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长征 第五集 巧渡金沙江

配乐:长征交响曲(选段) 图为:红军主力从黔北,到黔南,过云南,巧渡金沙江要图 <h3>  从昆明到金沙江边的皎平渡,仅210多公里,我们驱车奔驰了四个多小时还没到,进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后,我们一直在盘山上行。在皎平镇杉乐村村口路上,我们看见一棵有纪念碑的古树,停下走近一看,碑文上记载着:一九三五年五月四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委纵队奔赴皎平渡,途径杉乐树时,朱总司令等中央首长将军马栓于此树上。后来,为纪念这段历史,将此树称为“将军树”。我们庆幸在大山里奔波了几个小时,总算没有偏离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h3> 图:临近皎平渡的崎岖山路 图为:在云南临近金沙江的山区路边,朱德经过这里,栓过战马,日期是1935年5月4日,这一天,中央红军在皎平渡大规模过江;左下图:云南,临近金沙江皎平渡口的山区小镇;<br>右下图:金沙江边<br> <h3>  之后,我们便进入周围都是险峻峭壁的崎岖盘山路,都是胳臂肘弯,折弯度几乎都超过120度,行进在两山之间,抬眼一看都是四五层、六七层高低错落的盘山羊肠路。尽管路上前后都见不到车,我们行驶的较慢,仍感到一阵阵的晕眩,内心一阵阵的收紧。从皎平镇到皎平渡口,几十公里,一路下行,两边全是鬼斧神劈的峭壁,路边没有护栏,一旦滑下去,便跌入望不见底的悬崖下。突然,眼前一下子开阔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已在山脚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1 </b><b>金沙水拍</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上接通天河,从昆仑山、横断山,沿着川藏边界奔腾而下。穿行在深山峡谷中,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地势极为险要。长征开始进入自然环境危险重于敌军围堵的远征途中。眼前的金沙江便是中央红军北上入川必经的一大险要。</h3><h3><br></h3> 图为:皎平渡口红军渡江纪念碑 <h3>图:横跨金沙江上的皎平渡大桥</h3> <h3>  1935年4月24日,中央红军越过滇黔边界。</h3><h3><br></h3><h3> 1935年4月26日,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沾益、白水和曲靖一带。</h3><h3><br></h3><h3> 1935年4月27日,中央红军到达寻甸,这里距昆明与距金沙江几乎相等。</h3><h3><br></h3><h3> 当天晚上,总部领导在一个叫哨口的村子宿营,召开了紧急会议。毛泽东分析,现在,金沙江两岸没有敌人正规部队把守,滇军被毛泽东调到贵州,主力孙渡驶援贵阳,这使我们北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有了实现的可能。必须趁金沙江沿江敌人布防空虚,尾追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的时机,迅速抢渡金沙江。</h3><h3><br></h3> <h3>  1935年4月29日,按照中央军委的万万火急电报指令,中央红军以一军团为左路,三军团为右路,军委纵队和五军团为中路,三路大军以每昼夜80公里的速度,向金沙江边疾进。</h3><h3><br></h3><h3> 刘伯承率领的先头部队一路领先,立了大功。他率领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在守敌毫无防备下突袭占领了皎平渡口,找到了六只船。刘伯承喜出望外,立即向朱总司令发电:"皎平渡口有船6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五日可渡完。"</h3><h3><br></h3><h3>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史中,作战电文浩如烟海,有几封关键电报,战史专家们能逐字逐句背诵下来。刘伯承的这封看似平无波澜的电报,就在其中。</h3><h3><br></h3><h3> 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对后有追兵,且红一军团在左路龙街渡渡江无望,红三军团在右路洪门渡江受挫的中央红军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和绝境的生路。</h3><h3><br></h3><h3> 朱总司令下令,全军都从皎平渡过江。</h3><h3><br></h3><h3> 刘伯承唯恐渡口有失,立即命令宋任穷率干部团前行翻山20多公里,抢占通安镇,以保皎平渡口安全。干部团是红军的精锐,抢先一步占领通安,居高临下压住了敌人。</h3><h3><br></h3><h3> 胜败往往一瞬间,兵机从来稍纵即逝,刘伯承一连串的抓住了先机。</h3><h3><br></h3><h3>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一直在江北水边的一个崖洞里等待着有被敌军隔断危险的一军团,一军团完成佯攻昆明任务后,也火速赶来。</h3><h3><br></h3><h3> 1935年5月4日至5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靠刘伯承抓在手心的那6只船,从皎平渡渡过了金沙江。</h3><h3><br></h3><h3> 薛岳的追剿大军于5月16日才赶到金沙江边,相差七天,他也只能望江兴叹了。</h3><h3><br></h3><h3> 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b><b>2 </b><b>会理会议</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会理,扼守金沙江北岸,为滇川交通的要邑,有重要战略地位,该地守敌,就是失守皎平渡口的川军旅长刘无塘部,他是刘文辉的亲侄子。</h3><h3><br></h3><h3> 1935年5月9日,中央红军红三军团和干部团攻城不克,一直激战到14日,仍未成功。</h3><h3><br></h3><h3>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外的铁厂举行扩大会议,史称"会理会议"。</h3><h3><br></h3><h3> 会议因林彪写给党中央的一封信引起。众多史料综述了其核心内容:遵义会议以来,部队在云贵川大山里东奔西跑,不走弓弦,走弓背路,部队精疲力竭,减员严重,还剩两万多人,再继续下去会被拖垮。建议更换前线指挥,叫彭德怀负责以改变目前困境。</h3><h3><br></h3><h3> 林彪的个人自尊心与自我尊严感极强,平时很少说话,说则果断,难以推敲,还往往憋了一段时间后,用写信的方式爆发。在井冈山就写过那封红旗还能打多久的信。在井冈山斗争的关键时期,林彪不同意毛泽东辞去前委书记,写了一封令毛泽东深感情真意切,彻夜未眠的信。</h3><h3><br></h3><h3> 毛泽东失去权力时,林彪坚定的维护,坚决拥护毛泽东。为什么遵义会议,历经千辛万苦的毛泽东刚刚取得领导权,林彪却突然站出来反对,而推荐彭德怀?令林彪耿耿于怀的,是毛泽东否定了他的打鼓新场本该取胜的作战计划,让他统一指挥一、三军团失利的鲁班场战斗。一渡赤水前土城之败,赤化四川顿成泡影;渡赤水前鲁班场失利,赤化贵州已无可能;于是,抛出了引发深深裂痕,至死都后悔的那封信。</h3><h3><br></h3><h3> 遵义会议之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毛泽东的不断修改完善的战略意图。在重兵追堵的危机情况下,当生存成为唯一目的的时刻,不可能有时间对每一次行动都给部将作更多的说明和解释。</h3><h3><br></h3><h3> 会理会议上,张闻天首先严厉批评了林彪的怀疑,朱德、周恩来都坚决支持了毛泽东。当彭德怀表示也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时,毛泽东的语气一下子变得异常的严厉,更为严重的是,彭德怀感到毛泽东在批评他在背后鼓动林彪写信。毛泽东对林彪的批评却十分简单,"你是个娃娃,懂什么?"微妙悬在其中。</h3><h3><br></h3><h3> 会理会议进行了两天,在重大决策上,没有出现任何争论。<br></h3> 图为:红军过会理纪念碑 图:会理会议旧址,在会理城外的山坡上 <p>图:会理城内<br></p> <p class="ql-block">图:会理城内长征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我们恰巧同一赶到会理城,纪念馆休息,我们与门卫说明情况,门卫同志打电话找来工作人员, 专门为我们开门,让我们不虚此行,没留遗憾</p> <h3>  1959年庐山会议时,毛主席又一次提到会理会议,在场的林彪这时表明:“那封信与彭德怀同志无关。”35年后,为新中国浴血奋战了一生的彭德怀深陷囹圄,他一份份的检查材料都写下这样的话:“主席大概讲过四次,我却没有向主席说明此事,以现在的教训看,还是应当谈清楚好。”</h3> 图为:会理会议长征纪念馆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3 彝海结盟</b></h3><div><br></div> <p>  1935年5月15日,中央红军从会理出发了。</p><p><br></p><p> 这支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的队伍,此刻,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前进目标: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p><p><br></p><p> 1935年5月16日黄昏,红一军团的先遣部队顺利攻入德昌县城。过了德昌,再往北就是西昌了。红军的队伍一直沿着安宁河谷前进,河谷东是大凉山,西侧是雅砻江流域山脉。这里,是四川西南部最荒凉的地区,但却是草木葱郁,山花怒放,整个河谷犹如一条景色秀丽的走廊。红军在距西昌十五公里的地方往泸沽方向进发了。</p><p><br></p><p> 1935年5月20日,中央先遣队到达泸沽城。从这里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那有刘文辉的重兵把守,另一条是小路,经冕宁,过彝区,到达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就是雅安地区了。</p><p><br></p><p> 自古以来,来往客商只知大路,因为小路不但崎岖难行,而且彝族区从来不准汉人通过。</p><p><br></p><p> 国民党判断,中央红军一定要走大路,于是,增派部队,严加把守。</p><p><br></p><p> 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和中央军委纵队走的是小路,从安顺场渡大渡河,派刘亚楼和左权带红一军团二师一个团佯装主力,继续沿大路前进,迷惑敌人。</p><p><br></p><p>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聚而不散的大家庭。我们沿着长征路线,寻找先辈足迹,走过大半个中国,各少数民族对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途径他们家乡留下的革命文物,红色遗址的那种倾尽心血的珍藏、保护,令人感慨不已,有时竟让我们每每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中央苏区的长汀、古田;在红二六军团的湘鄂西;在红四方面军的鄂豫皖大别山,……</p><p><br></p><p> 当年,进入彝区,最先受到袭击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队工兵连。他们刚走进俄瓦拉山口,就被围上来的彝人团团困住,先是抢夺战士们的武器和架桥器材,接着又扒下他们身上的衣服。他们没有还手,只能光着身子往回走。</p><p><br></p><p> 刘伯承请来彝族头人小叶丹,设酒款待,一再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地,绝无恶意。毛泽东指示刘伯承尽快与彝人头领达成协议。</p> <h3>  红军总司令部以朱德名义发布了那个历史著名的安民告示。</h3><h3><br></h3><h3> 结盟,是共产党人不认同的举动。</h3><h3><br></h3> <h3>图下方左侧:彝海边的彝族妇女在卖烧土豆和鸡蛋。</h3> <h3>  在彝海边,仪式按彝族沽基家族的传统进行,两碗清水,杀一只雄鸡,滴血入水,然后双方宣誓。刘伯承说:"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双方把血水一饮而尽。</h3><h3><br></h3><h3> 最后,刘伯承送给小叶丹十几支步枪。按照彝人的最高礼节,小叶丹把自己骑的大黑骡子和两名漂亮的彝族女子一起送给刘伯承。黑骡子正好给部队驮物资和伤员,彝族姑娘参加了红军。</h3><h3><br></h3><h3> 刘伯承把结盟的情况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非常高兴,却又一脸严肃地问:"听说结盟要跪下,你先跪的哪条腿?是左腿,还是右腿。"</h3><h3><br></h3><h3> 小叶丹专门派彝人武装护送红军赶往大渡河口。<br></h3><h3><br></h3><h3> 红军走后,国民党追兵给彝族人民带来灾难。命令给每一个彝人"消毒",小叶丹家族倾家荡产。最终,敌人还是把小叶丹以"通共"罪名杀了。被杀害前,小叶丹对弟弟说:"红军把彝人当人看,告诉刘司令,咱彝人相信共产党和红军。"</h3><h3><br></h3><h3> 热心的讲解员利用周日,几十里山路赶来为我们开展馆门并讲解,我们给钱酬谢,被她婉言谢绝。<br></h3> 图为:冕宁县红军长城纪念馆内 <h3><br></h3><h3>图:冕宁县城,古老的城门楼,特点突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br></h3> 图为:西昌红军经过旧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集 完</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集 抢渡大渡河</h1><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oxkcsnb"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第六集 抢渡大渡河</a></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