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h3><h3> 这里认为教化民众,改良社会风气,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足见古人对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人对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初步认识。所谓“化民成俗”。然而,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月来越小,而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甚至于大量的不良社会习气也在不断侵入校园。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何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是有关系的。应该说,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重视的程度显然还是有差距的。更多的重视还是在嘴上的,缺少更实际的内容。比如说,现在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占GDP份额还是太少。尤其是近两年的教育改革,使教育成为每一个家庭的沉重的负担。这里我想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与社会风气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需要研究;两一个问题是怎样把对教育的重视从口头上转化到行动上,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h3> <h3>原文</h3><div>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文学半。」其此之谓乎?</div><div> 茶什么滋味要自己喝才知道。</div><div> 学文学半”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其实比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思想要深刻得多。</div> <h3>原文</h3><div>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div><div> 周制:离都城百里以内的行政区划为:每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四闾为一族,五族为一党,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离都城百里以外(远郊)的行政区划则为: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四里为一鄼,五鄼为一鄙),五鄙为一县,五县为一遂。</div><div> 这是古代的完整的学制建设,尽管在当时,普通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有限,但是如此完整的次序井然的教育机构建设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评价观。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呢?由低到高,是: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离经辨志一项是考查的知识内容,也不过个断章析句而已。而其他考查的大多是学习态度,交个朋友之类的事情。其实很多内容上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然而,所考查的这些内容,方向是非常广泛的,并且着眼于人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视人的学习能力、好学精神,重视人际交往,重视知识的运用和有价值的创新(强立而不反)。</div> <h3>原文</h3><div>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div><div> </div><div>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学做官也! 这一段里面,有两个方面很有感触:一个是“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指的是惩罚的作用,惩罚与体罚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体罚是惩罚的一种办法而已。另一个是“未卜禘,不视学”。就是一个修养生息的问题。就是给学生和老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的循序渐进很重要!</div> <h3>原文</h3><div>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阙修乃来。」其此之谓乎。</div><div><br></div><div> 因时而教: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 教学一定有正式的课程。回家一定要有复习的形式。重要的是形式,而不仅是内容。 基础知识的扎实非常重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勤学苦练,还有一句话,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 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div> <h3>原文</h3><div>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div><div> </div><div>照本宣科,不问学生了解与否,拼命赶进度,不顾学生的程度,违背教学原理,要求成就过高,尽讲一些枯燥乏味难懂的东西,或者重复练习,不求理解,当然少有所成,无庸置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其理甚明,无庸赘言。课程设计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浅入深,配合身心发展顾及学习动机与兴趣,多变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必有所成,学生必有所成,古有明训。揆诸近代的教育心理学家,如:福禄贝尔、裴斯塔洛齐、杜威等,他们的教育主张,无不重视学生身心发展顺序编排课程。继之,如皮亚杰、布鲁纳、班度拉、柯尔柏,艾里克生等人,也对儿童身心发展与学习的过程都作过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而且也有相当的成就。为人师者,切莫轻忽错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