边能找到的装饰物。21岁。</h3> <h3>毕业啦!照相馆的艺术照。22岁。</h3> <h3>自认为比较好的一张,拿来做微信头像了。23岁。</h3> <h3>经历了一场怀疑大病的历程。24岁。</h3> <h3>成熟吧!此后除了证件照再也没有照过类似照片了。25岁。</h3> <h3>1970年12月入伍来到南昌,这是入伍的第一张照片,位于南昌的八一广场。在新兵连由于训练强度大,很能吃长了十几斤,这张照片寄回家妈妈以为我水肿。</h3> <h3>比我还小几天的发小黄苏平,当时我俩都不满15岁。她去了陆军,我是空军,能看出裤子的颜色不一样吧?</h3> <h3>一个大院走出的四个孩子。我和王洪去了空军,苏平和玲娟去了陆军,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四个都如愿进了医院。</h3> <h3>冒着大雪在八一广场上的留影,看的身上的雪花了吗?当时以为能照出正在飘落的雪,拿到照片发现啥也看不到。</h3> <h3>和同事云香一同冒雪合影。</h3> <h3>当兵第一年妈妈借出公差和弟弟来看我,留下这张合影。带我去街上的饭馆吃饭,看我吃的狼吞虎咽的,很是心疼。那时的伙食,哎....</h3> <h3>当兵第二年,分配到庐山空疗。每年夏季三到四个月接待飞行员疗养,一般是6.7.8.9四个月。十月以后天气就冷了。</h3><h3>此处是八届八中全会会址,当时还稚气的年纪对此处的意义还不甚了解。</h3> <h3>有名的仙人洞。</h3><h3>在庐山的工作由于接触的都是飞行员,都是天之骄子,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首先就是伙食好,那时我们每天是0.49元的伙食,由于庐山属于高山补贴1毛,也就是0.59,飞行员则是2.7元。除了伙食好还有水果,糖果。</h3> <h3>这个景点很有名哦!</h3><h3>平时的工作打扫卫生,令人难忘的是挑水。由于住房都是各式各样的别墅,散落在满山遍野,挑水到每栋别墅是件非常艰难的任务,刚满16岁的我只能勉强挑半桶水,琅琅呛呛的挑到目的地所剩无几。</h3> <h3>摆拍,假装在学毛著。</h3><h3>在庐山让我感到非常幸福的事是发现镇上有个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中外名著。可能是天高皇帝远,那些书居然没有被禁,可以外借,这在当时的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同年的兵高保华引导我看了许多中外名著。使我至今受益匪浅。</h3> <h3>和老兵钟永红合影。</h3><h3>工作虽然辛苦,但生活中也有很多乐趣,最喜欢的就是采草药,节假日逛逛风景名胜,四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快下山时听到医院搬迁的消息。</h3> <h3>结束庐山空疗任务后回到已搬迁至福州的医院,</h3><h3>此时医院有了重大变化,从南昌搬到福州 。由于没有新院址,把医生和护士都放出去进修。我们这些白丁留下成立了护训队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学习。</h3><h3>医院的搬迁和9.13事件有关。</h3> <h3>护训队的文艺活动摆拍,给我安排的最简单的动作。</h3> <h3>这在当年是很文艺的合影啦。第一排右1是护训队我们的班长高保华,大我几岁的北京兵,知识面很广,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许多,我至今都感激她。</h3> <h3>在初中学的那点篮球技艺在部队大放光彩啦。</h3> <h3>后排左3是医院的王政委,也是个篮球爱好者。右一是教练,好像是个助理员类的人。</h3> <h3>我们五个是主力!哈哈哈</h3> <h3>第一次参加野营拉练。在医院护训队和战友吴爱华。拍照后不久她在拉练途中摔的手骨折回医院了。</h3> <h3>1974年夏改装换无檐帽。从此有裙装啦。</h3> <h3>看的胸前的字了吗?1974年夏天福空组建了进京比赛的女蓝,由于福空都是业余选手,别的军区都到地方招专业选手,福空第一次派出女蓝就当了全空军的副班长。没当过兵的知道什么叫副班长吗?</h3><h3>球队由医院,通信连,技勤二团,空司门诊部等几个单位抽调组成。</h3> <h3>中间的是当时福建女蓝的王亚平,福空请她来当我们的教练,把我们训的好苦哦!左1是袁杏珍护士长,一个很好的老大姐。</h3> <h3>第一次登上长城,那时的长城人好少哦!穿着新装进京的,刚学戴无檐帽还带的很难看,以后慢慢摸出门道,戴的好多了。</h3> <h3>我们几个是从医院抽调到篮球队的,从左到右分别是徐理军,白闽,袁杏珍护士长,朱莹莹。</h3> <h3>天安门留影那是必须滴!看着好傻哦。当年的天安门空荡荡的。</h3> <h3>颐和园留影也是必须滴。</h3><h3>从北京回来我接到了一个好消息,我提干了,这可是个不得了大事。每月从10元增到54.5元啦!</h3> <h3>1974年夏天我人生中的又一件大事,一不小心被推荐上了大学,进了位于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h3><h3>我们这个班10个人,后来的班副申庆军有台120的珠江牌相机,成就了以后一系列的照片。</h3> <h3>穿上白大褂准备进实验室亦或解剖室?</h3> <h3>做完实验后步出大楼。</h3> <h3>实验室的摆拍,最不爱上的课之一,耐心不够,眼睛难受。</h3> <h3>开心的一个班。有班长任亚琦,班副郭雪云,李东,高雁茹,孙希娟,荆亚茹,孙莉,江苏平,张一民。</h3> <h3>在校园的小树林里摆拍,多数乐器大家都是略知皮毛,我的吉他刚买回来,后来我还是没学会。是个乐器盲。</h3> <h3>1976年在学校参加的野营拉练。在一个清晨听到总理去世的消息,许多人都哭了,那天的路真不知道是怎么走下来的。</h3> <h3>回校后我们班布置了这个小小的灵堂,期间也接到上级要求拆除的指示,我们没有执行。公道自有人心在,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h3> <h3>这是半年后主席逝世时班里的灵堂。</h3> <h3>准备去实习编的小班,男女混编。我们这个班的实习地点是广东顺德县。现在是广州的区啦。</h3> <h3>在顺德的实习有七个月,最难过的是语言关,问病史全靠翻译,领教了广东白话的魅力。</h3> <h3>由于是部队院校,还要到部队医院实习三个月,再次分的小小班,我们分在江西鹰潭184医院。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从小就在闽赣两省转悠,想分的远点,见识一下别的省份。</h3> <h3>我们这个小小班。</h3> <h3>利用节假日去南昌看看,对于我是故地重游啦。八一广场,当兵第一张照片就是在这里照的。</h3> <h3>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h3> <h3>利用节假日去韶山看看。</h3> <h3>1977年的韶山,和现在的区别大吧?</h3> <h3>小凳子铺了块纱巾,放点水果,大家都穿上自认为比较好的便装,很文艺哦!我们当时所能设计的画面。从左到右分别是我,史国华,宋一平,奉莲花。</h3> <h3>没像样的便衣,把老妈织的毛衣亮出来,那个红白黑三色的围巾可是重要道具。</h3> <h3>衬着河边垂柳,像个文艺女青年吧?</h3> <h3>穿上白大褂,挂上听诊器,像医生吗?</h3> <h3>和同学朱凤珍摆拍,假病人和医生都笑场了。</h3> <h3>和同学孙希娟逛佛山祖庙。</h3> <h3>和希娟在广州有名的花市。</h3> <h3>班副申庆军特意带我去照的广州的主要标志物。谢谢你,给我留下这张五羊照,人山人海的现在一定是合影照啦!</h3> <h3>广州的标志景点海珠大桥。很可惜还有的照片都找不到了。班副你能看到这段话吗?</h3> <h3>1978年毕业回院。照的艺术照。事实证明自己太不会照像了。</h3> <h3>第二次登庐山。医院利用冬季庐山空疗无疗养任务,举办西医学中医的学习班。让我体验了冬季的庐山。</h3> <h3>没有取暖设备,冷的不要不要啊!但雪中的庐山实在美,看看那身后的雪景就知道了。</h3> <h3>唯一的取暖设备就是上课时烧柴火,宿舍则啥都没有。</h3> <h3>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记得冷!</h3> <h3>中午冷的在外面晒太阳。</h3> <h3>我们三个一间,陈华,杨英迈你们还记得我们晚上坐在被窝里干吃麦乳精吗?一冷就肚子饿,当时能找到的吃食就是麦乳精,泡水不解饿,就干吃!</h3> <h3>和陈华共事了好几年。</h3> <h3>我们这个科,内一科的医生和护士。这时的科主任是蔡天鹏左1。护士长是隋雅丽,第一排右1。</h3> <h3>内一科的医生。很可惜,只找到回医院后和科里同事的这两张照片。</h3> <h3>1985年离开医院,离开福州到厦门,调入武警高崎边检站。此时开始有彩色照片啦!</h3> <h3>此时的空军也在改装,我没赶上。穿上马裤呢的制服有点不习惯。</h3> <h3>没戴帽子好看点。</h3> <h3>1988年评衔。评少校确实有点儿低,由于不是一线人员,又到新单位不久,也只有认了。如果还在医院则是文职人员了。有得有失吧。好赖在离开部队前体验了一把。</h3> <h3>和女儿在中山公园。</h3> <h3>和老爸,女儿在公园照相馆留影。</h3><h3>评衔后的第二年,1989年我转业到地方,从此离开服役近二十年的部队。</h3> <h3>有点啰嗦,有点絮叨。翻出这些老照片花点时间,把自己的军旅生涯纪录一下,主要是因为有些事情现在不记下可能真的要忘了!</h3><h3>感谢有美篇这个软件,图文并茂的东西有点感性,看起来也轻松,给一直想写点东西的自己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以前写了那些博客现在都不知道还找得到不?</h3><h3>我们这代人由于特殊原因文化水平有限,权当给自己留个纪念吧!</h3><h3>土法上马的手机翻拍,图片不甚清晰,是个意思罢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