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长征 第三集 遵义会议

配乐: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遵义会议放光芒 <h3><br></h3> 图左侧为:红军经通道、黎平、乌江向遵义进军要图 <h3> 血战之后的湘江界首渡口,已是一片死寂。江边的寒风,潮湿、阴冷。</h3><h3><br></h3><h3> 当地的百姓被驱赶来掩埋那些遗留在战场上红军官兵的遗体。</h3><h3><br></h3><h3> 听党史办的同志们讲,当年湘江边的几个拐弯处,水流突缓,红军官兵的遗体密集的漂浮在江边。江水变成令人惊骇的缕缕暗红,片片深灰。成千上万年轻生命在这里永远的休止了。在战火硝烟笼罩下,战友们哪来得及安放、掩埋身傍刚倒下的烈士……。离开中央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从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一下骤减至三万多人。仅仅五天,惨烈的激战几乎变成对成千上万年轻生命的大屠杀!</h3><h3><br></h3><h3> 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掩护着军委和中央两个纵队,向着湘江西面那座当地少数民族称为老山界的越城岭主峰匆忙而去。这是中央红军军事转移以来遇到的第一座高山。一条狭窄的山路,在陡峭的山崖边呈"之"字形盘旋而上。</h3><h3><br></h3><h3> 追击的桂军,摸黑袭击了一处红军的宿营地,几十名红军官兵因为伤病失去战斗力,桂军残忍的把他们全部枪决了。一阵乱枪之后,大山寂静下来。入夜,桂军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山涧中,燃着成千上万只火把,火把一个接一个,联接延伸向着绵延数百里的山峦深处蜿蜒而去。在确定红军已经接近贵州边界后,桂军终止了追击袭扰。</h3><h3><br></h3><h3> 在险峻崎岖的山路上行进的时候,压在心头的悲愤情绪一直笼罩着红军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心深处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苦痛。李德掏出手枪要自杀,被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制止了,政治上的极度恐惧令他无地自容。</h3><h3><br></h3><h3> 1934年12月5日,中央红军终于翻过老山界主峰。后来聂荣臻元帅回忆他站在山顶朝广西、湖南、贵州交接的地方望去,一层山接着一层山,像大海的波涛,无穷无尽,直至天边。</h3><h3><br></h3><h3> 同样的时节,我们途径龙胜梯田山脚下的一条山道,天阴、风寒,乌云压在心头,沉闷、潮湿,令人一阵阵心悸。路边有一处红军烈士墓,我们驻足凝视,思绪异样翻滚:当年的红军官兵如果能够多多少少地感知到前面的曙光,来自通道、黎平和遵义......,他们的内心一定会点燃起温暖的火炬和光亮。</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1 通道转兵</b></h3><h3><br></h3><h3><br></h3><h3> 1934年12月11日,陈光、刘亚楼率领的红一军团二师攻占了通道县城。</h3><div><br></div><h3> 1934年12月12日,红军总部进驻这座地处湘桂黔交界附近的偏僻县城。在这里,当时的党政军主要领导召开了一次决定中央红军去向的紧急会议,史称“通道转兵”。会议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会上,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把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中央领导内部的争论公开化了。在讨论中央红军下一步行动方向问题上,毛泽东坚决反对按“三人团”的既定路线继续向湘西北进军,冲破湘军和中央军的层层堵截与贺龙、萧克会合,主张西进,向敌军薄弱的贵州进军。毛泽东的提议得到会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及博古的一致同意。这是毛泽东自宁都会议被撤职后第一次参加中央领导的会议,这次会议成果,充分体现了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避免了中央红军再一次陷入湘江血战那样的重兵堵截追剿中。</h3> <h3> 从长征出发时,毛泽东坚持毛、张、王三人都留在中央纵队,成为后来新三人团的基础。到长征途中,“老三人团”李德、博古与周恩来忙于指挥战事,毛泽东便利用这一特定环境与张、王反复交换意见,形成了一个“新三人团”,即将召开的遵义会议的核心形成并“出山”了。</h3><h3><br></h3><h3> 从1934年12月1日全军渡过湘江,至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一个半月之间,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三个重要会议。</h3><h3><br></h3><h3> 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h3><h3><br></h3><h3> 1934年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h3><h3><br></h3><h3> 1935年 1月 1日 的猴场会议;</h3><h3><br></h3><h3> 这些都是遵义会议的铺垫和准备。虽说十月怀胎,但一朝分娩也何其艰难,虽说聚集了足够的量变,但完成质变也何其艰难。毛泽东在推动这一质变发生的过程中,是何其艰难,何其坚忍啊!</h3><h3><br></h3><h3> 通道转兵的确称得上是中国革命命运发生转折的开端,尽管几乎当时所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2黎平会议</b></h3><div><b><br></b></div><div><b><br></b></div> <div class="cps-upload-file"><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br></div></div> <h3> 中央红军调头往西很快越过省界进入了贵州。</h3><h3> </h3><h3>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贵州还应加上“人无三分银”。贵州最贫苦的山民,被称为“干人”,朱德对这个称呼的解释是:“他们所有的一切被完全榨干了。”这些扶着原始木犁在石缝中劳作的人,衣不蔽体,目光呆滞,唯一的栖身之处是茅草搭盖的窝棚。除了盛产鸦片,那时的贵州是中国西南最穷的省份。</h3><h3><br></h3><h3> 我们从通道到黎平,一路高速公路,不到两个小时便进入到这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黎平县城。现在这里已是一个有着50多万人口,侗、苗、汉、瑶、水等多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占86%,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且清秀别致的古城。</h3><h3><br></h3><h3> 黎平真称得上是建筑艺术博物馆。鼓楼、花桥、戏楼、吊脚楼,建筑工艺精湛、独特,建筑结构层叠交织,不用一钉一铆,且衔接无隙。</h3><h3><br></h3><h3> 黎平,俨然一个田园小城。自然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有着气势恢宏的天生桥,清丽蜿蜒的八舟河,以及众多的瀑布、河流、秀山、绿川,被云贵高原的翠绿山峦紧紧环抱。</h3><h3><br></h3><h3> 1934年12月红军长征途径黎平,在黎平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顿时成为中国革命史册上长征胜利的转折之城。</h3><h3><br></h3> <h3>  1934年12月14日,红一军团在途中击溃了黔军一个营的阻击后,很快接近黎平县城,攻城战斗出奇的顺利,城门一开,百姓涌来,敲着锣鼓,欢迎红军进城。红军进入黎平县城时,城里的有权人、有钱人都跑光了,这座古城里实际上只剩下穷苦至极的“干人”。打开县政府仓库一看,顿时心花怒放,仓库里堆满了粮食、盐巴和各类物资。</h3><h3><br></h3><h3> 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县城内一户最大的商人家里进行。会议由周恩来主持,红军几个军团领导都发言了,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中央红军为什么走到如此被动地步。他们十分严肃的回顾了第四次反围剿以来红军不断失利的战斗,回顾了湘江战役遭受到的巨大牺牲和损失。这些带兵的人话语中有着“该算算帐”的势头。毛泽东陈述了自己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的所思所想,提出了在敌人力量相当薄弱的贵州东北遵义地区站住脚,向西北可与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向东北可与红二、三军团相互策应。张闻天和王稼祥首先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建议,博古没有反对,会议很快通过了一个决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h3><h3><br></h3> <h3>  黎平会议没有触及当时最为严重的领导权问题,仅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上作出决定。在黎平休整六天之后,中央红军开始向遵义方向移动。</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3突破乌江(猴场会议)</b></h3><h3><br></h3> <h3>  1934年12月31日,贵州中部大雪纷飞,漫天皆白,中央红军到达距离乌江南岸不远的瓮安县猴场。</h3><h3><br></h3><h3> 猴场是一个当时商业繁荣的集镇。“场”即“集市”的意思,猴场号称贵州北部的“四大场”之一。</h3><h3><br></h3><h3> 猴场的黔军、民团和豪绅都逃跑了,普通商贩对红军的到来很高兴。中央红军到猴场时,市场照旧一片火热,浓烈的新年 氛围一下子把浑身落满雪花的红军官兵们包围起来。</h3><h3><br></h3><h3> 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召开,中国革命史称“猴场会议”。会议是毛泽东提议召开的,直接针对中央红军在李德、博古独断指挥下是危险的,建议必须做出决议,坚决遏制在政治局集体作出决议后李德、博古随意修改的恶劣作风。</h3><h3><br></h3><h3> 果然,会议一开始博古就提出,不要过乌江,不要试图去遵义建根据地,杀个回马枪,坚决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李德也警告,乌江可能是又一条湘江,将付出巨大代价。毛泽东立即对二人予以反驳和批评,表示坚持黎平会议决定。会议没有发生太激烈的争议,李、博二人的意见就被会议否决了。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h3><h3><br></h3><h3> 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的草海,自西向东北,贯穿贵州,是贵州省内最大的河流。乌江两岸悬崖陡峭,难以攀登,江道曲折,水流湍急,自古就有“乌江天堑”之说。在乌江主要渡口上,黔军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配置了黔军主力部队和很强的火力。向中央红军包抄而来的国民党中央军正全速向乌江方向推进,已经距离乌江不到一百公里了。</h3><h3><br></h3><h3> 中央红军必须在国民党主力部队到达之前渡过乌江。湘江血战的情景绝不能重演。</h3><h3><br></h3><h3> 1935年1月1日,老百姓们在过元旦佳节,在乌江边,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官兵也在碰杯,他们杯子或碗里的是开水,开水在冰天雪地里冒着腾腾的热气,红军官兵高兴地喊着:“同志们,祝贺新年!”</h3><div><br></div><h3> 重任在肩的四团团长耿飚开始组织部队强攻,三连长毛振华率领八个战士首先强渡,都是会游水能打仗的老兵,八个人腰里插着驳壳枪,头上顶着手榴弹,在离渡口上游几百米的隐蔽处站成一排,耿飚一一端起酒碗,八个老兵喝下团长递过来的酒,然后纵身跳下乌江。对岸敌人猛烈开火,在几声剧烈的爆炸声之后,观察哨兵喊:“他们被水冲跑了。”</h3><h3><br></h3><h3> 1935年1月2日拂晓,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军委作战局长张云逸率工兵营到达四团的江界河渡口。四团捆扎了六十多个竹筏,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实施强渡。这时,毛振华带着昨晚没有成功的首支突击队队员,忍着寒冷和饥饿在对岸潜伏下来。等到部队强攻时,突然发起冲击。黔军的阻击动摇了,接着就是混乱引起的大溃散。</h3><h3><br></h3><h3> 四团在江界河渡口强攻的同时,军委工兵营已经开始架设浮桥。这在乌江的历史上应该是开天辟地的事,因为自古以来,就没有成功地架设过任何一座桥梁。乌江两岸的百姓,连同在对岸阻击的黔军都被这条巨大蜈蚣般的浮桥惊呆了。数十年后,所有人以惊愕的神情描述着当年红军在枪林弹雨中创造的这个神话般的场面。浮桥架设完毕后,刘伯承上桥走了几个来回说:“好!红军里面有神仙!”先头部队冲过了乌江。</h3><h3><br></h3><h3> 1935年1月3日,军委纵队在江界河渡口渡过了乌江。</h3><h3><br></h3><h3> 1935年1月5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大规模渡过乌江后开始向黔北重镇遵义前进。</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4遵义会议</b></h3> <h3> 1935年1月7日凌晨,化装成黔军的红军,叫开了城门。红军官兵一拥而进,三十多名司号员齐聚城头,一起吹响了军号。可以想象,贵州北部这座还在睡梦中的山城遵义,如此声势浩大的军号声中骤然醒来的时候该是多么惊讶。</h3><h3><br></h3><h3> 1935年1月8日,中央红军各军团均已到达指定位置:</h3><h3><br></h3><h3> 红一军团在遵义北部;</h3><h3><br></h3><h3> 红三军团在遵义南部;</h3><h3><br></h3><h3> 红五军团进驻团溪镇;</h3><h3><br></h3><h3> 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和牛场。</h3><h3><br></h3><h3> 至此,以遵义为核心,向北延伸一百多公里,向南延伸四十多公里,向东延伸八十多公里,中央红军基本上控制了黔西北地区南北长两百公里、东西宽一百公里的区域,新的共产党苏区根据地已经呈现雏形。</h3><h3><br></h3><h3> 1935年1月9日,军委纵队进入遵义城。中央红军迫不及待地在整个遵义地区开始了建立根据地的工作,不到十天,遵义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在瑞金初建苏维埃的国家机关也都"开张营业"了。遵义是一个红军官兵们充满梦想的小城,这是他们在战斗中鲜血即将流尽的最后时刻也不愿放弃的梦想。</h3><h3><br></h3><h3> 九十多年来,不惜流血牺牲而苦苦追寻的梦想,始终主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h3><h3><br></h3><h3> 就在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进入遵义的那一天,薛岳在贵阳表示"一定要救黔军于水火"。薛岳的使命包含蒋介石的两个企图:一是消灭朱毛红军;二是使贵州中央化。一月十二日,蒋介石命令:刘湘的川军,何健的湘军,陈济棠的粤军和白崇禧的桂军合围聚歼红军于遵义。一月中旬,国民党四十万大军一齐向遵义地区压了过来。</h3><h3><br></h3><h3> 1935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br></h3> 图为:遵义会议纪念馆 上图:1935年1月6日至8日,党中央扩大的政治局会议(遵义会议)在此召开 <div class="cps-upload-file"><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 15日晚7点多,与会者来到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二楼的一个大房间。参加会议的共有二十个人,据后来与会翻译伍修权回忆:“政治局委员博古、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和陈云,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和凯丰,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扩大到军团一级干部,有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五军团政委李卓然因战事迟到,邓小平以红星报主编身份列席,会议中被选为党中央秘书长,正式参加会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列席会议。”</div></div> <h3><br></h3><h3> 遵义会议的两个议题是:一、就中央红军下一步行动作出决策;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h3><h3><br></h3><h3> 第一个议题在没有争论的情况很快达成了决议,根据严重的敌情,遵义已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中央红军应迅速北上,于川南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h3><h3><br></h3><h3> 第二个议题,关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博古和周恩来分别作“主报告”和“副报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一场真正的政治交锋。</h3><h3><br></h3><h3> 毛泽东一反总是到最后才开口的惯例,开始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发言。毛泽东的讲话没有原始记录,主体思想收入后来毛选一卷中的那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h3><div><br></div><h3> 王稼祥发言,支持毛泽东的观点,建议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他投了我关键一票”数十年之后,毛泽东这样评说。<br></h3> <p>图为: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左);</p><p> 张闻天(右)<br></p> <h3> 会议一共举行三次,都是在晚饭之后。<br><br> 会议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进入党的最高决策层。</h3><h3><br></h3><h3> 会议解除了博古的中央总负责人和李德的军事顾问职务,因为长征,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同时中断了共产国际的领导。</h3><div><br></div><h3> 遵义会议被称之为伟大的转折,主要就是因为会议遵循民主决策程序,以民主集中制的方式,绝大多数与会同志坚定表决:同意毛泽东同志重回党和军队的领导位置上。会议没有条件、也就没有可能完成我们后人急切期盼的、全面清算王明错误路线的任务。王明还在莫斯科,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与斯大林、季米特洛夫是我们的"太上皇"、"洋教爷",而我们党仅仅是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与众多国家共产党同样的一个支部。在鄂豫皖、湘鄂西、陕甘苏区等几乎所有的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中以及白区党的工作中,"王明路线滔天罪"(长征组歌中的一句歌词)已经或仍在发生着。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罪行滔天!是成千上万革命先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认识!王明路线在政治上照抄照搬苏联,不顾实际夺取大城市,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否认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和中间阶级、阶层的两面性,甚至否认农民、知识分子等除工人阶级之外各社会阶层所具有的革命性。在军事上一意孤行正规性、正规战和军事冒险主义。在组织上大搞宗派主义、惩办主义。党内斗争中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思想上宁"左"勿右,左倾教条主义!</h3><h3><br></h3><h3><br></h3><h3> 根据遵义会议决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在之后不久的札西会议上正式接替博古在中央负总责。</h3><div><br></div><div><br></div> <p><br></p><p><br></p> 图为: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 <p> 这一会议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政治伙伴关系自此开始。这一对在中国和世界当代历史中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伙伴关系一旦确定,便惊人的稳固,从1935年初一直延续到1976年两个人同年走到生命的终点。</p>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集 完</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集 四渡赤水</h1><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p1rnq8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第四集 四渡赤水</a></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