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长征 第九集 到吴起镇

配乐:到吴起镇 <p class="ql-block">  在吴起镇的红军长征纪念园进口处,我们看到一处象征着长征路线的巨大红色箭标型雕塑,拍照时,我在想,中央红军的长征,历尽千难万险,流血牺牲,绝非我们今天把蜿蜒逶迤又九死一生的跋涉路线看成一条红色飘带那样浪漫和诗意。</p> 图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支人民军队的生死存亡,进而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死亡生存,今天我们不少人想走一走红军当年的长征路,很多人像我们一样或多或少的走了这条路线,但是,无怀念的走,除去品尝到的艰苦,设想当年的危难状况,又怎能体会到天空敌机轰炸﹑地面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那九死一生的险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八万六锐减到七千八,真的是九死一生啊!死亡随时在身边,覆灭随时在身边;被包围,被切断,被冻死,被饿死;那种每月每日每时的全身心地投入到残酷的斗争中,绝非我们今日的任何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期间高度紧张,两次出现指挥失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和宽厚的朱德,先后对黄克诚、宋任穷严厉发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周恩来说:“真是相当的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最关键时刻竟感到毛泽东的不信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始终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林彪却写信要求改变毛泽东的军事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无数征战,被誉为“军神”的铁汉刘伯承扶着泸定桥的铁索竟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单独审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另一个侧面”,可能对有的理解、有的感动、有的遗憾,综合起来,总的认识,你一定能深刻感觉,感知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局面有多么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几次提出靠近苏联,还有什么不可理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不久发生的西路军的惨痛失败,两万多红军将士的牺牲仅仅因为党内不合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达陕北吴起,中国工农红军终于可以豪迈的宣布“长征胜利了!”毛泽东是那么动情的高度评价创建陕北根据地的徐海东、刘志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巨人们已逝去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回音壁上的轰隆之声,仍然如雷贯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9.1 到吴起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图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吴起镇,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英名的一个陕北小城。</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红军距离吴起镇还有二十里的行军途中,传来命令:"继续前进,中央确定的战略行动的终点吴起镇还有二十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二十里路程,令所有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官兵永远难忘。尘土飞扬中,那个小镇已进入红军官兵的视线,越来越近了。在成仿吾回忆录中写道:"大家高兴极了,像小孩子一样,向吴起镇跑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阳把远处的树林染成桔红色,路边的土墙上条条标语隐约可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19日,红军的队伍开进了吴起镇,镇里空无一人。"同志!同志!"几个头缠白毛巾的走过来,是这里的乡党支部书记,还有苏维埃乡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维埃! 苏维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战士们一拥而上,把这几个人举了起来,欢呼着,欢笑着,热泪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离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已经过去了一年零九天。当地老百姓听说中央红军来了,便纷纷返回家,忙着给远道而来的红军做饭。</p> 图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图为:放在吴起镇长征纪念馆内的长征图 <p>  夜里,传来情报,东北军的骑兵和马鸿逵的骑兵一共四个团已经追上来,就要到达吴起镇了,毛泽东说:"看来非要打一仗了!不能把敌人带进根据地。"</p><p><br></p><p> 吴起镇的战斗,由彭德怀指挥,迅速而漂亮,歼灭敌一个团,击溃三个团,缴获战马两百匹。红军胜利回师的时候,吴起镇的百姓敲锣打鼓。中央红军的指战员们第一次看到中国北方的这种欢庆的阵式,长长的红布系在腰间,舞动起来时,红布从他们的腰间向空中高高甩起。</p><p><br></p><p> 吴起镇战斗的意义在于:红军不但表明他们走到这里便不再迁徙的决心,而且证明了,他们有守住苏维埃根据地的坚强决心和力量。</p><p><br></p><p> 毛泽东挥笔写到:</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p><p><br></p> <p>  第二天,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br><br>  会议宣布: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br><br>  结束与开始。<br><br>  会合与分兵。</p><p><br>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距离1936年11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整个中国工农红军并没有摆脱移动作战的状态。红四方面军的数万名官兵前途未卜,红二、六军团还在极其艰难的转移之中,中国工农红军还没有一块稳固的红色根据地。无论从政治环境,还是从军队环境来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面胜利还没有到来。<br><br> 为了胜利的大会师--<br><br> 东征﹑西征﹑西路军。<br><br> 会宁﹑将台堡﹑延安,<br><br> 直罗镇﹑会宁保卫战、山城堡战役......<br><br> 多少红军将士又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和代价。<br><br> 1935年10月30日,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经过保安东进,准备在下寺湾一带与红十五军团主力会合。</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9.2长征最早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p><p><br></p> <p>图:1935年9月5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这是会师时的情形</p> <p>  红二十五军,是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部队集中起来,于十一月三十日在湖北黄安县重新组建的。</p><p><br></p><p> 历经两年余,蒋介石连续不断地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二十五军越战越勇,不断壮大,从组建时的七千人扩大到一万三千多人。但是,左倾路线也使这块仅小于中央苏区的根据地军民蒙受极大损失。张国焘在红二十五军的肃反中,一万三千人的队伍被打成反革命三千九百人,其中两千五百人被杀害,主力师的一个团连以上干部全部被处决。在左倾冒险方针指导下,发生在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的七里坪围攻战及其之后连续三个月的鄂东北中心区保卫战,到一九三四年九月下旬,红二十五军只剩下三千余人。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党政组织几乎全被破坏。</p><p><br></p><p> 1934年11月11日,省委会议根据程子华传达周恩来的指示,决定省委率二十五军向平汉路以西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p><p><br></p><p>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几乎与中央红军同时开始了军事转移,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桐柏山进军。</p><p><br></p><p> 红二十五军从河南进入湖北,从湖北又进入河南,从河南再进入陕西,从陕西进入甘肃,又从甘肃进入宁夏,从宁夏再入甘肃,最后从甘肃又回到陕西。红二十五军一路浴血奋战,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几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为策应红一、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根据地,之后,威逼西安,意外得到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的消息,为此,坚决踏上西征北上的征程。</p><p><br></p><p> 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丰峪口出发,走上北进之路。一路上,遭遇敌军重重的围追堵截。</p><p><br></p><p> 1935年8月3日,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包围天水。尔后,北渡渭河,占领秦安,切断西(安)兰(州)出路,翻越六盘山,在陇东高原纵横驰骋。</p><p><br></p><p> 红二十五军的“军魂”吴焕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苏区后,他参与领导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担任军长、军政委。吴焕先与程子华、徐海东奉中央指示,率部长征,领导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在根据地和部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p><p><br></p><p> 1935年8月,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一场恶战中,不幸负重伤牺牲,年仅28岁。徐海东亲手为他擦洗满身血迹,指战员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长时间抬着他的遗体行军,最后恋恋不舍的把他埋在陇东高原。</p><p><br></p><p> 1935年9月9日,红二十五军进到保安县(后改为志丹县),同陕甘根据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专程赶来迎接。红二十五军向延川永坪镇开进的路上,边区人民群众送饭送水、送鞋送袜,到处是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标语。红二十五军喜气洋洋,精神焕发,一路行军一路歌。</p><p><br></p><p> 1935年9月15日,永坪镇附近的红军和群众,一大早从四面八方涌到永坪镇河边道上,十多里长的欢迎人群,人们翘首盼望经过长途跋涉,冲破层层封锁,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突然,河边路上,响起锣鼓声、歌声和口号声。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身材高大结实,穿一身青色军装,八角军帽上钉着一颗红五星。紧跟军首长后面的骑兵、警卫排、手枪团,排成四路纵队,整齐地走过来,每人背一把盒子枪和几颗手榴弹,身后斜插着一把大刀。</p><p><br></p><p> 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的长征,由出发的2900余人发展到3400余人。</p><p><br></p><p> 至此,红二十五军胜利地完成了战略大转移,成为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在中国的广袤腹地传播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p><p><br></p><p> 那些牺牲在征途上的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日复一日地滋润着中华大地,红二十五军将永远分享着人类最壮丽的史诗—长征的光荣。这支诞生在鄂豫皖苏区金寨的英雄部队,先后走出97位共和国将军,然而在这近百位将军的身后,在二十八年土地革命时期,金寨曾经有十多万英雄儿女参军。</p><p><br></p><p> 毛泽东说:红二十五军是“中央红军的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9.3直罗镇战斗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长征到陕北,与陕北的红26军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红25军把鄂豫皖左倾路线和肃反的经验带到了陕北。</p><p><br></p><p> 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十五军团长徐海东,得到毛泽东即将到达下寺湾的消息,立即骑马奔向下寺湾,130里路,徐海东打马狂奔了三个小时。</p><p><br></p><p> 徐海东大汗淋漓进门握住毛泽东的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p><p><br></p><p> 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召开了胜利会师大会。</p><p><br></p><p> 中央红军向红十五军团输送了大批干部,周士第﹑王首道﹑宋时轮﹑黄镇、伍修权等人。红十五军团在物资上给予了中央红军很大的帮助。毛泽东亲自向徐海东借钱,徐海东从全部家当7000元中拿出5000元给了中央红军。红十五军团还从各连队抽出大量的枪支弹药﹑各类物资送到中央红军驻地。毛泽东评价徐海东:"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抗战时期得了肺病,整个解放战争没有参加,在大连的苏联红军 疗养院养病,直到1955年评定军衔,徐海东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多年没工作了,授大将太高了,受之有愧。毛泽东批示:授大将衔不高不低,正好。69年3月九大,徐海东非常显眼的坐轮椅上主席台,彰显毛主席对徐海东的感激之情。</p><p><br></p><p>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下7200人,当时红十五军团7000人,会合后徐海东马上把全军团都交给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不再自称陕甘支队,同十五军团合编,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p><p><br></p><p> 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刘志丹等增补为军委委员。</p><p><br></p><p> 1945年七大时,填写代表登记表时,毛泽东写道:1935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p><p><br></p> <p>  1935年11月初,国民党的东北军四个师正在压来。东北军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冲破这一围剿将十分艰难,如果让东北军突进根据地,红军只能再度转战,红军的生存面临新的危机。</p><p><br></p><p> 直罗镇战役是红军没有任何退路的战斗。</p><p><br></p><p> 直罗镇,一个不足百户的小镇,三面环山,是伏击敌人的绝好地点。一支红军部队把东北军的一个师引进伏击圈。</p><p><br></p><p> 1935年11月21日拂晓,红军的冲锋号突然响起。红一军团在林彪的指挥下,发起了强攻。</p><p><br></p><p> 是役,红军共歼敌一个师加一个团,毙敌一千余人,俘敌五千三百六十七人,缴获长枪3400支,短枪120支,机枪176挺,红军伤亡848人。</p><p><br></p><p> 直罗镇战斗,对于刚恢复名称的红一方面军是一个转折点;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转战,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红一方面军终于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脚点和谋求新的发展的出发点。</p><p><br></p><p> 对于中国历史来讲,一个真正的转折点就要来临。</p><p><br></p><p> 1935年12月9日,高呼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口号的六千北平学生走上了街头,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p><p><br></p><p> 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经历了重重磨难的中国工农红军将要与一个能够改变历史的巨大机遇迎面相逢了。</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9.4 瓦窑堡会议</b> </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中共中央开始准备作出战略和策略上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就是瓦窑堡会议。</p><p><br></p><p> 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无论时间流逝了多少年,我们也要说清那些非常不容易说清的历史。</p><p><br></p><p> 教科书上说"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端。</p><p><br></p><p> 卢沟桥并不在塞外边关,也绝非疆界海防,它是在北京市域内的西南。</p><p><br></p><p> 为什么战争还没打响,鬼子已经抄到京师门口,扼住了我们的咽喉?</p><p><br></p><p> 为什么华北地区的全部日军最多也只有8400人,而北平周围仅仅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兵力就不下10万!在他身后,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何止几十万?在那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穷"和"兵"。</p><p><br></p><p> 日本鬼子何以在战争爆发前就如此深入我国的领土?而且是以如此之少的兵力,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在"七七"事变挑战华北。查遍世界战争史,有没有这样的先例?</p><p><br></p><p> 一个中国人,如果仅仅会唱"大刀进行曲",还不会明白那段历史,时光再流失,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令我们无限苦楚,难以释怀的事情。不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乃至社会有多么腐朽,国家有多么衰弱,就不可能理解衰弱与腐败竞会带来那么巨大而深重的民族灾难。</p><p><br></p><p> 1935年12月17日,东进至陕北瓦窑堡的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p><p><br></p><p> 会议确定了"抗日反蒋"的总方针,一致决定,把国内革命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直接作战。讨论了打通国际路线问题。会议纠正了发生在陕北根据地那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会前,毛泽东﹑张闻天严厉要求马上释放被错捕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二十几人,我们在瓦窑堡会议展览中见到被错杀名单,这都是红军时期的老前辈啊!真令人痛心疾首。</p><p><br></p> <h3>  刘志丹在瓦窑堡见到毛泽东,激动的说"感谢党中央救了我们,救了陕北根据地"。毛泽东连忙说"你们也救了革命,给党创建和保住了这块长征的立脚点和革命出发点。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的。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呀!"</h3> <h3>  历尽千险,中央领导机关进驻到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窑洞里。终于“到家了”,毛泽东心潮澎拜,诗兴萌动。他点起那盏从江西一直带到陕北的煤油灯,坐在松木桌前,铺开一张宣纸,静静地从锡制的文具盒里取出砚台,一边研墨,一边任凭思绪飞扬。一年多来,两万多公里的漫漫征途,在诗人的心中一幕幕再现,他难以抑制汹涌的激情,拿起那支驼毫小楷,饱蘸了墨汁,在纸上挥墨一气呵成,写下那首流芳千古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9.5 </b><b>陕北有个刘志丹</b></h3><h3><br></h3> <p>  经历了极为艰难险阻的战略转移,当得知陕北有个刘志丹,他领导的红军创造了一块革命根据地,这真是天大的喜讯!中共中央迅速决定,以陕北为长征的落脚点。</p><p><br> 而此时,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习仲勋、高岗等一批西北革命的负责同志在肃反运动中被捕,许多被杀害。刘志丹是“首犯”,带着手铐,钉上脚镣,等着被处死。</p><p><br> 刘志丹同志,1925年入党,被党派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参加了北伐。1928年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组织了陕西渭南、华县的武装暴动,在陕甘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刘志丹同志先后担任西北反帝同盟、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和红26军的领导职务。<br><br> 刘志丹和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陕甘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们亲切地称他“老刘”。正因为有了这种鱼水相依的关系,陕甘根据地才能在艰难困苦中建立和发展起来。陕北流传着一首民歌:“正月里,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br><br> 毛主席严厉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疯狂病”。毛主席的指示和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被释放的消息传出,陕甘军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热烈欢呼:“刘志丹得救了!”“陕北得救了!”<br><br> 如果,直罗镇一仗是在军事上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那么,正确及时的解决刘志丹等的冤案则是从政治上巩固了陕甘根据地党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br></p> 图为:刘志丹墓地 历史最无情,历史也最有情。<br><br>  1936年4月,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在东征山西中阳县三交镇的战斗中牺牲了。朱德在公祭大会上说: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看我们的刘志丹同志。毛泽东在刘志丹烈士陵园落成时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br><br>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另一个创建者,谢子长没有见到中央红军和毛泽东,他在1935年2月21日作战受伤后因伤势恶化逝世,年仅37岁。<br><br>  毛泽东三次为他题词并撰写碑文。1935年夏,中共西北工委决定在其家乡成立子长县。1942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当年的瓦窑堡就是现在的子长县。 <p>  </p> 图为:习仲勋,1934年11月当选为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9.6红四方面军的长征</b></p><p><br></p> <p>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p><p><br></p><p>  这支英雄部队诞生在横亘于湖北、安微、 河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1927年11月著名的 黄麻起义失败后,这支刚组建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退到黄陂县木兰山坚持斗争,只剩下李先念、许世友、秦基伟、王宏坤、王树声、 徐海东等73人。1931年初,这支大别山起义的部队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鄂豫皖发展到四个师,创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p> <p>  1931年4月中共中央派张国焘、陈昌浩进入鄂豫皖根据地,5月成立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张国焘任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十一月,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p><p><br></p><p> 1932年7月,敌人以三十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失误,反围剿斗争遭到失败,十月,主力越过平汉路向西转移,撤离了鄂豫皖苏区。</p><p><br></p><p> 红四方面军翻秦岭,涉汉水, 越巴山,于1932年12月进抵四川北部的通江、巴山、南江地区,乘刘湘、田颂尧与刘文辉争夺成都之机,开始了创建新的根据地斗争。</p><p><br></p><p> 通江、南江、巴中地区,背靠巴山南麓,俯视川乐盆地,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是四川军阀田颂尧的势力范围。他在此盘踞多年,在其残酷统治下,川北民众啼饥号寒,处于极度的水深火热之中。1932年12月,四川各路军阀混战,田颂尧倾其主力西出成都参战,川北一带敌人兵力空虚。这里的地形条件,供应条件,敌情条件,都有利于红军在此落脚,创建革命根据地。</p><p><br></p><p> 至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建立的以道、南、巴为中心的川陕苏区,扩大为东起城口近郊,西临嘉陵江沿岸,。南迄达县,背至陕南镇巴、宁羌(今宁強)的广大地域,纵200公里,横250余公里,总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p><p><br></p><p> 红四方面军由刚入川时的一万四千余人,扩大到八万人,由两个军发展到五个军十五个师。</p> <p>  1932年冬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设于大巴山深处的四川通江县。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王树声等在这里运筹帷幄,胜利地指挥了一场场浴血歼敌的战斗,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见照片</p> 1933年9月,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集结川军各路势力,向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作战。<br> 1933年10月底到1934年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反六路围攻作战,毙伤俘敌军八万人,缴枪三万余支,炮百余门。敌人不甘心失败,十月二十二日,蒋介石调刘湘、杨虎城和嫡系胡宗南部入川,拨款240万元,调集200多个团,组织了“川峡会剿”。<div><br><div>  红四方面军从一月下旬起,陆续发动广昭战役,为策应中央红军,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西渡嘉陵江,向川峡甘发展。</div><div><br>  这里是嘉陵江上游,江面不宽,冬季水稳,容易渡过。控制了广元、昭化,就控制了嘉陵江两岸,。川峡交界的咽喉要地,进而可以图川西平原,甘南、陕南,伺机接应中央红军和留在鄂豫皖发展起来的红二十五军。<br><br>  1935年1月22日,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进。<div>  <br>  红四方面军首先发起陕南战役,让敌人以为四方面军要进兵陕甘。之后,回师川北,准备渡江。敌军乘隙抢占了巴中、通江等地,川陕根据地越来越小。<br><br><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地处大巴山深处的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是现存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墓地,这里先后埋着25048名红军烈士的忠骨。</p> <p>  嘉陵江是四川的四大河流之一,起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由北向南流到略阳县北纳汉水,在四川广元、昭化,纳入白龙江,流经南充、合川到重庆入长江,全长1119公里,流域十五万九千八百万平方公里。两岸山峦耸立,江面宽阔坦荡,中上游出没于高山峡谷之间,奔流湍急,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p><p><br></p><p> 敌人在嘉陵江西岸从北至南三百公里地区布置了五十三个团的兵力和碉堡工事。</p><p><br></p><p> 渡江之战,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大规模渡江作战,徐向前、王树声等仔细察看地形,拟定作战计划, 全军上下掀起练兵、造船热潮。</p><p><br></p><p> 1934年3月28日,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分三路多处在夜幕下强行渡江,登岸后继续分三路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沿江之敌。</p><p><br></p><p> 从强渡嘉陵江起,红四方面军就实际开始了长征。</p><p><br></p><p> 红四方面军主力渡江后在涪江地区休整。 涪江流域的江油、中惧一带比较富饶,利于红军休养生息, 四方面军在这里,发动群众,筹集粮食,扩充部队,全军兵力加上地方武装总计达十万人。</p><p><br></p><p> 方面军领导决定,在岷江流域上游的松潘、理香(今理县)、茂县、懋功(今小金县)、汶川地区打开一个新的局面。</p><p><br></p><p> 松潘、理番、茂县、汶川一带属高山寒荒地区,境内高山连绵,河谷纵横,地形险要;当地百姓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缺衣少食,但盛产黄色、木材、烟土、药材、牛羊、等; 汉藏羌回等民族杂居于此,语言不通,风俗殊异。</p><p><br></p><p> 四方面军进入这一地区,首先必须打开这里的革命局面。</p><p><br></p><p> 此时,中央红军渡赤水、抢金沙,经黔滇,过会理、冕宁, 直向川西进军。 </p><p><br></p><p>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各部队向西进发,攻占要塞土门,抢占岷江流域的松潘、理番、茂县、汶川地区。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茂县开会,决定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九军军长何畏各率一部西进懋功地区,扫除敌人,迎接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上下欢欣鼓舞,群情高昂。从前线到后方,从总部机关到连队,从地方政府到人民群众,处处为迎接中央红军忙碌,气氛热烈而紧张,十分感人。</p><p><br></p><p> 饱尝万苦千辛,历经浴血征战,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会师的曙光,已经显露在川西北的巍巍群山之巅。</p><p><br></p><p><br></p><p> 1935年6月12日,红九军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在达维的木城沟与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二师九团顺利会师。</p><p><br></p><p> 懋功会师、两河口会议、松潘战役计划落空,两军会师一个月,张国焘野心充分暴露;芦花会议、毛儿盖分兵,左右两路军分兵破镜,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悲剧酝成。</p> <p>  张国焘是党内最有资历的人物之一,年轻时考入国立北京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的主要学生领袖。那时毛泽东仅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暂聘助理管理员。张国焘作为中共一大的主持人,成为共产党早期三位领袖人物中的一位。南昌起义时,张国焘作为中央代表,企图阻止周恩来实施起义计划。为此,张国焘受到中央批评,被派到苏联,四年后回国被王明派往鄂豫皖根据地。</p><p><br></p><p> 刚进入鄂豫皖苏区,张国焘便独掌大权,借国民党特务的诬陷离间信,在苏区疯狂发动肃反运动。仅一个月就有二千多人被整肃、判刑,60多名师团干部被处决,其中徐向前的妻子程训宣也被处决。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四军师长许继慎被绑在马后腿上拖死在河滩上。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被勒死弃尸郊外。鄂豫皖根据地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被“关押”着走上长征路。当中央问起曾中生后,张国焘惧怕曾中生说出肃反实情,张国焘密令用绳子活活勒死了年仅35岁的曾中生。廖承志因为父母是国民党元老,被张国焘一句话绑出川陕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成为囚徒。被绑着走上长征路。二、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弼时意外偶遇,救了出来。 </p><p><br></p><p> 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红二方面军的同志顶住张国焘的分裂活动,配合党中央说服张国焘放弃另立的伪中央,放弃“夺取四川,到成都吃大米”并已遭到万人挫败的不实际的部署,张国焘不得不给四方面军下达二次北进的命令,两个方面军终于一同北上,向松潘、甘南进军。</p><p><br></p><p> 红四方面军自南下以来,多次往返雪山、草地,连续进行激烈战斗,特别是在位于雅安通成都路上的百丈关战役失利,兵力从8万余人锐减至4万余人。</p><p><br></p><p> 六月初,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广事变爆发,蒋介石急调胡宗南部去湖南给两广施压,造成川西、甘南地区敌人力量短时薄弱。</p><p><br></p><p> 六月的川西,冰冻刚溶,寒意未消。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们,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了北进的征程,支撑他们前进的是一颗颗火热的心和钢铁的意志,鼓舞他们奋斗的是党中央的召唤和北上会师的希望。</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9.7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红二方面军是参加长征的三大主力红军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后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也是红军时期的三大苏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党在湘鄂西地区创建红军和根据地始于一九二七年"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之后。主要由湘鄂边、洪湖、鄂西北游击根据地组成,统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湘鄂边周逸群、贺龙领导的红四军(后改红二军),洪湖地区周逸群、旷继勋、段德昌、许光达等同志领导的红六军及其他游击武装发展壮大,于1930年7月组成由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的红二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王明友倾错误路线的控制和影响,1931年春至1934年6月,红军和根据地遭受严重挫折 , 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转战黔东,创立了鄂东苏区。1934年12月与执行红军主力探路任务的红六军团会师,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进入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逸群出生于贵州铜仁,一九二四年入党并进大黄埔军校,在北伐战争中,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一九二七年八月与贺龙参加南昌起义。一九二八年后与贺龙一起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湘鄂西红军,任红二军团政委。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八日在华容牺牲,年仅三十五岁。</p> 图: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领导合影,左起贺龙、李达、关向应、任弼时,坐者王震 <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红二、六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会师后,着手创建以湘西桑植、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边区根据地。 并相继取得打垮长期盘踞湘西的地方军阀陈渠珍的十万坪伏击战的胜利和占领桃源县城,歼灭及击溃湖南军阀何健派来围剿的两个团又两个整营的两个湘西攻势的大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决定放弃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相对薄的贵州东北进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创建和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生过一段血与泪、痛与恨的惨烈过程和史实, 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也不该忘记!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后人,应该知道人们耳熟能详的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那些革命先烈们经历了怎样血雨腥风、 可歌可泣的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二、六军团在湘西攻势后,转战桑植、大庸,开辟湘鄂黔川根据地。为加强根据地建设,与1935年1月15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仅仅相距十几天,也就是19 35年1月27日,在大庸丁家溶召开的会议,成为红二、六军团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两位主要领导任弼时、贺龙主持,在这一开了两个月的会议上,湘鄂川黔党委 严肃批评、纠正了中央代表、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对湘鄂西大搞“肃反”扩大化,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错误。澄清了是非,统一了思想,消除了顾虑。但是,由于当时全党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还没有条件和能力进行系统的清算,中共中央来电仅仅肯定了纠正夏曦的错误"是应该的",但同时仍指出,"反倾问斗争的主要目的是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夏曦应继续在领导机关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怎么也难以抹去发生在红军时期的这一段血腥惨烈的左倾罪恶猖狂至极的过程。1931年初,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三月初派夏𣌀到达洪湖。以夏曦为书记的中央代表机关一一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开始全盘否定湘鄂西党组织长期斗争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由此, 湘鄂西的红军和根据地付出重大代价,受到重大挫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至8月,夏曦亲任肃反委员会书记,进行了第一次肃反,杀害一万多人,红三军军参谋长孙德清、军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和几位师级干部被处决,洪湖的县区干部几乎被杀完了, 洪湖苏区沦陷。8月,中央来电,表扬了湘鄂西的肃反“取得了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夏曦开始了第二次肃反,军参谋长、师长等241人营连级干部被杀。杀红了眼的夏曦还下令把贺龙和关向应的警卫员的枪都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在巴东,夏曦开始第三次肃反,擅自下令解散了红三军中的共产党组织,清洗后重新登记,军中党员只剩下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四人。洪湖苏区创始人, 深受民众拥戴的传奇英雄,红六军军长段德昌被公开枪决,刑场上群众和部队指战员都下跪求情,贺龙拍案子大骂也无济于事。段德昌临死前,望着贺龙失声痛哭,高喊:“贺胡子,你不要忘记洪湖人民,一定要打回洪湖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德昌,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始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烈士证书。1955年,评定军衔时,总干部徐立青部长汇报情况时说到段德昌,毛泽东竟然动情的流下热泪,以至于汇报工作不得不中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5月,夏曦开始第四次肃反,红三军兵力由万人之众锐减到三千人,整个湘鄂西根据地由原来的五万多人减员至不足四千人,部队中的党只杀得只剩下不足10位党员,濒临失败边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6年,在长征途中,夏曦在滇黔边一次行进途中溺水身亡,对这个犯有严重且又血腥错误的湘籍早期革命者,贵州人民对他还很厚道,遗骸被安葬在毕节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图:(上)一排左四为夏曦</p><p class="ql-block"> (下)夏曦,1931年3月至1933年12月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墓碑</p> <p class="ql-block">  纠正夏曦左倾错误之后,红二、六军团艰难困苦创建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两个军团团结一致,扩大到一万一千七百余人,加上地方武装,革命武装力量达到一万六千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半年多反围剿斗争中, 红二、六军团进行大小战斗三十余次,先后与敌86个团作战,毙伤敌人一万多人,生俘八千余人,红二、六军团扩大到二万一千人。</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蒋介石调动130个团,约20万人,向红二、六军团扑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二、六军团的领导人还不知道红二 、四方面军会师并发生张国焘分裂问题。此时,一直通过四方面军的电台,转达接受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4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湘鄂川黔省委会议,做出向贵州方向战略转移的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18日,贺龙在桑植县刘家坪红二、六军团大会上下达南下突围的命令。指出:我们两个军团已经有了3个师8个团,17000多人,比起刚会师时,扩大了一倍还多。我们在根据地坚持了一年多的斗争,人民支援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这里山多,田少,养不了我们这近两万人的红军喽! 我们要从内线转到外线,跳出蒋介石这140个团的包围,转到黔东去。比起一、四方面军在蒋介石大军压境的危急中仓促转移,二、六军团可以准备得更充分,行动更主动一些。军团领导一致同意贺龙的意见,先到湘中,威胁长沙,调动敌人到湘中, 打乱敌人围剿计划,然后,再甩开敌人,转入贵州,占有主动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任弼时同志曾把红二、六军团即后扩编为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划分为四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时期,开始长征,从桑植县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转战湘中江口、石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誓师大会。会后,告别了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的湘鄂川黔苏区,告别了患难与共的父老乡亲,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六军团出发后进至湘中的沅水、资水地区后尽量避免部队减员,开展休整补充,并集中力量在运动中打击敌人,逐步向湘黔边界转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红二、六军团占领湘中后,贺龙的女儿出生了,六军团政委王震说,红军打了胜仗,就叫"捷生"吧。贺捷生是在长征的战火中出生,在襁褓中全程参加了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二、六军团在湘中进行了休整、扩红,在敌人围过来后,1月19日开会决定撤离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西渡乌江,到黔西建立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时期,退出湘中,挺进黔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1月20日,红二六军团主动退出湘中,先向东南急进, 后突然迅速向西,24日攻克瓮安城, 25日进至牛场地区,26日进占平越,28日袭击龙里,逼近贵阳。31日,红二、六军团绕过贵阳,急转西进,占领修文县城。2月2日,抢渡鸭池河。2月3日占领黔西城。至此,黔西、大定、毕节一带的地形、群众、粮食与敌情等条件都有利于红军的发展。2月5日.湘鄂川黔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长江南岸的黔西、大定、毕节地区为中心,创建川滇黔边根据地。蒋介石急调重兵向黔、大、毕围拢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从桑植到黔、大、毕, 几个月来,行程三千多公里,非但没有减员,部队还发展到二万多人。萧克后来说,这是突破长征史绩中最高纪录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时期,转战乌蒙山,巧渡金沙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26日晚上,毕节的小教场上聚集着上万军民,召开了红二、六军团和山城人民的告别会,也是两军团向乌蒙山转移的誓师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27日,红二、六军团撤离毕节,分两路向乌蒙山进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乌蒙山气势磅礴,海拔2300多米,层峦叠嶂,逶迤千里,连绵于云南东北和贵州西部,形成一个高原地带。这里是金沙江和南北盘江的分水岭,红军在此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当红二、六军团行进到这里时,高山顶上还覆盖着皑皑白雪,寒气未消。红二、六军团许多人回忆,在滇黔边的这几个月,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的一段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8日,红军行进到宣威道以北的彝良、镇雄地区,红军处在气候、给养都非常困难的境地。贺龙的脚背裂开一寸多长的口子,流着血,疼痛异常,他拄着拐杖,一步一跛地在崇山峻岭中艰难前行。任弼时也患上肺病,身体非常虚弱。敌人100多个团围了过来。贺龙召开两军团师团干部会议,下达秘密突围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15日后, 按照贺龙的命令,红二、六军团从密集的敌人夹缝中迅速穿了过去。在昭通、威分之面越过滇军孙渡纵队的防线,于3月22日进至宣城以北,之后,直取滇东,这是贺龙在长征中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毛主席曾十分高兴的评价:"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 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没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31日,红二、六军团主动撤离盘县,分两路向滇西方向急进。4月10日,掉头南下,直扑昆明, 进至离昆明城15公里处,震动了昆明,滇军从普渡河急调兵回救昆明。 贺龙率领红军突然转向滇西。分两路向西急进,日行百里,一天攻占一个县城,势如破竹,横扫滇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4月16日,红二、六军团攻占寻甸。这时,蒋介石才察觉到,红军的意图是北渡金沙江,而不是返回湘黔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距纳西族人民聚居的丽江古城五十公里的石鼓镇,坐落在玉龙雪山西麓的山坡上,自古就是北进藏区、南出滇西的唯一通道。 来自青藏高原的万里长江奔腾而下,到石鼓突然急转成“V”字形,向东北流去,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左右两侧,是绵延数百公里的玉龙雪山与云岭山脉,山高涧深,地形地貌令世人惊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下令拦截贺龙渡金沙江。强敌压来,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4月23日红军攻占鹤庆,继占丽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4月25日,红军开始抢渡金沙江,短短四天,红二、六军团一万八千多人及数百马匹全部渡过金沙江天堑,创造了又一奇迹。朱德、张国焘来电祝贺“金沙即渡,会合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谨向横扫湘、黔、滇,万里转战的我二、六军团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革命的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便沿着金沙江东岸往北行进,到格鲁湾,开始翻越玉龙雪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龙雪山是横断山脉中段的一个支脉,海拔五千三百米,山上空气稀薄,积雪终年不化,并且,山高谷深,素有“关山险阻,羊肠百转”之称。红军到滇西北的中甸地区,必须翻越玉龙雪山,别无他路可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时期,进入中甸以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越玉龙雪山后,五月初,红二、六军团进抵中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甸位于滇西北,是康藏高原南部的一个小城,是藏族聚居区。这里海拔3400米以上,人烟稀少, 县城只有几百户人家。境内雪山耸峙,草原广袤, 林海莽莽,湖泊棋布,河谷深邃,为金沙江流经全境的唯一县。形成一派“雪山为域,金沙为池”的雄伟秀美景色。目前,中甸已改为香格里拉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二、六军团严格遵守民族宗教政策,受到寺院和藏民的款待。在中甸休息五天左右,于5月5日出发,进入西康省,向甘孜进军,一路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22日,红军进抵稻城,稻城位于无名山以北,无量河西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3日,萧克、王震率六军团直属队及十六师进抵理化,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会师。</p><p class="ql-block">  6月30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二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绒坝岔,与四方面军的三十军先头部队会师。</p><p class="ql-block">  两军将士多为两湖人, 他乡遇故乡人,格外亲切。部队沸腾起来。大家簇拥着、喊着、唱着,每个人都热泪盈眶,尽情的享受会师的欢乐。</p> <p><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p><p><br></p><p> 1936年7月11日,红二、六军团集结于甘孜附近的甘海子。朱德、张国焘专程从炉霍赶到甘孜,与贺龙、任弼时、 关向应、肖克、王震见面。</p><p><br></p><p> 同时,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彭德怀、王稼祥、林彪等68名党政军领导人发来贺电。</p><p><br></p><p> 在欢乐声中,争夺红二、六军团的争斗悄然展开。张国焘找任弼时谈话,要求他离开红二、六军团到红军总部来。 之后,张国焘又分别找王震等人谈话。贺龙从南昌起义时就了解了张国焘,暗中亲自安排警卫人员,每人两支盒子枪,给充足了子弹,以备万一,能够应付。朱德给贺龙出主意,向张国焘要求支援,把红三十二军,即原红九军团和红二、六军团编到一起行动。</p><p><br></p><p>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经过短暂休整, 便与红四方面军一起北上,踏上长征的最后一段征程。</p><p><br></p><p> 1936年7月5日, 中央和中革军委电令,组建红二方面军,以二军团、六军团和原九军团组成二方面军, 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肖克为付总指挥、关向应为付政委。中央的这一决策,把红二方面军置于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阻断了张国焘对这支英雄队伍的染指。</p><p><br></p><p> 1936年7月26日, 贺龙率部到达阿坝。7月30日至8月初,走进茫茫草地。从甘孜到阿坝这一路,饿、冻、病死的红军指战员达750多人。从阿坝到包座,饿、冻、病死的人更多。</p><p><br></p><p> 1936年8月8日, 红二方面军走出草地,到达包座。</p><p><br></p> <p>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传奇英雄贺龙元帅出生在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洪家关,这片早年积贫积弱的湘西"穷山恶水",如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早已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和富庶家园。在桑植的贺龙展览馆, 我们如愿以偿的感受到革命老区那浓浓的红色情怀与乡恋。家乡的人民早已把贺龙元帅作为他们生活中永远的骄傲和无尽的思念。</p> 图为:贺龙与湘鄂西苏区部分红军干部在延安合影 <p>  图为:红二方面军的创建和主要领导人贺龙元帅在湖南桑植县的故居</p> <div align="left"> <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九集 完</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集 大会师</h1><h3><br></h3><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p0potod"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第十集 大会师</a></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