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草原石人在新疆天山以北,阿尔泰以南的广大草原上,当地百姓传说是天外来客。这一发现也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考古工作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从蒙元时期,一直将石人产生的年代上推到隋唐时期。并认为,是当时雄居于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为。它是亚欧草原游牧先民遗留于今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h3> <h3>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新疆伊犁考察时,发现了几尊石人,经过初步研究之后,他第一次提出了,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观点。突厥,从公元六世纪中叶建国,到九世纪中叶灭亡,前后历时280余年。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发现的众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惟一历史见证。</h3> <h3>阿贡盖提草原上的石雕人像,都是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从外表来看,生动逼真,线条明快。有的佩戴的饰物件件可数,造型细腻。这里石人像最高的有三米多,最矮的也有六七十厘米。有一尊石人,脸和眼部都是圆形,方直鼻,小嘴,胸前饰三角纹。还有一尊是武士石人,左手握刀,右手作托杯状,雕刻精细。</h3> <h3>迎宾石人</h3><div>哈萨克族称石人为“森塔斯”,多竖立在背风向阳的祥和宝地。迎宾石人雕塑通高9米,材质为钢板,重52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仿草原石人的钢铁雕塑。为了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特意将伫立草原等待嘉宾的两尊石人的站姿做了艺术化处理,微微侧立,款款深情,寓意石人恭候天下四海宾朋!</div> <h3>唐巴生命树</h3><div>“唐巴”,哈萨克语意为“印记”,它是古代哈萨克族各部落之间为用于识别的图腾符号,唐巴生命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印记雕塑,涵盖至今仍使用的60多种哈萨克族世代传承、沿用下来的印记、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iv> <h3><br></h3><div>塔依喀赞</div><div>哈萨克语,意为“大锅”。一般由铜铸而成,是哈萨克族在特殊的节庆期间用来烹饪肉食品的一种超大器皿。在聚餐仪式中,成百上千的民众和首领往往同吃这一个大锅里煮的肉,寓意万众一条心,团结最无敌。</div> <h3>摩斯</h3><div>“摩斯”是哈萨克族悬挂锅、茶壶等炊具的三角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特别适合游牧生活环境。三个支架寓意国泰民安、家乡和谐、家庭幸福,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紧密联合起来,日子才能过的像摩斯下的火苗那样红红火火。</div> <h3><br></h3><div>阿斯克</div><div>汉语叫“羊髀石或羊拐”。它位于羊后腿关节部位,是羊全身骨骼中最精妙绝伦的一个零件,也是新疆孩童们特有的玩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哈萨克族先民则把六个面各不相同的羊髀石,寓意为牧民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高低起伏,坎坷与曲折,是草原牧民一生经历的微缩。</div> <h3>汗奥尔达</h3><div>意为“首领大毡房”,它直径12米,由20余位熟练的牧民历时10个月、纯手工打造而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工木质毡房”,其内饰全部按照古代首领王宫的模样进行了复原,毡房架落在巨型马车上,可让人近距离感受当年首领“行走的大帐”的威仪与震撼</div> <h3>喀纳斯之旅第三站,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风情园。2017年7月2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