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长征 第八集 不到长城非好汉

配乐:清平乐 六盘山 <h3> 离开班佑寺,心情异样的复杂,走出了草地,红军绝处逢生!刚会合又分手,毛泽东带领北上的红军队伍从十万之众,一下骤减至7800人。</h3><h3><br></h3><h3> 车行驶在上不了什么等级的山间公路上,靠山一侧,没有排水沟,没有任何防落石护栏网,另一侧是山崖深沟,没有任何护栏、界石和维护迹象。很庆幸,我们能摸上来,找到这个很少人知道的神秘地方。</h3><h3><br></h3><h3> 我们的革命前辈,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辉煌,也不乏”败走麦城“的瞬间黑暗。</h3><div><br></div><div> 估计,行进了二三十公里,刚走出群山,在班佑河边,我们被一座大型群雕惊呆了。在当年七八百个红军官兵,走到这里,实在走不动了......。他们没有走出草地,没有看见胜利的那一天。</div><div><br></div><div> 含着夺眶而出的泪水,我们买来鲜花献给烈士们!<br></div> 图为:根据开国上将王平回忆录刻下的碑文 开国上将、原红三军团十一团政委王平在回忆60多年前这段令他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的长征亲历往事时,依然痛心得老泪纵横、哽咽不已,闻者无不唏嘘、长叹。这段回忆录刻在若尔盖草地边缘的这座大型群雕的碑文中。 <div> 叱咤风云的先烈早已远离我们,历史成为无比巨大的遗产,留给了后人。 </div><div> </div><div> 苏东坡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div> <h3> 毛泽东挥笔:"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h3><h3> </h3><h3>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带领中央领导集体,到历史博物馆,站在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那个年代的展牌前,庄严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令。</h3><h3><br></h3><h3> 一个灾难深重的伟大民族,就这样在新一代的党中央,党的领袖率领下,开始了最为辉煌的伟大复兴。</h3><h3><br></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8.1 </b><b> 俄界会议</b></h3><div><b><br></b></div><h3><br></h3>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史称:"俄界会议"。<br><br> 这是由一位杨姓藏族土司统治的小小村落。由于国民党军队无法在这里立足,到达这里的红军相对安全了,土司把粮食仓库向红军敞开,让红军用一些枪支,换取他的粮食。<br><br> 俄界,今迭部县境内的高吉村,毛泽东在这里与一直等候他们的红一军团会合了。<br><br> 1935年9月11日,从万分危险的情况下,脱身而出的中央红军,到达了甘南与川北交界处的俄界。 <h3>  会议听取了毛泽东关于与张国焘的争论和今后红军的战略方针的报告。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对未来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解释中国革命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起始缘由的重要依据。</h3><h3><br></h3><h3> 从俄界出发,向东北方向,至腊子口380里。</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8.2 </b><b>抢战腊子口</b></h3><h3><br></h3> 1935年9月16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四团杨成武面对眼前将要攻打的一道天堑,惊讶不已:这里的地形险峻极了。沿沟两边的山,仿佛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型的大刀劈成两瓣,既高又陡。从下往上斜视山口,只有三十来米宽,两边绝壁峭立,腊子河从沟底流出,水流端急,汇成飞速转动的漩涡,人无法徒涉。 <p>图为:腊子口地势</p><p><br></p><p> 在腊子口前沿,两山之间搭架一座东西走向的小桥。把两边绝壁连接起来。要通过腊子口,除了通过这个小桥,别无他路。桥东头顶端悬崖上有几个碉堡。口子后面的腊子山,山顶积着白雪,山脉纵横。敌军一个旅部三个团的重兵在这里把守。</p><p><br></p><p> 腊子口是从川西进入甘南,唯一一条通道上的险要隘口。</p> 红军大部队通过腊子口。向北翻越岷山。下了岷山就是大草滩,走到这里就走出藏民原居区。先头部队在大草滩,缴获了大量的粮食、盐巴和其他物资。<br><br> 一夜没合眼的毛泽东高兴的笑了起来,对警卫员喊“搞点吃的,吃饱了上路!”<br><br> 腊子口的桥迅速被红军控制住了,指战员们从桥上冲过,向敌人防守的纵深,席卷而去。红四团的三个营继续向岷县攻击,山路上到处是敌人的尸体和枪支、物资。<br><br> 敌军碉堡上面出现了红军,扔下来的手榴弹如同暴雨。<br><br> 突然,两颗信号弹从山后升起来了,接着三颗信号弹升空了!总攻开始了!<br><br> 黎明前的黑暗中,峡谷里的肉搏声惊天动地。<br><br> 腊子口!山风呼啸,河水怒号。<br><br> 午夜时分,正面攻击已经进行了四个小时,打的异常艰难。<br><br> 天黑了,云贵川带着上百名红军战士登上这绝壁,为了麻痹敌人,二营在正面发起了进攻。<br><br> “云贵川”赤着脚,腰上缠着长绳,拿着长竿,像只猴子一窜一窜登了上去,一会就不见了。不一会儿,有人小声说:“他上去了!在上面招手呢!”又过了一会儿,“云贵川”居然从原路下来了。<br><br> 杨成武亲自用一匹高头大马把“云贵川”送到绝壁下。<br><br> 史料没有留下这个苗族小战士的名字,士兵都叫他“云贵川”。<br> <br> 四团召开士兵大会,让士兵出主意想办法。这时,一个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站起来说:“我能从绝壁爬上去,上去后扔下绳子,别说一个连,一个营也能上去。”<br><br> 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派人攀登绝壁,迂回到敌人的侧后去。<br><br> 军团的指战员都明白:红军现在已经处在绝路中了,别说不能调回头南下,即使南下,路也被堵死了。必须冲过腊子口,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br><br> 毛泽东不断来电,询问攻击情况。<br><br> 军团和二师领导来到四团指挥所,林彪,聂荣臻,陈光,肖华轮流用望远镜向腊子口方向观察。绝壁间仅仅三十米宽的一道口子,口子下还有一条水流端急的河,对面只要架起一顶机枪,谁也别想过去。 <p> 也是在9月底,因为从草地北端的若尔盖通往腊子口无法通车,我们乘机到兰州市机场,用手机联系上之前约好的租车。一上车,500多公里直奔甘南腊子口。</p><p><br></p><p> 看看实地,转了好一会,才找到腊子口战役展览馆。一位貌似七十多,实际与我同龄的藏族管理员打开展览馆,专场接待了我们。这位藏族兄弟,唯恐没接待好远道而来的稀少参观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喋喋不休的给我们介绍这介绍那。非要拿我的照相机给我们照相。接触中我明显意识到,这位藏族兄弟,对当年的中国工农红军,对毛泽东充满了更改不了的敬意和深情。</p><p><br></p> 图为: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h3> 离开腊子口,在接近哈达铺的一个路边小餐馆吃饭,天空有些沉闷,看着挂在小店墙上的毛泽东诗词长征,我若有所思想到:"看来,这样的天是不可能下雪了"。谁能料到,刚过一会儿,奇观霎间发生了。饭后,我们驱车刚行驶了几公里,开阔的西北高原,突然阴沉了下来。仅仅十几分钟,竟飘起漫天的雪花!更喜岷山千里雪,我激动不已。一边大声朗诵七律长征,一边激情的望着西北高原,这场不期而至的漫天大雪,努力领会诗人当时如此宽阔的眼界、心境和胸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8.3 落脚哈达铺</b></h3><div><b><br></b></div> 图为: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 <p> 红一军团侦察连装扮成一队国民党军,在连长梁兴初带领下,直接闯入哈达铺。这位后来的首任38军军长,在敌军手里收集了不少毛泽东一直叮嘱要的"精神食粮"各种报纸,刊物,给毛泽东送来,毛泽东一页一页翻阅着。终于看到了令他眼前一亮的消息,徐海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汇合。</p><p><br></p><p> 第二天,毛泽东在哈达铺提出了一个口号:"大家吃好,和老百姓一块吃"。</p><p><br></p><p> 洗澡、理发,每人发一块大洋,让红军指战员上街买东西吃。在当时,两块大洋买一只肥羊,一块大洋至少买五只鸡,一毛钱买十几个鸡蛋。每个连队都忙着杀猪宰羊。每天三顿,顿顿五个菜,保证三个是荤的。<br></p> 图为:哈达铺街口和哈达铺邮局 图为:哈达铺和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内群雕 <p> 在哈达铺,梁兴初又给毛泽东收集了大量《大公报》。由此毛泽东确切得知,在陕北,红军活动之剧烈犹如当年在江西苏区。陕北有着一块几乎与江西中央苏区一样大的根据地。</p><p><br></p><p> 毛泽东明确了红军的前进目的地,陕北苏区。毛泽东在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上,动情的说:咱们人少,但都是在政治上、经验上和体力上,经过锻炼的,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br></p> 1935年9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离开落脚地哈达铺,向北出发了!<br><br> 向北!再向北!红军官兵看见明亮的北斗七星在头顶的上方闪烁、尽管他们现在还不知道陕北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每个人在向北走去的时候,心中充满着希望。<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8.4 </b><b>榜罗镇会议</b></h3><h3><br></h3> <p> 从哈达铺出发,连续行军两百余里,到达了渭河南岸,庆幸的是,眼前渭河,没有敌人,过河就是榜罗镇。</p><p><br></p><p> 在榜罗镇,部队休息了一天。<br></p> 图为:榜罗镇会议纪念馆 <h3> 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不再到接近苏联的地方去打游击了,确定以陕北苏区来领导中国革命。会议决定召开全体红军连以上干部会议。<br></h3> <p> 凌晨五点,会议在露天的打麦场上,四周有一圈低矮的土围墙。由于长时间的行军和战事,很久没见面的战友们互相热情问候着、询问着。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聂荣臻来到会场,台上台下聚满了衣裳褴褛,面色憔悴的红军连以上干部。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会议,毛泽东等领导站在一个旧桌子后,才讲了几句话,台上台下所有的人禁不住都流下了热泪。</p><p><br></p><p> 天下起了小雨,红军指战员被毛泽东的讲话所鼓舞,心里暖暖的,充满了革命激情。<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5 六盘山上高峰</h3> 图为:六盘山长征纪念碑 图为:西北高原,六盘山麓。 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翻越了六盘山,意味着中央红军越过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座大山。<br><br> 阳光明媚,白云淡淡,高天空旷,西风长啸。<br> <h3> 红军指战员们激动得欢呼着、拥抱着,许多人流下热泪。</h3><h3><br></h3><h3> 红军的旗帜在西风中漫卷。</h3><h3><br></h3><h3> 毛泽东的眼前,天高云淡,大雁南飞……。诗人感慨万千,豪情满怀:</h3><h3><br></h3><p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left;"> ”天高云淡,</p><p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left;"> 望断南飞雁。</p><p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left;"> 不到长城非好汉,</p><p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left;"> 屈指行程二万。 </p><p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left;"> 六盘山上高峰, </p><h3 align="left"> 红旗漫卷西风,</h3><h3 align="left"> 今日长缨在手,</h3><h3 align="left"> 何时缚住苍龙。“</h3><div><br></div><h3> 《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从此名扬天下,这首诗词抒发了毛泽东打垮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强决心,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八集 完</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九集 到吴起镇</h1><h3><br></h3><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oxyjmym"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第九集 到吴起镇</a></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