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印象(一)

雨田

<h3>“千万里我追寻着你……,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每当听着刘欢饱含深情的歌曲,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想起与他们在美国一起生活的片段。 当年她们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赢得在美国留学的机会,如今工作生活已是十余年了。</h3><h3><br></h3><h3>伴随着可爱的外孙子降临,我亦开始了大洋两岸的往返奔波。几次下来,在美国旅居时间也一年有半,先后在巴尔的摩、北卡、新泽西等城市居住生活过。其间,既耳闻目睹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也游览观光了一些古迹名胜,更多的是上街买菜、逛超市,对美国的市井生活也就有了较深的切身感受。将其涂抹于笔端,一则为留个念头,二来也好与大家分享。</h3> <h3>凡谈及欧美,人们首先称道的必是这里的环境舒适、空气清新,的确如此。我所及之处,无论是高耸的洛克菲勒总部门前,还是郊外散布的私人住宅屋后,也无论是游人如织的华盛顿广场,还是静寂的山丘地带,到处是树木成林,绿草如茵,天空湛蓝透亮。</h3><h3><br></h3><h3>与国内的高楼鳞次栉比、式样不断出新,其中某些城市也逐渐丢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不同,在美国即使是华盛顿、纽约这样的政治经济中心,百年延绵 ,整座城市不乏高楼大厦,但大都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显得古朴典雅 ,厚墩庄重。如运行了一百多年的地铁、华盛顿大桥和克鲁布林大桥等,一个个历经风雨沧桑,却巍然屹立,至今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h3><h3><br></h3><h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寸土寸金、车水马龙的纽约市中心,仍保留得一片静谧的土地,即世界最大的人造景观之一中央公园。她占地3、4平方公里,呈全开放式(无门槛)。里面宽敞洁净,满目苍翠。大小湖泊清沏透底,游人悠闲自在。公共设置周到,娱乐项目齐全。给都市紧张工作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宽松休闲的好去处,故有“纽约后花园”之美称。</h3> <h3>我们居所附近的霍普金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医院,始建于1876年,从当年的初具规模到如今发展成近似于一个功能十分完善的小城市,可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如果不是有人介绍,我真想像不出她们竟然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我思忖,是怎样的理念和智慧将几代人的心血和力量凝集?!</h3><h3><br></h3><h3>哦,如此美好的环境,除了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应当与人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文素养密不可分。<br></h3> <h3>与城市浓厚的历史积淀相对应的,则是人的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人们无论有无经营关系,无论什么肤色什么语种,也无论长幼或是否相识,一般见面时都会主动微笑问好、礼貌谦让,如"早上好、晚安、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随口即出。若遇困难和不便,也很容易得到他人的热情相助。 </h3><h3><br></h3><h3>记得有一天,大雪初晴,我和女儿用童车推着小外孙在一段积雪覆盖的人行道上行走显得有些吃力时,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见状就急忙跑来,一边微笑招呼,一边伸手抬起童车前行,直至路况较好地段后才挥手道别。</h3><h3><br></h3><h3>这种“活雷锋"精神,在美国司空见惯。如进出公共场所大门时,第一个人必定会为第二个人用手扶门;如在某个拐弯处,行人和车辆相遇时,多般是司机主动微笑示意,让行人先过,而自己却在原地等侯……这些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我想,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才有如此的文明礼遇。 <br></h3> <h3>又如这里的大人小孩说话一般都是轻声细语,当自己的行为有可能会对周围人产生不利影响时,都会立马自觉诚意的“sorry ”,连连致歉。</h3><h3><br></h3><h3>有次去超市,我看到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童,不慎将杯中的果汁泼洒,男孩不假思索就很麻利地拿起餐巾纸,十分认真地先将桌面擦净后又跪在地上将地面擦拭干净,远处走过来的父亲则投过赞许的目光。他们的举动自然得体,没有国内常见的训斥或不屑一顾。这种讲究公共道德的自觉行动,令人感动。</h3> <h3>美国人对动物的那种亲和性,也是值得称道的。在纽约和华盛顿的上空,都不时能见到我们已经久违的老鹰在天空盘旋。曼哈顿河边的大雁也是成群结队,时而在河水里嬉戏游弋,时而腾空而起自由飞翔。更多的是鸽子、麻雀、八哥以及松鼠,觅食时就在人们的周边,全然没有害怕的样子。</h3><h3> </h3><h3><br></h3><h3>当然,养狗还是大多数人的最爱,可以说狗🐶 就是他们的宝贝。每当清晨或傍晚,随处可见遛狗的人们,他们一般都会携带有方便袋,以便随时可拾起狗狗排泄的粪便并扔到专设的垃圾箱。</h3> <h3>这里的每家阳台上,除了摆放些许桌椅和🌹外,不得吊挂衣被及其他杂物(衣服皆是洗净后随即烘干),更不允许将物品放置窗外或阳台外。如有违章,邻里间可向有关部门举报,并得到相应处理。</h3><h3> </h3><h3><br></h3><h3>但每逢圣诞节,各户居民的大门上,都吊挂着手工编织的花环,绿叶间镶嵌着红果,靓丽美观;每年的美国独立日,各家的阳台或房顶上都自动升起了美国国旗,其拳拳爱国之心可圈可点。</h3> <h3>社会的文明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在美国每个社区都有全天侯免费开放的公立图书馆,且每周定期为幼儿举办公益性服务。依托于志愿者和公益基金,无偿提供师资及活动场所和设施(有偿服务的幼儿教育不在此例)。老师和蔼可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小布点们高兴地跟着老师牙牙学语拍手跺脚的场景,往往让家长都情不自禁参与其中,显得轻松快乐。</h3><h3><br></h3><h3>难能可贵的是,荡秋千、滑滑板等在国内家长要么不愿孩子参加,要么绝不放心放手的活动,美国人则尽量放手极少干涉,让其在尽情玩耍、自由交流的过程中,独立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 <br></h3> <h3>美国人也很重视科普教育,每当周末,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水族馆、动物园等地人头攒动,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兴趣盎然地参观浏览,其乐融融。路旁也时常见到小小图书箱,里面有些科普知识之类的读物,以供少儿互换阅读。</h3><h3> </h3><h3> </h3><h3><br></h3><h3>如巴尔的摩有家私人图书馆,馆内布局高雅,书籍琳琅滿目,工作人员耐心细致,无偿提供书藉或电子文档给学者阅览。又如华盛顿郊区也有私人开设的面积硕大、种类繁多的动物园,节假日也是无偿开放,供游人观光。</h3> <h3>再者,这里的人们热爱运动、崇尚健身。成人露天运动场和儿童游乐场星罗棋布,住宅楼里都有室内健身房和少儿活动室,里面健身器材设置齐全,但他们选择最多的是室外跑步或骑车。无论是酷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季,人行道上随时可见到身着短衣短裤套装的人们在运动,他们矫健的身姿及脸颊上扬起的执着和自信,无不昭示着昂扬向上的民族风貌。</h3><h3><br></h3><h3>记得一个冬日的清晨,太阳初露,树枝和草地上还覆盖着积雪,只见一位年轻的父亲双手推着童车,在公园内快速奔跑,车上安稳地坐着一个周岁左右的孩童……那画面,既张扬着独立的个性,又显现着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令人难以忘怀。<br></h3> <h3>诚然,我们也看到,在繁华的街头,有乞讨的人群;在偏僻些的立交桥墩下 ,甚至还有流浪者搭建的帐篷。其实他们大多是有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只因不满足于低水平生活而乞讨。虽然有碍观瞻,但他们并不骚扰路人,不对社会造成太大影响,人们对此也能持包容的态度。 </h3><h3><br></h3><h3>我的祖国是中国,相对于美国,我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以上印象也不可能全面。在我心里,其实更多的是希望生我养我、我如今也 赖以生活的家园,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也不断升华。愿世界永远安享和平,愿同胞更加幸福美满。</h3><h3><br></h3><h3>(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谨示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