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藏之恋

怀志

<p class="ql-block">  从时间的表格上看高群主、长发、长海等人可能现正在拉萨市周边游玩。我是十年前去的西藏,印象中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多。</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的青藏之旅历历在目……十年后,如果再让我上西藏还真得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高原反应在不同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出现,正如导游讲的:‘’眼晴上了天堂,身体下了地狱” 的感觉。如果我没去过,也可能还是想去体验体验,尤其是我这个人爱去撞南墙。我想这次去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心态。我还是佩服这些老同学,奔七的人去征服高原的精神值得点赞。</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做为铁路子弟去西藏不可能不谈青藏铁路。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这一代是随父辈修铁路由东北来到了大西北。铁路修一段走一段,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地修铁路是我儿时的记忆。我们这些铁路子弟早已习惯了这种类似于流浪颠簸的生活。从我记事开始到参加工作前,我的生活中总是与‘’铁路‘’二字分不开,铁路系统和许多铁路单位的名字,已深深地印到了骨子里,铁路情怀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在我的同学中有不少人的父亲,甚至有些同学很小时随父亲修铁路到过甘肃、青海,参加过宝兰铁路(宝鸡一兰州)、兰西铁路(兰州一西宁)、兰新铁路(兰州一新疆)、青藏铁路前期工程(西宁一格尔木)建设。耳闻目睹的看到过和听到过有关建设青藏铁路的艰难和困惑。参加工作后不少同学还参加过青藏铁路建没,正是这种情结促使许多同学想去西藏。再次走进兰州、走进青海、走进西宁、走进格尔木、走进青藏铁路…… 故地重游…… 感悟人生……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半个世纪过去了,父亲早已离我们而去。已是两鬓白发的我们,看看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寻找父亲的足印,追寻儿时与父亲生活过的这片热土,是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也实现了铁路子弟退休后向往已久的心愿…… 尤于当年国家科技,经济实力有限,父辈们想修的铁路没能实现,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也是对父辈们在天之灵的告慰……:</span></p> <h3>  六十年代初,父亲修西安至铜川及铜川煤矿铁路时,在铜川红土镇铁路机关前与母亲的合影。</h3> <h3>  在铜川红土镇铁路机关全家与舅舅的合影。</h3> <h3>  六十年代末,大姐与姐夫从部队结婚回宝鸡时,在建厂局铁路大院住宅搂旁与全家合影。</h3> <h3>  九十年代,父亲与家中部分亲人,在建厂局大院铁路机关前合影。</h3> <h3>  自80年代父亲离休回来。就经常听到过父亲讲:国家从50年代开始,就立项研究攻克修西藏铁路的难题。 国家在兰州还专门建立了冻土工程研究所,攻克在冻土地上修建铁路的科研项目。在高原修铁路一直是世界难题,尤其是在冻土地上修铁路更是史无前例的。</h3> <h3>  昆仑山上的冻土地,能在这种条件下修铁路,中国铁路人真是了不起……</h3> <h3>  受父亲的影响,我就一直很关注青藏铁路的进展情况。记得在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时。父亲生病住院期间,在闲聊时还谈到青藏铁路。 当听说青藏铁路开工了,父亲非常高兴…… 记得父亲还对我讲:青藏铁路是建国以后,工程项目难度最大,困难最多,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宏伟工程之一,可惜我们赶不上了…… 只要一谈起铁路,尤其是铁路工程父亲总是津津乐道地讲个没完…… 父亲干了一辈子铁路,修了一辈子铁路,是一位懂技术,懂管理的领导干部。父亲对铁路的感情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对于铁路,对青藏铁路那种感情和青睐,对于生长在铁路家庭的我,真是有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去西藏看看青藏铁路也是在完成父亲的心愿。</h3><h3>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拉段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其中新建线路1110千米,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到拉萨。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2014年8月15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拉萨一日喀则)开通运营。也被人们称为:团结路、幸福路和天路。</h3><h3> 中国铁路人经过半个多世纪不懈的努力,青藏铁路终于全线通车了…… 几代中国铁路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祖国啊!我为你今日的强盛感到骄傲和自豪……</h3> <h3>  青藏铁路关键性二期工程,约一千多公里,格尔木至拉萨。</h3> <h3>  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后,我就兴冲冲地踏上了西藏之旅的列车。当我看到昆仑山上,铁路冻土路基上两旁的散热棒时,心情好激动啊!我们终于征服了冻土地。父亲是学铁路工程的,修了一辈子铁路,深知在冻土地上修铁路的难度。冻土地这个拦路虎一直拦了我们近半个世纪。此刻,看到那一辆辆列车风驰电闪般的碾压过昆仑山上的冻土地时,真是感慨万千……中国老一代铁路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曾预言:“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如今, 这一预言已经被事实击得粉粹! 中国人成功了!此时,我想九泉之下的父亲也会感到欣慰的。</h3> <h3>  青藏铁路冻土地的铁路路基,实际是一个人造大空调,控制着路基温度的变化,确保行车安全。这是铁路几代科技人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潜心努力和研究的成果,终于解决了在高原冻土地上修建铁路的世界难题。</h3><h3>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路基最长、克服世界级难题的高原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是我国硬实力的体现,没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就不可能有今日青藏铁路的辉煌。</h3> <h3>  一路上经过雄伟壮观的昆仑山,途经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5千以上),途经可可西里无人区,看到高原精灵藏羚羊。</h3><h3>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一望无际的草地和牛羊,牧民骑着摩托车放牧。</h3><h3> 高原平湖和巍巍壮观的雪山映入眼帘,高原的确很美,尤其是首次入藏更感惊叹!</h3> <h3>  2006年7月1日青藏线格萨段正式通车,标志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格尔木参加首发列车仪式庆典活动。</h3> <h3> 《神奇的天路》</h3> <h3>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h3><h3></h3> <h3>  被誉为“绿色之路”的青藏铁路是至今中外历史上最成功最环保的高原铁路。</h3> <h3>  为确保高原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铁路选线尽量避开了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西藏段工程绕避了黑颈鹤保护区。</h3><h3> 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桥梁通道被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三种形式。为高原动物迁徒开避了"绿色通道"。</h3> <h3>  每年春夏的产羔季节,藏羚羊会集体由南向北迁徙产羔,然后携仔回迁。此时正是铁路施工的黄金季节,为确保藏羚羊自由迁徙,工程建设指挥部门每年都要多次为藏羚羊停工让路,为此发生了许多趣闻轶事。</h3><h3> 当年的建设者想起此事,都会笑的肚子疼。2003年8月,为让藏羚羊顺利回迁,中铁十四局连续停工五六天,但近千只藏羚羊仍在工地附近徘徊,不敢穿过铁路。面对停工造成的巨大损失,十四局指挥部心急如焚,给总指挥部发了一份《关于请求协调藏羚羊通过铁路工地的紧急报告》电报。</h3><h3> 藏羚羊岂是人能够协调的了吗?总指挥部工作人员看到电报后,不由得哈哈大笑……急归急,十四局最终还是耐心等待藏羚羊通过后,才重新开工。</h3><h3></h3> <h3>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h3> <h3>  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尽量绕避湿地,必须经过湿地时,一般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这种环保意识和科学的施工方案,有力的保护了高原自然生态环境。</h3> <h3>  青藏铁路全线投入20亿元用于环保工程建设,它主要用于途经地区的草甸、灌木丛地带的植被移植养护、修建30处野生动物的通道,以及进行冻土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投入如此巨资从事铁路建设环保工作,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青藏铁路是一条造福人类科学环保之路。</h3> <h3>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h3> <h3>  青藏铁路除了工程上创造了奇迹外,也创造了人类在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通车运营的记录。青藏铁路线除了严重缺氧外。短短的一天内就会经历春夏秋冬的感受。一会是晴空万里,一会是雨雪雹交加,真可称为一条天路。咱高群主发来的几张照片上只写了"天路"两字。去西藏旅游都有一种感觉,天路难行,在天路上修铁路难,安全运营更是困难重重。是中国铁路人创造了人类在高原修铁路和安全运营的奇迹。</h3> <h3>  是你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用生命铸就了青藏铁路的贯通。巍巍昆仑见证了你们:不愧为是有知识,懂科学的新一代铁路人。</h3><h3> 雪山、草地、湖泊见证了你们:是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队伍,正是有了你们这样的队伍:才创造了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上修建铁路的奇迹。你们可以自豪的告诉后人:我曾经参加过本世纪,最伟大的宏伟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你们的人生故事将与青藏铁路的辉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h3> <h3>  列车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线上行驶,车厢内是弥漫式供氧,解决了高原缺氧的难题。为旅客提供了舒适的乘车环境。</h3><h3> 自青藏线正式开通运营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坚守在青藏线上的各个岗位上,忠于职守,就象"一颗颗拧紧的道钉螺栓,为安全运营作出贡献。"</h3> <h3>  坐在火车上第一次发现藏胞家里的外墙或牛羊圈墙上都贴有众多的类式圆饼子的东面。仔细一看是藏胞在晒牛粪,把牛粪当柴火烧。过去只是听去过西藏人讲过,这次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感到新鲜,让人眼前一亮。</h3><h3> 西藏盛产各种矿产,唯独不产煤和石油。汽油的价格比内地高。</h3> <h3>  牛粪在藏语中称之为“久瓦”。“久瓦”在西藏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民至今视其为最佳的燃料。“久瓦”除了作燃料外,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民族传统生活与“久瓦”息息相关。甚至有人认为“久瓦”里熔铸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惰;体现着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等深层内涵。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仔细品味,也不无道理。</h3> <h3>  听说在西藏有钱的判断方法是:‘’看谁家墙上的牛粪多。"</h3> <h3>  西藏素有这样的说法:阿妈唐久瓦拉坐卓门”意为子不嫌母丑,人不嫌牛粪脏。难怪藏族祖先们为牛粪取名“久瓦"。它与粪、尿无任何关系。后藏农区人们还在牛粪火灰里烤“帕廓”(手镯形面饼)。过去在西藏民间每当人们在田间路边看到光滑的“久瓦”时,总是情不自禁的称道:“久瓦斯夏扎几嘟," 把“久瓦”比作黄菌菇,并当作宝贝一样立刻拣起来。在西藏,人们对牛粪燃烧后所散发的烟味有一种特殊的感惰。因为它给人一种家的温馨。</h3> <h3>  藏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久瓦"。 “久瓦”在特定的场合、特殊环境中有着特别的用途,任何贵重的东西都无法替代。在西藏无论城镇还是农牧区,人们举行婚礼、丧葬过年、乔迁、煨桑敬神、屋檐装饰、治疗某些疾病……“久瓦”都是不可缺少的必备物。</h3> <h3>  藏族妇女在往围墙上贴牛粪,做牛粪饼。</h3> <h3>  藏族同胞把牛粪垛成堆,垒成墙。便于储存。</h3> <h3>  在西藏农牧区用牛粪(加工的牛粪砖)搭庭院围墙、牛羊圈的到处可见;一排排整齐而大小一致的“呆布”(牛粪饼)打在自家房院的墙壁上晒干,这不仅给房屋起着保护作用,冬季还可防寒。有的用牛粪作为房顶装饰。特别在后藏白朗、江孜等地屋檐装饰更考究,在“牛粪砖”上再加一层刻意加工的“搭嘎玛”。(又圆又簿的大牛粪饼)</h3> <h3>  藏族人举行婚礼时,在特定的场所中央要悬挂“司巴华”(彩箭),下面摆放一袋牛粪、一桶清水,上面各系一条洁白的长哈达,象征新婚夫妇婚后生活红红火火,家业兴旺、多子多福。</h3> <h3> 在藏区婚礼上的吉祥物--牛粪</h3> <h3> 拉萨街头卖牛粪的乡下女人(上图)</h3><h3> 晒好的牛粪拉到拉萨市销售(下图)</h3><h3> 牛粪在西藏是很抢手的商品。</h3> <h3>  藏民族的祖先把经济、实惠的牛粪再生利用,不仅解决了燃料问题,给生活带来方便,更主要的是节省了不知多少棵树木,为保护藏区的生态环境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体现了藏民族对大自然博爱的精神。</h3><h3> 牛粪,牛粪,宝贵的牛粪,</h3><div>你比金子还贵重;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人间。</div><h3> 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鲜花也爱上了"金牛粪"。</h3> <h3>  当火车经过拉萨河上一座漂亮的彩虹桥,预示拉萨就要到了。车上有各类旅游公司的推介员,向你推荐本公司的旅游线路。</h3><div> 下车后热情接站的旅游公司人员会打着牌子来接你,并献上哈达,欢迎你来西藏旅游……</div><h3> 当我站在站台上,第一的感觉是高原没什么可怕的,和内地感觉变化不是太大,没有人们讲得那么恐惧和严重缺氧的感觉……接站人员一再告诫,晚上尽量不要洗澡,以防感冒。我还半信半疑……</h3> <h3>  青藏铁路拉萨河大桥, 宛如洁白的哈达飘舞在青山碧水间! 向佳宾献上吉祥的哈达!</h3> <h3>  拉萨火车站建得真漂亮。车站不是很大,但绝对有西藏的特色,有西藏寺庙的影子。让人一踏上这片陌生而又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一种浓浓的藏家的感觉。宽畅、明亮的候车大厅不仅富丽堂皇,更彰显了民族特色……</h3> <h3>  拉萨火车站台上部是全封闭的。那透明的天顶又漂亮、又亮堂、又环保…… 尤如走进了童画中的水晶宫…… 让人流连忘返……</h3> <h3>  当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揭开了他那神秘的面纱。</h3><h3> 拉萨城市不算太大,由于高原的因素,大部分楼房最高也就三层左右。街道整齐,干净卫生。主要街道大部分是以外地城市命名, 这是全国各省市包干支援西藏的结晶。</h3><h3> 因为我是9月下旬去的西藏,已过了旅游旺季,拉萨市内街道上的人不算太多,颇有一种悠闲清静的感觉。</h3> <h3>  市内人员的组成是以藏族和早先支边入藏的汉族人员为主及在藏的其它少数民族组成。 其余就是来拉萨旅游和淘金做生意的外地人。尤其是青藏铁路通车后,旅游及全国各地来做生意的人爆满。做生意的以川人为主。拉萨市有‘’小四川"之称,主要是从事服务业,开餐馆、开旅馆、开出租。在拉萨市看不到工业,更谈不上污染二字。这里有"日光城"美称,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到处都是太阳能和做饭的太阳灶。由于日照时间长,拉萨市冬天并不冷,所以大部分市民家中和旅馆,冬天没有暖气设备。</h3><h3> 因为快十一了,大街小巷摆满了花草。尤其是那美丽的格桑花开的特别艳丽。在蓝天、阳光、雪山的衬托下,拉萨市就象一副美丽的油画。 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时常看到有手拿转经筒的老阿妈在念经走动…… 好一派和谐繁荣兴旺的景象。 就象高群主所讲:"这里除了缺点氧,其他简直是太美了……‘’</h3><h3>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了拉萨市的华联宾馆,太巧了宾馆的老板是我爱人的老乡,山东青岛人。在他乡见到老乡格外亲切…… 拉萨的第一天很顺利。 </h3> <h3>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去了大昭寺。</h3><h3>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寺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 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h3><h3> 在西藏,有一种讲法是: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市。拉萨市是应大昭寺而建的城市,可见大昭寺在西藏,乃至拉萨市的地位有多高。还有一种讲法:来西藏,来拉萨不去大昭寺。等于没有来西藏和拉萨,可见大昭寺的名气高于布达拉宫。大昭寺在西藏藏民心中是致高无上的寺庙 ,是藏民心中的"圣寺、圣殿 "。</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我到达大昭寺门前时,让我感到吃惊,从未见过的场面映入我的视线。大昭寺门前,已有不少藏族同胞在叩拜,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许多中年人,青年人。叩拜的姿式是,双手合握脸前,然后跪下,再伸开双手全身向前爬下,最后倒着前面的动作站起来。此动作也不知要往返多少次为止……地面上己经被摩擦的光如镜面…… 男女老少那种虔诚的心让人震撼!</font></h3> <h3>  导游介绍在叩拜人群中有来自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藏胞。许多藏胞一生能来一趟大昭寺是一生的荣幸和圆满。许多藏民为了能来一趟大昭寺,宁可倾家荡产, 从千里之外,一步一跪拜,一走一叩头。有的甚至走上几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头上都磕出了厚厚的茧子。怪不得发现有些老藏胞脑门上有一块发亮,又很厚的东西,原来是叩出的茧子。此事、此景真是让人敬佩。</h3> <h3>  大昭寺是西藏最大的以木式建筑为特点的寺庙。当我走进寺庙时,第一感觉就是香雾缭绕,此殿香火很旺。</h3><h3> 由于是人生第一次进这么大的寺庙。加上殿内又进行朝拜活动,感到很新奇。不知何时感到脚下的鞋被什么东西粘住了,走起来粘糊糊的。 哦, 是人太多,藏胞提的酥油来上供时被挤洒在地上的酥油,弄的鞋底粘糊糊的。寺庙大殿很大,大殿当中有几根柱子,很高、很大、很粗、起码也是几百年老树做的。这几颗老树也是大昭寺木式建筑最显注的特点之一。</h3><h3> 接着就是在导游的引领下,边走边看边讲,介绍大殿的特点和朝拜的盛况。</h3> <h3>  最引人注目的是人们都争着看一个金娃娃的座像。人太多也站不到前边去,只听导游介绍是释迦牟尼12岁金像,是文成公主当年外嫁带来的金像。 看来这座金像(镀金)在大昭寺内占有很高很重的地位,让参观者敬仰。</h3><h3> 由于殿内人太多,盛况空前。为了不影响藏族同胞朝拜,在导游的带领下就这样在殿内转悠了有一个多小时就出来了,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h3> <h3>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半像</h3> <h3>  大昭寺前面是广场,人称"大昭寺广场"。广场上人很多,主要是来自藏区的藏胞在叩拜。虽然人多,但广场较大,并有一种开阔感,加上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h3> <h3>  出了大昭寺就是八廓街,八廓街又称八角街。八廊街依大昭寺而建,相辅相成,伴随大昭寺有1300多年。</h3> <h3>  八廓街原街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 它是拉萨的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的风土人情的集结地。 八廓街是体验、欣赏藏区社会文化的最佳去处。沿街几乎都是商店,贩卖各种藏族服饰、工艺品,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商品。 这里有浓重的异域风情,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能够感觉藏传佛教独有的神奇力量。 这里虔诚与钱财,佛国与尘世,精神与现实,喧哗与宁静同时共存。这里散发着对灵魂深处的诱惑,描绘着一幅流动着的大千世界与芸芸众生生死相依的和美画卷 。</h3> <h3>  藏族同胞用一颗虔诚的心,演艺了一道道带有民族色彩的叩拜,穿越时空,震憾心灵。那场景、那场面给游客留下了久久难以忘怀的印象……</h3> <h3>  转经道两旁,有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其中也有一些二手货商品。在八廊街还看到一些外国游人在转悠,来到八廓街有一种到了印度,尼泊尔的感觉。</h3> <h3>  离开大昭寺,我们前往布达拉宫。即将看到盼望已久的布达拉宫,让我有些兴奋。在车上导游告诉我们,布达拉宫每天限两千人参观,淡季参观布达拉宫比较顺利,门票贰佰元整。导游讲,暑假期间旺季,票非常不好买…… 说话间,布达拉宫就出现在我的眼前。</h3> <h3> 布达拉宫售票处</h3> <h3>  好壮观啊!这和电视上看简直是两码事。</h3><h3>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对面。依红山而修建,布达拉宫是拉萨市的最高点,海拔不到四千米。布达拉宫是宫殿不是寺庙。用现代人的讲法:就是国家领导人办公、开会的地方。类似白宫、中南海、克林姆林宫、青瓦台……它是西藏农奴制度最高权力机构,也是西藏农奴制度最高权力的象征。</h3><h3> 布达拉宫的确雄伟壮观,让人感叹!他是西藏农奴智慧的结晶。在建筑方面有它非常独特的地方。房屋为了防雨,它采用了西藏特有的类似于羊绒和西藏特有的植物草作防雨层。当雨季雪季来临时,这种特制防雨层遇到水就会膨涨,密不透水。当高温季节来临时,这种防雨层就收缩,墙壁孔变大,通风性能非常好,布达拉宫冬暖夏凉 。修建布达拉宫时,最高劳力投入约万人以上。方圆几里都能听到农奴劳动的号子声……布达拉宫的修建也是西藏百万农奴悲惨历史的缩影,是建立在西藏农奴白骨基础上的宫殿,也是西藏农奴悲惨历史的见证者。</h3><h3> 布达拉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就是布达拉宫。</h3> <h3>  清晨,阳光蓝天映衬下的布达拉宫,雄伟,迷人,油画般色彩下的精美建筑向人们展示着藏文化和艺术的巨大魅力。</h3> <h3>  入夜的拉萨灯光璀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成为一座屹立在世界屋脊的"不夜城"。 暮色之下的布达拉宫,比白天更多了一份神秘。</h3> <h3>  夜幕下的布达拉宫……</h3> <h3>  布达拉宫的对面是布达拉宫广场,又称和平碑广场。广场宽广而大气,这里是观看布达拉宫最佳的角度,也是摄影爱好者必来之地。吸引了不少游人在此留影拍照,还可以看到一些藏民在叩拜。广场安保工作很严格,如果有游人超出正常人的举动和行为时就会受到武警值勤战士很有礼貌的检查和询问。广场是园林相结合的产物,有不少藏族老阿妈手拿经筒在转经,市民在树阴下休闲娱乐玩耍。</h3> <h3>  广场中间筑有和平纪念碑。和平纪念碑和布达拉宫遥遥相望。据导游讲:和平纪念碑和布达拉宫遥遥相望的含意是"西藏和平来之不易,西藏的和平需要藏汉同胞共同来保卫。"</h3> <h3>  和平碑纪念广场左侧筑有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纪念碑。这两条公路来之不易,川藏、青藏公路是最早西藏和平解放后修建的。西藏和平解放后,公路不通,物质匮乏,尤其是天府之国的粮食物资急需运往西藏,巩固稳定刚刚诞生的新生政权。毛主席亲自下令,由当年入藏部队官兵修建川藏、青藏公路。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慕生忠将军率入藏官兵,用一把把铁锨、大锤、钢钎、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在崇山峻岭中,硬是凿出了两条公路,被西藏各族人民称为‘’和平之路,幸福之路"。这两条公路在稳定西藏的和平事业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h3><h3> 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无数人民子弟兵的生命献给了川藏、青藏公路。献给了西藏和平解放事业。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过牺牲贡献的人们吧!他们是和平家园的创造者和英雄……</h3> <h3>  这是一条先辈们用鲜血铺就的朝圣之路,平均每一公里牺牲一位烈士!一路走来一路感恩。青藏、川藏公路通车纪念碑。</h3> <h3> "佛光将军"张国华。(1、2)</h3><h3> 当年十八军主要领导人。(3、4)</h3><h3> 当年藏族同胞欢迎十八军入藏。(5、6)</h3> <h3>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h3> <h3>  我们这代人都很熟悉的歌曲《洗衣歌》就是取自那个年代的作品。</h3><h3> 是谁帮咱翻了身,是谁帮咱得解放,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h3><h3>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h3><h3> 这歌声充分表达西藏各族儿女对毛主席、共产党和解放军的热爱,充分表达了感激之情。</h3> <h3>  我们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一代人。每当听到这首经久不衰的洗衣歌时,总会想起我们童年快乐美好的时光…… 这美妙的歌声伴随了我们幸福的童年……感谢二位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h3><h3> 洗衣歌词作者李俊琛,原西藏军区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经典作品《洗衣歌》的词作者的传奇人生。13岁从军随十八军进军西藏、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民主改革、自卫反击战、勘定边界线、攀登珠穆朗玛峰等多项演出和慰问工作。(1、2)</h3><h3> 洗衣歌作曲罗念一,原西藏军区文工团作曲家。(3、4)</h3> <h3>  按规定时间我们准时来到布达拉宫入口处。还记得入口处的安检还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到处都有提醒游人注意安全防火方面的警示。</h3><h3> 步入布达拉宫后,我第一感觉就是好大啊!一个连着一个的建筑和房屋,搞不清有多少殿和厅。布达拉宫给人一种金壁辉煌的感觉。头一次入布达拉宫还真有一点新鲜感,还有点兴奋。不知不觉地感到海拔在升高有点喘。路基本是由慢坡和台阶组成。导游告诉我们:农奴在宫内服务,就得象狗一样在地上爬行。听到此话,我深感西藏的农奴制太黑暗了,这样的政权和制度必须推翻。也记不清进了几个宫和殿了,印象较深的是有一个很大的殿。导游介绍这是达赖喇嘛和西藏上层人物开会议事的宫殿。我的第一感觉,殿内阴森森的有点瘆人 。殿内窗户都用很大的藏布遮住,台上也有从上到下用藏布做的幕帘,有一种威严感。殿内灯光不亮,昏昏暗暗,呈现出一种腐败没落的凄凉景象。</h3> <h3>  再一个印象较深的是藏经殿和藏宝殿。这两个殿不是太大,但价值连城。 </h3><h3> 藏经殿是存放历代藏经藏文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经文经书,并有记录西藏从古到今的经文和西藏重大历史变迁的文件。此殿是研究西藏的学者的必来之地,也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h3><h3> 来到藏宝殿,真是大开眼界。这里存放着西藏历代的宝藏和宝物,其中不少是国外供奉的,金银宝藏宝物应有尽有。导游讲:此殿十个上海浦东都不换。让我惊讶!是真的吗?说不清,但是藏宝殿的价值真是无法估量。</h3> <h3>  当我兴致冲冲地回到宾馆时,隐隐约约地感到高原反应在向我逼近…… 来到西藏高原反应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当你一踏入高海拔地区就会有感觉,只不过每个人对高原反应有轻有重。尤为严重的是高原反应常常在夜间发生。进入高海拔地区,睡觉总是睡不踏实,朦朦胧胧,似睡非睡,在火车上就开始了,休息不好,加上高原体力消耗又大,人感到疲劳得很。刚到前两天缺氧的感觉不大,还认为高原没什么可怕的,当你体内血液把内地带来的氧份消耗殆尽时,高原反应就会向你走来……  </h3><h3> 我从布达拉宫回到宾馆的时候,严格上讲才是第三天。要命的是我在布达拉宫里有点兴奋,跑前跑后的观看不说,还和一个南方来的60多岁的壮老汉比爬台阶。这么一折腾体力消耗很大,骚情啥哩,高原反应不找你找谁。当天晚上浑身关节疼,尤其是两条腿的关节特别明显,翻过来侧过去的根本睡不着。当地人讲:这就是高原反应的症状,坚持一夜第二天就会有所好转。当时我就想白天那个壮老汉,估计晚上也不会太好过。因为有一种说法,身体越好的人,在高原反应会越大。吃了两片感冒药,又防感冒又安眠,就这样似睡非睡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感觉好多了,关节也不疼了。 </h3><h3> 去过拉萨的人都知道,拉萨市内海拔3千多,最高点布达拉宫不到四千。但是在拉萨市内不太感觉缺氧,其原因就是拉萨市绿化搞得好,植物茂盛,加之拉萨河及河边有一块很大的湿地。自然环境好,自然含氧量就高。同样的高度,自然环境不一样,含氧量会差很多。正像我们常讲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h3> <h3>  在高原旅游头疼头晕是很正常的。多数人是海拔高了就厉害点,海拔低了就轻点。</h3><h3> 在旅游中,我们有一项是参观(外观)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雷达站。这个雷达站曾多次受中央军委表扬。在电视荧屏中,全体官兵在春节晚会向全国观众拜年的空军英雄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 "。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出国访问时,途经甘巴拉雷达站上空时,向甘巴拉雷达站全体官兵发来慰问电。"甘巴拉雷达站"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荣誉。"甘巴拉雷达站"地处海拔5千多米,这里没有绿色,长年积雪不化,自然环境极其恶劣。</h3><h3> 当我们汽车行进到4千多米时,车上大多数的人己经高反的快撑不住了,严重的头疼,头晕,个别人己发生呕吐现象。这时导游建议不要再上了。停车处与雷达站还有近1千米的高度。就听导游讲:"游客们,抬起头来,往山上看,你们今天好有福气啊,难得一见的好天气。平时不是大雾就是雪,在这个距离上根本看不到雷达站。" 我忍着头疼抬起头,清晰的看到雷达站那像蝴蝶一样的天线…… 可能是老天开恩,天气特别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整个雷达站显得壮观漂亮。那蝴蝶一样的发射器如同盛开的格桑花,迎风傲雪。"甘巴拉雷达站"如同翱翔在雪域高原上的一只雄鹰,守卫着青藏高原的蓝天……此时我深感"甘巴拉雷达站"的荣誉真是来之不易啊…… 在这寸草不生的雪域高原,要想生存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他们才是共和国新一代最可爱的人。</h3> <h3>  在西藏高原反应,体会最深的一次就是去纳木错湖。纳木错湖是高原三大圣湖之首,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游人必去的地方。</h3><h3> 去纳木错湖必须途经海拔5千多米的纳根拉山。当我们的汽车爬到海拔5千多米的纳根拉山顶时,我头疼得不敢晃头,一晃就有一种要炸开的感觉。坚持,坚持……(前几天咱级石宝录同学自驾游,也是在纳根拉山同游的司机高反的就很厉害) 让我担心的是我爱人,此时我发现她的脸色已完全变了色。此地人生地不熟,头一次上高原,头一次遇到过这种情况。一种着急、害怕、担心笼罩我心头……幸亏汽车已向山下开去,海拔变低感觉好一些,让我松了一口气。来到纳木错湖,由于高原反应的折腾,哪里还有力气和精神去欣赏纳木错湖的蓝天白云,巍巍雪山下那蓝如镜面的圣湖美景啊!</h3><h3> 我体会到,去西藏旅游化解严重高反的最好方法,就是迅速撤离高海拔地区。尤其是60岁以上人员身体一定要健康。心脏不好,血压不稳定的人去西藏旅游一定要慎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h3> <h3>  纳木错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更是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h3> <h3>  去西藏旅游,线路常走的是两条线。</h3><div> 一条是灵芝方向,也就是从拉萨往四川走。大部分是走川藏线,这条线主要是风光好,景色迷人,有"高原小江南"之称。此线路自然环境好,空气含氧量高,高原反应少。这条线很不错,不少人都选择了这条线。另一条就是日喀则方向,这条线主要是以了解观看藏族风俗、风土人情和藏学佛教方面为主。此线路自然环境较差,沿途大部分是在3千米左右的高原。</div><div> 旅游结束前三天,我和爱人两人踏上了去日喀则之旅。当时去日喀则要往返两天,现有拉日铁路,我想当天就能回来吧!一大清早我们就在布达拉宫前上了大轿车。记得那天还较冷,爱人还让我加了一件羊绒衫。</div><h3> 从拉萨到日喀则汽车要走约6一8个小时,一路上高原反应不发威了。在高原一般在3千米左右是很正常的海拔高度,一般人有反应,但都不大不会影响正常旅游。 一路上虽然没有太多的绿色,但到处都可以看到玛尼堆上飘着的彩色经幡和众多的不大不小的寺庙和转经筒,带有浓浓的藏家风格的房屋和建筑。藏族老人手拿转经筒在房屋下祈祷。时不时还看到公路上去朝拜,朝拉萨大昭寺方向一走一跪拜,一走一叩头的藏族同胞。曰喀则地区是青稞的盛产地,有西藏大粮仓之美称,到处都可以看到长满青稞的田野。蓝天、白云、美丽的雪山构成了一幅带有藏区风格的,长长的美丽画卷,西藏处处是美景。</h3> <h3>  在藏族风俗中,葬埋死人是最有民族特点的。</h3><div> 最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天葬"。</div><h3> 天葬是有一定礼仪流程的,要由天葬师主持天葬。关于保护天葬的法律法规《天葬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发布关于保护天葬的公告和通知,这为天葬这种藏民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丧葬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h3> <h3>  天葬师:在拉萨和日喀则一带称为“多不丹”(stobs-ldan),昌都等地则称“若夏娃”(ro-bshags-ba)。天葬师在西藏社会中深得人们的尊重。天葬师均为男性,有僧人亦有俗人。</h3> <h3> 天葬是一种信仰, 一场灵魂的洗礼</h3> <h3>  天葬也许神秘,但并不残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天葬不仅是一种布施性的葬法,亦是一种具有非常环保意识的葬法,这对藏区、中国、乃至对整个世界的环境保护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h3> <h3>  大轿车继续在拉日公路上奔驰。今天比较顺利,除一段修路外,路况较好,估计6个多小时就到了。雅鲁藏布江流经日喀则,路上参观了雅鲁藏布江大峽谷(属这一系列)。从上往下看好大,好深啊!让人有一种旋晕的感觉。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太有魅力了。</h3><div>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div><h3> 阿妈说,牛羊满山坡,那是有位菩萨保佑的。</h3><div> 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的河水泛青波。</div><div> 雄鹰在这里飞过,留下一段动人的歌……</div><h3> 随着这段优美动听的歌曲,美丽漂亮的日喀则到了。正值下午2点多钟,一下车,啊!这可真是名不虚传的"日光城",阳光非常强,照得人都有点睁不开眼晴,大部分人马上躲到阴凉处。阳光虽然很强,但一点也不热,微风中还带有一种凉凉的感觉,滿舒服的,这可能就是喜玛拉雅山的功劳吧!</h3> <h3>  日喀则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邻国有尼泊儿,不丹。日喀则境内有世界著名的珠穆郎玛峰,是世界登山爱好者必来之地。日喀则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驰名中外的扎什伦不寺,萨迦寺……</h3> <h3>  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红河谷》等影片的拍摄地。改革开放以来,建有和平机场,拉日铁路(这次同学去,就是做火车到日喀则,节省了一半时间)。<br></h3><div> 日喀则地区盛产各种矿产物,所以矿产加工业比较发达。日喀则还盛产青稞,有西藏大粮仓之称,青稞产品加工及酿酒业比较发达,如青稞酒,酥油茶等等。</div><h3> 日喀则地处海拔最低点是3.7千米,市内3.8千米,最高点不到5千米,平均4千米。但是到了日喀则感到高原反应不大,记得车上大概有40人左右,几乎没有谁感到不太舒服的反映。导游讲:主要是你们过了适应期,以后会感觉越来越好。</h3><h3> 日喀则城市不大。整个城市给我印象规化的还相当不错,大街小巷基本和拉萨一样,地名大多以内地城市来命名,还有一些外省驻日喀则办事处或接待处等机构。</h3> <h3>  大约在四点钟左右我们来到扎什伦布寺。</h3><h3> 据记载,扎什伦不寺为黄教始祖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主持兴建。到四世班禅罗桑曲吉担任扎寺池巴(住持)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此,扎什伦布寺成了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1961年3月4日,扎什伦布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扎什伦布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整个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座北地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金顶红墙的高大主建筑群更为雄伟、深厚、壮观。远处眺望,楼台醒目,殿堂叠耸,金碧辉煌,宏观而壮美。进寺观看,香炉紫烟升腾,贡台灯火闪烁,众佛尊容各异,形态十分逼真。大殿里,僧侣诵经井然;佛像前,信徒顶礼膜拜。五百多年来,它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佛教信徒,游人在这里朝拜,观蟾。</h3><h3> 扎什伦布寺也是依山而建,只不过是没有布达宫那么高。扎什伦布寺虽然没有拉萨大昭寺门脸那么气派漂亮,但是寺庙的佛教文化内涵很深厚,是历届班禅座床的寺庙。</h3><h3> 在这里,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塔葬,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关注。一九八九年班禅大师在主持扎什伦布寺佛教活动中,突发心脏病去逝。</h3><h3> 班禅大师去逝后,中央政府拨约4.5吨左右黄金修建了这个金塔。纪念这位曾经为西藏和平解放、建立人民政府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的国事活动家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班禅大师去逝后,藏民用自己特有的防腐技术,完整的将尸体保存了一年多。</h3><h3> 在西藏民间把班禅大师尸体保存说的活灵活现,有‘’班禅大师在现活灵‘’的传说。金塔和大殿经一年多建成后,当打开班禅大师尸体密封盖时,只见班禅大师面色红润,眉毛胡子均己长出,眼晴还眨了两下。这一下在藏民间可传开了…… 就有‘’班禅大师在现活灵‘’的传说。班禅大师是神…… 不是俗人……我想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同胞对班禅大师的怀念。</h3><h3> 日喀则的夜晚真是美的不一样。星星特别亮,也特别大,也特别近,有一种伸手就可摘得的感觉。在星星的亮度下,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巍巍壮观的雪山,在云彩的遮挡下,时隐时显,使人眼前产生一种梦幻的感觉。 这日喀则的夜晚简直美得不同凡响啊…… </h3> <h3> 一座寺, 一座城: 西藏扎什伦布寺</h3> <h3>  走进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寻访古刹的前世今生。</h3><h3> 去扎什伦布寺, 找寻你心中的佛。</h3> <p class="ql-block">  当我返回拉萨结束此次西藏之旅时,再次回头遥望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真是感慨万千,短短的几天让我对这座曾经西藏最高权利象征的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我的答案是: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布达拉宫才能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望着巍巍的雪山似乎看到了当年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为川藏和靑藏公路而牺牲的英烈们。今日西藏的繁荣与昌盛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们将与雪山同在、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 我敬仰曾经为青藏铁路通车做出贡献的铁路职工。向为保障青藏铁路安全运输的一线职工致敬!</p><p class="ql-block"> 向"甘巴拉"雷达站和驻藏全体官兵致敬!你们用青春和生命保卫着西藏的繁荣与和平。</p><p class="ql-block"> 向为西藏大发展做出贡献的各行各业的援藏人员致敬!西藏今日的繁荣和昌盛有你们的汗水和功劳,西藏大发展的进程将写下你们人生中光辉而浓重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西藏明天会更美好!</p> <h3> 同学们!我的西藏之恋即将结束了,由于水平有限,还满足不了同学们有更多了解西藏的愿望。十年前的回忆,在时间和地点上很可能有误,在此一并向大家致歉。</h3><h3> 感谢同学们再次陪我一起走进青藏铁路、走进西藏。你们的鼓励和参与使我又一次完成了西藏之旅,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h3><div><br></div><h3> (本相册约六百五十多张照片大部分来源于网上。同时感谢我的老同学西安铁一局铁中的高级语文教师杨东给于了我文字方面很大的帮助。</h3><h3> 同学们!愿我的努力想去西藏,因身体健康问题无法实现的同学感叹青藏铁路的奇迹,感悟美丽的西藏能得到一点满足,是我最大的欣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