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方淑丽的父亲是邝三七</h3><div> 一一广东南海邝氏源流探索之四</div><div> 邝伍亨</div><div> 史载,南宋时孝宗皇帝纳方淑丽为妃,其父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境内),并赐为邝姓。这是广东南海邝氏一族起源的基本点。在族内得到认同,并无异议。既然大家都认为邝族只有方淑丽这个女儿入宫成为宋孝宗的妃子,而不是二个女儿分别入宫为妃,那么只要确定方淑丽的父亲是谁,就可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方淑丽的父亲是始祖邝三七还是二世祖邝谆?要弄清这个问题,则先要了解南宋皇权交替的情况。现将南宋(公元1127-1279年)年表抄录如下:</div><div>帝位(姓名) 年号 即位时间</div><div>高宗(赵构) 建炎(4) 1127年</div><div> 绍兴(32) 1131年</div><div>孝宗(赵昚) 隆兴(2) 1163年</div><div> 乾道(9) 1165年</div><div> 淳熙(16) 1174年</div><div>光宗(赵惇) 绍熙(15) 1190年</div><div>宁宗(赵扩) 庆元(6) 1195年</div><div> 嘉泰(4) 1201年</div><div> 开禧(3) 1205年</div><div> 嘉定(17) 1208年</div><div>理宗(赵昀) 宝庆(3) 1225年</div><div> 绍定(6) 1228年</div><div> 端平(3) 1234年</div><div> 嘉熙(4) 1237年</div><div> 淳佑(12) 1241年</div><div> 宝佑(6) 1253年</div><div> 开庆(1) 1259年</div><div> 景定(5) 1260年</div><div>度宗(赵禥) 咸淳(10) 1265年</div><div>恭帝(赵顯) 德佑(2) 1275年</div><div>端宗(赵罡) 景炎(3) 1276年</div><div>帝昺(赵昺) 祥兴(2) 1278年</div><div><br></div><div> (一)、邝三七是名副其实的广东南海邝氏始祖</div><div> 对待族谱的正确态度,应以史为鉴,去伪存真,修正错误。在“探索之三”中,我们已确认邝三七入粤时间为1163-1164年,邝谆出生于1180年是历史的真实,那么就以此来衡量一下《邝氏始祖三七公传略》。此文由广东省新会县委办公室退休干部邝守恒撰写,他认为三七公“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八月初五丑时,终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九月初六丑时,享寿六十四岁”。此生卒年份令人不解,若邝三七出生于1103年,到1180年生子邝谆已是77岁,只享寿64岁是无法在1180年生子的,故1103年的生年有向前推移的可能。邝三七南迁前是宫廷内侍,内侍的定义应是:由太监或外戚负责皇宫内事务的侍者。文中说邝三七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随刚登基的高宗皇帝于杨州,遇金军兵临城下,已在城北叩门。三七公急奔告帝,帝即披甲从南门出逃,……护驾十天到达临安(今杭州)。”内待不是手执刀枪的“侍卫”,邝三七怎么就跟着赵构去打仗呢?假使邝三七真的生于1103年,到1129年是26岁,他也生不出一个可以入宫的女儿,使自已成为外戚当上内待。</div><div> 邝三七的去世迹不可寻,属于失踪的性质,其卒年应是“?”。而邝守恒确定三七公病故于河源,卒年细微至月、日、时辰,墓地“局势堂皇,规模宏大”,邝家后人为什么不将他迁回大镇厚葬,也不至于现在邝三七墓“难寻,此乃邝族的憾事也”。河源三七公墓既“宏大”却“难寻”,只有天晓得了。</div><div> 说句实在的话,还是按照《珠玑巷邝氏南迁简介》来推论三七公的年龄,比虚拟的生卒年份可靠得多。邝三七挈家入粤,定居南海大镇是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即1163-1164年,此时约40岁,到淳熙七年即1180年56岁时生子邝谆。三七公与孝宗赵昚是同时代的人。赵昚出生于1127年,1162年即位时是35岁,1189年禅位给儿子,1194年逝世是68岁。邝三七于绍兴三十二年即1162年约40岁时做赵昚的丈人还是合适的。</div><div> 方淑丽被宋孝宗纳为妃子,其父方三七受封为宣城侯,并赐姓为邝,成为广东南海邝氏一族的始祖。此结论在“探索”的前三篇文章中已说过不少,现在重申三点。</div><div> 其一:邝氏不少的族谱都认定三七公是内侍出身,而宋廷内侍是由太监和外戚担任的,三七公不是太监,只能是以外戚的身份当上内侍,也就是说其女儿入了宫他才能当内侍。邝家只有一个女儿入宫当妃子,这个女儿方淑丽就确定是邝三七的女儿。“苗刘之变”的1129年,邝三七尚未当上内侍,故与他无涉,将1129年定为邝三七入粤的时间也是错误的。</div><div>其二:史学界认定宋孝宗赵昚是南宋最好的皇帝,他开创了“乾淳之治”的盛世。他上台一个月就给岳飞平反,恢复官职隆重厚葬,并驱逐秦桧党人;他深恶秦桧专权而节制丞相独权,恢复朝议制度,由内侍担任朝议大夫办理事务,他励精图治、节俭勤政但对外戚十分眷顾。天时、地利、人和,三七公遇到一位好皇帝,行了个好运,从内侍升为朝议大夫,进而被封为宣城侯,赐姓为邝。邝三七是有“朝议大夫”的官职的,谚公祠(西祠)门额的“朝议世家”,以三七公始三代均为朝议大夫,才称得上是“世家”。</div><div> 其三:南海大镇是宣城侯食采之地,既可考证,亦可以常理推论。一个安徽人在京城杭州宫内当内侍,既不是发达致富的商家,也不是委以重任的地方要员,平白无故地携家南迁人地生疏的南海大镇干什么?拖家带口离乡别井,为的就是封侯食采,来占有一块世袭的、富有的田邑。邝守恒在文章中说,苗刘之变“三七公虽然幸免劫难,但思忖国家多故,临安非久留之地,朝延亦非留恋之处。当机立断举家南迁。先至南雄保昌县沙水乡,后迁徙南海县扶南大镇乡,始构庐建业于尚书郎里。”对此,只有二个字:扯淡!</div> <h3> (二)、邝谆的“邝氏始祖”是凭空臆造出来的</h3><div> 邝守恒又写过一篇《二世祖愈平公传略》,认定方淑丽是邝谆的女儿被宋孝宗纳为妃子,得以封为宣城侯,赐姓为邝,是“邝氏始祖”。邝守恒自曝他曾经被人骂为“闭门造车,凭空臆造”,看了他这篇文章,似有同感。现将文章中的一些段落,抄录如下:</div><div> 邝谆“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初四,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十九,享寿九十一岁。”“十九岁登科举人,二十岁丁卯进士。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愈平公三十岁膺任临安京城大尹。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因长女蒙孝宗册为皇妃,赐地宣城,受封侯爵,故称宣城侯,御赐姓邝。本为邝氏始祖,愈平孝让,尊奉其父三七公为始祖,自为二世。愈平公服官宋室,凡六十年,经过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升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官二品。”“朝中大臣中,以宗泽、韩世忠、岳飞、愈平等一代文武忠臣,极力主战以抵御外敌侵犯。““于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向皇帝上缓金伐元疏。忠言逆耳,昏君不纳,故愤然告老辞朝,遂举家南迁。”“长女淑丽,生于1147年,是愈平公二十岁登进士之年,双喜临门。”“乾道四年(1168年),淑丽蒙宋孝宗册为皇妃。”</div><div> 以上绘声绘色的一大段文字,却被《珠玑巷邝氏南迁简介》的一小段文字所揭露,坐实了邝守恒“凭空臆造”的骂名。这段文字是:“愈平公,生于一一八O年,官禄二帝,享禄三十年,一二四四年辞官,一二五三年挈家南迁南雄珠玑巷住。”邝守恒的臆造,主要有三点。</div><div> 一是,《简介》确定邝谆于宋孝宗淳熙七年即1180年出生,其享寿91岁,终老时间应为宋度宗咸淳七年即1271年。而邝守恒将邝谆的生卒年份定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初四,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十九”,这样一年,邝谆的生卒年份足足向前推进52年,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邝谆的所谓“女儿方淑丽”,能在乾道四年即1168年被宋孝宗册为皇妃。故此,又安排了“长女淑丽,生于1147年”。弄巧反拙,其结果就是女儿的出生年份比邝谆出生的1180年,还早33年。如果方淑丽真的生于1147年,那她就是邝三七的女儿,到1162年被被孝宗纳为妃子时年15岁。</div><div> 二是,《简介》确定邝谆“官禄二帝,享禄三十年,一二四四年辞官”,也就是宋理宗淳佑四年即1244年往上推30年,于宋宁宗嘉定七年即1214年开始做官的生涯。邝守恒将这段时间扩而长之,“愈平公服官宋室,凡六十年,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成为“以宗泽、韩世忠、岳飞、愈平等一代文武忠臣,极力主战以抵御外敌侵犯。”这怎么能与历史对得上号呢?邝谆是生活在南宋中期的人,怎么跑到南宋初期与众位民族英雄并肩而“一代文武”呢?连其父邝三七都与这几位英雄攀不上关系,而邝氏后人许多都不了解邝三七,正可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div><div> 三是,《简介》十分明智地否定了邝谆的“淳熙七年(1180年)进士”是因为他确实不是进士出身。《南海衣冠》一书列出宋代79名进士,邝谆不在其列。邝守恒的“二十岁丁卯进士”,长女出生“双喜临门”,不知有没有经过历史印证。既然邝谆不是进士出身,只能以其它途径进京做官。排除了“举孝廉”与“贿官”(买官)之外,唯一的途径就是“父荫入仕”,凭籍三七公的宣城侯爵位入仕,进京做官三十年。至于他能否升迁到京城大尹、刑部尚书的高位,有待史实印证。</div><div> 至于邝谆的女儿被宋孝宗册为皇妃,邝谆受封宣城侯,赐姓为邝,成为邝氏始祖的臆造故事,不攻自破。邝谆是宋宁宗嘉定七年即1214年入京做官的,而宋孝宗赵昚已于1194年逝世(即宋光宗绍熙四年),邝谆想见宋孝宗一面都不可能,宋孝宗怎么能封他为宣城侯,赐他邝姓呢?南宋同时期有一位理学大师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行求名分伦常,讲究行为规矩的道德修养。作为邝氏后人,我们不能捧着邝谆的神主牌无休止地去追索邝三七的宣城侯,硬要将“邝氏始祖”的名分安在邝谆头上,甚至要邝三七、邝谚、邝让、邝诚都跟随着邝谆,才得以姓邝。对照一下朱熹的理学,真乃“岂有此理”!</div> <h3> (三)、对“正本清源”的几点想法</h3><div> 科学研究,不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是不断地修正错误的过程。对广东南海邝氏源流的探索,也是不断地修正错误的过程,既要敢于指出他人的错误,也要勇于修正自已的错误。错了就改,大小错都要改。小的如原以为红线女邝健廉是“三水县人氏”,查资料是“开平水口镇泮村人”。大错如说大镇西祠“是三世祖祠堂”,其实是“二世祖谚公祠堂”,是在访问中别人说“是三世祖修建的祠堂”,误记为“三世祖祠堂”。一字之差,大相迳庭。修正错误是为了正本清源。而正本清源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一一以史为鉴。就是用历史事实来印证族谱,去伪存真,修正错误,而不是以族谱为据,偏离历史,甚至凭空臆造历史。世人皆知,族谱是私人的笔记,乱象纷呈,支离破碎,谬误丛生,必须以历史为鉴,去伪存真。若事事以谱为据,所谓问“正本清源”则毫无意义,甚至走向反面,臆造历史,误导后人,贻祸子孙。</div><div> 对于广东南海邝氏一族源流的正本清源,有继续探索的必要。探索的题材,有几个想法:</div><div> 第一,对“全球邝氏宗亲”概念的探索。如果是一个姓源一个姓的氏族,提“全球”概念是可行的,而现在邝氏有二个姓源,存在着二个邝氏,即安徽庐江邝氏与广东南海邝氏,“全球”概念将这二个邝氏撮合起来,表面是一团内里却是散沙。南海邝氏源起于南宋的邝三七,约850年的历史,族人写姓均为“邝”;庐江邝氏起源早的多,可能有1700年的历史,族人写姓有多种,最典型的是“旷”,例如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可能就是庐江邝氏的后人。如果笼统归为邝三七后人,则有所偏颇。</div><div> 第二,在大镇重建“合族祠”可行性的探索。目前的许多邝氏族人,名义上尊邝三七是邝姓始祖,实际上还是捧邝谆为邝姓始祖。观念的改变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谓“积重难返”。到了正本清源工作确有成效的时候,也就是在大镇重建合族祠的时机,以彰广东南海邝氏开创者、始祖邝三七的尊隆。</div><div> 第三,为河源皇妃陵正名的探索。本来南宋妃子去世应葬在浙江绍兴南宋皇陵,邝淳的女儿没有入宫为妃,并不存在皇妃陵。现在的皇妃陵寄名是方淑丽,正名为宣城侯邝三七的女儿即可。也就是邝氏族人都要知道,皇妃陵是邝谆的大姐陵,是邝一元的姑妈陵,是邝氏后人的姑婆陵。</div><div> 第四,对所谓“邝三七的第五个儿子”的研究。邝守恒说他在湖南的临武、宜章、郴州等地发现了邝三七的第五个儿子邝著一脉。对此要十分慎重,不要随便认同。而且邝津二的后人写过一篇《邝氏总脉源流分迁记》,讲到邝谆的三个儿子的分迁,有一句:“季一俊迁东莞、番禺、从化县,裔分湖南宜章。”搞请楚邝一俊的后人在宜章的分流情况,对了解邝著会有所裨益。</div><div> 第五,对编撰广东南海大镇邝氏全族大族谱可行性的探索。说是“可行性”,其实是“期盼”。编修大族谱,可能是几代人之后的事,也可能是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事,其必要的条件是:足以统领全族的一位权威人士的出现和众多有识之士的辅助,以及充足资金的支持。(邝伍亭写于2015年八一)</div> <h3>关于探索广东南海邝氏开族史:</h3><h3>《谈宗论族382:窥探历史,蠡测先人(一)》,2017.07.18.</h3><h3>《谈宗论族383:试析〈邝氏总脉源流分迁记〉(二)》,2017.07.20.</h3><div>《谈宗论族384:辩证〈珠玑巷邝氏南迁简介〉(三)》,2017.07.23.</div><div>《谈宗论族385:方淑丽的父亲是邝三七(四)》,2017.07.30.</div><div>(邝沛源.2017.07.30.于赤岗头)</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