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是历史的使命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走进了第五野战医院。从此我们就成了一辈子的战友,胜似亲人的兄弟姐妹。第五野战医院是磨砺我们成长的革命摇篮,使我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锤炼成一个真正的革命军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b></h1> <h1><b>第五野战医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海里只是海水一瓢,而我们每个人也就是海水一滴。然而,第五野战医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她为祖国领土完整,为世界和平,为西藏同胞翻身求解放,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为驻地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大厦的一勺灰浆,我们是解放军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军旗上有我们鲜血,军徽上有我们的光辉。</b></h1> <h1><b>第五野战医院成立的历史背景,昔日西藏,即一九五九年前的西藏,是封建农奴制社会,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农奴制还要黑暗和落后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百万农奴迫切需要挣脱枷锁翻身求解放。</b></h1><h3><br /></h3> <h1><b>始于1959年3月的西藏民主改革,已经历经数年,最终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把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b></h1> <h1><b> 西藏上层统治阶级,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时刻妄想把共产党赶出西藏,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武装包围了人民解放军拉萨驻军司令部,酿成叛乱。<br />1959年8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自即日起解散策动叛乱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并命令西藏军区彻底平息叛乱。4月8日,人民解放军进军山南地区。下旬,控制整个西藏地区。人民解放军共抓获西藏叛军4000余人</b></h1> <h1><b>西藏叛乱很快平息了,但是,有不少反动藏军残匪向大山深处逃窜负隅顽抗,他们凭借熟悉的地形和适应高原气候的身体条件与解放军对抗,我人民解放军因不能适应高原气候,非战斗减员人数不断增加。军委决定,增派医疗部队参加平息西藏叛乱、剿匪。</b></h1> <h1><b>根据总参,总后1960年5月4日勤司辰字5号电令,由浙江军区第十二预备医院抽调部分人员,组成100张床位的建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野战医院,隶属新疆军区建制领导。同年5月20日从宁波出发奔赴西藏阿里地区执行平叛剿匪任务。</b></h1> <h1><b>第五野战医院的编制组成 人员名单<br />院部,政委 邹立芝,院长 束茂生,副院长 杨成生,通信员 游根荣</b></h1> <h1><b>政治处主任 孙云馨,干事侯云峰,于品修,徐应荣,王庆荣。</b></h1> <h1><b>医务处 主任 陆忠,助理员 闫思伟,高积余,营养军医 袁永祖。</b></h1> <h1><b>院务处 处长 田文才 ,助理员张久堂,朱正邦,何云剑,会计 许士康,司务长 夏学林,炊事班长 于阿钊,炊事员 王德培。</b></h1> <h1><b>药房主任 李云辉,司药 晏鑫,鲍世琪。</b></h1> <h1><b>化验室主任 冷洪瑞,化验员 赵显宁。</b></h1> <h1><b>X光室 王保夫,吕少波。<br />供应室 胡正华,王品宏,童降正。</b></h1> <h1><b>门诊 急诊 军医 李正宏,护士 罗春福, 王石云。</b></h1> <h1><b>手术室 护士长程斌,护士 何昌善,申志良,陈瑞娟,徐水娟,周惠珍。</b></h1> <h1><b>内科主任 刘元杰,指导员 林晓鸾,军医 周正兴,胡方福,姜风德,陈希元,于润径,张炳泉。</b></h1> <h1><b>内科护士长 方金保,护士 陈少爱,俞湘乡,张连招,陈庆鹏,应思勤,苗春英,陶智英,陈雅芳,何松昌,黄成英,王茹虹。</b></h1> <h1><b>内科护士 都明媛,王蓉蓉,李冬馨。甘家恩,冯引芝,胡掀杰。</b></h1> <h1><b>外科主任 王珍,军医 邢亚克,朱玉生,潘杰,颜成,护士 卢永华。</b></h1> <h1><b>外科指导员 宫全政,军医 于兰英,袁永霖,陈积明。</b></h1> <h1><b>王品洪,季世葆,何云剑,商雅仙</b></h1> <h1><b>吴乐华,陶智英,许森林,张连招</b></h1> <h1><b>外科护士长 崔永光,护士 周秀娟,吴巧云,钱荣宝。</b></h1> <h1><b>第五野战医院到达西藏阿里以后,新疆军区从南疆军区部队调来两名政工干部,翟士学补充到政治处干事,王宝元 内科指导员。从呼图壁第九疗养院调来两名护士 汪德荣和小尚。</b></h1> <h1><b>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全院86人(实际出发85人),一人一个挎包一只水壶,一个背包,两套换洗衣服打在背包里,其他没有带任何东西,1960年5月20日,一辆军用专列从宁波站开出,五节车厢是挂在别的列车上的。院领导各科室领导是一节软卧车厢,女同志和身体不好的男同志,在后面两节硬卧车厢,其他男同志和给养,装备器材都在后面两节闷罐子车里。他们最艰苦了,白天坐在背包上,晚上解开背包睡在地板上,吃喝拉撒全在车厢里,车厢左右两扇拉门,和前面的车厢是不通的,他们有说有笑还说这样多自在呀!身边没有人管,多好!</b></h1> <h1><b>列车到达杭州站,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张贯五,特地到车站来欢送,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浙江军区卫生部副部长上了列车,送我们去新疆</b></h1> <h1><b>列车一直向西行,越走越荒凉,出了玉门关杳无人烟,想起 渭城曲 【王维】. 唐代<br />渭城朝雨浥轻尘,<br />客舍青青柳色新。<br />劝君更尽一杯酒,<br />西出阳关无故人。<br />列车停停走走,我们在列车上生活了整整十天,每当列车停靠站台,大家可以下车活动,拿着水壶去灌水,一日三餐后面车厢的人送过来,一路上吃的就是宁波带出来的干粮,叫龙凤饼,榨菜,生萝卜,用自己水壶喝水。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时期,列车越往西行,吃喝就越困难,到后面几天连喝的水也供应不上了,更不要想洗脸洗脚,带的干粮也吃得剩下不多,分到每个人的也就越来越少。六月一日上午到达目的地哈密前面的一个小站,那时火车只修到哪里。在哪里休息了三天,新疆军区后勤部王部长来接见,用大米饭招待浙江来的客人,并和浙江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办装备、人员的交接。我们两人成伍,三人成行到大街上逛逛,在 达坂城 第一次领略了新疆的风沙,没有看见长辫子大眼睛的美丽姑娘,倒是有姑娘倚着自家门框,用惊奇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灰头土脑的兵姑娘。</b></h1> <h1><b>新疆军区指派汽车三十团,九辆军车组成一个车队,每辆车上26人围坐在车厢里,一路浩浩荡荡向西行,路过阿克苏,库车,库尔勒时,当地军分区都设宴盛情款待,行程八天到达 苏勒 南疆军区第十二医院,停车休整七天,学习边防守则十二条,全体人员进行体检,结果有10名同志因身体原因不能上山,留在了十二医院。大约在六月十四日,我们75个人重新踏上征程开赴阿里前线,当时我们这些人里,女同志大多数都只有二十岁却有了四五年军龄老兵,男同志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却有十年军龄的军人,正是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br />戈壁玉高原行,铁骑长嘶出叶城。出叶城,萧萧边关,座座兵营。峰入云端无飞鸟,高路尽头有歌声。有歌声,神州万里,月下孤影。<br />一晃57年过去了,当年情景历历在目,回忆当年为平叛剿匪到新疆叶城奔赴雪域高原~西藏阿里,依然激情豪迈!气贯长虹!</b></h1> <h1><b>新藏公路(喀什-狮泉河)219国道是1957年开通的新线,就是新藏西线:全长1455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途中翻越5000米以上大山5座,其中最高的界山达坂海拔高达5248米,一路全是冰大阪,汽车兵们给大卡车戴上防滑链,早上起来先要用喷灯吹化水箱,很是辛苦。这是几条进藏路线中最危险的,特别是界山达坂和死人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从海拔900多米的新疆翻过5200多米的山口再停到4500多米的阿里,加上复杂多变的气候,肯定已经超过了很多人身体正常承受的极限。我们乘坐在敞篷大卡车上,全部装备上身,皮大衣 大皮帽 大头鞋裹得严严实实,任凭风吹雪飘,车队缓行过大坂。</b></h1> <h1><b>每天上车下车,翻山越岭一路颠簸,那路边的一对骆驼,和偶尔奔跑的几只黄羊、野猪,给枯燥的车程凭添了些意外的乐趣。有时炊事班和几个男同志路上能打上几只黄羊,到兵站可以喝上羊肉汤,炊事班同志更是辛苦。<br />看眼前!无限风光在险峰,喊一声!雪山,我们来了!应该有多少情趣啊!可是,那天我们翻过新藏线上第一个真正的冰雪达坂~麻扎达坂时,我们都没有兴奋没有激动,更渴望早一点看见前面兵站的影子,沿途兵站就是我们的家,到家了,就可以带着背包下车,铺开背包睡觉,大兵站可以男女分开住,小兵站一间大房子女同志头朝墙,男同志头朝门,大家脚对脚,解开背包躺下来就睡觉。第二天不问几点,听见哨子声起床打背包,有水就洗脸,水少就漱口,吃点东西就吧背包往车上撂,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常常两个人打开一个背包,挤在一起睡觉,有时背包打得不好,坐上去不稳,一开车就会跌倒。男同志们时常会来帮助我们女同志打背包,边打还要边说 看!这么笨,你们这背包能坐人?</b></h1> <h1><b>每翻过一座冰大阪就可以看见一个路碑,那石头上的数字,是对高原军人人生高度最好的诠释。我们白天围着车厢坐在背包上,中间留出一些空地,给体力不支 需要的人躺下,车队过了大红柳滩三十里营房,高原反应的人越来越多了,吃不进东西,喝水也吐,有的呈半昏迷状态,但是他们都很坚强,领导要送他们下山坚决不肯,战友们相互帮助,度过一个个难关,把氧气留给更需要的人,把热水送给冻得发抖的人喝,于兰英吃不进一点东西,我们爬上后面的给养车偷生萝卜,生大葱给她吃。化验科冷主任抱着个氧气袋半躺在驾驶室里,于兰英整天就躺在车厢中间,晚上需要几个男同志把她抬下车,内科护士陈少爱也是昏昏迷迷半条命,大小便都要战友们帮忙,再三动员也不肯回喀什。高山峻岭 冰雪大坂,走几天也见不到一棵小树 一棵小草,我们身体好的人就一路大声唱着歌,把会唱的歌轮番着唱,从新疆唱到西藏,一点都不夸张,这可是院领导到了伊犁在总结大会上说的。</b></h1> <h1><b>六月三十日,车队行进中看见狮泉河了,到了,到了!这里就是阿里地区普兰县,我们医院就住在喀尔昆沙,车队停在这里大家下车安营扎寨。只见这里有散乱的几排土坯房,和一望无际的大片枯草地。稍事休息后,领导们简单看了一下地形对大伙说,我们医院就建在这里。前排土坯房安排女同志宿舍,对面有一间是化验室,后面一排是男同志宿舍,手术室,其他房子就是病房,另外都是搭帐篷。照片上正在医院空地上走的是,于润径,晏鑫,胡方福,于兰英,鲍世琪,申志良,吕少波,高积余。<br />下面坐着的这张照片,邹政委在照片的背面写着,一九六零年十月摄于西藏阿里昆沙,背景是 岗底斯山 人员依次是 翟 士学,游根荣,孙云馨,邹立之,王保元,王庆荣,侯云峰,吴乐华,孙玉林。这照片应该是阿里分区的干部孙瑜林,给五院送翟士学和王保元来的。</b></h1> <h1><b>阿里五医院的伙房也是一座土坯房,没有食堂,饭菜自己到伙房去拿,一般是脱水蔬菜,蛋粉,也有洋芋蛋,端着碗随意在哪里吃都行,吴乐华,卢永华蹲在小帐篷门口吃得正香,被阿里分工委的一个干事拍下这珍贵的瞬间。伙房每周两次做羊肉饭吃,不吃羊肉的人开始还发一块榨菜,后来连榨菜也不肯给了,炊事班长说,榨菜快没了,不吃羊肉活该!哎呀,这米饭半生不熟,馒头僵的发不起来,没菜怎么吃呀?吴乐华就哭啦!大声的哭!就是要让院长政委都听见,于是通信员小游把她拉进院长政委的小帐篷里,这下哭的就更响了,他们说,不要哭,不要哭嘛,院长说小游去伙房拿块榨菜,政委批了一张条子大肉罐头一个,哈哈!!以后不吃羊肉的人榨菜不可少。<br />这张照片就是药房的帐篷,晏司药,鲍司药在帐篷里调剂药品,另一张是手术室申志良和鲍世琪在器械仓库小帐篷门口,右下一张就是药品仓库的帐篷。</b></h1> <h1><b>冷洪瑞珍藏照片,1960年7月8日我们在西藏阿里第五野战医院的西边菜地里。于润径,胡方福,于兰英,张久堂,冷洪瑞,姜风德,周正兴。</b></h1> <h1><b>卢永华站的就是分配给有小家庭的人住的小帐篷,特殊待遇,吴乐华端着发药盘站在外科医生护士办公室门口,两位司药站在药房帐篷门口。在阿里 帐篷就是我们工作的地方。</b></h1> <h1><b>阿里五医院,除收治少量的病人外,主要是出差去部队驻地救治病人,因为距离很远又没有交通工具,都是骑马去,院部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匹退伍的老实马,让大家学习骑马,这里是周慧珍,王蓉蓉,闫思伟,鲍世琪在练习骑马。<br />在阿里出差是最辛苦的事了,骑马时间长,下了马就不会走路,有时大腿内侧皮会磨破,女同志更是如此。出差一天每人发一包压缩饼干一个大肉罐头,两天是两包压缩饼干也是一个罐头,有一次吴乐华,徐水娟,崔永光去部队抢救一个急腹症病人,由于向导领错了路,一天的路程骑马走了三天,走到了藏匪的驻地,幸亏遇到巡逻的解放军,把我们带到部队,干粮和水早就一点都没有了,我们被抱下马来躺下,感觉自己好像已经死了。记得有一次外科军医陈积明和袁永霖还有何昌善去比较远的地方给一个胆囊炎战士做手术,骑了两天马感觉非常疲劳,陈积明从口袋掏出老婆孩子的照片看看,这本是人之常情,也说明有准备牺牲的思想,应该表扬,没想到这件事医院到伊犁后在整党时被翻出来,还狠狠地批判一番,真让人哭笑不得。</b></h1> <h1><b>有一天正好来了一个骆驼队,在西藏骆驼队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吴乐华,卢永华又骑上了骆驼,那感觉与骑马可大不一样,没有缰绳,就像坐在会移动的高楼上。</b></h1> <h1><b>雪域高原上的第五野战医院,在当时的阿里地区分工委也很有名气,收治伤病员,剿匪打仗,还有看俘虏,看尸体的任务,崔永光护士长就说,谁胆小 害怕就是要派她去看尸体,可把陈少爱吓坏了。医疗救护到边防哨卡,每次出差回来的人,脸上就没有了自己的皮肤,像个哈密瓜,大家都认不出来了。吃住条件差,生活十分艰苦,每月只发五元生活费,可是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都没有觉得苦。政治处孙主任带领大家打乒乓球,打篮球,经常组织比赛,最受欢迎的是40岁以上的男同志四零队对女同志的三八队,院、科的领导几乎个个都参加的,三八队最欢迎束院长上场,他上场三八队准赢。自己组织业余生活,我们唱歌跳舞,自编自演排练节目,这是1960八一建军节,第五野战医院给阿里分工委演出一台两个多小时的文艺节目,全院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参加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邹政委祝贺演出成功,上台和演员合影,大受阿里分区官兵赞赏,在阿里地区大受欢迎!后来五院到了伊犁,我们在伊犁军分区礼堂给驻地官兵来了一场汇报演出,曾轰动一时。</b></h1> <h1><b>转眼已到十月,西藏高原的寒冷气候条件,不允许我们再继续留在那里,达赖喇嘛逃去印度成立流亡政府,西藏地方治安已经基本安定,11月18日第五野战医院接到上级命令移至新疆伊宁市,番号不变,隶属伊犁军区领导,接受新的作战任务。当兵去了一次阿里绝对是眼球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礼,身体受到极大的考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