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一)

车轮子玩路人

<h3>----2016年南疆帕米尔之行记录</h3> <h3>  最早说起走帕米尔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人到中年各种牵扯太多,终未成行……</h3><div> 2016年7下旬翘首以盼的高温假终于确定,我们经短时间准备,一行四人登上成都--库尔勒的航班。我们为了节约时间,这次来回打飞的再租车的方式旅行,开始了南疆帕米尔之旅。</div><div> 在长达十三天的行程里,我们经轮台、库车、阿克苏、喀什、乌恰、阿克陶、塔什库尔干、到达红旗拉普;再沿英吉沙、莎车、叶城、和田、民丰,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回到库尔勒,行程4891公里。说简单点,就是沿着塔里木盆地绕了大半个圈。</div> <h3>线路示意图</h3> <h3>  我们的旅行先从一个维吾尔族姑娘开始吧……</h3> <h3><br></h3><div> 这个姑娘叫布合杰热。据说布合杰热的名字由来是真主妻子或是女儿的名字,她性格非常阳光是库车县二中的学霸。立志要考清华的她,两年前就带着我朋友游库车,是导游兼翻译。</div> <h3> 嘿嘿,真是西出阳关有故人啊……</h3> <h3> 这次她还带了另外一个维吾尔族姑娘,叫阿娜尔罕(石榴花的意思)。</h3><div><br></div> <h3><br></h3><div> 布合杰热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打馕高手小有名气,征得她父亲的同意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正式行程……</div> <h3>  (一)库车印象</h3><div> &nbsp;先来说说库车吧。库车是个小县城,库车河穿城而过,主街道天山大道不过3公里,但是千万不要小看它。</div> <h3><br></h3><div> 库车系突厥语译音,维吾尔语地名,胡同之意。库车作为古龟兹文化的发源地。你可能会对“库车”这个地名感到陌生,但是你应该还记得“龟兹”。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见过这个名字。“龟兹”古国称雄于古丝绸之路,在汉朝西域36国之中它已是大国,唐朝时更是号称“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今之“库车”,即古之“龟兹”。悠久的历史,令小小的库车县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处处充满神奇。</div> <h3>  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在这里不断融合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库车周围有至少七个千佛洞和四座古城遗址,而且这里地处天山南麓,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古龟兹国的传统习俗依然保留得较为完整,所以库车是古丝绸之路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旅游胜地。</h3><div><br></div> <h3>  (二)赶巴扎</h3><div> 都说“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到南疆如果不去巴扎,感觉就不算真正到过南疆。巴扎上民族特色遍地都是。浓郁的南疆风情,常常让我新奇、惊喜,宛如置身异域。</div> <h3> “巴扎”是维吾尔语,就是内地的集市、农贸市场。当地的巴扎都人群熙熙攘攘、生意红红火火。</h3><div><br></div> <h3><br></h3><div> 今天恰遇星期天,正好赶上库车的巴扎日,十里八乡的少数民族村民都来“赶巴扎”了。真是热闹非凡啊。</div> <h3> (三)库车大峡谷</h3><div> 今天是老摄们带我去看库车大峡谷。</div><div><br></div> <h3><br></h3><div> 一大早我们就沿着独库公路前行,车过盐水沟隧道前山体逐渐变色,不一会儿就呈红褐色了,山势雄浑,大气磅礴,库车河相伴在一侧,这就是所谓的“克孜利亚景观”。在新疆,好多地方都有“克孜”两字。据说这是突厥语中红色的意思,所谓“克孜利亚”,是指红色山崖。</div> <h3>  这里的山势果然壮观。一进门,直插云天的山体犹如一簇簇燃烧的火焰,让人惊叹不已。谷口十分开阔,但进入谷内却峰回路转,时而宽阔,可达十米二十米;时而狭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h3><div><br></div> <h3><br></h3><div> 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和风雨侵蚀、洪水冲刷,红褐色的岩石被大自然的魔手雕刻得千姿百态。于是,在旅游开发后,这些奇峰怪石被赋于了各种名称,感觉牵强附会……</div><div> 峡谷曲径通幽,谷底细沙遍地,一些沙子上还有涓涓细流,看来这也是条河道,地下或许还有暗流。除了主谷外,这里还沟中有沟,谷中有谷。据说主谷长约5.5公里,但在约2.5公里处,一堆坍塌的巨石堵住了峡谷,大家只能就此却步。</div><div><br></div> <h3><br></h3><div> 回来时烈日西下,山崖在大片的阳光照耀下斑斓绚丽......</div> <h3>  (四)丝路遗珠</h3><div> 新疆库车县曾是中国古代龟兹王国的领地,孕育了璀璨的龟兹文化。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库车县苏巴什佛寺遗址和克孜尔尕哈烽燧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这两颗丝路遗珠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对它们的保护和修缮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div> <h3>  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西汉宣帝时期,是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诸多烽燧中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烽燧,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烽燧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h3><div> 这座实心的汉代烽燧原高30多米,目前残高仍有13.5米,是新疆地区保存最完好、位置最靠西的汉代烽燧,也是长城在新疆的延展。 </div><div> 它采用夯土方式建造而成,每层夯土层的厚度达到10到20厘米。烽燧中间有木头纵横交错,有利于烽燧的稳固。相传克孜尔尕哈烽燧一旦燃起烟火,三天之内信息就能到达长安。 </div> <h3> 库车县另一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巴什佛寺,时代为公元3至10世纪,主要包括库车河东、西岸的两片佛寺遗址群,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h3><div> </div> <h3> 这片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遗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昭怙厘大寺。“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据说,唐代安西都护府移设到龟兹之后,这里成了西域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包括玄奘在内的僧侣从内地云集到这里,最多时曾有一万多人生活在此。 </h3><div> 苏巴什佛寺遗址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外国探险队的破坏性挖掘,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对研究当时的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div> <h3> 这里我们还要提一下克孜尔石窟。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四世纪初叶。早期洞窟年代至少要比敦煌莫高窟早一百年左右,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据说这里最精彩的是167号石窟的窟顶共有七层,被学术界称为七层复斗顶,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洞窟,窟内保留了大量稀世壁画、雕塑。</h3><div> 这个石窟就在克孜尔尕哈烽燧不远处,正当我们四处寻觅拍摄时,被突然到来的工作人员制止,要求不得拍照立即离开。</div><div> 如果需要拍照请到克州办手续来……我们只有放弃了。</div> <h3> 这里我还向大家介绍莫尔佛塔。</h3><div> 莫尔佛塔即佛教建筑中专门用来收藏安放“舍利子”(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尸骨)的。据史料记载,当年莫尔佛塔佛教昌隆的疏勒国里,就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遗物,如佛僧道安、智猛、鸠摩罗什等都曾在疏勒国顶礼膜拜过。 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顶小,底面边长25米,宽23.6米,顶部边长14.2米,宽12.5米;塔身残高7米。塔身正面和两侧留有佛龛遗迹,内中当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现已剥蚀一空。</div><div> 此塔应是寺院的中心建筑物,台顶上建有钟鼓楼或佛殿,现已不可见。 644年,唐高僧玄奘返程抵达疏勒国时,称这里“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寺庙)数百所,僧徒万余人”(《大唐西域记》)。这比起当时同为西域佛教文化中心的龟兹(今库车)与于阗(今和田)各只有伽蓝百余所、僧徒5000余人的情况,疏勒国的佛教极其可观。</div><div> 回来后我查了一下史料。大约在公元纪年前后,佛教开始传入龟兹,汉唐时期佛教曾在龟兹盛极一时,唐僧(玄奘)西天取经途经龟兹古国时就曾驻足讲经……</div> <h3>  14世纪中叶,龟兹发生重大变故。公元1352年,伊斯兰教南疆首领加拉里授意,让谢赫尼和自己的儿子喀什丁为龟兹地方宗教首领。1353年,喀什丁从伊黎翻越冰达板到龟兹,身在龟兹的谢赫尼到苏巴什迎接。喀什丁以龟兹为中心,向阿克苏、焉耆、吐鲁番等地派遣传教士,开展大规模的布教活动。1361年,阿力麻里(今霍城县)发生大规模暴动,立即引起龟兹万名佛教徒的响应,伊斯兰教龟兹教团面临极大威胁,秃黑鲁贴木尔闻讯从中亚撒马儿罕等地率军返回蒙兀儿斯坦,对两地暴动进行血腥镇压,龟兹佛教势力被荡平,当地居民被迫改奉伊斯兰教。</h3><div>伊斯兰教战胜佛教,带有阿拉伯色彩的文化艺术开始传播。可见,宗教与宗教之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般的激烈竞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战争,而非“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疏勒国莫尔佛塔、佛教胜地苏巴什古城的颓败与伊斯兰教标志性建筑清真寺的崛起就是证明。</div> <h3>  (五)玛依拉</h3><div> 作家周涛在《唤醒令》中说:“你可以一眼望穿许多城市的五脏六腑,但你无法看透喀什噶尔那双迷蒙的眼睛。”为了找寻那双“令人看不够”的眼睛于是我们从绵阳来到了这神秘又迷人的城市--喀什噶尔。</div><div> 这座坐落于古丝绸之路十字路口上重镇,背靠着天山、昆仑山崛起千米相汇的帕米尔高原,面向浩瀚无垠,终结一切生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它的环抱之中有星星点点的绿洲,有滋润维吾尔文明的条条母亲河,有冰山之父,有生命之神……</div><div> 尤其是作为多种文明交汇地,五湖四海却又禀性难移,它第一眼就让你着迷,却又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深邃的内涵难以让你深入。语言、风俗、信仰都是那么的不同。所以我们看喀什成了一个难题! 但是总得找到一把钥匙啊!这个走进喀什噶尔的钥匙、向导就是玛依拉。</div> <h3>   刚听说玛依拉时,着实楞了一下。当年《霓虹灯下的哨兵》里那个美女唱的的就是《玛依拉》啊。她不是王洛宾老先生曲下的哈萨克姑娘吗?</h3><div> 其实叫玛依拉这个名字的女孩子哈萨克和维吾尔都有的。</div> <h3>  我介绍的这个维吾尔姑娘玛依拉从小就在喀什噶尔老城里长大,现在是新疆大学的学生,主修信息管理,属于新一代的喀什青年。她为人善良、活泼开朗,家里的乖乖女。</h3><div> 有她的引领我们一定能看懂喀什噶尔迷蒙的眼睛。</div> <h3> (六)艾提尕尔广场</h3><div>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然而我要说“不到喀什老城和艾提尕尔清真寺就不算到喀什”。</div> <h3> 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市中心广场,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据说此处原是一片公墓,1442年,喀什噶尔的统治者沙克色孜.米扎尔后裔在此建起一座小寺,用以祭祷亲友亡灵。1538年,其后人乌布力阿尔伯克将寺扩建,成为聚礼用的大寺。之后,又经几番修建和扩展,形成现有的规模和恢宏气势。</h3><div> 艾提尕尔寺地位的显要还不在其规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礼”之地。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已达2-3千人,星期五“居玛日”下午,远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内最庄重的礼拜,这时人数约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加上本地的,大礼拜人数可达2-3万人。</div> <h3>  我们到达到艾提尕尔时喀什刚刚醒来。去过喀什的人,都不会忘记艾提尕尔清真寺肃穆壮丽的建筑风格。</h3><h3> 米黄色主调的寺门塔楼呈现一种并不完全对称的美,两扇蓝色的大门上方悬挂着维文的牌匾,白色拱顶上升起三轮黄铜的新月……</h3> <h3> 注意这把锁了吗。据说它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吉祥锁和发财锁,经过的人都不免好奇地打量一番。</h3><div><br></div> <h3><br></h3><div> 这个小孩很有意思, 没有一点胆怯,反而是那样的从容,一副小大人的样子。</div><div><br></div> <h3><br></h3><div> 广场上维吾尔族大妈们悠闲自在的谈天,维族大叔叫卖他的红柳产品,还有追赶鸽子的孩子,形形色色的人物脸上、举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div> <h3>晨光中一切都是这样纯净、守正、自洁。</h3> <h3>未完待续</h3> <h3>作者简介:</h3><div> 胡志康 网名:车轮子玩路人 1961年天蝎男 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20多年自驾游经历 </div><div>QQ :729203833 huzhi888822@sohu.com</div>