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长征 后语

配乐:红旗颂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 语</b></p><p><br></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和中国中央领导机关离开瓦窑堡,经保安,进驻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在中国西部的陜北高原上,这个非常贫瘠而又十分平常的山沟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寻求民主和新生的 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 正是从这一天起,在延安,这片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散落着土屋和窑洞的干涸河川之中,陆陆续续聚集来当代中国最富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的精英才俊,汇集到刚刚经历过万里长征幸存下来的、人类历史最为坚定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周围。</p><p class="ql-block">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天起, 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的毛泽东和中央领导机关,一直在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选择了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铸就了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在敦煌、云冈、龙门和大足石窟,住着佛祖,这是百姓在寄托一方神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毛主席住的窑洞里,四壁黄土,一盏油灯,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 到这里"朝圣"的人络绎不绝。来到延安,最强烈的视觉信号和最深刻的视觉记忆是窑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窑洞,是延安和艰苦奋斗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受所学专业的影响,我在延安, 仿佛看见每一孔窑洞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耳边总响着毛泽东的那句名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窑洞里的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窑洞里的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伟大才华,论著写作最辉煌的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159篇文章,有111篇是在延安窑洞撰写成的。</p><p class="ql-block"> 窑洞里诞生的延安精神,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品质之大成,由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华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绝无仅有的一代民族精华与英才,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 历经艰苦卓绝、甚至是九死一生而创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作为延安精神的信仰者,2012年,我再次赴延安"朝圣""吸氧",从延安出来,去看一位北京知青在延川县梁家河下乡插队时住过多年的那孔窑洞。也是在山沟沟里,也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窑洞,也是四壁黄土……。窑洞的主人在这里苦读了比同代人多得多的书籍,他是梁家河的北京知青最后一个离开的。他深深地眷恋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们!在这片浸蕴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他取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振兴中华的"真经"。从那时起,他把自己同中国人民,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连在一起。可能同是知青,能感同身受的了解上山下乡是怎样的一种历练,我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看着窑洞里的一切,竟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p> 图为:陕西省延川县的黄河湾<br> <h3>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接续前进,</h3><h3> 奔向"湘桂闵赣"边界;</h3><h3> 穿越"云贵川"的横断山、乌蒙山、大凉山、贡嘎山、二郎山、四姑娘山、夹金山和六盘山……;</h3><h3> 在川西北的松潘草地,若尔盖草地;</h3><h3> 在黄土高原的"陕甘宁";</h3><h3> 在甘南险恶如初的腊子口;</h3><h3> 留下数千张珍贵的照片。<br></h3> <h3> 为什么要在自己60岁之后,执著的走那么多的路,苦苦追寻80多年前红军长征曾经留下的足迹?</h3><h3><br></h3><h3> 无论是过山川,还是渡江河。</h3><h3> 一路上山高崖险,旅途中多见滚石滑坡,<br></h3><h3> 几乎到处透过新绿仍依稀可见曾经的贫瘠土地;</h3><h3> 拜访当年被称蛮夷之地的"老少边穷"特色民居。</h3><h3> 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如此迷恋这段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历史?</h3><h3><br></h3><h3> 人类,繁衍生息的安宁光景,已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中。翻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史书,更令人感慨万千的文字,无不叙述着战争。</h3><div><br></div><h3> 战争,最直接的需要是生命,无数人的生命。<br></h3><h3><br></h3><h3> 文明,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断裂、更新、绵延与新的升成。<br></h3><h3><br></h3><h3> 战争让历史拥有那么许许多多的感慨不已,遐想不已,思索不已……。<br></h3><h3><br></h3><h3> 战火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信仰开始!始终为了人民!</h3><h3><br></h3><h3> 红军长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史纪中无可比拟的一部催生伟大与光荣的英雄史诗,令中华民族无比自豪!这部历史,是数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令我在追寻先辈足迹的每一步,记叙自身体验的每一字,都心生祟敬!这不仅体现着已是年逾花甲之人的信仰追求与精神享受,更证明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确确实实有着这样一种平凡而伟岸的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确确实实存在着,在这个国度一经出现便永生的、问世于1848年的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h3><h3><br></h3><h3> 会宁城里的会师广场上,竖着一副非常醒目的巨型标语:"共和国从这里走来!"</h3><div><br></div><h3> 我站在路边抬手按下快门,珍藏下这一宝贵的镜头,这是我"心中的长征"的收官之作。<br></h3><div><br></div><h3> 站在那,我久久地凝视着,血在沸腾,心潮难以平静……。<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伏案疾书的时候,我时常写着写着就眼前模糊了,以致泪水滴在稿纸上。持笔沉思,脑海中再现出革命前辈在长征路上的一幕幕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场景……。长征,已经深深的镌刻在我的心中。</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的民族振兴!</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长征,永远在路上……</h1><div><br></div><div> </div><h3><br></h3><h3><br></h3><h3><br></h3><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ooaq3j7"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前言</a></h3><h3></h3> <h3>笔者按语:</h3><h3> 文中涉及红军长征的重要史实和提法、评论,是笔者在重走长征路途中,对所见各纪念馆、碑文的学习理解,并学习领会革命先辈回忆录和王树增著《长征》,把握不准确之处敬请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