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吉祥小院

<h1>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24公顷。</h1> <h1>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称“成都草堂”。</h1><h1>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有的建筑大都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兴建。</h1> <h1>杜甫在此居住了4年,在此期间,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h1><h1><br></h1><h1>杜甫在成都寓居郊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春色。</h1> <h1>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h1><h1><br></h1><h1>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h1> <h1>从正门算起,一共五重殿。</h1> <h1>你知道碑的几个字怎么念吗?</h1> <h1>这是给我们义务讲解的小讲解员,利用暑假在杜甫草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h1> <h1>去草堂原遗址</h1> <h1>走到门前</h1> <h1>进入大门</h1> <h1>草堂遗址</h1> <h1>据说当年毛主席唯一的一张背影照片是这样的。</h1> <h1>即称谓“雅”说明肯定是雅士所在的地方。除杜甫外,还有李白、白居易、苏轼、李清照……不见得是一个朝代的人,凡是能称为“雅”的唐宋名家基本都在。</h1> <h1>这个墙壁绘画都是他敬仰的或敬仰他的人物,也有杜甫某个时期一个真实的写照。比如,在他晚年,即将死去时,还在念念不忘国事的场景。</h1><h1><br></h1><h1>你认为这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呢?绝对不是瓷砖,继续猜……</h1> <h1>这是在草堂附近发现的唐代三口土井之一。这说明当时,杜甫居住的地方的确有人居住。</h1> <h1>参观完后,随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